有趣的浮沉现象

合集下载

有趣的浮沉现象_PPT课件

有趣的浮沉现象_PPT课件

实验记录单二
浸入水中前皮 浸入水中后 浸入水中后皮
筋的长度
皮筋的长度 筋变长、变短
还是不变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总结:在水中的物体都 会受到水的浮力。
救生圈
轮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黄河浮桥
浮桥
橡皮艇
拓展活动:
• 潜水艇的构造是怎样的?它是怎 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同学们课 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吧。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有趣的浮沉现象
游戏:巧取乒乓球
• 在一个透明玻璃杯内放置一个乒乓球,不 能倒出来,也不能用手拿或用工具夹出来, 有什么简易方法取出杯内的乒乓球?
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1)实验材料:小木块、橡皮、气球、 铁钉、泡沫塑料、钩码等。
(2)猜测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哪些物 体在水中下沉?
实验提示:
1、实验时注意轻拿轻放实验材 料,尽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
2、小组要团结合作,分工明确, 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橡皮 气球 铁钉 泡沫塑料 钩码 小木块
实验记录一
我的猜想


实验结果


活动二:
用手轻轻地压浮在水面的气球, 手有什么感觉?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 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1. 能简述 家的含 义、家 庭关系 的确立 方式、 家庭的 功能; 2. 能总结 中华文 化中“ 家”的 意味; 3. 能明确 “孝” 是中国 家庭文 化中重 要的精 神内涵 ,能举 例如何 孝亲敬 长。 4.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只有学好更 多的知 识,才 能为社 会作出 更大的 贡献 5.实践更重要,没有实践经验,书本 知识学 再多也 没有用 ,青少 年要勇 于探索 和实践 ; 6.空谈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实干的 都是些 头脑不 灵活的 人,实 干不如 巧干; 7.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热爱劳动、 奉献社 会是大 学毕业 以后的 事; 8.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 意识。 面对不 太平的 世界, 我们要 对危害 国家利 益、威 胁国家 生存和 发展的 行为时 刻保持 警惕;

《有趣的浮沉现象》ppt教材课件(3篇)

《有趣的浮沉现象》ppt教材课件(3篇)
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 浮上来。
装水 装石子、捆上重物
返回
捏成小船或小碗
增大它的体积
返回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水的浮力?
学习永远 不晚。 JinTai College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预测下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有趣的浮沉现象
实验:
(材料:石头、木块、小纸片)



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
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 水面,有的浮在水中;
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观察实验,寻求证据:
实验1:
观察实验,寻求证据:
实验1结论:






实验2:
(150克 )
(100克)
大小轻重互不相同的物体,使 我们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小石头
泡沫
蜡烛
回形针
空瓶子
橡皮
苹果
小木块
猜测:
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整个苹果
半个苹果
半个苹果 1/4的苹果
一块木头
两块木头
三块木头
半块橡皮
¼ 橡皮
一个回形针 两个回形针
轻重一样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们自身的重量和体 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 况不会改变。
大小相同
物体 轻重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欣赏故事
浮沉条件
探究新知
拓展练习
什么条件下物体上浮?
什么条件下 物体下沉?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2. 物体浮沉的条件3. 实验探究浮沉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物体浮沉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沉现象,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泡沫块、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分组合作。

【教学环节1】1.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教学环节2】2.1 讲解: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2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环节3】3.1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3.2 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教学环节4】4.1 分享: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浮沉现象。

4.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浮沉现象。

【教学环节5】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5.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沉现象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一些浮沉现象的实际应用例子,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课堂小结7.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浮沉现象知识。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课后作业8.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教案:有趣的浮沉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浮沉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有关。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形状的浮沉材料(如木块、塑料球、石头等),水盆,尺子,记录表格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经验。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到水底吗?”二、探索浮沉现象(10分钟)2. 教师引导幼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形状、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5分钟)1. 教师分发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浮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2.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浮沉现象。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幼儿讲述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操作,帮助幼儿巩固浮沉现象的认识。

五、延伸活动(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浮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浮沉现象的乐趣。

2.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浮沉实验,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探索浮沉现象时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浮沉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案:有趣的浮沉六、活动准备(续)物质准备:平衡木、浮力环、浮力棒、浮力球、水盆、测量尺、记录表、计时器等。

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得宽敞、明亮,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七、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有趣的浮沉作文

有趣的浮沉作文

有趣的浮沉作文《有趣的浮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叫做浮沉。

它看似简单,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科学道理。

当我们把一块石头丢进水里,它会迅速沉下去,而把一个皮球扔进去,皮球却会浮在水面上。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重力,就像是一个向下拉的力量,它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重力也就越大。

而浮力则是液体给物体向上的托举力。

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它就会下沉;当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就能在液体中保持悬浮状态。

拿石头来说,它的密度比水大得多,所以它的重力远远大于水给它的浮力,于是石头就毫不犹豫地沉到了水底。

而皮球通常是由轻质材料制成,内部充满了空气,整体密度比水小,水给予它的浮力足以克服它的重力,因此皮球能够欢快地浮在水面。

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密度来控制它的浮沉。

比如,潜水艇就是一个神奇的例子。

潜水艇的外壳坚硬,可以通过调节内部水箱的水量来改变自身的重量。

当它想下潜时,就往水箱里注水,使重力大于浮力;当它要上浮时,就排出水箱里的水,让浮力大于重力。

就这样,潜水艇在大海中自由地穿梭,时沉时浮,探索着神秘的海底世界。

还有那些在水中游动的鱼儿,它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浮沉秘诀。

鱼鳔就是它们的“秘密武器”。

鱼通过调节鱼鳔内气体的多少来改变自身的平均密度,从而轻松地在水中上升或下降。

浮沉现象不仅存在于水中,在空气中也同样存在。

热气球就是利用了空气的浮沉原理。

加热气球内的空气,使其密度变小,从而产生浮力,带着人们飞上蓝天,俯瞰大地的美景。

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此有趣,蕴含的科学知识更是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隐藏在平凡现象背后的奇妙科学。

有趣的浮沉现象-精品PPT

有趣的浮沉现象-精品PPT

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 么沉下去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 力呢?
活动三: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步骤: 1.用橡皮筋把钩码拴住,竖直悬在空中,用直尺
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钩码竖直悬在水中,再用直尺测量橡皮筋
的长度; 3.整个过程中眼睛要平视,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4 .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6.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在维护 民族团 结和和 睦之中 具有最 根本的 作用, 因此就 要建设 好各民 族共同 的精神 家园, 培养中 华民族 的共同 体意识 。

7.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国社会人 际关系 的重要 感情纽 带。在 节日里 ,人们 尽享天 伦之乐 ,亲朋 好友、 邻里乡 亲互赠 节礼, 使节日 洋溢着 浓浓的 人情味 。
10.作为中国绘画重要画科的山水画 ,东晋 已经产 生,在 南朝和 隋唐得 到较快 发展, 五代和 宋代则 迎来了 其发展 的黄金 期,其 后山水 画又进 一步得 到发展 。

11.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 开先哲 时贤的 成果另 起炉灶 ,而是 要站在 前辈的 肩膀上 一步一 个脚印 地前进 ,并努 力超越 前人。
实验提示:
1、实验时注意轻拿轻放实验材 料,尽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
2、小组要团结合作,分工明确, 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橡皮 气球 铁钉 泡沫塑料 钩码 小木块
实验记录一
我的猜想


实验结果


活动二:
用手轻轻地压浮在水面的气球, 手有什么感觉?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 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8.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已基本失却 了早先 的信仰 内核, 但许多 传统节 俗活动 仍存活 在民众 的生活 中,在 传承中 发展变 化,从 内容到 形式都 更加丰 富多样 。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浮沉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沉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操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浮沉现象:提问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浮沉条件的判断: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浮沉条件的规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九、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浮沉现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实践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加重了小球的重量,它就能够下沉呢?在生活中又有哪些浮沉现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欢迎阅读。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

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

(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二、探究新课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

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生:小船、树叶、鱼浮等 (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 (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

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

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

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放入水中会。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

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

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与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学具:
1、实验材料一(乒乓球、矿泉水瓶、钩码、小石块)
2、实验材料二(弹簧秤、钩码、水槽、水)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谈话导入:
我把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测、假设。

此时,我因势利导,“刚才大家只是猜测,怎样来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让学生明白必须通过做实验来证明。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将物体依次放入水中观察。

实验时注意轻轻地放实验材料,尽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

活动(二):探究水的浮力
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把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

那浮上来的的物体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浮在水面上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会和同学们一起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这时我们会感到水中有一种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也就是说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
的浮力。

那么,沉下去的物体会不会受到这种力呢?”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钩码、弹簧秤、水槽、水。

实验步骤:1、把钩码挂在弹簧秤上,提起,观察钩码的重量。

2、再把它放入水中,这时再观察钩码的重量。

3、比较两次钩码的重量,我们会发现相同的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重量要轻。

实验结论: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变轻了。

这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而且知道了必须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三年级科学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洛城街道寒桥小学
伦恒霞
2012、1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