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_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_秦荣生
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研究ʻ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商学院㊀张㊀冉作者简介:张冉,山东大学访问学者(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审计㊂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环境审计发生深刻的变化㊂本文分析了当前大数据技术对环境审计的影响,设计了大数据环境下的环境审计流程,即环境审计准备阶段和环境审计实施阶段㊁环境审计报告阶段㊁环境审计后续审计阶段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支持该流程所需要的大数据平台和协同机制㊂本文的研究为推动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审计绿色治理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思路㊂关键词:环境审计㊀大数据㊀审计流程中图分类号:F239.2㊀F239.4㊀TP3一㊁引言近几年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审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㊂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对公共资金㊁国有资产㊁国有资源等实施审计全覆盖㊂而创新审计技术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手段㊂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审计创新,增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监督㊁评价㊁防御功能,无疑将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㊂环境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将充分借鉴大数据技术进行协同治理和系统治理㊂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对环境审计的影响,指出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环境审计将在环保责任划分㊁环境资源整合与共享㊁环境审计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优势㊂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设计了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分析了该流程所需要的大数据平台和协同机制㊂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环境审计与大数据的结合,丰富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环境审计实现自我革新,推动环境审计在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使环境审计绿色治理水平不断提高㊂二㊁文献综述大数据 不同于以往的 数据 ,它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所差异[1],表现为规模性㊁多样性㊁高速性㊁价值性等特点[2]㊂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使用者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效的信息㊂因大数据技术可以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广泛应用在经济领域㊁农业领域及商业领域等㊂多数学者对于大数据与审计的研究是在总体层面上展开的㊂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将对审计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将逐步改变传统审计的取证方式[3]㊂学者秦荣生[4]认为大数据㊁云计算在持续审计方式㊁总体审计模式㊁审计成果应用和审计证据应用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大数据技术将带给审计广泛的影响㊂然而少数学者也研究大数据对审计某个领域的影响,如郑伟等[5]提出了数据式审计模式,陈伟和居江宁[6]则探究了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电子数据审计方法㊂在大数据与环境审计研究方面,相关文献比较少,现有的研究聚焦于环境审计的某个小领域,如资源环境审计㊂王振铎和张心灵[7]研究了草原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内蒙古草原征用情况审计中的应用㊂刘浩等[8]借助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提出了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分析平台㊂㊃23㊃综上所述,将大数据应用到环境审计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即使有研究也集中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这说明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㊂本文就是在大数据环境下研究环境审计流程,该研究将进一步驱动环境审计进行自我革新,帮助环境审计人员提高环境审计效率㊂三㊁大数据对环境审计的影响(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较为典型的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无法用传统数据库软件进行采集㊁处理和管理的数据集合㊂大数据强调规模大,但是又绝非传统概念上的大量数据,它的数据规模大到传统数据库无法进行处理㊂大数据包含的数据类型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包含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㊂大数据价值稀疏,但是商业价值高㊂有用的数据镶嵌在大规模的数据中,它不是特别强调数据的因果关系,强调数据的相关关系,通过事物间较强的相关关系对事物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商业价值极高㊂此外,大数据处理速度快,显著优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㊂大数据的特点决定了其背后的大数据技术也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㊂事实上,大数据技术是一系列技术的集合,包含数据采集㊁数据分析㊁数据存储以及数据的可视化等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㊁机器学习㊁空间分析㊁非关系型数据库等技术[9]㊂(二)大数据技术推动环境审计自我革新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不同地区理清环保责任㊂上级审计部门可以及时对审计对象进行跟进㊁分析和整合,用多重信息渠道了解不同地区环境审计的进展,分析地方环境问题的关键点,统筹安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目标㊂这一方面降低了地方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不同地区或不同部门的环保责任㊂大数据技术可以使不同的环境审计参与主体快速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同级别的审计部门根据各自需求收集信息,及时在对应的模块上存储信息,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输出结果,整个过程及时存储及时输出,便于实现 一审多果 ㊁ 一果多用 ㊂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环境审计的可持续性㊂将环境审计从关注 事后 移到 事前 和 事中 ,突破了事后审计无法弥补环境已然被破坏的局限,通过事前审计做到 未病先防 ,通过事中审计做到 既病防变 [10]㊂后续审计也可以为环境审计主体持续跟进㊁强化监督提供了可能,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在于监督评价审计对象治理环境的实际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环境审计对象切实履行环境责任㊂四㊁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的设计(一)现有环境审计流程中的不足环境审计实施之前,计划审计的对象往往是跨区域的审计项目㊂某水域的水污染或者某区域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天然地具有跨区域的特点,但这与我国环境治理按照属地原则开展相矛盾㊂并且环境问题具有外部性,一个区域的环境治理成效往往受到周围地区的影响,如果周围地区环境状况恶化,该地区的治理效果也会打折扣,这会造成不同地区环境绩效无法评价,并最终导致地区间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的现象㊂环境审计实施过程中,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不仅仅涉及审计部门㊁环境部门,还有可能涉及财政部门㊁环保部门㊁水利部门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的人员㊂不同的部门虽然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各有侧重,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共同信息㊂不同部门对相同的环境信息分别采集,重复汇总,一方面导致信息冗余,记录分散,极易形成 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不利于信息整合,统筹规划,无法达成全国环境审计 一盘棋 的局面㊂环境审计实施结果的利用程度不高㊂审计结果往往缺乏清楚明了的建议,语言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泛泛而谈,审计对象从审计建议中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㊂而且,环境审计结果缺少后续的有效反馈机制㊂虽然审计部门也将环境审计的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但是后续整改情况如何,并没有做到及时跟踪与督促,在实务中往往表现为被审计单位消极整改,疲于应付㊂(二)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的设计本文借助大数据技术设计了环境审计流程㊂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主要由环境审计准备阶段㊁环境审计实施阶段㊁环境审计报告阶段以及环境审计的后续审计阶段等四个阶段组成㊂具体如图1所示㊂㊃33㊃图1 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1.环境审计准备阶段该阶段首先应组成环境审计小组,必要时可以从环保部门㊁水利部门等多部门抽调人员,满足环境审计专业性要求;其次,要了解环境审计对象的情况,重点明确审计对象主要的环境问题㊁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情况㊁技术人员的配备情况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运行情况等;最后,发放环境审计通知书,要求审计对象为审计小组提供所需的资料㊂2.环境审计实施阶段环境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含数据采集㊁数据存储㊁数据分析等阶段㊂(1)环境审计数据采集大数据环境下的环境审计数据来源非常丰富,互联网等公共网络㊁被审计单位㊁审计机关等均可以构成环境审计数据的来源渠道㊂环境审计人员在互联网等公共网络上可以采集到门户网站㊁社交平台上的大数据,数据类型大都为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极其丰富;从审计对象那里可以采集到财务数据㊁会议纪要等数据,数据类型有结构化数据,也有非结构化数据;从审计机关那里就可以采集以前已经审计过的同类型业务的审计数据等,数据类型多为结构化数据㊂(2)环境审计数据存储环境审计数据应存储在统一的管理系统中㊂该数据管理系统对不同性质㊁不同类型㊁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㊁统一管理,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环境审计业务的需求㊂可以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结构化的审计数据,利用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半结构化㊁非结构化的审计数据㊂(3)环境审计数据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㊁数据筛选技术实现环境审计数据分析㊂将采集存储的环境审计数据进行数据查询㊁对比分析㊁空间分析以及关联分析等,从湿地㊁森林㊁海洋㊁耕地等审计对象那采集的数据进行表格筛选㊁词频统计㊁矢量数据叠加等,进而追查资金㊁业务㊁实物流向,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异常数据,形成环境审计异常数据的记录,从而发现审计的风险点,进而帮助环境审计人员发现审计线索和实现环境审计监督和预警机制㊂3.环境审计报告阶段此阶段主要包括审计结果输出与结果共享两阶段㊂具体而言,环境审计主体可以实时监控审计对象的状况,借助大数据二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审计取证渗透到整个项目的过程,及时提供不同时间点的阶段性环境审计结论,在此基础上,环境审计主体将进一步判断环境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并形成总体的环境审计报告㊂环境审计各个参与主体均可在自己的权限内查阅该报告,帮助环境审计参与主体意识到潜在的环境成本或环境收益,从而帮助参与主体借鉴审计成果,实现 一果多用 ㊂4.环境审计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阶段主要包含两方面:后续监督与信息反馈㊂一方面,环境审计对象要根据环境审㊃43㊃计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及时解决环境问题,帮助提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㊂在此过程中,环境审计主体应对审计对象保持持续关注,及时跟进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另一方面,环境审计对象也要与审计主体及时沟通,主动提供治理环境进展㊂审计主体则应重点关注环境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有无表面整改实际隐形拒绝的情况等㊂(三)环境审计流程所需要的配套资源1.环境审计流程的设计需要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可以兼容环境审计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大数据技术,实现技术集成㊂具体而言,数据采集阶段可以借助网络爬虫等技术采集网络信息,利用遥感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采集现场数据;数据存储阶段可以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对各类账目等数据进行存储,通过开源数据库对实时监测的数据进行存储;数据分析阶段则可以借鉴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时空大数据的分析,也可以结合机器学习将专家经验建模识别未逾期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输出阶段则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将不可见或不直接可见的数据变成直观的数据㊂这些技术方便了审计主体持续跟进环境问题,提高了环境审计效率和质量㊂2.大数据环境下的环境审计要求建立一套协同机制一方面是组织管理上的协同㊂从环境审计准备阶段到具体环境审计实施阶段,再到审计结果的输出和后续审计阶段,整个流程均需要一套多方合作㊁沟通顺畅㊁协调有序的管理机制㊂大数据环境下的环境审计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要服务于统一的环境审计目标,统筹资源安排,在任务分配㊁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管理的有序;另一方面就是人员调配上的协同㊂环境审计本身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审计学㊁统计学㊁环境学等学科,这就要求环境审计小组具备多学科知识,组建的审计小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这时就要做到优势互补㊁科学分工㊁有效沟通㊂五㊁结论与启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环境审计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环境审计流程亦如此㊂本文设计了大数据环境下的环境审计流程,该流程在环保责任划分㊁环境资源整合与共享㊁环境审计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优势㊂而为了保障大数据环境下环境审计流程的顺利实施,应该建立一个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平台和一套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中的协同机制㊂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启示我们,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难的问题,帮助环境审计人员快速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创造一个快速高效的审计环境,无论在效率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均会促进环境审计的快速提高,这也将为环境审计监督功能㊁评价功能㊁防御功能的发挥以及绿色治理水平的提升带来全新的突破㊂在目前阶段,环境审计与大数据结合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可以从大数据平台的具体构建㊁环境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㊁环境审计模式的发展等方面做进一步地探究㊂参考文献:[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6):957-972.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㊁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3]Yoon K,Lucas H,Zhang L.Big data as complementary audit evi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9 (2):431-438.[4]秦荣生.大数据㊁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23-28.[5]郑伟,张立民,杨莉.试析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2016(4):20-27. [6]陈伟,居江宁.基于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审计线索特征挖掘方法研究[J].审计研究,2018(1): 16-21.[7]王振铎,张心灵.地理信息技术在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科学管理研究, 2019,37(3):30-34.[8]刘浩,马红,李波,等.资源环境审计分析平台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2022,47(3):173-175.[9]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23(4):168-172.[10]王爱国,郭胜川.生态文明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保障[J].改革,2021(12):140-150.责任编辑:姜洪云㊃53㊃。
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摘要: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审计提供了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
在此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应结合大数据的特点,转变会计与审计的思维方式,推动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与审计的发展。
面对日益庞大的业务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处理环境,需要使用更高效的会计和审计方法来为企业处理会计和审计。
同时,会计和审计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也对所有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和审计人员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会计与审计;影响;分析;研究1大数据特征分析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难以依靠传统的测量软件,数据信息的转化、价值挖掘和利用存在困难。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其潜在价值,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目的。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数据范围广,不仅包括信息网络中常见的视频、图像、新闻推送等数据信息类型,还包括一些潜在可用的网络查询、交易记录等类型的数据,这些都是大数据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次是庞大的数据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数据的累积量日益增长,庞大的数据量通常甚至以PB为统计单位;三是高速数据处理。
大数据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果有很高的要求,这关系到信息的时效性,通常满足“一秒定律”,但很难实现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处理;第四,在数据价值方面,虽然价值密度低,但蕴含着很高的商业价值。
通过整合类似的数据,有助于挖掘潜在的价值,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大数据时代对会计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同时,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带动了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
然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数据信息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这些数据可以有效地组合数据,科学地分析数据,使企业能够实现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270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李兆龙 河南师范大学摘要: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不断影响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着眼于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分析;云计算技术主要在于数据分析,提供解决方案。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主要应用于审计工作方法的发展、相关关系证据的应用和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等方面。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审计方法;管理技术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7-0270-01一、审计方法的发展审计方法是在原始的查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对于会计账表原始的审计方法是手工操作。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应用于会计业务,审计方法变为以内部控制测试为主。
当金融会计业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要任务时,审计方法则主要关注金融会计业务对于政策与制度方面贯彻执行的检查。
目前,金融会计业务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当然,审计方法也是围绕着计算机信息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审计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应该应时而变。
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一)审计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在事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大多是对审计样本进行抽样审计,抽样审计虽然节省时间和资源,但是误差也较大。
审计工作者通过抽样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准确性就受到了很大的质疑。
另外,这种审计法也跟不上时代日益发展的节奏。
持续审计方式可以解决审计结果与经济活动的时差问题,但是囿于审计工作条件和审计方法,审计工作者所能得到的审计数据庞杂而混乱,面对这种情况,审计工作很难往下持续开展。
通过“云计算”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些庞杂而无序的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就可以为审计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持续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促进审计成果的利用一直以来,我们都沿用审计报告的固有模式,陈述方式也尽量言简意赅,少有歧义。
被审计单位从审计报告中大多只是了解一些存在的问题,对自身今后工作的改进还是一头雾水。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内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定义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得到了延伸,并且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家政策;公司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一、引言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内部审计应运而生。
200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大数据一词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表明大数据内部审计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新产物。
二、内部审计新理念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定义已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复杂环境,内部审计定义需要创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进行了总结。
国外对于信息化审计研究较早,对于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美国Ann?barry教授(1989)曾预测未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将转变为对数据库的审计。
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1995)从信息化审计的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审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估。
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已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信息化审计的研究进行的较晚,并且尚处于初级阶段。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具有评价并改善风险水平、控制并治理审计过程的作用。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者发展了内部审计理念,不仅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汤靖(2016)提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章为准绳,并且能够推动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
270647 秦荣生 审计学(第10版)习题答案[40页]
![270647 秦荣生 审计学(第10版)习题答案[40页]](https://img.taocdn.com/s3/m/95fdedaec1c708a1294a4411.png)
第1章总论1.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1.4.1思考题1.ʌ解答ɔ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是:(1)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果是审计发展的动力;(3)现代科学技术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㊂2.ʌ解答ɔ审计的特征是独立性㊂为了充分体现审计的特征,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审计的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机构独立㊁经济独立和人员独立的原则㊂3.ʌ解答ɔ审计的目标就是指监督㊁确认和鉴证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和公允性㊁合法性和合规性㊁合理性和效益性㊂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侧重公允性和合法性,财经法纪审计侧重合规性和合法性,经济效益审计侧重合理性和效益性,经济责任审计侧重真实性㊁合法性和效益性㊂4.ʌ解答ɔ审计的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㊂因此,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是审计对象的现象,其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才是审计对象的实质㊂5.ʌ解答ɔ审计职能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㊂通过总结历史和现实的审计实践,审计具有经济监督㊁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基本职能㊂审计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㊂1.4.2案例分析题1.ʌ解答ɔ飞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止标志会计师事务所2018年度财务报2‘审计学(第10版)“学习指导书表审计工作是不合理的,尽管杜杰以前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但他现在是公司的财务总监,不具备审计人员的身份和独立性㊂民间审计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才能被社会各界接受㊂2.ʌ解答ɔ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审计开创了近代民间审计的先河,对世界民间审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影响㊂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随之诞生和发展,在股份公司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将审计的发展纳入了新的历史时期㊂可以说,股份公司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民间审计的产生,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造就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同时也揭开了民间审计发展的序幕㊂在民间审计发展的200多年历史中,人们研究和探讨民间审计理论及实务,均将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审计作为时间起点,并将此案例作为世界第一起正式民间审计案例㊂可见,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审计对世界民间审计发展意义重大㊁影响深远㊂第2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2.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2.4.1思考题1.ʌ解答ɔ研究审计种类的意义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审计的认识,以便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各种类型的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建立和完善我国审计理论㊁组织和工作体系㊂2.ʌ解答ɔ抽样技术已运用于政治㊁经济㊁科学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㊂抽样技术运用于审计工作是审计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审计从详查到抽查的历史性飞跃㊂现代审计广泛采用抽样技术有其合理的理论依据:一是有充分的数学依据;二是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依据;三是有合理的经济依据㊂3.ʌ解答ɔ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㊂4.ʌ解答ɔ总体审计程序一般都包括准备㊁实施和完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具体工作内容㊂审计的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其工作主要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㊁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㊁分析审计风险㊁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㊁编制审计计划等㊂审计的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主要工作是按照审计计划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及其遵守情况进行检查,对财务报表4‘审计学(第10版)“学习指导书项目的数据实施重点㊁细致的检查,收集审计证据,主要包括:进驻被审计单位㊁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㊁审查财务报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㊁收集审计证据㊂完成审计工作阶段是实质性审计工作的结束㊂其主要工作是整理㊁评价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和后续跟踪㊂5.ʌ解答ɔ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密切联系,审计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的合法性和公允性㊂审计人员了解了管理层认定,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审计程序,详细运用管理层认定来设计和确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㊂2.4.2计算分析题1.ʌ解答ɔ根据2019年1月15日的实际盘点结果,用调节法核实的2018年月日结存数如下:从上面数字可知,该公司2018年12月31日产成品明细账的数字是不真实和不正确的,有的混淆了等级,有的发生了短缺㊂2.ʌ解答ɔ(1)04173404203823050222(2)000500150030004500603.ʌ解答ɔ(1)刘林确定据此计算的样本规模应为80㊂(2)内部控制存在性属性的误差率上限为7%㊂根据计算结果,该公司内控不可以接受㊂若可以接受,下一步应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试或细节测试审计程序㊂如果误差率上限超过可容忍误差率,则须扩大样本规模,重复前面的抽样和审查程序,看新的样本中有多少错误项目,再确定可容忍误差上限㊂扩大样本规模,甚至再次扩大样本规模后仍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放弃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据此设计进一步的实质性程序或细节测试程序㊂n'=(1.96ˑ150ˑ5000ː65000)2=511n=511=4641+5115000第2章审计的种类㊁方法和程序5所需的样本规模为464个㊂每一项目的平均金额=835200ː464=1800(元)(3)假设经计算样本标准差为120,计算如下:E=1800ˑ5000=9000000(元)P=1.96ˑ120464ˑ5000ˑ1-4645000=52011(元)I=9000000ʃ52011(元)这5000张发票总体值应落入的区间是8947989元~9052011元㊂ʌ解答ɔ第3章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3.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3.4.1思考题1.ʌ解答ɔ政府审计之所以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是因为:(1)政府审计的对象决定了它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2)政府审计的地位和性质也决定了它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3)政府审计实施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经济监督㊂2.ʌ解答ɔ国际内部审计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开拓风险管理新领域;二是深度介入内部控制评价;三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㊂3.ʌ解答ɔ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独资㊁普通合伙制㊁有限责任公司制㊁有限责任合伙制和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各种组织形式都具有自身的优缺点㊂4.ʌ解答ɔ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对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所作的原则性要求,也是整个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要求㊂具体包括:(1)诚信;(2)独立性;(3)客观和公正;(4)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5)保密㊂5.ʌ解答ɔ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预防的具体措施有:(1)遵循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2)谨慎选择委托单位;(3)招收合格的助理人员;(4)严格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5)深入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6)聘请懂行的律师㊂第3章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73.4.2案例分析题1.ʌ解答ɔ(1)该案件中的过错方显然是公司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应承担法律责任和赔偿由于财务报表错报给有关方面造成的损失㊂(2)应对会计师事务所提起的诉讼,赵明和王华可以证明无过失行为㊂会计师事务所要举证证明审计是按公认审计准则实施的,证明实施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恰当的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性,但是,它不应被视为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担保㊂2.ʌ解答ɔ(1)不符合㊂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为获得客户而支付业务介绍费,否则对客观和公正原则以及专业胜任能力都将产生非常严重和无法防范的不利影响㊂(2)不符合㊂双方约定的收费方法和基础以审计工作结果为条件,属于或有收费㊂除非法律或法规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实行或有收费㊂(3)不符合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专家协助会计与审计以外的其他领域工作㊂在不具备会计与审计方面专业胜任能力的情况下,厚信会计师事务所不能承接业务㊂(4)不符合㊂在客户属于公众利益实体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不得提供与财务会计系统等相关的内部审计服务㊂(5)不符合㊂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向属于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客户提供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评估服务㊂(6)不符合㊂如果审计项目组成员接受审计客户的礼品,将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导致没有防范措施能够将其降到可接受水平㊂第4章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4.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4.4.1思考题1.ʌ解答ɔ审计准则是制约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审计准则既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要求,也对社会提供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审计准则是通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表现出来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签署最终审计意见时的客观保证㊂审计准则的主要作用有:实施审计准则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实施审计准则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实施审计准则可以维护审计组织和人员的合法权益;实施审计准则可以促进国际审计经验交流㊂2.ʌ解答ɔ从现行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来看,其内容大体上包括一般准则㊁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部分㊂有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审计准则虽然章节和标题不一,但主要内容仍不外乎上述三大部分㊂民间审计准则与政府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由于对象㊁要求不同,因而审计准则各具特色㊂3.ʌ解答ɔ审计依据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㊂因此,掌握审计依据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㊂审计依据的特点主要有:(1)层次性㊂根据适用范围和效力大小㊁制定单位管辖区域的大小,审计依据具有不同的层次㊂(2)相关性㊂审计依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依据要与审计结论相关联,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依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作出审计结论㊂(3)时效性㊂各种审计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是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第4章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9下都能适用的㊂(4)地域性㊂从空间上看,许多审计依据还要受到地域性的限制㊂4.ʌ解答ɔ审计人员选用审计依据时,除应注意审计依据的层次性㊁相关性㊁时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外,还应注意掌握下列各项原则:(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㊂具体地说,就是有法依法㊁无法可依从理,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㊂(2)辩证分析问题的原则㊂(3)利益兼顾原则㊂具体地说,就是国家㊁企业和个人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㊂(4)真实可靠原则㊂4.4.2案例分析题ʌ解答ɔ(1)违反了报告准则㊂因为注册会计师必须要在实施审计程序的基础上,才能出具审计报告㊂(2)违反了一般准则㊂因为审计应由经过充分技术培训并精通审计实务的人员担任㊂(3)违反了一般准则㊂因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必须保持独立的意志和态度,不得兼任其他职务㊂(4)违反了一般准则㊂因为审计应由经过充分技术培训并精通审计实务的人员担任㊂(5)违反一般准则和工作准则㊂因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必须保持独立的意志和态度,其他人不得兼任;审计工作必须妥善地进行计划安排,如有助理人员,必须加以监督和指导㊂第5章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5.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5.4.1思考题1.ʌ解答ɔ收集审计证据的途径有很多,常见的有:(1)监盘;(2)观察;(3)询问;(4)函证;(5)检查;(6)重新计算;(7)重新执行;(8)分析程序㊂2.ʌ解答ɔ衡量审计证据强弱的标准主要有:(1)审计证据的真实性;(2)审计证据的重要性;(3)审计证据的可信性;(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㊁适当性;(5)审计证据的证明力;(6)审计证据的经济性㊂3.ʌ解答ɔ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有:(1)有利于组织协调审计工作;(2)有利于控制审计工作质量;(3)有利于考核审计工作业绩;(4)便于编制㊁佐证和解释审计报告;(5)便于制定以后各期的审计计划㊂4.ʌ解答ɔ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以分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或主管合伙人㊁项目负责人和注册会计师三个层次的复核㊂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属于技术性的复核,通常在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完成后进行㊂项目负责人的复核一般在审计业务接近尾声时实施㊂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或主管合伙人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㊂5.4.2案例分析题1.ʌ解答ɔ(1)购货发票比收料单可靠㊂这是因为购货发票来自公司以外的机构或人第5章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11员,而收料单是公司自行编制的㊂(2)销货发票副本比产品出库单可靠㊂这是因为销货发票是供外部流转的,并获得公司以外的机构或个人的承认,而产品出库单只在公司内部流转㊂(3)领料单比材料成本计算表可靠㊂这是因为领料单预先被连续编号,并且经过公司不同部门人员的审核,而材料成本计算表只在公司的会计部门内部流转㊂(4)工资发放单比工资计算单可靠㊂这是因为工资发放单需经会计部门以外的工资领取人签字确认,而工资计算单只在会计部门内部流转㊂(5)存货监盘记录比存货盘点表可靠㊂这是因为存货监盘记录是注册会计师自行编制的,而存货盘点表是公司提供的㊂(6)银行函证回函比银行对账单可靠㊂这是因为银行函证回函是注册会计师直接获取的,未经公司有关职员之手,而银行对账单经过公司有关职员之手,存在伪造㊁涂改的可能性㊂2.ʌ解答ɔ宏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复核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时间不对,一般的复核应在审计的实施阶段㊂二是复核的人员不对,刘海作为审计人员,自己要收集审计证据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因而不能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人员㊂三是宏大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三级复核制度㊂宏大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陈涛应在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完成后进行复核,黄明的复核应在审计业务接近尾声时实施,还应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或主管合伙人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㊂第6章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6.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6.4.1思考题1.ʌ解答ɔ审计计划的作用有:(1)通过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可使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㊁适当的证据;(2)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㊂2.ʌ解答ɔ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㊂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㊂ 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2)重要性概念必须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㊂3.ʌ解答ɔ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㊂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㊂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㊂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第6章审计计划㊁重要性与审计风险13(2)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关系;(3)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㊂4.ʌ解答ɔ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ˑ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㊂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已识别但未更正的单独或累计的错报是否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重大影响㊂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㊁账户余额㊁列报㊁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㊂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㊂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㊁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㊂6.4.2案例分析题1.ʌ解答ɔ(1)不恰当㊂王晶㊁马英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同时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诚信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㊂(2)不恰当㊂重大错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够降低,王晶㊁马英应当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㊁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重大错报风险㊂(3)不恰当㊂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并确定其是否已得到执行,是王晶㊁马英必须要做的程序㊂(4)不恰当㊂王晶㊁马英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在本期存过款的银行发函,包括零账户和已结清的账户㊂(5)不恰当㊂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王晶㊁马英认为函证很可能无效的情况,否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注册会计师不能由于时间㊁成本等原因,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㊂2.ʌ解答ɔ张强㊁赵敏确定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根据营业收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50000ˑ1%=500(万元)根据总资产确定的重要性水平=120000ˑ0.5%=600(万元)取两者较低者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为500万元㊂第7章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与审计7.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7.4.1思考题1.ʌ解答ɔ2008年中国财政部㊁证监会㊁审计署㊁银监会㊁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1)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㊂(2)提高运营的效果和效率㊂(3)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㊂(4)保护资产的安全㊁完整㊂(5)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㊂2.ʌ解答ɔ2008年中国财政部㊁证监会㊁审计署㊁银监会㊁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要素有五大类:(1)内部环境㊂(2)风险评估㊂(3)控制活动㊂(4)信息与沟通㊂(5)内部监督㊂3.ʌ解答ɔ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了解和描述㊂内部控制系统的描述方法通常有三种:文字表述法㊁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㊂4.ʌ解答ɔ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原则主要包括:第7章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与审计15(1)全面性原则㊂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㊂(2)重要性原则㊂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㊁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㊂(3)客观性原则㊂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㊂企业应当根据评价指引,结合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评价的原则㊁内容㊁程序㊁方法和报告形式等,明确相关机构或岗位的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制,按照规定的办法㊁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㊂5.ʌ解答ɔ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主要包括:(1)计划审计工作㊂注册会计师应当恰当地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督导㊂(2)实施审计工作㊂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将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的测试结合进行㊂(3)评价控制缺陷㊂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㊁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㊂在确定一项内部控制缺陷或多项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补偿性控制(替代性控制)的影响㊂(4)完成审计工作㊂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工作后,应当取得经企业签署的对内部控制的书面声明㊂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的,应当就此以书面形式直接与董事会和经理沟通㊂(5)出具审计报告㊂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后,应当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㊂(6)关注期后事项㊂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准日并不存在,但在该基准日之后至审计报告日之前内部控制可能发生变化,或出现其他可能对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是否存在这类变化或影响因素,并获取企业关于这些情况的书面声明㊂(7)记录审计工作㊂注册会计师应当编制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底稿,完整记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情况㊂7.4.2案例分析题1.ʌ解答ɔA:(1)(5)(6);B:(2)(3);C:(4)(7)㊂2.ʌ解答ɔE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存在如下缺陷:(1)对重大投资项目没有实行集体审议联签㊂16‘审计学(第10版)“学习指导书(2)对重大投资项目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㊂(3)投资部门在没有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的情况下仍购入该信托产品,且财会部门在事先知道没有签订投资合同的情况下就支付购买款项,工作失职㊂F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存在如下缺陷:(1)由同一个部门或个人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全过程㊂(2)疏于对境外公司销售收款的控制,致使销售收入不及时入账或不入账,形成账外账㊂(3)没有严格实行定期与客户核对往来款项,造成价款非法转移㊂G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存在如下缺陷:(1)人员任命没有履行必要的组织程序,人力资源政策存在漏洞,内部环境有待完善㊂(2)重大对外投资尤其是境外筹资没有进行风险评估,也没有履行严格的报批程序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程序㊂(3)没有遵守严格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制度㊂(4)没有建立必要的危机公关制度㊂东方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某的发言有如下不当之处:(1)搞内部控制可以不惜成本的说法有不当之处,公司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坚持成本与效益原则㊂(2)声明对公司建立与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负责有不当之处,公司董事会应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㊂(3)公司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的观点有不当之处,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不存在风险管理囊括内部控制的问题㊂东方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李某的发言有如下不当之处:(1)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有不当之处,应由董事长任组长㊂(2)内部控制办公室设在财务部有不当之处,应单设并涵盖相关部门㊂(3)财务部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负责㊁审计部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负责有不当之处,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董事会负责㊂3.ʌ解答ɔ董事长孙某:(1) 内部控制制度要绝对保证资产安全㊁经济效率提高㊁经营合法合规 的说法是不合理的㊂理由:内部控制有其固有局限性,只能是合理保证上述目标,而不是绝对保证㊂(2) 文化建设,带不来明显的效益,所以可以不需要在这方面浪费人力物力 不恰当㊂理由:企业文化控制属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员。
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全覆盖技术与方法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全覆盖技术与方法研究作者:暂无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7年第4期一、引言二、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全覆盖实施路径中的应用,将大数据应用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绩效在互联网、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呈现出数据审计,探索了一条不同于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路径体量居大、类型繁多、价值率低和处理速度快等诸(邱玉慧等,2014);大在数据背景下将数据分析多特点,运用大数据进行审计成为创新之举。
针对应用于金融审计,提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型审“十三五”时期将实现的审计全覆盖,审计署加快计组织模式(吕劲松、王忠,2014)。
实施金审三期工程,拓展大数据技术运用,形成独特的国家审计云。
可见,运用大数据技术是实现审通常,可以将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过程分为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更是国家审计充分发挥国家计信息源分析、审计数据采集、审计数据分析、审治理功能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手段。
本课题旨在探计结果应用四个阶段。
因此本课题通过借鉴这一过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技术与方法,促程框架,首次提出了以数据流向为主线的大数据环进传统审计方法向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境下审计全覆盖的实施路径(如图 1)。
发展。
目前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有学者探讨了国家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全覆盖要实现的目标和谋划措施(刘锡平,2014);分部学者探索了如何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转型升级以及如何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应用全覆盖管理模式,提出要建立分类分段审计模式、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强化关键节点风险管控(丁岱,2013;祝军等,2013);共公资金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提高监督层次的重要途径,在公共资金审计监督全覆盖中应处理好三种关系:流量资金与存量资金审计的关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关系以及把握重点与消除盲区的关系(刘振锋,2014)。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审计方式、审计证据采集、审计数据分析、审计结果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秦荣生,2014)从。
【推荐】浅析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浅析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目前,大数据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给现代审计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要求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把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内容与特征,促进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数据、云计算的涵义与特征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大数据吸引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 201X) 说: 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 一) 大数据的涵义与特征数据( data) 这个词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事实。
201X 年,大数据概念才逐渐开始在社会上传播。
而大数据概念真正变得火爆,却是因为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1X 年高调宣布了其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
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经济生活中来了。
大数据( big data) ,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大到无法利用现行主流软件工具,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收集、分析、处理或转化成为帮助决策者决策的可用信息。
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认为大数据是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大数据具有 4 个特点: 第一,数据体量巨大( Volume) ,从TB 级别跃升到PB 级别。
第二,处理速度快( Velocity) ,这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三,数据种类多( Variety) ,有图片、地理位置信息、视频、网络日志等多种形式。
第四,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 Value) 。
存在单一数据的价值并不大,但将相关数据聚集在一起,就会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金良,201X) 。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大数据所带来的海量数据和复杂信息对传统审计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云计算技术的高效、灵活、可伸缩的特点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审计工作的挑战和机遇。
一、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1.数据量的增加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组织以及公共机构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
传统的审计工作难以处理数十亿甚至数万亿的数据量,并且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计也变得异常困难。
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的清洗、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多样化数据类型大数据的维度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包括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传统审计工作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但是在现今的数字化时代,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也成为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
大数据技术的文本挖掘、图像识别和音频分析等技术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数据信息,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全面性。
3.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挑战。
大数据中的数据质量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式、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等方面。
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清洗和异常检测等手段,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云计算对审计的影响1.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
传统的审计工作需要依赖于本地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资源,当数据量过大或者计算任务复杂时,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云计算技术提供了高效、灵活、可扩展的存储和计算服务,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处理海量数据和复杂计算任务。
2.审计工作的跨地域和跨组织协作传统的审计工作通常是在局部组织内完成的,很难进行跨地域和跨组织的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秦荣生【摘要】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正在逐渐影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大数据主要着眼于“数据”,提供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云计算技术主要关注“计算”,提供IT解决方案。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相关关系证据的应用、高效数据审计的发展和大数据审计师的发展。
强化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审计应用的措施包括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加快审计法规建设、建立行业平台、加强研发和提高利用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影响政策建议目前,大数据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给现代审计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要求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把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内容与特征,促进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数据、云计算的涵义与特征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大数据吸引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2012)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一)大数据的涵义与特征“数据”(data)这个词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事实”。
2009年,“大数据”概念才逐渐开始在社会上传播。
而“大数据”概念真正变得火爆,却是因为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高调宣布了其“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
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经济生活中来了。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大到无法利用现行主流软件工具,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收集、分析、处理或转化成为帮助决策者决策的可用信息。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认为“大数据”是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大数据具有4个特点:第一,数据体量巨大(Volume),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
第二,处理速度快(Velocity),这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三,数据种类多(Variety),有图片、地理位置信息、视频、网络日志等多种形式。
第四,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Value)。
存在单一数据的价值并不大,但将相关数据聚集在一起,就会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金良,2012)。
大数据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技术与方法,还促使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促使人们在采集、处理和使用数据时思维的转变,这些转变将改变人们理解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技术和方法。
*秦荣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邮政编码:101312,电子信箱:qinrs@。
一是在大数据时代,不依赖抽样分析,而可以采集和处理事物整体的全部数据。
19世纪以来,当面临大的样本量时,人们都主要依靠抽样来分析总体。
但是,抽样技术是在数据缺乏和取得数据受限制的条件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法,这其实是一种人为的限制。
过去,因为记录、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工具不够科学,只能收集少量数据进行分析。
如今,科学技术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人类可以处理的数据依然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处理的数据量已经大量增加,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多。
随着大数据分析取代抽样分析,社会科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抽样调查和分析实证数据,现在可以收集过去无法收集到的数据,更重要的是,现在可以不再依赖抽样分析。
二是在大数据时代,不再热衷于追求数据的精确度,而是追求利用数据的效率。
当测量事物的能力受限制时,关注的是获取最精确的结果。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追求精确度已经既无必要又不可行,甚至变得不受欢迎。
大数据纷繁多样,优劣掺杂,精准度已不再是分析事物总体的主要手段。
拥有了大数据,不再需要对一个事物的现象深究,只要掌握事物的大致发展趋势即可,更重要的是追求数据的及时性和使用效率。
与依赖于小数据和精确性的时代相比较,大数据更注重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三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难以寻求事物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深入认识和利用事物的相关关系。
长期以来,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惯。
寻求因果关系即使很困难且用途不大,但人们无法摆脱认识的传统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必将主要精力放在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上,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上。
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不会准确地告知事物发生的内在原因,但是它会提醒人们事情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们可以通过找到一个事物的良好相关关系,帮助其捕捉到事物的现在和预测未来。
(二)云计算的涵义与特征“云计算”概念产生于谷歌和IBM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处理海量数据的实践。
2006年8月9日,Google 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推广云计算技术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Michael Mille,2009)。
目前全世界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很多。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2009年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根据这一定义,云计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具有时间和网络存储的功能。
其次,云计算是一条接入路径,通过广泛接入网络以获取计算能力,通过标准机制进行访问。
第三,云计算是一个资源池,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计算资源,通过多租户模式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提供不同的物理的或虚拟的资源。
第四,云计算是一系列伸缩技术,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规模可以快速扩大或缩小,计算能力可以快速、弹性获得。
第五,云计算是一项可计量的服务,云计算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通过云计算系统检测、控制、计量,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使用。
(三)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从整体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是相辅相成的。
大数据主要专注实际业务,着眼于“数据”,提供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强调的是数据存储能力。
云计算主要关注“计算”,关注IT架构,提供IT解决方案,强调的是计算能力,即数据处理能力。
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数据存储,那么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再强大,也难以找到用武之地;如果没有云计算的数据处理能力,则大数据的数据存储再丰富,也终究难以用于实践中去。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依赖于云计算。
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MapReduce编程模型都是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也都是大数据的技术基础。
而数据之所以会变“大”,最重要的便是云计算提供的技术平台。
数据被放到“云”上之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各自分割的数据存储,更容易被收集和获得,大数据才能呈现在人们眼前。
而巨量的数据也只能依靠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够“淘尽黄沙始得金”。
从侧重点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侧重点不同。
大数据的侧重点是各种数据,广泛、深入挖掘巨量数据,发现数据中的价值,迫使企业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
而云计算主要通过互联网广泛获取、扩展和管理计算及存储资源和能力,其侧重点是IT资源、处理能力和各种应用,以帮助企业节省IT 部署成本。
云计算使企业的IT部门受益,而大数据使企业的业务管理部门受益。
从结果看,大数据与云计算带来不同的变化。
大数据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涉及到各个领域。
大数据已经与资本、人力一起作为生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数据创造价值,而挖掘数据价值、利用数据的“推动力”就是云计算。
云计算将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能力极大提高,更经济、高效地将巨量、高速、多变的终端数据存储下来,并随时进行计算与分析。
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与预测,会使得决策更可靠,释放出更多大数据的内在价值。
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分析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是随着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发展起来的。
在业务和会计处理手工操作阶段,审计实施的是账表导向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当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全面应用于业务和会计处理时,审计实施的是系统导向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当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全面应用于业务和财务管理时,审计实施的是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和方法;与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和方法并行的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会计处理时,审计实施的是IT审计技术和方法。
目前,面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审计人员需要应时而变来适应由此而带来的变化,分析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方式、审计抽样技术、审计报告模式、审计证据搜集等技术和方法的影响。
(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是在被审计单位业务完成后才进行审计,而且审计过程中并不是审计所有的数据和信息,只是抽取其中有的一部分进行审计。
这种事后和有限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复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来说很难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对于评价日益频繁和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则显得过于迟缓。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审计组织对被审计单位开始实施持续审计方式,以解决审计结果与经济活动的时差问题。
但是,审计人员实施持续审计时,往往受目前业务条件和信息化手段的限制,取得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数据化,或者无法取得相关的明细数据,致使对问题的判断也难以进一步具体和深入。
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较好交叉融合,尤其对业务数据和风险控制“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实施持续审计迫在眉睫。
如审计组织对商业银行的审计,实行与商业银行建立业务和数据系统的接口,在开发的持续审计系统中固化了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和数据分析模块,该模块可以在海量贷款客户中挖掘、分析出行业性和区域性贷款风险趋势,实现在线的风险预警,并将发现的风险数据、超预警值指标及问题登记为疑点,并建立实时审计工作底稿,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归类、核实或下发给现场审计人员进行现场核实,以较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和数据的实时分析利用问题。
(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进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现时的审计模式是在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基础上实施抽样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