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民族国家语境里的族别问题

合集下载

关于族别的质疑——对民族身份与公民认同的一项初步思考

关于族别的质疑——对民族身份与公民认同的一项初步思考

作者: 闵文义
作者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出版物刊名: 青海民族研究
页码: 26-3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公民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民族识别等工作把握住了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工
作的主旨和本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社会稳定,国防巩固,国家统一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民族毕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活性变化成分,
应当视其量变程度给予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在全球化的当今,中国人的公民身份认同将是一
个对中华民族认同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Questioning on Ethnic Identity--Preliminary
Thought on Ethnic and Civic Identities

民族·资源·国家: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民族·资源·国家: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 事 实 ” 内 容 重 要 得 多 。 因 此 ,探 讨 叙 述 人 的 反 主体 性 和 神 话 传 说 背 后 的 深 层 次 结 构 和 文 化 动 机 , 而 透 过 不 断 被 再 创 造 的 历 史 记 忆 ,我 们 可 ② 以更 好 认 识 和 了 解 佤 族 的 民 族 认 同是 如 何 产 生 并
由于历史上不同地方的佤族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阿佤山佤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和融合从未间断过所以我们认为考证这些记忆是否是事件存余物和碎屑的组合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探讨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民族认同如何在近代史语境中淡化国家认同又是如何在近代史中边境事件中凸显出来
思 想 战 线
21年 期 第3卷№4 0 n3 0 第4 2 8 ..1 v. 2 2 18

佤 族 神 话 传 说 中的 民族 意 识
“ 岗” 出来 的是 各 司
他 民族 ,包 括 白种 人 ) 无 论 佤 语 “司 岗 ” 是 指 。 山 洞 还 是 葫 芦 ,阿 佤 山 这 个 特 定 的 地 理 环 境 在 所 有 故 事 中 占据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位 置 。 所 有 佤 族 人 都 知 道 ,故 事 中人 类 的 产 生 和 民族 的 形 成 之 初 的 地
各 种 场 合 反 复 聆 听 过 《 岗 里 》 并 强 烈 认 同 其 中 司
的 内容 。 毋 庸 置 疑 , 《司 岗 里 》 一 直 在 佤 族 民 众 心 目中 占有 重 要 位 置 ,维 系 着 佤 族 的 原 生 情 感 。 ①

首 先 , 上 述 各 版 本 都 重 复 着 两 个 共 同 的 结 构 要 素 :地 点 ( 即 “ 岗 ”) 和 人 物 (即佤 族 和 其 司
民族 ・ 资源 ・ 国家 : 中缅边境 佤 族 的 民族 认 同和 国家 认 同

多民族国家在“族类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之间寻找治理空间--本期民族政治学栏目导读

多民族国家在“族类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之间寻找治理空间--本期民族政治学栏目导读

多民族国家在“族类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之间寻找治理空间--本期民族政治学栏目导读
青觉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13(0)6
【摘要】从民族政治学研究的视域来看,前国家时代是不同族类群体之间围绕权力、资源与利益的争斗或合作(这也是政治人类学的研究议题)。

而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之后,族类群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就转化为了族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在多民族国家成为常态的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总是在“族类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寻找治理空间。

【总页数】1页(P43-43)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学;民族主义;空间;治理;导读;栏目;公民
【作者】青觉
【作者单位】中央民放大学,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89
【相关文献】
1.民族主义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 [J], 侯万锋
2.民族主义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 [J], 张文静;杜军
3.寻找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广阔视域r——评姚新勇《文化民族主义视野下的转型期中国少r数民族文学》 [J], 欧阳可惺
4.浅析族裔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 [J], 戴晓东
5.如何认识民族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民族政治学栏目导读 [J], 青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中存异与异中求同:中西传媒对“多民族国家”的表述比较

同中存异与异中求同:中西传媒对“多民族国家”的表述比较

作者简介 : 罗安平( 1 9 7 5 一 ) , 女, 四川 泸州人 , 西南 民族 大学文 学与新 闻传 播 学院副教授 , 博士, 主要 从事新 闻
传播学 、 文学人 类学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 N a t i o n a l g e o g r a p h i c : C h i n a : I n s i d e t h e D r a g o n . ( S p e c i a l I s s u r e ) , M a y 2 0 0 8 . 这 期特刊 由《 中国之旅》 《 镀金 时代 镀金笼 子》
性” , 从 时间之异、 空间之别 与文化之奇等方面强化非 汉民族 的边 缘与异质 性; 而中国传媒却 注重“ 异中
求 同” 与“ 同中存 异” 的结合 , 在特 定的话语模式 与文本 生产语境 中, 不 同的表述交织穿行 、 彼此兼顾。 关键词 : 美国《 国家地理》 ; 少数 民族运 动会 ; 中西传媒
罗 安 平
( 西南 民族 大学 文 学与新 闻传 播 学院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 美国《 国家地理》 与 中国少数 民族运动会对 汉族 与少 数 民族 的“ 同一” 与“ 差 异” 问题 , 即其
“ 同质性” 与“ 异质性” 的涵义与指 向表述 明显不 同, 西方媒 体倾 向于突显“ 多 民族 国家” 中的民族“ 差 异
《 时光边缘 的村庄》 《 新长城》 《 苦 涩的水》 和《 前方之路》 6 篇文章组成 。
6】
好风情 。后者 主题 是 “ 圆之 美 ” , 以银 色 牛角 组成 的 “ 满月” 构 成 团圆 的象 征 和 美 满 的寓 意 , 各 族 人
民共聚圆月之下 , 载歌载舞 , 共庆盛典 ] 。运动会 的吉祥物是身穿少数民族对襟衣 的“ 贵州龙” , 名 为“ 圆圆” 。而运动会 的主题曲《 心连着 手牵着》 , “ 既突出民族运动会的宗 旨和主题 , 又融入 了侗 族 大歌 的音 乐素 材 ” , 通过 各 种形 式 的传播 渠道 , 在 运动 会期 间响遍 “ 中华 大地 ” 。 这样 , 通过 比较作为“ 多民族 国家” 的中国, 在中西传媒 的表述中便体现了各 自的异和同 : 围绕 汉族和少数 民族 的“ 同一” 与“ 差异” , 也即“ 同质性 ” 与“ 异质性” 的涵义与指 向, 西方媒体突 出“ 同 中求异” , 中国媒体既渲染“ 异中求同” , 又呈现“ 同中存异” 之景趣。彼此 的表述实践 , 呈现着不同

认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

认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

认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

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当然,在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观较弱。

懂得感恩的人,才是最富有最快乐的人。

党在教育、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为少数民族开通绿色通道,还出台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部分少数民族无视这些优待政策,认为国家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直接导致“等、要、靠”的思想不断蔓延。

2.教法不分,主次不明。

一个合格的教徒,首先是个合格的公民。

部分宗教信徒对在世俗社会的超然地位恋恋不舍,死死守着古板而不合时宜的教条,学法遵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教大于法的思想还没有更正。

3.妇女家庭地位较低。

民族和性别平等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权力之一。

由于受民族教条的约束,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未改变,少数民族妇女很少能走出去,无经济来源,直接影响妇女的家庭地位。

4.语言种类单一。

语言是交流发展的必然条件。

个别民族过于强调自己的语言,将生产生活框在族别内,不进行第二语种学习,无法与外界充分交流沟通。

这些问题不仅是民族信仰的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是发展问题,是民族团结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对祖国的认同感不强。

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崇尚自治,虽然国家推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部分民族强烈的“自我认同”,直接弱化了对祖国的认同,无视祖国的付出,没有一颗知恩感恩报恩的心。

2.思想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

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题论证

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题论证

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题论证在中文中,“治理”是个多义词,它至少包含着治国者的统治和管理、治国的结果和状态、治国之道以及对于特定事物和事务的处置等含义。

在我国学界和实务界的日常用语中,这些不同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得到交叉广泛使用。

在国家治理意义上,“治理”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权建立以后的政治管理。

从国家权力角度来讲,“治理”是国家主权确立以后,国家治权的运行和实施。

从公民权利角度来讲,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实现其权利的过程。

在国家功能意义上,所谓国家治理,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与公民权利主体,围绕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形成的互动行为、制度规则和思想文化。

就当前学界对于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三种分析范式,即国家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分析范式。

国家中心主义分析范式发轫于比较政治研究,西方学者首先把德国和日本的治理方式标之以“国家中心主义”。

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虽未产生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治理”概念,却围绕统治者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的得与失,形成了丰富的治道学说。

因此,对统治者治国理政的研究,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治理理论谱系。

传统中国这种以统治者治国理政活动为对象的“治理”研究,也被西方学者简单类比为治理的“国家中心主义”范式。

政党中心主义分析范式是学者近年来提出的国家治理分析范式。

这种“将政党突出出来的‘政党中心主义’旨在弥补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在后发展国家比较研究中的缺陷,是除国家与社会之外的第三维视角”。

这一范式从执政党的功能着眼,坚持认为“政党不仅具有代表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治理功能,可以实现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主导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政党在国家治理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以政党为中轴而构建,整个国家治理过程由政党主导而展开”。

由此出发,认为当代中国的治理模式是政党中心主义国家治理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之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的国家治理模式”。

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亟须重视

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亟须重视

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亟须重视到那时,让我用什么将你呼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拥有将近130种语言,但是其中很多少数民族语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微。

面对它们的逐渐消失,正如美国濒危语言基金会的创立声明所说:"我们愿意接受旁观和无所作为的谴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保护自然物种也是经过动植物学家数十年的呼吁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的共识。

因此,文化资源要引起公众的关注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

一、即将消逝的"赫尼哪""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乌苏里江(来)长又长…"《乌苏里船歌》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让全世界人了解到,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有一个沿江而居、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

6000多年来,赫哲族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生活,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乌苏里船歌》就是根据当地民歌"嫁令阔"的曲调改编的。

"嫁令阔"内容多为表达爱情和歌颂家乡自然环境,男调气息悠长宽广,女腔唱腔明快活泼,当有的人不愿说出心里话时,就选择一个适合的曲调,只用"赫尼哪"这个虚词来反复哼唱,表达心情。

除此之外,赫哲族还有歌唱民族历史的"伊玛堪"、摇篮曲"博布力"等。

对于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而言,这些口耳相传的口头说唱艺术,是他们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方式进入了赫哲族,原始纯朴的渔猎文化受到冲击。

很多赫哲族年轻人为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需要,放弃本民族语言,使用处于强势的主流语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能听会说赫哲话的人已不足百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民族语言正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状态。

没有了赫哲语,这些民族风俗、文学作品将失去传承的载体。

在苍茫辽阔的白山黑水间历遍了岁月的"赫尼哪",再也不能轻吟款款,传唱千年。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必修一)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必修一)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

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着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

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

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

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

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e n . No . 1 2 4
论 多 民族 国家 语 境 里 的族 别 问题
范 巳类 学研 究所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2 3 )
摘 要: 族别划分存在 于许多国家 , 虽然它作 为政府 治理术 的重要部分 而承付 了一定 的社会 责任 ,


引 言
世界 上 的大 部分 国家 , 都 是 多 民族 国家 ( 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o r p o l y - e t h n i c c o u n t r y ) , 都 要 面 临 国 内 的 种族 、 族 群纷 争 。法 国可 能是 一个 公 开无 视公 民族 裔或 者 宗教背 景 的 国家 , 强调 国内只有 法兰 西公 民, 不予 事 实上存 在 的不 同族 裔 群体 或者 少数 民族群 体 以任 何 意 义上 的群 体性 确 认 。这 样 的做 法
D u r k h e i m) 的视角 来 看 问题 , 那么 , 为 了 国家社会 的整合 或者 和谐 , 最好 不要 对 国家公 民有族 别 上 的 确 认 。然 而 , 这 似乎 不是 大部 分 政府 的选 项 。换 言之 , 在 许 多 多 民族 国家里 , 境 内的 不 同族 群 都被 赋 予 了某 种族别 身 份 , 尽 管其 中有 不 少来 自人 口普 查 , 未 必经 过 政 府 的 “ 科学 ” 确认 , 但是 , 认 同政 治 的有趣 之 处 就在 于其 “ 无 心插 柳柳 成荫 ” —— 原 先 出于政 府 善 意治 理术 的组成 部 分 , 到头 来 却带 来 许多 麻烦 。那 么 , 没 有任何 确 认是 否 更好 呢 ?法 国近 来 发 生 的一 系列 事 情 似 乎 给 出 了答 案 。从 人 口政 治 ( p o p u l a r p o l i t i c s ) 的视 角来 看 , 对 所 辖 民众 的群 体 性识 别 都 是 对人 口的分 类 , 其 目的 在 于 便 于治 理 , 并不 是所 有 国家 都 在这种 分 类 的基础 上来 决定 如何 给 民众进 行利 益分 配 。事实上 , 一旦 根 据这 种 分类 进行 利益 或者 资 源配 置 , 就很 容易 导 致认 同政 治 。所谓 认 同政 治其 实 就是 多 民族 国

家 内部 的话 语 权 的争夺 , 这种 争夺 的诉 求 在 于利益 与 资源 的公平 配 置 、 合 理安 排 。本文 拟在 比较 的 框 架 里对 族别 问题 进行 讨 论 , 笔 者认 为 , 族 别 问 题 是 现 代 国家 出 现 之 后 才 产 生 的 , 它是治理 ( g o v — e ma n c e ) 的产物 , 从 而在政 治 的意 义上 与传 统 国家 内部 的 “ 族” 的问题 有着 天壤 之别 。
代国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即“ 国家营建 ” ( s t a t e . m a k i n g ) , 其所指即为国家权力机关 、 机构 、 组织 的
但也 引发 了认 同政治的 问题。现代 国家之 所以要进 行不 同形 式的族别确 认或者 划分 , 自然是 由于族群 多样性所 导致的。族 群和族裔 的多样 性在 许多 国家 的历史上一直存在 , 近 几十年来 由于全球化 的影响 , 大量跨 国移 民的到来, 使得 许多国家重新思考境 内的多族裔 问题 , 这对原先业 已存在 的族别认 同带来 了 挑 战。族别 划分 是现代 民族 国家 的治理 术 , 民族 国家理念 和原 则本身 可能刺激 境 内的少 数群体—— 无 论他们被 类别化与否—— 自我 意识 的觉 醒而进入 “自为” 状 态。如何在 现有 的 国家框架 里处理 族群 问 题, 是许 多国家共 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关键词 : 族别 ; 多民族 国家 ; 自在 ; 自为 ; 人 口政 治; 治理术 中图分 类号 : C 9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6 2 7 ( 2 0 1 5 ) 0 4—0 0 0 5一 O 7
今天看来也有些 问题。前不久发生 的《 查理周刊》 遇袭事件说 明, 人们头脑中的一些观念很难解 除。有 些 观念看 似 与早 已遭 到 唾弃 的种 族 主义无 关 , 但通 过 对 某种 立 场 的疯 狂 讴 歌 与强 调来 对 有 着 特定 宗 教 信 仰 人 群 予 以 排 斥 , 其 实 质 依 然 是 种 族 主 义 的。 如 果 我 们 选 取 涂 尔 干 ( E m i l e
收稿 日期 : 2 0 1 5— 4 — 0 2 0
基金 项 目: 国家社会 科 学基金 重点项 目“ 公 民意识 与多民族国 家的族别认 同” ( 0 9 A MZ 0 0 1 ) ; 江苏省高等学校优
势 学 科 建 设 工 程 资助 项 目
作者简介 : 范可( 1 9 5 7 一 ) , 男, 福 建厦 门 人, 南京大学人 类学研究所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人类 学研究。
2 0 1 5年 第 4期 总第 1 2 4期
北方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B e i f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No . 4, 2 01 5
二 、 比较 的视 野 : 对 多 样 性 呈 现 的基 本 认 识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不 久 , 中央 人 民政府 即开 始 了对少 数 民族 的 调查 和 识 别 工作 。这一 工 作 的 目的 , 在 于 明确 中 国到底存 在 多少 民族 , 以便 于 确立 正在 构建 中的各级 人 民代表 大会 中的代 表席 位 。这虽然 是 很具 体而 且不 带任 何修 饰 的说法 , 但 这 一说 法 所体 现 的恰 恰 是社 会 科 学 上 涉及 的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