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D_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_贺顺龙(模仿)

合集下载

血浆D_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

血浆D_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
结 果
正常对照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 0120 ±0106) , D IC组 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8136 ±2156) mg/L;急性白血病 初诊组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4176 ±1165) mg/L;急性 白血病缓解组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0122 ±0108) mg / L;实体肿瘤组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3121 ±0151) mg / L。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 < 0101 ) 。详见
一 、家庭氧疗对 COPD患者治疗的目的及意义 缺氧可迅速引起细胞损伤 ,纠正缺氧对具有进行性低氧 血症的 COPD 患 者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研 究 表 明 LTOT可 改 善 COPD 伴慢性呼吸衰竭患 者 的 生 存 率 。标 准 的 LTOT应 为 115~215 L /m in。每天平均吸氧 15 h, 5年存活率提高 62% , 19年存活率提高 26%。LTOT能纠正低氧血症和减缓肺功能 的恶化 ,减低肺动脉压 ,减轻由于慢性缺氧引起的注意力不集 中 ,记忆力和智力减退 、定向障碍 ,头痛 、嗜睡等神经精神症 状 。LTOT能纠正低氧血症和减缓肺功能的恶化 ,降低肺动脉 压 ,延缓肺心病的形成速度 ,减轻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 ,改 善活动后气短 ,提高运动耐力 。使 COPD 患者呼吸衰竭发生 率下降 ,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 二 、家庭氧疗的方法 家庭氧疗可帮助患者选用合适的吸氧装置 ,包括液氧 、压 缩氧及制氧机三种形式 ,掌握使用的方法 ,做到安全用氧 。吸 氧方式可选用鼻塞 、鼻导管 、面罩吸氧等 ,常用鼻塞吸氧较为 方便 ,吸氧管可选用头挂式双鼻头吸氧管 ,患者易忍受 ,又不 易脱落 ,有条件的使用加温湿化装置 ,效果更加 。 三 、家庭氧疗知识的指导 氧疗知识的内容包括长期氧疗的指征 、作用 、方法 、氧流

动态监测D二聚体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动态监测D二聚体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动态监测D-二聚体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者:黎四平龙健灵陆小梅【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溶栓治疗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的观察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方法对2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和对照组20例测定其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lt;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脑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新鲜血栓形成,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脑梗死治疗,尤其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可作为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指标。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唯一指标,特别该指标的动态检测,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具有广泛的临床价值,本院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动态检测D-二聚体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26例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2~79岁,平均63岁。

对照组20例均为本院门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健康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71岁,平均56岁。

1.2 方法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6、24、48h,对照组于清晨空腹采血,采用1:9的枸椽酸钠抗凝管准确抽取静脉血1.8mL,2264g/s 离心10min测定;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和原装STAGO 的乳胶凝集法D-二聚体试剂盒及原装质控血清,上机自动检测报告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2.1 治疗组及治疗前后D-二聚体(mg/L)结果如表1。

表1 治疗组及治疗前后D-二聚体(mg/L)结果(略)2.2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lt;0.01),治疗后1~48h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

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血乳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血乳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血乳酸检测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4-06-27T08:58:42.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何军[导读] 因此,脑硬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LACT联合检测,可作为肌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判断血凝状态及预后的指标。

何军(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检验科湖南衡阳 421000)【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和LACT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本院就诊的268例脑梗死患者及3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清D-二聚体和LACT水平。

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清D-二聚体和LA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清D-二聚体和LACT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LACT 与Hs-CRP的水平联合检测,可作为肌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判断血凝状态及预后的指标。

【关键词】脑梗死 D-二聚体乳酸【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293-02 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是反映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乳酸(LACT)是机体糖酵解的特异性产物,其增高是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拟观察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LACT的水平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本院就诊的26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46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5.8±5.7岁,发病48h内入院,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和(或)MRI证实。

同期选取3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69例,女131例,平均年龄55.3±6.5岁。

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治疗、病程动态观察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法(GLA)对234例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早期诊断脑梗死的发生及进程了解有一定价值,可作为纤溶功能亢进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危险评价、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检测起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而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脑梗死血栓形成早期干预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为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

脑梗死时血栓的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血浆D-二聚体的存在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D-二聚体含量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记物,是判断血栓形成直接而实用的指标[1]。

本研究选择D-二聚体为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脑梗死患者234例,选择病程≤7天者入组,均经详细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部CT扫描证实诊断。

男160例,女74例;年龄32~82岁,平均62.1±10.785岁。

凡有肝肾疾病、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压患者不选入本组。

正常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58.4±10.9岁,均经问诊及必要检查示身体健康者。

方法:①标本采集:入选者空腹取静脉血,注入含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严格按1:9混匀),轻轻颠倒混匀,于4小时内3000r/分,离心10分钟,取上层乏血小板血浆,立即检测或≤-18℃冻存,周内检测。

②检测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法(GIA),市购Nycocard D-Dimer试剂盒(挪威Nycocard制药公司),该试剂盒采用抗D-二聚体新抗原结构的单克隆抗体。

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凝血药 及 影 响纤 溶 活 性 药 物 。选 择 同期 就 诊 的 年
龄 、 别 与观察 组 相 匹配 , 除心 、 、 、 性 排 肝 脑 肾及 血 液
2 1 观 察 组 与 对 照 组 血 浆 1- 聚 体 水 平 比较 见 . 3-
表 1 。
系统疾 病 者 5 O例 作 为 对 照组 , 性 2 男 7例 , 性 2 女 3 例 , 龄 ( 1 . 5 岁 (0 3岁 ) 年 6 ±7 2 ) 5 ~7 。
1 2 1 标 本收 集 观 察 组 分别 于急 性 期 ( . . 发病 < 7 d 及恢 复 期( 病第 1 ) 晨 7: O ) 发 4d 清 O ~8: 0空 腹 0 采 集肘 静脉 血 2 7mL, 慢注 入含 有 0 3mL枸 橼 . 缓 . 酸 钠 (0 1 9mmo/ 的 塑 料 试 管 中 , 轻 混 匀 。以 lL) 轻 20 0r mi 心 1 n 取 上 清 液 置 一2 ℃低 温 0 / n离 0mi, O 冰箱保 存待 测 。对照组 抽 血处 理方 法 同观察 组 。
量资 料用 ±s 示 , 间 比较 采 用 t 验 ; 数 资 表 组 检 计
料采 用 Y检 验 。
2 结 果
证实 , 断符合 全 国第 四届 脑 血 管 疾病 会 议 制 定 的 诊 诊断标 准 [ , 1 发病 前无 糖 尿病 、 ] 严重 心 、 、 脑 肾及血 液
系统 疾病 , 发病 前< 1个 月未 服用 抗 血 小板 药 物 、 抗
自理 。
收治 、 发病 时 间<7d的急性 脑梗 死 患 者 6 7例作 为 观察组 , 性 3 男 7例 , 女性 3 O例 , 龄 ( 3 9 5 ) 年 6 ± . 8 岁

心脑血管疾病血浆 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血浆 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表 1 冠心病各组患者与对照组 比较
( ± , m e , / L )
二聚体含量 , 探讨 D - 二聚体在心血管疾病诊 断 的价值 及意义 。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注: 与S AP组 、 对照组 比较 , P< 0 . 0 5, 与U AP组 比较 , P< 0 . 0 5
【 中图分类号】 R 5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2 9 6 ( 2 0 1 5 ) 0 1 B一 0 1 3 5 一 O 1
d o i : 1 0 . 1 5 8 8 7 / j . c n k i . 1 3 . 1 3 8 9 / r . 2 0 1 5 . 0 2 . 0 9 8
冠心病的产生有关 , 因此 , 血浆 D - 二聚体可能 为冠脉事件 风险
的 预 测 因子 j 。
例; 年龄 2 9—7 8 ( 3 9 . 8±5 . 1 ) 岁; 急性期 患者 2 0例 , 亚急性 期 患者 3 3例 , 恢 复期患者 2 7例 。上述患者 均经 C T扫描或 MR I 确诊。冠心病 8 0例 患 者 中 , 男4 9例 , 女3 l例 , 年龄 3 3~8 2
及继发纤溶均持续性上升 , 该 现象可能是血栓及 血管硬化的一
析仪 。试剂 由日本 S Y S M E X提供 。 1 . 3 统计 学方 法 应 用 S P S S 1 9 . 0软 件对数 据进 行 统计 分 析。计 量资料以 元±s 表示 , 采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 以率 ( %) 表

临 床 研 究

心脑血管疾病血浆 D 一 二 聚体 水 平 的变 化 及 临 床 意 义
刘翠 华

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本文选取70例脑梗死患者,对其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进行准确测定,将其检测结果和健康人群对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脑梗死组的D-二聚体、血清纤维蛋白原两项指标分别是(290.22±80.74)ng/l以及(7.49±1.10)g/l,和对照组的D-二聚体、血清纤维蛋白原两项指标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病情发展和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异常存在很大的关系,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脑梗死;D-二聚体;血清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205-02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持续上升,当前对于其发病机制以及发病诱因等没有明确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论证。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试验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4月—2016年4月的7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45.60岁到79.10岁,平均年龄(64.59±11.20)岁,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70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加以对照研究。

1.2 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既往有脑梗死发作病史,此次经过检查确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并发症、体质特别虚弱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者是其他感染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在短期内服用过叶酸、避孕药物的患者;免疫系统缺陷患者;精神状态异常或者是违背该标准的其他疾病患者。

纳入标准:符合2010年全国第九届脑血管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经过CT或者MRI检查,缺血部位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患者;患者在两天内出现了首次发作,同时经头颅CT以及MRI检查后,确定有和功能定位相对应的责任梗死病灶;患者年龄不低于45岁,不超过80岁;患者以及家属对患者的病情知情,并且同意本次研究过程。

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丽娜;杨术真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04(017)011
【摘要】@@ 近年研究发现,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在转谷酰胺酶的作用下,SFM转变为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因,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但可被纤溶酶所降解.
【总页数】2页(P752-753)
【作者】李丽娜;杨术真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医院,陕西,宝鸡,721004;解放军第3医院,陕西,宝
鸡,7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刘亚秋;刘喜;张侃;李凯红;罗勇;夏汉兵
2.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J], 乔俊;杨明林
3.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孟然;贾建平;周晋;吉训明;杨宝峰
4.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J], 贺顺龙;朱兆洪;王占军;侯昊明;黄建欧;刘彩云
5.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J], 张侃;于红艳;刘喜;程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贺顺龙,朱兆洪,王占军,侯昊明,黄建欧,刘彩云(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318) 摘 要: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死(A CI)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所发生的变化同疾病的关系。

方法 62例A CI患者分别在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1、3、5、8、14、21天测定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的变化,并对不同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参照影像学检查结果、病情轻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动态观察。

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2.41±0.64)mg/L vs(0.21±0.20)mg/L(P<0.01),并与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明显相关;溶栓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D-二聚体渐趋正常,如居高不降或者继续升高显示治疗效果及预后差。

结论 ACI患者纤溶/凝血功能平衡失常,溶栓治疗可有效的调节这种失衡,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患者病情轻重的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患者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尿纤溶酶原激活物;D-二聚体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2009)11-0941-03Clinical value of dynamical chan ges of plasma D-dimer in patients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received thrombolysis therapyHE Shun-lo ng,Z HU Zhao-ho ng,W A NG Z han-jun,HO U Hao-ming,H UA N G Jian-ou,LI U Cai-y unDepartment of N eurology,421Hospital o f P L A,G uangz hou510318,China ABSTR AC T:Objective T o investig ate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the chang e of plasma D-dimer and pro gnosis inpa tients w ith acute ce rebral infarctio n(ACI)who received thr omboly sis therapy.Methods Blo od samples fro m62pa tients w ith A CI w ere collected.T o detect D-dimer respec tively befo re thrombolysis therapy and after thr omboly sisthe rapy in1,2,3,4,5,8,14a nd21day s.T he results of image,sev erity of the disease,deg ree of neurody sfunction w ere obse rved and comparativ ely analyzed w ith those of no rmal co ntr ol gr oup(20cases).R es ults T he D-dimer level o fpa tients w ith A CI was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 t in contr ol g ro up(2.41±0.64)mg/L vs(0.21±0.20)mg/L (P<0.01).T he level of D-dimer was cor rela ted with the sev erity of disease a nd the infa rctio n size.W hen the level o fD-dimer g radully became norma l after thro mbo ly sis thera py,the patie nts recove red soo n.T hat D-dimer was still in high level sug gests the treatment w as no t effectiv e and the pro gno sis wa s bad.Conclusion T he re w ere some abnormalities inco agulative and fibrinoly tic sy stem in patients w ith ACI.T hro mbo ly sis therapy co uld effectively adjust the imbalance.T he dy namica l de tection of D-dimer is useful fo r the judg eme nt of severity o f the disease and effective fo r evaluation o f thromboly sis thera py and for eca sting neuro dy sfunctio n in the patients.KEY WORD S:brain infar ction;urina ry plasmino gen activa to r;D-dimer 急性脑梗死(ACI)血栓形成过程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血管本身的病变相关,又与血流淤滞、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相关,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均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紊乱,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反映凝血/纤溶功能失衡的作用既客观又敏感。

在ACI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我们进行连续动态的系列检测,了解D-二聚体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溶栓治疗的效果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和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2000~2005年期间的住院ACI患者62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 T或M RI检查证实,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龄48~81岁,平均(68.3±5.2)岁。

全部病例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1],62例患者分为轻型组(0~15分)18例,中型组(16~30分)32例,重型组(31~45分)12例。

对照组:选择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经病史、体检、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正常健康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5~82岁,平均(66.2±5.6)岁。

1.2 方法 分别抽取正常对照组和ACI组患者入院后在溶栓治疗前及第1、3、5、8、14、21天的肘静脉血3ml,注入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即刻低温(4℃)离心,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溶栓采用尿激酶50~150U静脉滴注,其他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常规给予相应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ACI患者在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重型3组,溶栓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程度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I患者在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逐渐得到恢复,轻至中型组中治疗效果迅速而明显,但在重型组中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缓慢。

同时在病情的不同阶段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示随着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

在62例ACI患者的观察过程中,1例轻型患者病情不断加重,D-二聚体水平持续性增高;重型组中5例在溶栓治疗前D-二聚体显著增高(2~3倍),但在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同时神经功能缺损也同步迅速恢复;重型组1例死亡;中型组5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不明显,血中D-二聚体水平下降幅度也不明显。

ACI组、正常对照组及ACI不同亚组间D-二聚体检测结果,见表1,2。

表1 两组溶栓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比较(x±s,mg/L)组别例数D-二聚体ACI组622.41±0.64正常对照组200.21±0.20 t值2.735 P值<0.01表2 轻、中、重型3组中溶栓治疗前后血中D-二聚体含量比较(x±s,m g/L)组别例数D-二聚体第1天第3天第5天第8天第14天第21天F值P值轻型组181.25±0.390.62±0.330.25±0.31*0.23±0.21*--8.430<0.05中型组322.65±0.722.05±0.651.53±0.63*1.12±0.62*0.83±0.60*■0.32±0.28*■5.600<0.05重型组123.34±0.813.18±0.802.86±0.79*2.65±0.68*2.02±0.66*■1.21±0.43*■8.430>0.05统计值F=11.300F=20.600F=19.900F=26.300t=2.890t=3.160P值<0.05<0.05<0.05<0.05<0.05<0.05 注:与第1天、第3天比较,*P<0.05;与第5天、第8天比较,■P<0.053 讨 论ACI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常见的高凝性疾病之一,在其发生的过程中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ACI是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结果,当体内血栓形成时,纤溶随即开始,一般在血栓形成30分钟后即开始纤溶过程,血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多肽小片断,即D-二聚体,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小肽[2]。

在血栓形成初,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体内纤溶作用继发性亢进,血中出现大量D-二聚体,日益增多的研究资料表明,D-二聚体的高水平表达是体内纤溶激活的分子标志物[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