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有三变”之义析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一)篇名释:本篇阐述了三阳、三阴经开折、合折、枢折时病态,十二经根、溜、注、入之终始;阐述了人迎与气口脉动、十二经病切而验之法及相应刺法,阐述了刺浅、刺深、刺极三刺之理,并依五脏六腑十二正经之序,作出了全面解论;阐述了五脏六腑脉气行于井、荥、输、原、经、合十二原之终始及相应刺法。
因通篇主论脏腑脉气之终始,即针刺之要道,故此名篇《刺要论》。
‖LS45—D0101→D0403‖→‖SW50—D0101‖LS45—D0101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
黄帝说:我学习了《九针》九篇,并亲身体验了调理效果,颇为理解九针内涵。
D0102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
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
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这九针,是始于一而终于九,然而我仍未得其要领。
这九针,小得不能再小,大得不能再大,深得不可再深,高得不可再高,恍恍惚惚无穷无尽,流光溢彩没有极限。
我深知《九针》理论参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化,然而我希望繁杂如毫毛之学术,整理为统一的理论,可以吗?Q0101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岐伯说:高明啊!圣帝之问。
并不只是针道啊,这治国也是这样。
D0201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黄帝说:我想听针道,并非治国之事。
Q0201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岐伯说:这治国,那只有道啊!没有道,怎能将小、大、深、浅之学术,整理成统一的理论呢?D0301黄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希望详尽谈谈。
Q0301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
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岐伯说:太阳与月亮啊,水与镜像啊,击鼓与鼓响啊。
这太阳与月亮之照明,不会失其影子;水与镜面之相映,不会失其形状;击鼓与鼓声之响应,不会滞后其声。
行刺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生灵涂炭。
时有刺客,名刺,籍贯幽州,年方弱冠,英勇矫健,矢志报国,誓灭暴政,救万民于水火。
刺,生于贫贱之家,幼时丧父,孤苦伶仃。
母慈父严,教之以礼义,授之以武艺。
刺年幼时,便习得剑术,矢志报国,欲以一己之力,扫清乱世,还天下太平。
刺闻知,朝中权贵,贪污腐败,欺压百姓,民不聊生。
刺痛心疾首,遂立誓,必除国贼,还百姓安宁。
刺遂拜师学艺,日夜苦练,剑术日进千里,心志亦坚如磐石。
一日,刺闻知,朝中宰相贾似道,贪污枉法,残害忠良,陷害忠臣,使国家衰败。
刺心中愤慨,遂决意刺杀贾似道,以解民怨。
刺夜潜入贾府,潜至贾似道卧室之外。
刺屏息凝神,手握利剑,心中默念:“为国为民,刺死此贼,虽死无憾!”刺跃起,手起剑落,贾似道应声而倒。
刺拔剑,割下贾似道首级,提剑而出,飞身离去。
刺行至府外,回首望贾府,心中感慨:“今日虽杀一贼,然天下之大,岂止一贾似道!吾辈刺客,当以杀一儆百,为天下除暴,方不负所学。
”言罢,刺持剑前行,心中已定,继续行刺之路。
又一日,刺闻知,朝中权相蔡京,结党营私,陷害忠良,使国家日益衰败。
刺心中大怒,遂决意刺杀蔡京,以正国法。
刺夜入蔡府,潜至蔡京卧室内。
刺屏息凝神,手握利剑,心中默念:“为国为民,刺死此贼,虽死无憾!”刺跃起,手起剑落,蔡京应声而倒。
刺拔剑,割下蔡京首级,提剑而出,飞身离去。
刺行至府外,回首望蔡府,心中感慨:“吾虽杀二贼,然天下之大,岂止一二蔡京!吾辈刺客,当以杀一儆百,为天下除暴,方不负所学。
”言罢,刺持剑前行,心中已定,继续行刺之路。
岁月如梭,刺行刺无数,斩杀贪官污吏,使天下稍显太平。
然刺深知,乱世之中,贪官污吏,犹如春草,斩不尽,除不绝。
刺遂立誓,若非天下太平,绝不罢休。
刺年迈之时,回首往事,心中感慨:“吾虽刺客,然吾志在天下,欲以一己之力,扫清乱世,还天下太平。
虽九死一生,亦无悔矣!”言罢,刺持剑而立,目光坚定,望着远方,心中默念:“天下太平,吾死亦瞑目。
文言文卞庄子刺虎翻译

原文:昔者卞庄子与齐战,三战三北。
齐师既败,庄子归,其家问之:“子之与齐战,三战三北,何也?”庄子曰:“吾知齐之勇,吾知齐之怯。
吾观其勇也,若猛虎之搏人也;吾观其怯也,若兔之走也。
吾欲刺之,必先待其搏人而勇,而后待其走而怯。
吾故三北也。
”齐师既去,庄子乃刺虎。
虎方搏人,庄子挥戈而前,虎亦随至。
庄子挥戈,虎亦随止。
庄子曰:“吾待其搏人而勇,而后待其走而怯也。
”虎既搏人而勇,庄子乃挥戈,虎亦随止。
庄子又曰:“吾待其走而怯也。
”虎既走而怯,庄子乃挥戈,虎亦随止。
庄子又曰:“吾待其搏人而勇,而后待其走而怯也。
”虎又搏人而勇,庄子挥戈,虎亦随止。
庄子又曰:“吾待其走而怯也。
”虎又走而怯,庄子挥戈,虎亦随止。
如是者三,虎不得搏人而走,庄子乃得刺之。
翻译:古时候,卞庄子与齐国交战,连续三次都败北。
齐军战败后,卞庄子回到家中,他的家人问他:“你与齐国交战,三次都败北,是什么原因呢?”卞庄子回答说:“我了解齐国的军队既勇猛又胆怯。
我看他们勇猛的时候,就像猛虎扑向人一样;我看他们胆怯的时候,就像兔子逃跑一样。
我想刺杀他们,必须先等待他们勇猛地扑向人,然后再等待他们胆怯地逃跑。
所以我三次都退避了。
”齐军已经撤退,卞庄子于是决定刺杀老虎。
老虎正在扑向人,卞庄子挥舞着戈冲上前去,老虎也跟随着他。
卞庄子挥舞戈,老虎也随之停止。
卞庄子说:“我等待他们勇猛地扑向人,然后再等待他们胆怯地逃跑。
”老虎一旦勇猛地扑向人,卞庄子就挥舞戈,老虎也随之停止。
卞庄子又说:“我等待他们胆怯地逃跑。
”老虎一旦胆怯地逃跑,卞庄子就挥舞戈,老虎也随之停止。
这样反复了三次,老虎无法扑向人而只是逃跑,卞庄子终于有机会刺杀了老虎。
这个故事通过卞庄子与齐军、老虎的对抗,展现了卞庄子机智、勇敢和冷静的性格特点。
他善于观察敌情,利用敌人的弱点,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有耐心和智慧,抓住时机,才能取得成功。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三)推荐文章《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十)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九)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八)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七)热度:《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六)热度:‖LS09—C0101→C0131‖→‖LS01—Q0126‖→‖SW50‖LS09—C0101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所有针刺理论,须穷脉气终始。
明确脉气终始,五脏作为标志,阴阳关系就确定了:C0102阴者主脏,阳者主腑。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阴经主管五脏,阳经主管六腑。
阳经受邪在四肢,阴经受邪在五脏。
所以泻法要迎脉气之来,补法要追脉气之去,明知迎气和追气,脉气可得调和。
调和血气之方,必须精通阴阳,五脏主内为阴,六腑主外为阳。
传给后代之时,要以歃血为盟。
崇敬它即大昌,怠慢它便夭亡。
不遵天道私传,必得天遣祸殃。
C0103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谨奉自然之道,谨让我谈谈终始:终始,经脉作为标志。
切脉气口和人迎,以知阴阳十二经有余和不足、无病与有病,自然之道就完整了。
C0104所谓平人者,不病。
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所谓平人,是指不病之人。
不病之人,脉口和人迎之脉动,顺应四时;手足六经相应,而俱往俱来;阴阳六经血管,不阻结有脉动;春夏秋冬之寒温,脉动相互得印证。
形肉血气状态,必是与其相称,这就叫平人。
C0105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内经文本|九针体系: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内经文本|九针体系: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昨天一、九针之学1、层累标本——《九针论》2、九针体系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九针之玄,要在终始凡刺之要,官针最妙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凡刺有五,以应五脏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终始》第五段,“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邪僻妄合,阴阳易居。
逆顺相反,沉浮异处。
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
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这段内容,在杨上善整理《内经》的时候,放在九针体系下,名为《三刺》。
是看作九针体系中很基础的一个内容的。
实际上三刺是对一切针刺而言的,所以说“凡刺之属”。
持针刺入人体后,根据针刺的由浅到深,分为三个区间,就是三刺。
这三个区间,第一区间,出阳邪。
第二区间,出阴邪。
第三区间,至谷气。
关于谷气,后面紧跟着有一段解释。
“所谓谷气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也。
”后面“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也。
”一句,是前文所述第四段文字中的内容,放在此处当为错简。
这里是在说明,为什么三刺要得谷气,是因为,第一、二刺排出了邪气,而非得第三针,方能至谷气,这样阴阳才能重新调和。
本段内容相关的还有一段前文暂时放过的内容,出于《灵枢.官针第七法星》五刺之前,十二节刺之后。
原文为“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
脉下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此之谓也。
”脉之所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面提到的判断“效”的技术,“在输横居”的脉。
但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另外两种刺法的情况:一是脉深藏在内的情况,一种是脉下表浅,需要用手指把脉按绝,以防止出血,无令精出,独出邪气。
针灸医籍选试题

《九针十二原》一、填空题1.粗守,上守。
神乎神,_____________.2.刺之微,_________ ,粗守,上守。
3.凡用针者,虚则,满则,宛陈则,邪胜则。
4.方刺之时,必在,及与,神属勿去__________ .5.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出于,四关主治,五脏有疾,当取之。
6.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 ________ ,欲以微针,_________,__________,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7.未睹其______,恶知其______。
8.机之动,_____________。
空中之机,_____________。
9.往者为_________,来者为________,明知________,正行无间。
10.逆而______之,恶得无________。
追而_______之,恶的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道毕矣。
11.刺之要,__________,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12.所言节者,___________也,非_________也。
13.刺诸热者___________;刺诸寒者____________.14.刺之而气不至,_________.刺之而气至_______,__________.15.针陷脉则_________,针中脉则_______,针太深则_________。
二、单选题1.“刺之微,在速迟”的“速迟”是指()A.进针快慢 B.出针快慢 C.用针有徐疾之意D.诊断快慢 E.留针时间的长短2.“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是指()A.进针要轻 B.经气变化 C.出针要轻D.病人针感小 E.施术手法轻3.“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 是指()A.应及时补泻 B.应及时出针 C.应及时进针D.应手法轻巧 E.应轻补轻泻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持针之道”的要求()A.正指直刺 B.坚者为宝 C.神在秋毫D.必先诊脉 E.无针左右5.“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之” 是指()A.仅根据脉的变化针刺 B.针刺先于诊脉 C.据脉判定治内还是治外D.针前一定要诊脉 E.针前要诊脉,判定气血的虚实三、多选题1.下列哪些选项属“小针之要” ()A.粗守形 B.上守神 C.上守机D.粗守关 E.不可挂以发2.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针刺要求()A.知机之道,叩之不发 B.不必知经气往来 C.不必观察穴下气血变化D.必须了解补泻时机 E.必须了解进出针时机3.“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是说的()A.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 B.气虚要补,气盛要泻C.针下之气变化迅速,需仔细体会 D.邪气来不容易察觉E.邪气去不容易察觉4.下列哪些选项属“补”法要求()A.必持内之 B.若行若按 C.如蚊虻止D.去如弦绝 E.令左属右5.下列哪些选项属“泻”法操作()A.若行若按 B.若妄之 C.按而引针 D.排阳得针 E.令左属右6.关于“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 A.徐疾指的是经气运行的快慢 B.徐疾指的是针刺速度的快慢 C.实和虚指的是补泻D.徐进针而疾出针为补 E.疾进针而徐出针为泻7.下列哪些选项属“持针之道” () A.正指直刺 B.无针左右 C.神在秋毫 D.属意病者 E.审视血脉8.“方刺之时”的要求()A.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B.神属勿去 C.知病存亡D.正指直刺 E.无针左右四、判断题1.“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是指实证不可用补法,虚证不可用泻法。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③,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泄阳气;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圆利针者,大如牦④,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泄机关之水也。
内经素问:刺要论

内经素问:刺要论内经素问:刺要论《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
刺要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原文】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翻译】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原文】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翻译】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原文】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翻译】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原文】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翻译】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原文】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翻译】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原文】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刺有三变”之义析
作者:喻桂姣 邹圣勤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
摘要:"刺有三变"语出《灵枢·寿天刚柔》篇。本文结合原著及各家善解,着重以"变"字来
探讨分析,认为其涵义包括刺须辨证、刺贵多变及刺要创新三个方面。从针灸的辨证论治,多
种疗法,传承与创新来思考针灸的学习、临床运用及未来,对针灸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
义。
关键词:灵枢;刺有三变
“刺有三变”语出《灵枢·寿天刚柔》篇“黄帝问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
有刺卫者,有刺营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问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曰:刺营者出血,
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黄帝问曰:刺寒痹内热者奈何?伯高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
刺大人者,药熨之。”
昔有贤者,对此多善解。马莳注:此言刺法有三也,法之不同,谓之变也。张介宾注:刺
营者刺其阴,刺卫者刺其阳,刺寒痹者温其经,三刺不同,故曰三变。《素问·调经论》亦
注:焠针,火针也。所以也有诸多医家认为"刺有三变"是指针刺、放血、火针或药熨三种刺
法。以上注解,观点正确但不够深刻全面。本文着重从"变"字入手,探讨"刺有三变"的深刻内
涵,浅文多拙,望知者指正。
1刺须辨证
变,”辨“也,即辨证论治。“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刺有三变”从
营、卫、寒三者体现了针灸的辨证,通过辨病因、病位、病性来选择相应的施治方法体现针灸
的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基本特点,针灸又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治疗
已成为针灸传统主导模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居易,乃可治
也",《灵枢·经脉》:"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
经取穴",《流注指微赋》亦曰:"观虚实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是见取血之法……须晓气血
而深沉",可见针灸临床应用需要辨证论治,只有在了解患者的脉证,知其虚实、性质、部位
后,才能确定针灸的法则和治法。依方取穴,依法施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平其阴阳,和
其脏腑,最后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和丰富完善下,我们
更应该在针灸的学习和临床运用上注意这一点。加强自身诊断、辩证能力的培养,牢固掌握脏
腑经络辩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中医辨证理论。在针灸学习运用中,
笔者认为不能热衷于针灸秘方,不能一味追求奇穴等简单招数,不能死记硬背穴位和施治方
法,不能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忽视辨证论治,影响了针灸疗效,从而也损害了针
灸治病的形象。再者,在坚持精确的辩证论治原则下,从症状、辩证、立法到配方取穴的内容
形式,并从中找出规律,来研究和提高中医针灸的效应[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刺贵多变
《白虎通》曰:"变,非常也",《古汉语词典》亦将"变"作动词解释为变通、灵活应变之
意。"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药熨之",
充分说明在辩证的前提下,用针刺、放血、火针或药熨3种施治方法回答了三变的问题,这充
分体现针灸施治方法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三在古文中常作象数而非具数,笔者认为刺有多变不
能拘泥于"针治百病",要具体患者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甚至配合其他各种疗
法。如原文的药熨之法就体现了针药并用,针药变选。医贵变通,针灸临床应用要实现高效、
速效、久效,不能受限于传统单纯针刺,要善于灵活变通、运用和创新多种疗法。黎开幸等[2]
认为多种方法在针灸临床灵活运用和配合,具有疗效短,治愈显效率高的特点。霍则军[3]在
治疗慢性挥鞭样损失临床研究中,电针配合放血疗法20例对照单纯针刺20例,症状改变有明
显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魏睦新[4]在治疗带状疱疹研究中将电针、皮肤针、艾灸、刺络
拔罐、梅花针放血疗法联合应用,相对单纯针灸围刺疗法,疗效有很大提高。因此,针灸除了
辨证论治外,在施治方法上也要灵活多变。在针灸学习和临床运用上,除了灵活运用传统的针
灸方法,也要不断的吸收一些新疗法,如浮针疗法、平衡针疗法、反阿是穴疗法、温针导阳
法、多种刺血法、埋针法、穴位敷贴等。针灸有许多优势病种,也还有一些弱势病种和一些未
涉及的治疗领域,应在多种方法下让其治疗范围更广,更普遍。
3刺要创新
《说文解字》亦曰:“变,更也”,《小尔雅》曰:“变,易也”。如何做到“刺有三变”,要
传承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更要变通创新多种针灸疗法,因此针灸就必须在易在更,在传承
和创新中发展。针灸是我国发明的医疗手段,传承至今。但是传统手法的失传,创新手法的缺
失使针灸发展受限,对传统理论的研究也没有突破瓶颈,使人们对针灸的认识也不够。随着中
国的改革开放,针灸学也迅速走向了世界。近些年来国外明显加大了对针灸研究的投入,韩济
生院士[5]曾担心说:"针灸的大旗也许会落到别人手里,那时候中国仅仅是针灸的故乡",传承
和创新已经成为国粹针灸发展的内在要求。石学敏院士[5]强调运用现代技术研究针灸,与国
际接轨,反对片面强调"中医纯化"做法,王雪苔教授[5]更注重保持中医针灸传统特色。笔者很
赞同这些针灸大师的观点,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丢失特色,必须在传统特色中医、针灸理论
指导下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如王文远教授在传承阴
阳五行、气血精液、脏腑经络等中医传统理论上,又结合现代的神经交叉学说和靶点靶位学说
创新出平衡针灸法;贺普仁教授在传承中医针灸传统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微通法、温通
法、强通法的贺氏三通法等。现代研究创新中,张小兰等[6]提出了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建立较细的分科体系、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针灸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四
个方面来创新发展针灸。笔者认为除了继续坚持在针灸理论研究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临
床成果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多在针灸治疗工具上创新,针灸教学上创新,针灸认识观念上创
新。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传承中稳固,在创新中发展,针灸才不会踏上"创造--继承
--毁灭"的道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只有在中医辩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在传承中稳固,在创新
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刺有三变,才能更好地丰富发展针灸学。
参考文献:
[1]邱茂良.中国针灸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9.
[2]黎开幸.针灸临床应用多种方法治疗疾病的几点体会[J].中国针灸,2002增刊,173.
[3]霍则军,张秋实,郭佳.电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慢性挥鞭样损伤临床研究 [J].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2,35(9):642-644.
[4]魏睦新,冯小可.多种针灸疗法联合运用治疗带状疱疹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24):2999-3000.
[5]陈少宗.论针灸学的创新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0,31(4):63-65.
[6]张小兰.试论针灸的创新与未来[J].中医药导报,2005,11(1):16-18.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