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人物形象读后感三毛流浪记

人物形象读后感三毛流浪记

人物形象读后感三毛流浪记人物形象读后感——三毛流浪记三毛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感动和思考。

其中,她小说《流浪记》中的人物形象是我最为深刻的。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三毛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其对于我个人的启示和触动。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三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女性,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小说中,三毛在非洲遇到了生活的困境,但她从不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艰苦的劳动中。

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通过读书和写作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毛的坚强和勇敢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了只有面对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除了主人公三毛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相当生动鲜明。

比如,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善良的非洲姑娘阿夸。

阿夸是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但她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善良的心灵却让她拥有了无限的魅力。

在困境中,阿夸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她愿意为了帮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阿夸的形象让我明白了善良与美丽并存的价值观,并让我下定决心在生活中也要积极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人。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

比如,咖啡馆老板杜朗、渔民拉莫斯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三毛展现了社会各界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形象让我明白了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

阅读《流浪记》中的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真实和多样性。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三毛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更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却让我想起了追求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他们的经历让我明白了金钱和物质并不是生活中唯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因此,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下定决心要更加积极地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综上所述,《流浪记》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就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与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与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与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与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就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三毛流浪路上的坚韧品质与无畏精神

三毛流浪路上的坚韧品质与无畏精神

三毛流浪路上的坚韧品质与无畏精神三毛,一个名字,一个传说。

她是一个流浪者,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旅人,一位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的作家。

她的生平充满坎坷与波折,但她始终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品质和无畏精神。

三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童年时代就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让她屈服,反而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一股顽强和不屈精神。

从小,她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情感,用敏锐的观察力描绘周围的世界。

正是这种对于文字的热爱和执着让她坚守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在她的流浪生涯中,她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但无论是在西班牙的贫民窟,还是在非洲的荒漠中,她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无畏。

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让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自由旅人,一个不受拘束的灵魂。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用自己的文字传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她的笔下,世界变得更加真实和触手可及,每一个故事都流淌着她的血脉和心情。

三毛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她的文字简洁而质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她的作品不仅赢得了文学界的赞誉,更让广大读者得以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自由的重要性。

她的坚韧品质和无畏精神在她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成为了她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道独特风景。

总的来说,三毛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她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行为举止也展现出了一种传奇气质。

她的坚韧品质和无畏精神是她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作品中的精髓所在。

她用自己的文字唤起了读者心中对于自由和真理的追求,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命运的选择。

三毛,一个名字,一个传说,一个永远流浪在路上的灵魂。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1】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三毛流浪记中的乐观精神与积极态度

三毛流浪记中的乐观精神与积极态度

三毛流浪记中的乐观精神与积极态度
第一章: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三毛流浪记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展现出的乐观的生活
态度。

无论遭遇了怎样困难的境遇,三毛总能积极面对,尽力去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比如,在面临流浪生活时,三毛并没有选择沉沦和消沉,而是以一种乐天知命的姿态去接受一切挑战。

这种乐观的态度不仅让自己更加坚强,也感染了身边的人,散发出一种积极的能量。

第二章:乐观带来的改变
乐观的精神是一种能够改变周围环境的力量。

在三毛流浪
记中,我们看到了当三毛展现出积极态度时,周围的人们也受到了影响,从而激发出他们心中的希望和力量。

虽然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乐观的态度,便能够在逆境中寻找到改变的机遇,让自己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第三章:乐观与积极的共同点
乐观与积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对生活的一种期待和信心。

而积极则是行动上的体现,是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坚定的态度。

在三毛流浪记中,乐观和积极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主人公面对各种挑战的精神力量。

结语
三毛流浪记中的乐观精神与积极态度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
如何以一种阳光的姿态去面对困难,如何在逆境中挑战自己,如何让希望与勇气成为我们生活的火种。

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和风雨时,依然能拥
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像三毛一样,用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心理分析法分析三毛及其作品

心理分析法分析三毛及其作品
14
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
吴智斌
株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3卷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文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人生情感三者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个体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12
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
李燕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08期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未能使她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特征。
刘丽丽
散文选刊
2010年02期
三毛是台湾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当代女作家遥在她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中袁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袁她的真情博爱也
随之洒遍万水千山遥除了被无数人热切关注着的浪漫悲怆的爱情之外袁她爱自然爱得浓烈袁爱祖国爱得大气袁爱野人冶爱得广博渊其中爱亲人爱得温馨袁爱朋友爱得真挚袁爱普通劳动者爱得质朴冤袁爱生命爱得深沉袁爱艺术爱得沉醉袁爱文学爱得痴迷遥三毛的世界袁是一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真情博爱的世界。
5
“沙漠”生活,“海洋”情节——三毛精神世界的两级
伍艺
大众文艺
2008年11期
三毛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两极,“沙漠”生活和“海洋”情结,前者指向一种平凡的甚至琐碎的生活。而后者指向一种诗意地栖居;并且前者是显性存在的,后者是一直隐性存在的。三毛对前者是有期待和努力的,但是心中对诗意的追求使无法平静地安于琐碎凡俗,然而诗意的理想化状态在其内心的冲突中终不可得,只能陷入无可挽回的孤独流浪。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目录引言 (1)一、走进“万水千山”的世界——导论 (2)1、三毛作品研究现状 (2)2、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3)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游移 (4)1、“三毛热” :从“意识形态”形象到“乌托邦”形象 (5)2、“三毛神话” :从“乌托邦”形象到“意识形态”形象 (8)三、“自我”与“他者”之互动——故事和生活创造“笔” (11)1、言说自我:注视者——“空间凸显” (12)2、言说他者:被注视者——“希声有象” (14)3、“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注视的受制因素 (15)四、双重形象之立体显现 (17)1、艺术创作:“修辞”与“模拟”的冲突 (17)2、心灵历程:“流浪”与“红尘”的矛盾 (19)3、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21)五、“异国”与“他者”之歌咏——三毛作品之文学接受 (23)1、审美阅读:一种“求异”文体的胜利 (24)2、审美主体:在“生命童话”中寻求“他者” (27)余论 (30)主要参考书目 (31)一、文学资料 (31)二、理论参考书 (32)三、背景及期刊资料 (33)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中文系2001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导师:犹家仲副教授研究生:李琪)中文提要文学艺术离不开形象,艺术的力量在于形象的力量。

形象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则能够开辟形象研究之新领域。

本文即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切入三毛作品,这是评论界尚无人涉及的领域。

这种实践,不但能开拓发展起步中的我国形象学研究的文本操作层面,还能补充中国传统文学中已有之的“象”的理论。

此外还可为国内外三毛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纠正对其解读中存在的错位及谬误,从而达到对三毛的真正理解,达到对其文本的真正审美把握。

全文共分五部分。

导论部分有针对性地介绍三毛作品研究现状,同时提出笔者进行三毛研究的理论框架,即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异国形象的解读,界定其异国形象的研究范围及对其阐释的三个层次:文化语境阐释、总体阐释和文本内部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1]是的,三毛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这就注定了她一生永不停息的流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

”这是作家贾平凹对她的评价。

三毛所到过的众多个国家中,应该就属西班牙跟她最有缘分了吧。

在她还年少的时候就曾因为喜欢毕加索的画,便开始向往西班牙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再加上初恋的失败,三毛决定背井离乡,来到西班牙求学,以治愈失败的恋爱对心灵造成的创伤。

“三毛在西班牙做了三个月的哑巴、聋子,她半年中的来信,从不说自己的辛酸。

她拼命学语言了。

半年之后,三毛进入了马德里大学,来信中追问初恋男友的消息……可见他们通信不勤。

一年之后的那个女孩子,来信不一样了。

她说,女生宿舍晚上西班牙男生“情歌队”来窗外唱歌,最后一首一定特别指明是给她的。

她不见得旧情难忘,可是尚算粗识时务……开始新天新地,交起朋友来。

学业方面,她很少说,只说在研读中世纪神学家圣多玛斯的著作。

天晓得,以她那时的西班牙文化程度怎能说出这种大话。

后来她的来信内容对我们很遥远,她去念“现代诗”、“艺术史”、“西班牙文学”、“人文地理”……我猜想她的确在念,可是字里行间,又在坐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轻歌剧……这种蛛丝马迹她不明说,也许是以为不用功对不起父母。

其实我对她懂得享受生命,内心暗喜。

第二年,三毛跑到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她没有向家中要旅费,她说“很简单,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够活!”有一天,女儿来了一封信,说:“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从今以后,一定戒烟。

”我们才知道她抽烟了。

”[2]西班牙的课程结束后,三毛到肖邦和乔治桑住过的一个岛上做了三个月导游,赚了一点旅费和一张机票,她到了德国,进入歌德学院,专攻语言。

一天念16个小时的德文,9个月就取得了德文教师资格,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成绩。

就连三毛自己都说:“这是我留学生活中最贫乏的一段,我一天到晚都在念书,对德国的人和事完全讲不出来。

我认识的德国,就是上学的那条路和几个博物馆、美术馆。

”当三毛再一次回到西班牙时,已经是三毛离家的第七年了。

“我决定来西班牙,事实上还是一个浪漫的选择而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比较我过去所到过、住过的几个国家,我心里对西班牙总有一份特别的挚爱,近乎乡愁的感情将我拉了回来。

事实上,七年前离家的我尚是个孩子,我这次再出来,所要找寻的已不是学生王子似的生活了。

”[3]在这里,三毛和荷西再次重逢,荷西没有变,依旧是“有少见的英俊的外表又有可贵的童心的男孩。

”,最重要的是经过了六年,荷西对三毛的爱也依然没有变,于是,荷西终于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梦想”。

因为在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了对撒哈拉的介绍,于是三毛和荷西便一起来到了这块残酷,贫困,凄凉的土地。

一说到撒哈拉,人们便会想到“死亡”和“荒凉”,但是在三毛的眼里,撒哈拉是浪漫主义者的天堂,是悲凉而华丽的金色震撼。

对于撒哈拉,三毛在《白手成家》中是这样评价的:“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4]玻利维亚一直以来都是三毛“神秘的向往”,这里有神秘莫测的女巫一条街、有满是魔鬼的狂欢节、有整个南美洲最好吃的美食、还有骨子里留着印第安之血的善良居民。

“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寒冷的空气里迎着朝阳苏醒,远天边冻结着的一排大雪山,便是粉红色的霞光也暖不了它们,那么明净的一片高原,洗净了人世间各样的悲欢情怀。

什么叫草原,什么叫真正的高山,是上了安地斯高地之后才得的领悟,如果说大地的风景也能感化一个人的心灵,那么我是得道了的一个。

”通过三毛这样对玻利维亚的叙述,我似乎感应到了三毛在那一刻内心里的平静和安详。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永不停歇的孤独的流浪者,她在流浪中寻找爱情,在流浪中寻找理想,寻找她生命中的那株“橄榄树”。

读三毛的作品,仿佛自己也跟着三毛一起流浪一般,走过万水千山,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寻求人生的理想。

(二)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读过三毛作品,每个人都会被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深深的感动着。

无论是《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和荷西的爱情还是《送你一匹马》中三毛和朋友的友情及对家人的亲情,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读者的心,跟着三毛的述说一起获得心灵的快乐,感染悲悯的情怀,随着文字或哭或笑,随着情节颠倒着迷。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无数“三毛迷”心目中的经典浪漫。

初见荷西是在朋友家的圣诞晚会上,三毛对荷西的第一印象便是“像触电般,心想,这世上怎么会有那么英俊的男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是一种满足了。

”那时候三毛大学三年级,而荷西才上高三。

其实,三毛心里还是有点喜欢荷西的,但是因为年龄的差异,三毛并没有真正把荷西当做男朋友来看待,而荷西却深爱着三毛。

一天荷西对三毛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5]马德里是很少下雪的,但就是在那个下雪的夜里,三毛拒绝了荷西爱情,看着那个一面跑一面回头,一面回头脸上还带着笑,口里还不断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的荷西,心里满是惆怅。

这样一别便是六年。

六年后,三毛和刚退伍的荷西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朋友家相遇。

并且在荷西家里,她看到满墙的自己的照片忍不住哭了,她问荷西:“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我?如果那时候你坚持要我的话,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心已经碎了。

”荷西拉过她的手并放在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吧。

”于是,7个月后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简单而匆忙地完成了他们婚礼。

撒哈拉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三毛和荷西的生活中有了彼此,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甜蜜、温馨与快乐。

《不死鸟》中,荷西问三毛:“如果你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你会去做些什么呢?”[6]那时三毛正在厨房里给荷西做饺子,听了荷西的问题后,三毛举起了沾满白粉的手,轻轻的摸了摸荷西的头发,慢慢的说:“傻子,我是不会死的,因为还得给你做饺子吃呢。

”荷西的眼睛突然朦胧起来,用手臂紧紧环住三毛,直到饺子上桌了才放开。

幸福对于三毛来说太短暂太奢侈,就在三毛还在沉浸在婚姻的甜蜜中时,却传来了荷西死亡的噩耗。

失去了荷西的三毛痛不欲身,“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

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

”[6]“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旁,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

”“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

”“我一次又一次的爱抚着你,就似每一次轻轻摸着你的头发一般的依恋和温柔”[7]荷西死后,三毛便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任何电话,不见所有的人,包括朋友,孤独的享受着自己片刻的宁静。

她一个人去最后的岛屿,坐在荷西的坟头,静静的坐一下午,直到夕阳落山才肯离去;一个人到山洞里去住,山洞里已经按她的幻想摆好了桌椅,铺了地毯,安装了雕花的木门;一个人坐在家里的红毯毛绒沙发里,打开昏黄的灯,用口琴吹一曲《甜蜜的家庭》;一个人去听海,幻想荷西在她的身边……《送你一匹马》是三毛后期的作品,那时候的三毛已经走出了失去荷西的悲痛,很多篇章里都表现出三毛对于友情和亲情的感激。

《回娘家》里,三毛回忆了在西班牙的舅舅家里小住时的情景。

因为舅舅的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橄榄树,农忙收成的时候我和表妹就去把掉落到地上的橄榄一颗颗捡起来,晚上舅妈总会准备最好的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吃,吃过饭后舅舅会坐在院子里给我们讲故事。

《梦里不知身是客》里写到:“母亲只要我回家居住时,午夜梦回,总要起身来女儿卧室探视熄灯。

”[8]母亲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动作,足以表现出她对三毛的深深爱和无尽的挂念。

《一生的战役》中讲述了三毛和父亲之间一直以来都在相互斗争、相互伤害着,谁都不肯退让不肯妥协,两人之间那种又爱又恨的感情十分矛盾,当最后三毛终于被父亲认同了的时候,却因为突然之间失去了敌人而束手无策,感到百感交集,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爱和信任》中回忆父母为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和陪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