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洋节与文化自信

合集下载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其次,要拒绝洋节,需要 保持理性态度和文化自信
如果我们盲目跟风、追逐 潮流,就会失去自己的文 化根基
x
虽然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颇受 欢迎,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 些节日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因此,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 文化传统,保持理性态度和 文化自信,不盲目追逐洋节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活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T感H谢A聆NK听S
最后,要实现中华传统节日的 振兴和洋节的拒绝,需要全社
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和传 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媒体应该加 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报道;教育部 门应该将传统节日纳入学校教育体 系;企业和商家应该推出与传统节
日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让 中华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
20XX
振兴中华传统节 日,拒绝洋节
xxxxx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目录
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洋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过洋节,如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而对于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则逐渐失 去兴趣。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拒绝 洋节呢? 首先,要振兴中华传统节日,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学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该加 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 涵。同时,应该鼓励人们参与节日活动,体验节日氛围,让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警惕 反对过洋节 的思想 因为这是给中国传统文化抹黑

警惕 反对过洋节 的思想 因为这是给中国传统文化抹黑

警惕“反对过洋节”的思想,因为这是给中国传统文化抹黑当下社会流行一种反对“过洋节”的思想,理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力。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容易误导他人,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抹黑。

这种心态和做法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首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真精神是什么?只有先搞清这个问题,才有资格谈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是盲目排外吗,故步自封吗,自私自利吗?显然都不是。

恰恰相反,儒家思想的真精神是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理性、文明、节制,强调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而不是制造对立、冲突或矛盾。

这是儒家思想的真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用孔子的话说,“中庸之道”或“忠恕之道”是建立社会和谐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现在来看,孔子的话并未过时。

什么是中庸、忠恕之道?有些人经常谈论,其实不一定完全理解,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中庸、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孔子的原话,也是孔子最看重的道德品质。

用现代的话说,“中庸、忠恕”之道是希望人和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宽容,最终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制造矛盾或冲突,不是彼此看不顺眼,或相互排斥。

“中庸、忠恕”之道也可以解释为,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自私自利和心性狭隘。

这是孔子所反对的心态和做法。

所以孔子强调理性,反对非理性;强调宽容和理解,反对自私、蛮横、霸道、不讲理;后者是儒家文化的对立面。

通过“论语”和“礼记”可以看出,孔子的最大优点是谦虚、忍让、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重视人的文明素质,不是自私、狭隘,不顾及他人。

比如对待外来的朋友,孔子的态度很友善,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待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人和人之间有一些不同意见很正常;只是君子懂得理解和宽容他人,有一颗慈悲之心;小人则面和心不和,甚至颠倒是非、攻击他人。

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今,像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有人或许会说,我过西方节日,并没有认同他们的文化,也不是背叛我们的文化,只不过借这个机会乐一乐罢了。

我相信出于这种心理过洋节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乐一乐之后呢?是否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呢?实则不然!文化的认同是如何发生的?它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落和对西方节日的追捧早已说明了这一点。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

每到异国他乡,人们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禀性习气,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参与他们的节日活动。

节日,也是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记忆,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日,是和家人、乡里、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一个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管道。

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但是看看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对外语的学习热情高涨,却连最简单的古文都无法理解;可以迅速认出电视节目里的无数当红明星,却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时甚至不如普通外国中文爱好者,连对中国文化本身一知半解,甚至不解,又从何谈起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呢?面对大学生这种不正常的文化自信,现象我们又当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呢?首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

高等学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中心,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

以学校为阵地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

大力举办红歌红诗等活动,加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抵制洋节是文化自信VS文化自卑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抵制洋节是文化自信VS文化自卑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抵制洋节是文化自信VS文化自卑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就“抵制洋节是文化自信VS文化自卑”这个话题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反方认为,抵制洋节不是文化自卑的表现,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节日和文化活动,而不是盲目追逐外来文化。

抵制洋节,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弘扬。

其次,抵制洋节也不是一种排外的表现。

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有选择地接受和融合外来文化,让它们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盲目追逐外来文化,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变得越来越像其他国家,这才是真正的排外。

最后,抵制洋节也不会影响我们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和互动。

而且,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优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吸引外部的目光和关注。

因此,我们反方认为,抵制洋节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不是文化自卑。

谢谢。

反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就“抵制洋节是文化自信VS文化自卑”这个话题继续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反方认为,抵制洋节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闭关锁国,而是要保护和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髓和根基,如果我们盲目追逐外来文化,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变得越来越像其他国家,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卑。

其次,抵制洋节并不是一种排斥外来文化的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来丰富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文化。

但是,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底线,不能让外来文化完全取代我们自己的文化。

最后,我们反方也认为,抵制洋节并不会影响我们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和互动。

而且,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优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吸引外部的目光和关注。

坚持文化自信 理性对待“洋节”

坚持文化自信 理性对待“洋节”

坚持文化自信理性对待“洋节”
“洋节”,顾名思义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

“洋节”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

近些年“洋节”在一些商家的热捧中,成立促销热卖的噱头,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洋节”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盲目跟风。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所谓的“狂欢夜”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丹东事件”的日子,更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我们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

传统佳节是我们“活着”的文化,闪耀着中国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而神秘的光芒,足以让中华民族为之而自豪!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让我们甩掉陋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缺乏文化自信的例子

缺乏文化自信的例子

缺乏文化自信的例子
1. 有的人一味地追捧国外的品牌,觉得外国的就是好,咱自己的国货就不行。

就像有人觉得苹果手机一定比国产手机强,这不是缺乏文化自信吗?
2. 看到别人过洋节过得热热闹闹,自己就也盲目跟风,把咱们传统节日都抛在脑后了。

难道春节就没有圣诞节有意思?这就是缺乏文化自信呀!
3. 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都不了解,却对国外的那些传说故事了如指掌。

别人问起咱中国的古代英雄都不知道几个,这得多可悲,多没文化自信啊!
4. 一说到传统文化艺术,比如京剧、书法什么的,就觉得老土、过时,不愿意去接触和欣赏。

这和把宝贝往外扔有啥区别,不就是缺乏自信才这么嫌弃吗?
5. 听到别人说外语就觉得高大上,自己说中文就好像矮人一截似的。

咱中文博大精深,不比任何语言差呀,这真的是没文化自信的表现啊!
6. 总觉得国外的教育模式才是好的,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出去,却不相信国内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难道我们自己的教育就这么不行吗,这难道不是没自信吗?
7. 看个国外的电影就觉得什么都好,国内的电影就各种挑刺。

咱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啊,干嘛这么不自信呢!
我觉得缺乏文化自信真的很可怕,它会让我们看不到自己国家的好,一味地去羡慕别人,这样我们怎么能发展得更好呢?我们应该树立起文化自信,珍惜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

关于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的倡议_倡议书

关于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的倡议_倡议书

关于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的倡议_倡议书关于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的倡议广大团员青年们、同学们:“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洋节”主要有: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12月25日圣诞节等。

“洋节”还在一些商家的热捧中,成了促销热卖的噱头,很多人并不了解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导致盲目、跟风、被动的过这样的节日。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在此,旅商共青团向广大师生提出倡议:1、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

不以过节为名,在校园内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如平安果等等。

3、广泛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系列宣传介绍,向学生宣传不过“洋节”的理由;各级团组织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拒绝过“洋节”,倡导民族文化深入家庭,号召家长不带孩子参加平安夜活动、圣诞节聚会等。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

在此,我们呼吁大家拒绝“洋节”,从我做起,传承文明,过中国节!共青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委员会2018年12月25日分享让人快乐,欢迎下载使用。

拒绝洋节演讲稿800字

拒绝洋节演讲稿800字

拒绝洋节演讲稿800字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嘉宾,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个重要的话题——拒绝洋节。

洋节,指的是我们中国人在近年来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热衷于庆祝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司空见惯,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然而,我认为我们应该拒绝洋节,因为这种追随洋节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拒绝洋节是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代表着我们的民族传统和价值观,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然而,当我们热衷于庆祝洋节时,我们在无形中削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

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拒绝洋节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然而,我们在追随洋节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自卑感。

我们应该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拒绝洋节有利于保护我们的经济利益。

庆祝洋节需要购买大量的节日用品和礼品,这对我们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而且,这些洋节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往往是商业化的,商家通过推销商品来赚取利润。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洋节,避免过度消费,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洋节,我只是提倡我们要有所选择,理性对待洋节。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视野。

但是,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洋节的适度冷静。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拒绝洋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行动来传递这个理念,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洋节与文化自信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

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一个不落;万圣节、复活节异军突起。

但是却对中国传统节日显得有些淡漠。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

在网络发达,社会新闻行业繁荣的当下,某报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一篇过洋节的报道,评论里都有人将其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

但实际上,这只是全球化浪潮中的一股而已。

一味抵制甚至诋毁外来文化,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

不仅是对文化保护的一种扭曲解读,还是对外国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

所以,我们应当从容打开国门,并主动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

观其本质,抵制洋节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焦虑和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近代遭受侵略的屈辱历史让部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变成了一只刺猬,过度自我防卫的同时也禁不起挑战。

实际上,现今洋节在青年群体中兴盛的原因更多是出于青年对世界多元文化好奇而进行的探索,并非所谓“卖国”行为。

因此,在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刚刚被大范围提起的今天,双方的做法大部分都合乎情理,难辩对错。

与此同时,洋节兴盛的原因还有一条,是因为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过去几千年里,中国人都生活在小农模式下的农业社会中,在大跨步式地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后,原有的生活方式分崩离析,也让很多传统节日失去了植根的土壤,被更匹配当下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洋节所取代。

又因世界局势多由西方力量主导,“文化地震”的“震感”更添一分。

那么,既热衷于过洋节又被大众赋予了“拯救”传统节日的年轻一代,该怎么做?
第一,要让传统节日贴近人们的生活,固步自封不可取。

在保持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走进大众生活,焕发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

第二,要让传统节日进校园,上课本,从教育领域加强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建设。

第三,要引导大众破除“西方完美论”,理性对待洋节。

让过节真正成为生活节奏的调节器而不是商人的刷卡机。

总而言之,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中西文化交锋局面的时代,夺取文化高地实属不易。

在两种声音的夹缝中生存的年轻一代,着实应当思考一下自己该“何去何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