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功能与取值

合集下载

为什么受压构件要有最小配筋率

为什么受压构件要有最小配筋率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 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 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规范只规定了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所以构造钢筋不要满足最小配筋率,只需满 足构造要求。
此即第I阶段末,以I以表示。Ia可作为受弯构件抗裂度的计算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此时
钢筋相应的拉应力较低,只有20N/mm左右。
(2)第Ⅱ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
当弯矩再增加时,梁将在抗拉能力最薄弱的截面处首先出现第一条裂缝,一旦开裂,
梁即由第I阶段转化为第Ⅱ阶段工作。
在裂缝截面处,由于混凝土开裂,受拉区的拉力主要由钢筋承受,使得钢筋应力较开
为什么受压构件也要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
配筋?
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 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
受压构件设计时, 《规范》规定最小配 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 意义是什么?
《规范》规定受压构件最小配 筋率的目的是改善其脆性特征, 避免混凝土突然压溃,能够承 受收缩和温度引起的拉应力, 并使受压构件具有必要的刚度 和抗偶然偏心作用的能力。考 虑到材料对混凝土破坏行为的 影响,《规范》规定受压构件 最大配筋率的目的为了防止混 凝土徐变引起应力重分布产生 拉应力和防止施工时钢筋过于 拥挤
7
谢谢观赏~
8
(1)界限破坏时相对受压区高度 裂前突然增大很多,随着弯矩M的增加,受拉钢筋的拉应力迅速增加,梁的挠度、裂缝
由于纵向受力钢筋过多,故当受压区边缘纤维应变到达混凝土受弯时的极宽限度压也随之增大,截面中和轴上移,截面受压区高度减小,受压区混凝土塑性性质将表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1. 什么是最小配筋率?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在建筑圈里经常提到的概念——最小配筋率。

说到这个,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很高深的技术名词,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建房子的时候,钢筋用得够不够。

想象一下,建房就像做一道美食,配料的比例可不能马虎,少了或者多了都会出问题。

最小配筋率就是告诉我们,钢筋这道“配料”得按规定来,不能随便忽略。

否则,就可能出现“过火”或者“味道淡”的情况,那可就麻烦了。

1.1 为什么需要最小配筋率?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得有个最小配筋率呢?这可不是多此一举,大家想想,房子可不是纸糊的,受力、抗震、承重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我们居住的安全。

就好比你在走路,脚下的地面如果不够结实,摔了一跤那可真是“倒霉透顶”。

钢筋就像是房子的“骨头”,最小配筋率则是确保这些“骨头”足够强壮的标准。

所以,确保最小配筋率,不仅是为了让建筑物更牢固,也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安全。

1.2 最小配筋率的计算那么,如何来计算这个最小配筋率呢?这里面其实有点“门道”。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构件的类型等因素来决定。

在实际操作中,最小配筋率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这就像我们做菜时,需要根据食材的特性来调整调料的用量。

比如,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梁,最小配筋率一般会在0.2%到0.3%之间。

听起来可能不算多,但这就像是你的面条里加点盐,少了味道可就差多了。

2. 最小配筋率的影响因素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影响最小配筋率的几个因素。

首先,构件的类型。

不同的构件需要的配筋率是不一样的,就像人各有各的喜好,面食爱好者和甜品控的需求可完全不同。

其次,混凝土的强度也会影响配筋率,强度越高,可能所需的配筋率就越低。

再者,受力情况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承受的载荷越大,自然需要的钢筋也就越多。

2.1 构件类型对于梁、柱、板等构件,它们的受力状态各有不同,所需的钢筋配比自然也就不同了。

比如说,梁的受弯比较明显,而柱则主要受压,所以它们的最小配筋率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就像在做不同风味的菜肴,总得有个主料和辅料的搭配嘛。

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ρ=As/bho,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o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

)。

有人说h和h。

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

=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

=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

PKPM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0 引言配筋率是'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核心的概念, 配筋率与其它参数紧密关联, 为了加强学习效果, 这个笔记简要总结了配筋率的定义与计算逻辑.1 截面配筋率截面配筋率是指所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比值(化为百分数表达)。

这个定义其实有些模糊不清, 直接使用计算参数定义更清晰一些, 即配筋率是纵向受拉钢筋总截面面积As与正截面的有效面积b×h0的比值. 其中b是截面宽度, h0是截面的有效高度, 用ρ表示。

2 最小配筋率他条件均相同(包括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与截面尺寸)而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同的梁将发生不同的破坏形态,破坏形态不同的梁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也不同,通常是超筋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最大,适筋梁次之,少筋梁最小,但超筋梁与少筋梁的破坏均属于脆性破坏类型,不允许采用,而适筋梁具有较好的延性,提倡使用。

当配筋率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弯矩等于受拉区钢筋屈服时的弯矩时,裂缝一旦出现,钢筋应力立即达到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是少筋梁与适筋梁的界限。

当梁的配筋率由逐渐减小,梁的工作特性也从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向素混凝土结构过渡,所以,可按采用最小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在破坏时,正截面承载力等于同样截面尺寸、同样材料的素混凝土梁正截面开裂弯矩标准值的原则确定。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规范要求最小配筋率不得小于0.2%, 如下表所示。

最小配筋率取0.2%和按钢筋抗拉强度及抗压强度计算的最大值, 为防止出现少筋梁状况, 计算的截面配筋率必须大于最小配筋率.3 最大配筋率当配筋率增大到使钢筋屈服弯矩约等于梁破坏时的弯矩时,受拉钢筋屈服与压区混凝土压碎几乎同时发生,这种破坏称为平衡破坏或界限破坏,相应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

4 少筋梁、适筋梁和超筋梁实际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的梁称为少筋梁;大于最小配筋率且小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称为适筋梁;大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称为超筋梁。

《建筑结构》第33卷-2003

《建筑结构》第33卷-2003

《建筑结构》第33卷(2003年)总目录1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情况简介2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端节点的设计方法及构造措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0—20 )有关新增条文背景介绍3 斜裂缝宽度计算及新规范受剪承载力公式能否满足斜裂缝宽度的讨论4 集中荷载作用高强箍筋混凝土梁斜裂缝的出现与发展5 高强混凝土三轴强度规律与破坏准则6 带局部凹槽楼板结构受力及变形的研究7 剪力墙配筋计算和施工图生成8 北京金海湖戏水宫工程结构设计分析9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主楼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倒T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设计方法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设计中的若干问题13 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14 广州体育馆屋盖结构设计15 上海科技馆网壳结构分析16 从近五十年历届奥运会主赛馆建筑结构的发展展望20 年北京奥运会建筑17 橡胶垫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18 磁流变阻尼器的计算模型及仿真分析19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屋面梁和屋架上悬挂荷载设计值的确定20 关于公布年度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所用参考书目的通知21 第17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22第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在温州召开1 高层建筑结构位移控制的可靠性分析2 刚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体现3 某设备钢框架振动原因分析及加固处理4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中间节点的设计与构造——《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0—20 )新增条文背景情况5 锈蚀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6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结构设计7 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强度分析8 受竖向荷载作用的无梁楼板内力有限元分析9 建筑物楼面裂缝与变形荷载作用分析部分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海洋码头工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配筋的辅助表格上海科技馆地下室预应力外墙仿真计算分析13 双向设预应力筋孔道的框架柱轴向承载力试验研究1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单跨加载试验研究15 重庆大学体育馆带悬臂看台预应力框架结构设计16 大直径预应力圆板结构设计17 有端部凸台预应力混凝土屋架起吊时下弦侧向大弯曲分析18 双锥面膨胀锚栓的结构设计与基本性能研究19 碳纤维布在混凝土梁受弯加固中抗剥离性能的试验研究20 砌体材料及其强度取值21“龙雕”工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1 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状研究2 福州地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3 水泥土搅拌桩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4 预应力管桩的弯斜桩处理5 某住宅小区的地基基础设计6 利用挤密砂桩处理挤土效应引起的桩位偏移7 夯实桩地基的设计与建议8 灌浆工艺在人工挖孔桩成孔护壁中的应用9 平板式筏基计算方法的改进和简化深层软土压缩模量的选择预应力长锚杆加固钢筋混凝土挡墙13 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的探讨14 地下水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若干影响问题15 支撑节点板与钢梁柱连接的内力计算方法比较16 大型钢结构带支撑节点设计——均力法17 合肥电视塔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的分析18 钢框架梁柱非刚性螺栓连接的计算19 螺旋咬边式钢板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21 板锥网壳结构的抗震分析22 砌体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23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24 承台(基础)柱周直剪破坏引起的大楼整体垮塌1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预应力混凝土砌块墙试验研究2 有限元计算砌体结构温度效应时的参数取值3 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抗震墙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4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选型与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5 砌体不同龄期的受压力学性能试验6 散斑图像相关数字技术在混凝土砌块房屋温度裂缝监测中的应用研究7 江都供电局综合楼双向整体平移方案的选择8 外研社印刷厂改扩建结构设计9 钢-混组合结构在砖混建筑拆墙改造中的应用兰州大学图书馆楼扩建与加固的技术处理某地下汽车库内两根柱子断裂破坏的原因分析某住宅楼工程的纠偏和加固处理13 某锅炉钢筋混凝土基础改造设计14 广义复合桩基——疏桩基础设计的若干问题15 某超重设备基础设计分析16 强夯置换法加固大面积荷载下的软土地基17 墙下条形基础加固工程中静压桩的研究与应用18 佳木斯商业大厦沉降观测及分析19 方舟花园B栋的结构设计21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状态空间法22 无筋砌体构件承载力计算23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连接24 学习新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体会1 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底层柱底截面弯矩增强系数合理取值的讨论2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锚固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4 预应力转换层桁架大梁受柱抗侧刚度影响分析5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6 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桩基厚承台空间拉杆拱传力模型的建立7 极端干燥地区钢筋混凝土梁的长期变形计算8 混凝土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地震碰撞问题研究9 考虑扭转耦联的大底盘非对称多塔楼建筑振动分析的振型数选取用模糊分析决策理论优选中高层住宅结构体系框-剪结构剪力墙中断和楼层刚度比变截面高层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系数13 软土地基桩筏基础弹簧刚度的探讨14 永久性土层锚杆设计的安全系数和试验荷载15 土钉支护结构实用计算方法16 锚杆静压桩在新建工程中的应用17 玻璃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18 混杂纤维加固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19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 )中的一般构造措施20 带构造柱与带芯柱砌块墙体的抗震性能比较分析1 钢结构房屋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2 风吸力作用薄壁卷边C型檩条承载力分析和设计建议3 山墙对金属拱型波纹屋盖结构承载力的影响4 楼顶钢塔的风振响应简化计算5 超大直径焊接空心球类节点分析与设计6 天津保税区商务交流中心大堂张拉整体屋盖结构7 陕西省自然博物馆球幕影院网壳结构设计8 用ANSYS Solid 65单元分析混凝土组合构件复杂应力9 庆化开元高科大厦转换结构设计上海虹叶茗园1#楼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上海强生古北花园H型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南京世纪塔结构设计综合研究13 单层脊线式叉筒网壳与膜型网壳的比较分析14 盐湖城游泳和网球俱乐部充气膜建筑15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张拉膜结构静力性能分析16 国际建筑膜结构的设计和营造专题技术交流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17 体育场膜结构挑篷设计分析18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主展厅结构设计19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屋盖管桁架结构设计20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风洞试验研究21 中国钢协空间结构分会年年会在成都召开22 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暨空间结构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召开23 新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关于墙梁设计内容的修订24 连续墙梁水平及竖直截面应力的分布规律25《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 )介绍1 偏心支撑压弯构件稳定性分析2 建筑钢结构设计软件今年进行第二次登记3 超宽超长特大型轻钢厂房的结构设计——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新厂房的设计综述4 轻钢结构支撑体系内力计算及设计问题的探讨5 轻钢结构中Z型连续檩条设计问题的探讨6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参加建设工程设计责任保险7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8 瑞丰国际商务大厦高层钢结构制作与安装9 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方钢管混凝土柱侧壁压力的试验研究帽型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薄钢规范(修订稿)门式刚架试设计介绍钢骨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框架节点的试验研究13 梁纵筋穿过柱钢骨翼缘的钢骨混凝土节点构造及抗震性能试验14 运用承载力相关曲线族规律计算组合构件的方法15 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轴向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16 巨型框架结构局部模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17 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简化振动计算18 巨型钢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19 桩-土-筏基础共同工作的设计与实测分析20 长桩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土时的基础沉降21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的承载力计算22 不同构造措施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单片墙的力学性能分析23 第三届空间结构优秀工程奖1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功能与取值——《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0—20 )修订背景介绍2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一种科学配筋形式3 大跨度干煤棚修复后又倒塌4 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简便方法5 钢筋混凝土箱形截面剪-扭构件的最小配筋率6 包头市美术馆预应力设计和施工7 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改进8 钢筋混凝土短梁刚度和变形的分析与计算9 梁板柱体系混凝土建筑施工时变结构简化计算HRB500钢筋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半圆环形阶梯教室的结构设计混凝土浆气池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13 无粘结预应力沉淀池内力测试与有限元分析14 宿迁市府苑小区综合楼隔震分析15 宿迁市府苑小区综合楼隔震结构设计16 铅芯橡胶支座性能试验对比研究17 摩擦耗能支撑装置的构造及安装18 桶形基础抗拔力试验研究19 人工挖孔灌注桩静载试验有关问题的探讨20 锚杆支护在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21 点支式玻璃幕墙柔性支承体系设计的若干问题22 点支式玻璃幕墙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23 大型石材幕墙抗震试验研究24 用新规范设计混凝土结构需注意的若干问题25 新版《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在设计中的使用26 C 0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7 空心无梁楼盖在某高层综合楼中的应用与思考1 多高层房屋钢结构梁柱刚性节点的设计建议2 高层钢框架考虑节点剪切变形及二阶效应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3 体型收进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4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抗震分析研究进展5 结构弹塑性静力分析(NSP)在宽肢异形柱结构设计中的应用6 短肢剪力墙的设计与研究(三)7 异形柱框架结构中支撑与填充墙作用的对比研究8 白沙广场高层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9 陶粒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高层建筑框支柱、转换梁及剪力墙偏轴的结构设计偏心转换梁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含转换层高层建筑考虑施工荷载仿真分析13 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HBTA2.014 考虑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相互作用时楼板合理设计方法的研究15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抗震优化设计16 不平衡弯矩平行于长边时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17 钢管混凝土柱-RC环梁节点及其应用18 钢管混凝土柱新型柱脚节点的试验研究19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20 新版《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简介21 解读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好助手——算例与背景依据二书1 杭州大剧院的结构设计2 鸟巢形网架的构形、受力特性和简化计算方法3 国家体育场主体钢结构方案优化4 轻钢结构的重量应该更轻5 历届世博会场馆建筑结构的特色6 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7 有吊车作用柱脚铰接门式刚架柱的计算长度8 巨型钢框架结构稳定分析9 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低强度砂浆砖砌体的试验研究结构胶植筋混凝土柱受往复荷载作用的试验研究外粘整块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试验研究某办公楼改造为服装车间的加固设计13 短柱基础在多层框架结构中的应用14 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实例15 滇池湖畔软弱地基建筑物场地安全设计与施工16 深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车站影响的计算模式分析17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改建工程中的应用18 城市轻轨站桥合一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19 基于概念设计的建筑结构CAD方法20 Mathcad在新规范结构设计中应用示例21 砌体墙与钢筋混凝土墙组合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1 索膜结构抗拔桩锚固基础工作机理和设计理论2 锚杆作为张拉索膜结构抗拔基础的设计问题3 群桩基础特性研究与实例分析4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研究5 对桩端卵石层进行压力灌浆的钻孔桩承载特性分析6 挤扩支盘桩的承载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7 挤扩支盘灌注桩的试验研究8 钻孔咬合灌注桩按刚度分配的计算方法9 某高层住宅桩基设计及检测基于随机场理论的桩基沉降预测方法桩基承台冲切承载力的桁架模型分析复合土钉技术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13 大型活塞式压缩机基础的动力分析及设计14 弹性支点法的m值反分析的研究15 饱和粉土动参数的试验分析16 重力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平板楼盖分析17 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箍率的分析18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外科病房楼结构设计19 单梁托四墙的梁式转换的有限元分析20 粘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的锚固端应力参数分析21 国家大剧院钢壳体施工支撑体系的结构选型与设计22 板片空间结构体系连接设计方法研究23 广州新机场主航站楼点支式玻璃幕墙结构设计24 玻璃砖墙体轴压性能试验研究25 ETABS中文版软件通过鉴定并举办巡回发布暨演示会《建筑结构》第33卷( 年)总目录1 TUS20 多层及高层空间结构通用设计系统新规范版本已推出2 搭接柱转换结构的试验研究与设计要点3 福建兴业银行大厦搭接柱转换结构研究应用4 福建兴业银行大厦搭接柱转换结构有限元分析和预应力策略5 云南世界园艺博览园艺术广场动态膜结构顶篷6 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有关问题的探讨7 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应用8 不规则框架结构按新旧规范设计的对比分析9 一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空间非线性分析模型钢筋混凝土偏心节点抗裂性能的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压矩形截面直接设计方法分体柱隔板材料选择与优化的试验研究13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综合检测14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15 后张预应力砌体柱受压承载力的试验研究16 无筋砖墙的受剪性能分析17 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18 铅芯消能支撑框架模型结构的试验研究19 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子结构控制系统20 喷射纤维加劲聚合物(S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试验与实桥应用《建筑结构》第33卷(2003年)总目录。

墙的最小配筋率

墙的最小配筋率

1.墙的最小配筋率是什么意思?
答: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就是水平分布筋的设计最小值。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受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C60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 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率应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3、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试题学习)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试题学习)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

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

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

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1.≤2.5%2.ρ≤α1ζbfc/fy ρ=(As'-As)/bhoξb=0.35(二、三级框架)=0.25(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______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2.5%吗?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

“,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

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的说明和看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的说明和看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的说明和看法自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颁布以后,有同志提出第9章关于纵向钢筋配筋百分率是怎么定出来的的问题;也有同志提出像简支梁端部弯矩很小,是否也要符合最小配筋百分率;根据不同构件,为什么规定不同的受弯构件配筋百分率,而且悬殊颇大。

像铁路沉井最小配筋百分率原为0.1(配筋率为0.1% ) ,1985年后改为0.05( 0.05% ) ;公路沉井则为何一直保持0.1( 0.1% )。

又如JTG D62-2004规范对受弯钢筋配筋百分率为45ftd/fsd且不小0.2,与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不谋而合,是如何趋于一致的。

GB50010-2002还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最小配筋百分率可降为0.15。

由于现行规范规定数值不一,而且随某些特殊构件有不同规定,难免引起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有所思考。

下面就有关构件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做出说明。

1 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其中混凝土延性差,而且在受拉区,抗拉能力很低;钢筋则在受拉区具有较好的抗拉能力和良好的延性。

钢筋在拉断之前还有屈服段、强化段等大幅度的伸长变形,其均匀伸长率可达10% ,使结构不致于脆性破坏,而具有明显的破坏征兆。

在受拉区,混凝土和钢筋都具有抗拉能力,但前者远低于后者。

19 85年《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J023-85)第6.2.15条条文说明:“对于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混凝土梁所能承担的弯矩,与截面尺寸相同的配置最小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所能承担的弯矩相等而确定的……”19 85年《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TBJ2-85)第5.3.2条条文说明:“对于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是按混凝土梁由抗拉极限强度能承受的弯矩与最小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所能承受弯矩相等制定,并给予一定的安全储备”《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法》( AASHTO—LRED)第一版( 19 9 4)第5.7.3.3.2条称:“除非另有规定,在弯曲构件的任何截面,预应力和非预应力钢筋的总量应足以发挥一个乘有系数抗弯力Mr,该值应至少根据第5.4.2.6条规定的混凝土的弹性应力分布和弯折模量fr 求出的开裂强度的1.2倍”上述弯折模量fr 即我国抗弯曲受拉强度γf tk[见JTG D62-2004规范公式( 6.5.2-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该式与原规范取值以及其它国家规范取值的对比关系
如图!所示。可 以 看 出,我 国 修 订 后 规 范 的 取 值 水 准 已高 于 欧 共 体 ,-! 规 范 和 英 国 ./011’ 规 范,但 仍 稍 低于德国 2341’")(!’’1)规 范 的 取 值 水 准。 从 规 范 5.)’’1’—!’’!颁布实 施 后 的 使 用 情 况 看,我 国 建 筑 结构界认为修订后规范规定的这一取值水准对于梁类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各类构件中受拉和受 压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规定最早引自原苏联规范, 取值偏低。规范 %&D($—"E(以 下 称 原 规 范)在 此 基 础 上只稍许提高了受拉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此次修 订规范,从受力 机 理 角 度 进 一 步 探 讨 了 纵 向 钢 筋 最 小 配筋率的功 能,对 比 分 析 了 国 外 规 范 的 相 应 规 定。 在 确定了继续保 持 最 小 配 筋 率 取 值 从 非 抗 震 到 抗 震,且 随抗震等级逐步提高的这一总体格局不变的前提下, 对非抗震结构 中 受 弯、偏 心 受 拉 和 轴 心 受 拉 构 件 中 的 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改用特征值表达式和下限值 相结合的取值方案,使其取值水准适度 提 高;通 过 对 抗 震框架梁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 率 增 加 特 征 值 表 达 式,适度提高了 其 在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偏 高 情 况 下 的 取 值;适度提高了 非 抗 震 受 压 构 件 和 抗 震 框 架 柱 的 纵 向 钢筋最小配筋 率 取 值;新 增 了 基 础 底 板 最 小 配 筋 率 的 取值规定。
(&本条件
根据上述原 理,偏 心 受 拉 构 件 和 轴 心 受 拉 构 件 一 侧受拉钢筋的最小 配 筋 率 同 样 可 以 采 用 式(&)的 表 达 形式。
通过考察各国设计规范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取值 规定的演变过 程 可 以 发 现,最 早 规 定 的 受 拉 钢 筋 最 小 配筋率多是纯经验性的,缺少理论模型,且 各 国 取 值 差 别较大。一些规 范 至 今 仍 采 用 这 种 取 值 方 式,如 欧 共 体 )*((’++()规 范[’]和 英 国 ,-.’’/(’++0)规 范[(]。 但是自从(/世 纪 ./ 年 代 以 来,已 有 一 些 国 家 陆 续 采 用了式(&)所示的最小配筋率表达形式,其 中 包 括 美 国 1*23’.—/(((//()规 范[3]、加 拿 大 *-1—1(343— ’++& 规 范[&]、新 西 兰 56-3’/’(’++7)规 范[7]和 德 国 825’/&7((//’)规范[9]等。 这 意 味 着 这 些 国 家 的 设 计 规范已原则上接受了以截面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受拉 钢筋不致立即 进 入 屈 服 后 变 形 状 态 为 准 则,也 就 是 以 避免出现“少筋梁”失效方式为准则来确 定 受 拉 钢 筋 最 小配筋率的基本思路。
拉钢筋数量可能已经少到 截 面 的 受 弯 承 载 力 ./ 小 于 截面开裂弯 矩 .*-的 地 步。 在 这 类 构 件 中,若 由 温 度 或其它在设计中未予考虑的作用所引起的附加弯矩使
构件中实际作用 的 弯 矩 . 超 过 了 截 面 开 裂 弯 矩 .*-, 截面受拉区就 将 开 裂,并 将 把 原 来 由 受 拉 区 混 凝 土 承
构件和受拉构件是可以接受的。
我 们 认 为,若 要 从 以 一 定 的 概 率 防 止 出 现“ 少 筋
梁”失效方式的角度考虑问题,则根据我 国 对 材 料 强 度
离散性的统计结果,梁类构件和偏拉、轴 拉 构 件 一 侧 受
度偏高的准 则 来 衡 量,则 取 值 偏 低。 规 范 修 订 组 认 真
研究了上述情况,对我国规范中受弯、偏 心 受 拉 和 轴 心
受拉构件中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提出了下列建
议:’)继续保持我国从非抗震到抗震,且 随 抗 震 等 级 的
图( 各国规范非抗震结构梁类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取值对比
象,可以考虑取用“由实配受拉钢筋计算 出 的 抗 弯 能 力
./ 等 于 开 裂 弯 矩 .*-”作 为 确 定 受 拉 钢 筋 最 小 配 筋 率 的 基 本 条 件 ,即
./ / .*或可进一步写成:
(()
06%B1 / !%22$
(#)
对于图 ( 所 示 的 单 筋 矩 形 截 面,上 式 还 可 进 一 步 改
考虑可靠度因素后,通常需要在式(’)中 选 用 可 能 偏高 的 !$,#:;和 可 能 偏 低 的 !%,#<来 确 定 最 小 配 筋 率,以保证截面 开 裂 后 受 拉 钢 筋 不 致 立 即 进 入 屈 服 后 变形状态的这一基本要求能以较高的概率实现。
(4 各 国 规 范 取 值 和 我 国 修 订 后 规 范 取 值 原 则 在图(中以 受 弯 矩 形 截 面 梁 为 例,给 出 了 折 算 成 我国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等级的各国规范非抗震结
从式(!)可 以 看 出 ,因 ":50数 值 很 小 ,等 式 左 侧 括 号内第二项所占比重不大,若将其忽略 不 计,则 可 近 似
!
认 为 !!"#与 !$ 成 正 比 ,与 !% 成 反 比 。 于 是 ,按 上 述 原 则确定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近似用下式表达:
!!"# " "!$/!% 式中" 为待定常数。
一、非抗震结构中受弯、偏心受拉及 轴 心 受 拉 构 件 受拉纵筋的最小配筋率
(F确定梁 类 构 件 受 拉 纵 向 钢 筋 最 小 配 筋 率 的 理 论模型
在结构设计中,以梁类受弯构件为 例,大 部 分 构 件 都能根据作用内力大小,选择合适的截 面 尺 寸,确 定 其 受拉钢筋 数 量,使 梁 处 于“适 筋”状 态。 但 也 有 一 部 分 构件作用弯矩 较 小,但 从 构 造 角 度 或 因 建 筑 设 计 需 要 而选用了较大的截面,这时,按受弯承载 力 计 算 出 的 受
担的拉力转给 受 拉 钢 筋,这 时,由 于 钢 筋 数 量 不 足,受
拉钢筋将迅 速 屈 服,并 进 入 屈 服 后 变 形 状 态。 这 在 超
静定结构中将使相应截面出现过宽裂缝和过大转角;
在简支或悬臂构件中,则可能将受拉钢 筋 拉 断,构 件 折
断。为了防止发生 这 种 严 重 损 害 构 件 工 作 质 量 的 现
写成:
":50%(B (3$F’":50%B/%*)45#$ / !%22$ (!) 式中,2$ 为图 ((?)所 示 换 算 截 面 受 拉 边 缘 的 弹 性 抵 抗矩;! 为 截 面 抵 抗 矩 的 塑 性 影 响 系 数,其 取 值 见 修 订 后规范的式("F#FG);1 为图((1)所示受力状态 下 的 截 面内力臂。
构梁类构件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值。从大的格局
看,各国最小 配 筋 率 取 值 方 案 可 以 分 为 两 类。 一 类 是
抗震与非抗震最小配筋率取值完全相同的规范。在这
类规范中,为了保证抗震需要,非抗震最 小 配 筋 率 必 然
取值很高。采 用 这 类 方 案 的 有 美 国 1*23’.—/( 规 范 和新西 兰 56-3’/’ 规 范。 这 两 国 规 范 均 取 用 类 似 于 式(&)的 !!"#表 达 形 式 ,且 两 本 规 范 的 !!"#取 值 相 同 ,区 别 仅 在 于 美 国 规 范 给 出 了 !!"#的 取 值 下 限 ,新 西 兰 规 范则未设取值下限。另一类规范则对抗震和非抗震情
范相比有一 定 程 度 的 提 高,但 提 高 幅 度 宜 适 度。 审 查
会通过了这 些 建 议。 修 订 后 规 范 对 于 受 弯、大 偏 心 受
拉构件的受拉 钢 筋 和 轴 心 受 拉、小 偏 心 受 拉 构 件 的 一
侧 受 拉 钢 筋 采 用 的 !$%&具 体 表 达 式 为 :
!$%& !’(")"*/"+ !’(’’!
&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提高逐步增大最 小 配 筋 率 取 值 的 总 构 架 不 变;!)防 止 截面开裂后受拉钢筋立即进入屈服后变形状态的准则
相对较为合理,可 以 接 受,并 建 议 用 式(")模 式 建 立 最 小配筋率表达式,同时辅以定值下限控制 条 件;#)受 拉 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水准宜控制成总体水准与原规
第!!卷 第"期
建筑结构
#$$! 年 " 月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功能与取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背景介绍
白绍良( 徐有邻# 傅剑平(
((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研究所)
[提要] 介绍了此次《混凝土结 构 设 计 规 范》修 订 中 纵 向 钢 筋 最 小 配 筋 率 有 关 条 文 的 修 订 背 景。 其 中 着 重 说 明了构件中受拉和受压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在非抗震结构 及 抗 震 结 构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及 其 取 值 思 路;在 对 国 外 规范相应规定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 上,对 我 国 修 订 后 规 范 最 小 配 筋 率 取 值 水 平 作 了 判 断;并 对 一 些 遗 留 问 题 进 行 了 讨 论 ,给 出 了 相 应 的 建 议 。
都高。加拿大规范的这种取值水准是否合适值得进一
步讨论。图(中各国规范最小配筋率的具体取值规定 以 及 图 中 数 值 的 具 体 计 算 方 法 详 见 文[0]。
从图(的对 比 中 可 以 看 出,我 国 原 规 范 非 抗 震 受 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水准虽与欧共体规范和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