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二课 第一课时 文化专制

合集下载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10张ppt)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10张ppt)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大兴“文字狱”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是什么 ? 课文第12页
清朝为了加强专制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设立军机处
2.大兴“文字狱” 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 4.控制世俗生活
清朝雍正时的一位进士写了这样一句诗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他却被杀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局认为:说“明月有情”是对明朝的怀念。 说“清风无意”是对清朝的讽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1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1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清加强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危害,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从中认识明清政治的特点。

2.能力目标:(1)综合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能够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科举制。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2.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三、教学策略1.“学为中心”──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在于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

教学环节简单,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思考。

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交给学生去探讨、辩论、展示。

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更多的典型材料、抛出问题或从学生的疑惑中提炼问题、学生展示环节的组织、点拨和提升。

由于教材和图册提供了很多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因此,我再课堂上更多的是补充一些经典史学著作的一些观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

2.败笔之处课堂上,学生还是将更多的兴趣放在了文字狱上,这恰恰是我课前预设时想避免的。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历史与社会_第五单元复习要点(小华)

历史与社会_第五单元复习要点(小华)

3、最早进行海上探险的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
4、开辟新航路的进程:
人物
时间 1487- 迪亚 1488年 士
支持国 家 葡萄牙
航线
西欧—非洲海 岸—好望角 (向西)西欧— 大西洋—美洲 西欧—好望角— 印度 (向西)大西 洋—太平洋—— 印度洋—西欧
其它
没有到达东方 把美洲居民称为印第 安人, 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 路 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 地球是圆的
结果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 美国、德国后来居上, 命,成为当时世界上 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 业发展势头超过英国。 唯一的工业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3.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改变,地球变小,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4.形成世界市场; 5.带来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转移; 6.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工业革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7.工业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 环境污染等; 8.文明与野蛮交织:为占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加快殖民扩张的步伐,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瓜分,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开展了民族自救和独立运动; 9.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 明浪潮 复习要点
第一课 1.含义: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的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发 明,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劳动,后来又扩展到其他行 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1)前提:17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知识点一:明清帝国的兴替(1)明朝建立:朱元璋(2)【明初统治措施及作用】:i)政治:强化皇权:①废丞相②创内阁③设厂卫特务机构ii)经济:经济恢复发展:①奖励垦荒②轻徭薄赋③提高手工匠身份iii)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3)明朝强盛的表现:①朱棣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又一强盛时期。

②【郑和下西洋】: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4)明末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闯王)】·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支持?·因为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农民的支持,从而迅速发展。

(5)清朝建立: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皇太极改族名“满州” 改国号为“清”清初各民族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制止社会经济倒退,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点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抗倭——戚继光——日本海盗——东南沿海(2)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熟记P5 图5-4,已备考查)【设立台湾府作用】: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3)雅克萨之战——中俄(4)明:防御政策(明长城作用):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从而出现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5)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新疆!新疆!新疆!)★(6)清:★【怀柔政策】★修承德避暑山庄、喇嘛庙。

作用:接见……联络感情,加强民族感情,以巩固统治。

【一系列措施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知识点三:农耕文明的繁盛【农耕文明达到鼎盛!】(1)农业:①精耕细作②新品种(甘薯、玉米)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因人口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第五单元 第二课 第一课时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第五单元  第二课  第一课时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一)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统治者文化专制的表现,以及造成的影响。

2、知道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3、通过学习学会分析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4、通过学习了解明清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5、知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

6、尝试分析社会风俗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知道明、清统治者文化专制的表现,以及造成的影响。

知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尝试分析社会风俗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1.读、思以上提示预习要点2.通读书本相关页,用红笔圈划出重要字、词、句。

3.完成相关练习。

4.小结自己的收获和预习时产生的问题。

(四)研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为了巩固统治,明、清统治者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就是其中之一。

2.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

答卷的文体叫做。

3.清朝在统治安定后,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的是。

4.明清时期社会上掀起一股要求、、的进步思潮。

5.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四大名著”是、、、。

6.明清时期小说、戏曲主角由帝王将相、官吏文人转变为商人、机户、手工工匠、当铺老板等,展现明清的多彩画卷。

7.清朝中后期,成为戏班荟萃的地方,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8.明清时期,中国的基本定型。

二、合作探究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把心肠论浊清”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学诗句却被乾隆帝亲自批驳:“‘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认为这些诗句都是讥贬仇视满清命将胡中藻捉拿归案,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家产全部抄没。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审清题意,然后结合教材和设问要求归纳、整理出答案。

)结合材料谈谈明清时期实行文字狱的实质和影响。

(1)实行文字狱的实质:(2)实行文字狱的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文化生活1-5课知识点归纳

文化生活1-5课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2、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通过物质载体,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的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乏,精神上也不能空虚,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上课版)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上课版)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时期?请说明 理由。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生活在什 么样的社会环境?
列表比较秦朝 、西汉、明朝、 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事件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字狱 八股取士
第五单元第二课 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对于片言只语捕风捉影,大搞文字狱的现象最早于下列
A 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八股取士;
B, 试题类型繁多;
C,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 鼓励考生发表 个人见解。
A 4,下列关于清朝文字狱的解释,准确的是( ) A, 为压制反清思想而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
B, 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 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机构;
D, 为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而专门建造的监狱。
文字狱 a,肇始:开始于明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最为残酷。 b,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含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
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
d,实例: 明朝 大臣触及“光”、“秃”、“僧”的忌讳而遭杀身大祸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造成这种局面
D 的主要原因是( ) A, 唐朝科举制度;
B, 元朝人分四等政策;
C, 明朝八股取士; D, 清朝文字狱。
第五单元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雍正四年(1726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省乡试,他以 《诗经》中“维民所止”四字为考题,被认为“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 首”,以“大不敬”罪入狱,死于狱中。 材料三: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 生了哪些变化?

第五单元第二课

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要求
• 1.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 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文精神。 • 2.从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入手,知道以路德为代表的 新教的核心思想以及 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 3.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 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 世纪思想所产生的冲击。 • 4.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这一运动的思想 主题,理解其对后世 的影响。 • 5.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师可以利用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影视材料,或者《人权宣言》的片 断,把 卢梭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简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产生
感性认识,这样也容易和后面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 • 有关卢梭
• 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民主权 学说,认为国家主权来自人民,不能 分割与转让,人民有任命、罢免与监 督行政首领之权,有推翻专制制度的 起义之权。卢梭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 两方面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法国大革 命中雅各宾派的领袖许多都是卢梭学 说的信徒。《人权宣言》许多条文几 乎直接照搬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 文。国民大会的成立和审判路易十六 都援引了人民主权论。课文将卢梭的 思想作专门的介绍,实际着眼于启蒙 思想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哈姆雷特》录像片 断,或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这段话,让学生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为了便于学生理 解,教师有必要把哈姆雷特这段话的背景简单 介绍一下。(哈姆雷特的话,是对人在宇
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理 性与 智慧的褒扬。)
• 比较这两幅图 • (这两幅画上的人物表 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中 世纪镶嵌画上人物神情 木然 ,反映了人们在神 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 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而《蒙娜 丽莎》中的妇 女神态自然,口角含着 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 有隐约的哀伤 ,富有生 命的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文化专制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加强的历史时期。

但同时明清时期也是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的时期。

本课时从专制文字狱、科举考试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


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由此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大兴“文字狱”。

2、皇权的加强体现在思想和社会生活领域中。

①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

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②出示考生看榜图和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
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比较和讨论。

三、课外延伸。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统治的时期,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那么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


四、知识小结。

五、教学反思。

隋唐、明清科举制比较
• 为什么顾炎武认为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比焚
书坑儒还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