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的传播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
《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進行探讨: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诗经》中的《周颂》与《大雅》多为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祀礼仪或重大典礼中,彰显出一种正大之气,《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周代祭礼首先表现在祭天之礼。
《诗经》中明确表明中国古人对“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赐给人们的最大福祉和盼望。
周人以敬天为本,《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诗经》与周代礼乐精神

《诗经》与周代礼乐精神
《诗经》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的各篇章,反映了在西周不同发展阶段上礼乐文化发展的不同状况,也反映了礼乐精神的不同走向。
本文从思想的角度,通过对《诗经》文本的解读,从不同时代的《诗经》篇章的内容中,去印证周代礼乐的大致发展轨迹,探究周人宗教信仰与实践理性精神之间关系的矛盾发展过程,包括最初宗教信仰与理性精神的结合,以及最终非理性的宗教信仰被一种理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取代,由此去探究周人对于礼乐的创建、传承以及最终失落的心理历程,寻求礼乐精神的真正出路。
《诗经》与中国礼乐制度关系研究

丁 超
( 宁波大学艺术学院 浙江宁波 3 1 5 2 1 1 )
摘 要:《 诗经》 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 被儒家奉为经典, 受到历代文人墨客及政府的重视。宗 周礼乐文明这块历史土壤孕育了《 诗经》 , 《 诗经》 本身又承载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巨大分量。作为文化的载体, 《 诗 经》 在周代社会被广为传诵, 为周代礼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扩大了礼乐文化在周代社会的影 响 关键词: 《 诗经》 ; 礼乐制度 中图分类号: J 6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2 1 7 2 ( 2 0 1 4 ) 0 2
作者简介: 丁超( 1 9 7 0 —) , 男, 艺术硕士, 宁波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7 5 ·
隶反抗。
二、 《 诗经》 与礼乐的关系
( 一)《 诗经》 《 诗经》 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诗歌总集, 是我 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一部较完整可靠的研究 我国古代史的重要史料, 有着高度的历史价值; 是研 究周代社会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史料。《 诗经》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封建教化的重要工具, 是 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 指导着整个封建时代的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中国封建制度起到了一定 的巩固作用。 此外, 杜兴梅指出: “ 《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音乐 文学专著, 原称为《 诗》 或《 诗三百》 。在上古时代, 诗歌作为抒情言志的工具, 是以入乐合舞的形式出 ⑤ 如《 论语·子罕篇》 : 现的, 诗中有乐, 乐中有诗。 ” “ 子曰: ‘ 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 《 雅》 、 《 颂》 各得其 所。 ’ ” 《 史记·孔子世家》 中载: “ 三百零五篇孔子皆 弦歌之, 以求合韶、 武、 雅、 颂之音” 。唐孔颖达《 毛 诗正义》 卷九: “ 诗为乐章, 善恶所以为劝诫, 尤美者 可以为法典。 ” 《 礼乐·乐记》 云: “ 金石丝竹, 乐之器 也。诗, 言其志也; 歌, 咏其声也; 舞, 动其容也。三 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 由此可见, 《 诗经》 中的 诗篇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 二) 《 诗经》 与礼乐的关系 宗周礼乐文 明 这 块 历 史 土 壤 孕 育 了 《 诗 经》 , 《 诗经》 本身又承载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巨大分 量。 作为文化的载体, 《 诗经》 在周代社会被广为传诵, 为周代礼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 扩大了礼乐文化在周代社会的影响。作为周礼社会 的产物, 《 诗经》 客观地反应了宗周社会的礼乐 文 明。宗周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成熟形态, 奠定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以“ 礼” 为核心的文化传 统模式。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曾说过: “ 某之学, 则唯 《 诗》 、 礼足以相解, 以其理同故也。 ” 意 思 就 是 说, 《 诗》 可以解礼, 礼也可以解《 诗》 。《 诗经》 与宗周 社会的礼典仪式有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 《 诗》 、 乐和礼都是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 内容, 学《 诗》 学乐从属于习礼 ⑥ 。古代贵族举行礼 典时, 对各种仪式的要求都是相当严格的, 参加礼典 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必须符合礼仪的标准, 不然就会 被认为是失礼。因此贵族们很注重对礼仪的研习,
《诗经秦风》与周代礼乐文化

《诗经·秦风》与周代礼乐文化《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既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刚健清新的审美情操和真率活泼的民歌风味,构成为一大流派,又因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民俗的差异,分别构成若干地域性流派而各具特色。
对于《秦风》,自东汉班固始,①历代的论者多认为尚武精神是它区别于其他风诗的最显着的特点。
②的确,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秦人一直与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戎狄族杂居,在争战不断的同时也有婚姻上的友好往来,可以说,戎狄文化的确在《秦风》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可是,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秦风》中最早的诗篇《车邻》一诗《序》云:“美秦仲也。
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该诗作于周宣王时期,秦仲因为伐戎有功被封为大夫,国人为纪念国君之始有车马侍御制度而作此诗。
此后,秦在保卫周朝边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③周代礼乐文明一直影响着秦。
《秦风》作为秦意识形态的载体,展现了周代礼乐制度中的车舆、马政、燕礼、田狩礼、朝觐礼、聘问礼、锡命礼、丧葬礼、饮食礼等礼仪。
一、《车邻》与车舆制度、燕礼《车邻》一诗首先反映了对车舆制的吸收。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是说秦仲有车众多,其声邻邻然;有马众多,其中还有白颠马。
这里的“车”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具,而是含有礼制意义的身份象征。
《周礼·春官》记载:“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
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以祀;金路……以宾,同姓以封;象路……以朝,异姓以封;革路……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以田,以封蕃国。
”④(P.837-842)这段话就是对周代天子的五路制度的概括,也即五种专用车辆制度,具体指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种车,其级别高低依次递减。
由于在秦仲时代,秦才开始崛起,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尚未封国,按照礼仪制度,还没有资格被赐车舆,因为五路制度中的最低一等,也要是蕃国才行。
而此时,秦君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夫,由于特殊的军事地位,秦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很高,⑤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秦仲实际上的地位和身份,已与当时颇为显赫的诸侯无甚区别了。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
《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進行探讨: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诗经》中的《周颂》与《大雅》多为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祀礼仪或重大典礼中,彰显出一种正大之气,《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周代祭礼首先表现在祭天之礼。
《诗经》中明确表明中国古人对“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赐给人们的最大福祉和盼望。
周人以敬天为本,《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

《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同时,《诗经》也与宗周礼乐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互为照应,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诗经》和宗周礼乐文明的关系、《诗经》对后世礼乐文明的影响及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的丰富内涵。
一、《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的关系1. 《诗经》的创作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产物,涵盖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歌谣、赞美以及各种感情抒发。
而宗周礼乐文明是以礼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系统,是早期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所反映的宴会乐舞、祭祀礼仪等内容与宗周礼乐文明直接相关。
2. 《诗经》内容与宗周礼乐文明的共同点《诗经》所体现的内容与宗周礼乐文明有着诸多共同点。
首先,《诗经》中的诗歌多与宴会乐舞、祭祀礼仪等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描绘了宴会中的舞蹈场景,《雅颂·泮水》则反映了祭祀礼仪中的场景。
其次,两者都追求和谐、庄重、节制的艺术表达方式。
不论是《诗经》的律诗、绝句还是宗周礼乐的音乐、舞蹈,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节奏,追求和谐之美。
再次,《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都强调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卫风·硕人》等诗歌都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与宗周礼乐的礼仪规范相呼应。
二、《诗经》对后世礼乐文明的影响1. 宗周礼乐体系的完善《诗经》中关于宴会、祭祀的诗歌,为后世宗周礼乐的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诗歌反映了祭祀活动的形式和仪式,为后世的祭祀礼仪提供了依据。
同时,诗歌中涉及到的音乐、舞蹈等形式,也对后世乐舞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 礼乐在社会中的地位《诗经》中体现的宴会、祭祀等活动,使人们意识到礼乐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诗经》与周礼

《诗经》与周代婚礼、婚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辉夺目的瑰宝。
它产生于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两周时代。
宗周社会的礼乐文明是《诗经》产生的历史土壤,对《诗经》的产生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诗经》本身也承载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巨大分量,扩大了礼乐文化在周代社会上的影响。
本文试对《诗经》与周代婚礼、婚俗的关系做简单的论述。
一个时代的婚姻礼制不能脱离当时具体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而单独存在。
周代的婚礼本来就是宗法制度的延伸,是宗周礼乐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诗经》中一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周代婚礼的一些特点,对我们了解和探究周代婚礼有很好的印证和补充作用。
1、同性不婚同姓不婚,就是指婚姻中的外婚制。
周人采取族外婚制,与家族姓氏密切相关,同姓不婚。
作为维系宗周社会宗法制度的一条准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男女辨姓”○1,《礼记·曲礼上》中的“娶妻不娶同姓”○2成为周代缔结婚姻的基本原则。
这有利于种族的优化,这一点周人早有认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3此外,还能加强与外姓联系,巩固宗法制度的政治目的。
《诗·大雅·韩奕》记载的就是一次典型的异姓之间的政治婚姻,被赋予了加强政治集团之间联系、彼此团结共处的重大政治意义。
从《诗经》中几桩姓氏确切可考的婚姻来看,同姓不婚确实是周人缔结婚姻的基本原则。
如《召南·何彼秋矣》,《诗序》说是王姬下嫁诸侯,即武王之女、文王之孙嫁与齐侯之子。
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
或曰,平王,即平王宜臼。
齐侯,即襄公诸儿。
”○4但不管诗中的平王指文王,还是指春秋时的平王,此处嫁女为异姓联姻是无疑的。
又《卫风·硕人》首章:“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无疑是对异姓联姻的重复强调。
而《大雅·大明》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殡于京。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的体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地方乐调,所以又称为“国风”,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160篇。
“雅”是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共105篇,含小雅:74篇;大雅:31篇。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而兼有舞容的乐歌,也就是祭祀(祭祖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共40篇。
《诗经》内容分为祭祀与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以及其他内容(寓言诗、伤亲诗、思乡诗等)
从体制到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出,诗经与西周的礼乐文化密不可分。
比如:
其中:
以及对幽厉二王的批判。
周代上层社会宴饮频繁,很多场合都有宴饮,是礼仪和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宴饮之礼甚至升华为治国安民的政策,因此燕飨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雅》中对此多有反映。
比如,《鹿鸣》为《小雅》之首,是因为这首诗符合正统的价值观念,反映了礼乐精神的内核。
在此处,宴饮的主要作用是“美政”
值。
婚姻制度在周代占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所以在《诗经》中也必然有所体现。
《关雎》排在三百篇之首就说明了夫妇和美的重要意义。
全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君子求淑女对于室家之道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室家之道对于天下之理的重要意义。
国风中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对宗国的感情,这是眷恋故土的感情的升华,如《鄘风·载驰》中的许穆夫人,千里奔丧拯救卫国,说到底是强烈的对宗族国感情的一种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5 ) 0 1 01 - 1 1 - 0 5
帝、 尧、 舜、 夏、 商、 周六代之乐。《 周礼 ・ 春官宗伯》 说, 周 王朝 最高音 乐 行政 长 官 大 司乐 是 最 熟悉 六 代 乐舞 的 人 , 其 重 要 职 责 之 一是 “ 以 乐 舞 教 国子 , 舞 《 云门》 、 《 大卷》 、 《 大 咸》 、 《 大磬 》 、 《 大夏》 、 《 大 滢》 、 《 大武》 ” ¨ 』 7 8 。《 云门》 和《 大卷》 , 为黄帝时乐 舞; 《 大咸》 即《 咸池》 , 尧乐 ; 《 大謦》 , 舜乐 ; 《 大夏》 , 禹乐 ; 《 大漤》 , 汤乐 ; 《 大武》 , 周武王 之乐。这些乐 舞分 别用于祭 天 神 、 地祗 、 山川 之 神 、 先 妣 和先 祖 等 各种不同的仪式 。 然而 , 周人所用 的五代之乐 如《 云 门》 《 大卷》 《 咸池》 《 大謦》 《 大夏》 和《 大 滢》 等, 其诗歌文本 由 于没 能流传 下来 , 我们 无从 了解其 具体 内容 。 至周代 , 礼乐 体 系 不 断完 善 , 分 工 更 加 明确 , 随 着礼 乐制度 不 问断地 延 续 , 从 而 使 伴 随礼 乐 文 化共 同产生、 发展 的诗歌文本得以传播和保存。 为 了满足 周 人祭 祀 礼 仪 的需 要 , 周 人在 灭商 并 平定东 方叛 乱之 后 , 在周 公 的主 持 下着 手创 作 自己 的颂诗 , 通过康王时代的增益, 使得周人 的颂诗形成 体系 , 今本《 诗经》 中的《 周颂》 正是周人颂诗文本的 较早结集。按照周人 的礼仪制度 , 这些颂诗并非一 般 的诸 侯 国可 以演奏 的 , 其 文 本 却 通 过 多种 途 径 在 社 会 上层流传 , 并 为士 大夫所 引用 。所 以 , 当周穆 王
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 的评价等结合起来 ,
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 , 拓展 了诗歌 的传播 途 径, 扩大 了诗歌 的传播 范 围 。所 以说 , 周 代礼乐 文化 不仅直接影响着《 诗经》 的创作 , 而且推动了《 诗经》
的传播 。
一
、
礼乐 制度 的延续 与《 诗经》 文本 的保存
入礼 乐文化 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 , 使得《 诗经》 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 下来; 在周代礼 乐文化 背
景下, 周 王朝 和各诸 侯 国在对精 英 阶层 的教 育体 系中 包含 了礼 、 诗、 乐等 内容 , 这 种教 育体 系保 证 了
《 诗经》 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 不间断的流传; 在周王朝和各诸侯 国之 间的朝、 聘、 会、 盟等活
正是因为孔子对诗经的高度重视与不遗余力的推崇与传授使得诗经传播范围由上层贵族圈扩大到中层社会乃至于平民阶层也使作为周代礼乐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文本诗经逐渐从礼乐中剥离出来当周代的礼乐文化成为历史的时候独有诗经以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而得以永远的流传
信 阳 师范 学院 学报 (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
动中, 赋诗风尚大兴 , 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 来, 大大增加 了诗歌的社会 功用, 拓展 了诗歌 的传 播途 径 , 扩大 了诗 歌 的传播 范 围。 关键词: 周礼 ; 《 诗经》 ; 赋诗 ; 诗言志 中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 志码 : A 诗歌本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产物 , 所谓诗言志也 。 个时代诗歌的兴衰往往与这一时期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各要素息息相关。就《 诗经》 来说, 从 它产生
第3 5卷
・
J o u na r l o f Xi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第 1 期
2 0 1 5年 1月
( P h i l o s . &S o c . S c i . E d i t . ) V o 1 . 3 5 N o . 1 J a n . 2 0 1 5
基金 项 目 : 2 0 1 2年度 河南省社 科规 划项 目( 2 0 1 2 B Wx 0 0 9 ) 作者 简介 : 金 荣权 ( 1 9 6 4 - ) , 男, 河 南商城人 , 教授 , 硕 士生导 师 , 研 究方 向 为先秦 文 学。
第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将 征犬 戎 时 , 祭公 谋父 引《 时迈》 诗“ 载 戢干戈 , 载橐
到发 展乃 至最后 衰 落都 与周代 的礼乐 制度 紧密地 联
系着。周代礼乐制度从 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
为 了保 证礼乐 制 度 的实 施 , 大 量 诗 歌 被纳 入 礼乐 文 化系统 并用 于不 同仪 式 , 使得《 诗经》 文 本 能够 最终
祭 祀 之礼 在原 始 时代 早 已有 之 , 只不 过 因 为史
料之缺 , 其固有 的仪式和其所用的乐舞 , 我们今天已 无从 得 知 。然 传 说 中 的黄帝 、 尧、 舜 和夏 、 商 时代 的 乐 曲被 有选 择 地 保 存 了 下 来 , 至周代 , 周 人 拥 有 黄
牧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2 0
定 型和 保存 下来 ; 在周 代。 ? 乐文化 背景 下 , 周 王朝 和
各诸侯 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 诗、 乐等内容 , 这种 育体系保证 了《 诗经》 中的大量诗
歌文本 在知识 界 不 间 断 的流 传 ; 在 周 王朝 和 各诸 侯 国之 间 的朝 、 聘、 会、 盟等活动中, 赋 诗 风 尚大 兴 , 并
文学研 究 ・
周 代 礼乐 文 化 与《 诗经》 的传 播
金 荣权
( 信阳师范学院 淮河文明研究中心,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 《 诗经》 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 与周代礼 乐文化有着 巨大的关 系。具体说来, 因为周代
礼 乐制度 从 西周 一直延 续到春 秋 时期 , 为 了保证 礼 乐制度 的 实施 , 大量 不 同类 型和 内容的诗歌 被 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