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中含氧量的测定5页

合集下载

易燃易爆气体中含氧量计算

易燃易爆气体中含氧量计算

易燃易爆气体中含氧量计算易燃易爆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物质,其含有的氧气浓度会直接影响其燃烧的能力。

因此,在处理易燃易爆气体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测量其含氧量。

本文将介绍易燃易爆气体中含氧量的计算方法。

含氧量的定义含氧量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体积分数的气体中所含氧气的质量或体积占比。

通常用百分比或体积分数表示。

当气体中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的阈值时,易燃易爆气体就不能燃烧。

因此,在处理易燃易爆气体时,需要控制其含氧量。

含氧量的计算易燃易爆气体的含氧量计算方法通常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已知混合气体成分的含氧量计算当混合气体成分已知时,可以根据其成分比例计算出氧气的体积百分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根据混合气体中每种成分的浓度计算出对应的体积分数;2.将氧气的体积分数乘以100,即可得到氧气的百分数。

例如,假设混合气体中含有25%的氧气、50%的氮气和25%的二氧化碳,那么其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为:0.25 / 0.75 = 1/3因此,氧气的体积百分数为:1/3 * 100 = 33.33%已知气体密度和压强的含氧量计算当混合气体成分未知时,可以通过测量气体密度和压强来计算出氧气的体积百分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根据热力学定律,计算出气体的摩尔质量;2.根据气体的密度计算出气体的摩尔体积;3.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气体的摩尔数;4.根据气体中各分子的数量,计算氧气分子的摩尔数;5.根据氧气分子的摩尔数和总摩尔数计算出氧气的体积百分数。

例如,假设一个气体密度为1.2千克/立方米,压强为10千帕,温度为20摄氏度。

根据热力学定律,可以计算出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 = (密度 * R * T) / P = (1.2 * 8.314 * 293) / 10000 = 0.2997 kg/mol其中,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P为压强。

根据气体的密度,可以计算出每立方米气体的摩尔数为:n = 密度 / M = 1.2 / 0.2997 = 4.0048 mol/m^3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计算出气体的摩尔体积:V = n * R * T / P = 4.0048 * 8.314 * 293 / 10000 = 1.0145 m^3/mol因此,该气体中氧气的摩尔数为:n(O2) = V * (21/100) = 1.0145 * (21/100) = 0.2127 mol其中,21/100表示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氮气测定实验报告

氮气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气的基本性质。

2. 掌握实验室测定氮气含量的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氮气(N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

在常温常压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不易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本实验通过测定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验证其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集气瓶、弹簧夹、烧杯、酒精灯、锥形瓶、量筒、玻璃棒、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玻璃片、红磷。

2. 试剂:NaOH溶液、蒸馏水、澄清石灰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集气瓶倒置于烧杯中,用弹簧夹夹紧。

2. 将NaOH溶液倒入集气瓶中,充分振荡,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排除二氧化碳。

3. 将红磷放入锥形瓶中,点燃红磷,用玻璃棒将火焰引入集气瓶中,使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4. 红磷燃烧完毕后,迅速用弹簧夹夹紧,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与外界隔绝。

5. 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使烧杯中的水沿导管上升进入集气瓶,直至集气瓶内气体全部排出。

6. 观察集气瓶内液体的体积变化,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集气瓶内液体体积变化:V1 = 150ml2. 集气瓶总体积:V2 = 500ml3. 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V(N2) = V1/V2 = 150ml/500ml = 0.304. 空气中氮气含量:30%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氮气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不易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2. 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排除了氧气,使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主要为氮气。

3. 通过测量集气瓶内液体的体积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氮气的含量。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测定了空气中氮气的含量,验证了氮气的基本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氮气含量约为30%,与实际情况相符。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迅速,避免空气中的氧气与红磷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氮气检测分析报告

氮气检测分析报告

氮气检测分析报告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氮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氮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准确检测和分析氮气的纯度和含量对于确保工业安全和生产质量至关重要。

检测方法
本次氮气检测使用了气相色谱法,该方法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测定气体组分的方法之一。

通过气相色谱仪,可以对气体样品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检测结果
根据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本次氮气样品的纯度为99.9%。

下面将对检测结果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氮气纯度分析
氮气的纯度是指氮气中纯氮的含量比例。

本次检测得出的纯度为99.9%,说明样品中99.9%的气体为纯氮,其余为其他成分,可能包括杂质气体。

杂质分析
根据气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本次氮气样品中存在少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具体含量如下:
•氧气含量:0.05%
•二氧化碳含量:0.02%
这些杂质气体的存在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的空气污染或储存环境中的气体交叉污染导致的。

检测结论
根据本次气相色谱检测结果分析,本次氮气样品的纯度达到了99.9%的标准,但存在少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杂质。

针对这些检测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空气的污染,以保持氮气的纯度。

2.对于需要高纯度氮气的应用场景,可以考虑进一步净化氮气或选择其
他氮气供应源。

结束语
本报告对一次氮气检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氮气纯度达到了99.9%,但存在少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杂质。

通过本次检测结果,可以为生产过程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确保工业应用中氮气的安全和质量。

实验室氮气中杂质的测定

实验室氮气中杂质的测定

氮气中杂质的测定1、范围本测定方法包括了对提供的氮气中少量杂质(CO2和CO)的测定。

2、方法概述首先,通过气相色谱仪分离氮气中的CO2,流出气体通过催化反应(甲烷转化器),将CO2转化成CH4,用FID检测器灵敏检测出形成的少量的CO2(方法A);通过电化方法测定出氮气中O2的含量(方法B)。

3、步骤3.1 方法A:用气相色谱仪测定CO23.1.1 仪器和试剂1)带有色谱工作站的气相色谱仪检测器 FID最小检测量:<5pg 碳/秒,氮气为载气线性范围:>1062)色谱柱:密封,不锈钢管2m(L)聚苯乙烯性色谱固定相 50~80目3)甲烷转化器催化剂:以硅藻土载体的Ni催化剂温度范围:100~450℃4)气体输入系统样品量:1~5mL5)He :≥99.99%6)H2:≥99.99%7)空气:除去有机物质和灰的干燥空气8)标准气体:CO2与氮气中占50ppm9)样品气体容器:1000mL3.1.2仪器参数1)柱温:50℃2)检测器:80℃(FID)3)注入点温度:80℃4)载气:He 30mL/min5)注入气体体积:1~5mL6)甲烷转化器向应因子的测定3.1.3 CO21)按第3.1.2规定气相色谱参数下,对标准气体样品中CO测定;22)用下式计算每个组分的因子:Fi=Sci/Sai的响应因子式中 Fi :转化的CO2的含量(ppm)Sci :标准气体中CO2Sai :转化的CO的峰面积2(注:测定标准气体样品5次或更多次,用三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响应因子值。

)3.1.4步骤1)连接气体容器至气体输入系统;。

2)在3.1.2规定气相色谱参数下测定氧气中的CO23.1.5计算用下列计算氮气中CO的含量:2Cxi=Fi×Ai式中 Cxi :氮气中CO的含量(ppm)2的响应因子Fi :转化的CO2Ai :氮气中转化的CO2的峰面积3.1.6报告报告氮气中CO2的尝试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3.2 方法B:通过氧分析仪测定氧含量3.2.1仪器1)氮分析仪:电化学传感器范围:0~1000ppm灵敏度:全刻度的0.5%3.2.2氮气的准备作为氧气分析仪的氮气应除去灰尘和凝缩蒸汽,操作压力在0.1kg/g,氧气分析仪的入口管线用不绣钢。

氮中含氧在色谱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氮中含氧在色谱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石 河子科技
总第 19 9 期
氮 中含氧在 色谱分析 中的具体应 用
( 新疆天业集团天展化工有限公 司水泥分公司, 石河子市,300 宋 820 ) 摘要
关键词

氮中含氧在 色谱分析 中的具体应用 , 并对其标准偏差、 回收率进行 了 明。 说
多点校正法; 单点校正法; 氮中含氧 ; 分析 ; 应用 待上述色谱条件稳定后用多点校正法( 标准工 作 曲线法 ) 与单点校正法分别进行测定 。 所谓单 点校正法是一种计算 待测样 品绝对浓
线 。而单 点只有 一个 校正 因子 。
4 多点校正 法与 单点 校正 法的分 析讨 论
21 标准气 :%氧气、% .4 . l 2 氧气、%氧气、%氧气 。 3 4
2 色谱仪操作条件 . 2
221 柱 箱温度 :0 . . 5 ℃
2 . 注样器Biblioteka 度 :0 .2 2 5 223 检测 器 :0 o . . 10C 2 . 桥 电流 :2 m .4 2 10 A
1.78 2.80 4.2l
8.39 5.28
5.85
三 组 四 组
3.78
表4
单点校正法对氮 中含氧回收率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 , 采用单点校正法对 四组
待测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 , 样品中氧气含量 的测 定结果及其相对标准偏差如表 3 所示。
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 差和平均 回收率都优于单点 校正法进行测定 的相对标准偏差 和平均 回收率 。 由此可见 , 用气相 色谱法测定氮 中含氧选择多点校 正法进行测定准确度更高。 参考文献 [] 1 狄滨英主编 , 新编化验员手册 , 吉林 : 吉林
算待测样 品绝对浓度 的定量方法 , 计算出来 的浓度 的单位与所配标液的浓度单位一致 。使用这种定 量方法需要先配制一 系列 ( 而不是一个 ) 浓度的标 准样 品, 如上述所配制 的 l 2 3 4 %、%、%、%的标准氧 气 。由这一系列不 同浓度标样 的测试结果计算得 到各组份的工作 曲线( 组份峰面积或峰高于组份浓 度的关 系曲线 )再根据待测样 品中各组份的实测 , 峰面积( 峰高) 由工作 曲线反算 出另一待测样品中 , 各组份的浓度 。它是 由一 系列浓度 的标准样品计 算多个校正 因子 , 由多个校正 因子绘 出工作 曲 再

十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十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将三氧化铬—砂子装入双球玻璃管中,两端用脱脂棉塞好,并用 塑料管制的小帽将氧化管的两端盖紧,备用。
3. 亚硝酸钠标准贮备液:将粒状亚硝酸钠(优级纯)在 枯燥器内放置24小时,称取0.3750克溶于水,然后移 入1000毫升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 升含250微克NO 2- ,贮于棕色瓶中,存放在冰箱里, 可稳定三个月。
1.60
1.20
0.80 0.40
0.00
NO2−含量(μg/mL)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加完试剂后,摇匀,避开阳光直射,放置20分钟,用 1厘米比色皿,于波长540纳米处,以水为参比,测定 吸光度。扣除空白试剂的吸光度以后,对应NO 2- 的 浓度ug/mL,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用测得的吸光度对5毫升溶液中亚硝酸根离子含量(微 克)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各点比值。
2. 测定步骤:
①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支10毫升比色管,按表1所 列数据配制标准色列。
实表五 测定二氧化氮时所配制的标准色列
编号
0
1
2
3
4
5
NO2-标准使用液(ml) 0.00
0.40
0.80
1.20 1.60
2.00
吸收原液(mL)
8.00
8.00
8.00
8.00 8.00
8.00
水(mL)
2.00
②采样过程中,如吸取液体积显著缩小,要用水补充到原来的体 积(应预先作好标记)。
③氧化管应于相对湿度为30%~70%时使用,当空气相对湿度大 于70%时,应勤换氧化管;小于30%时,在使用前,用经过水面 的潮湿空气通过氧化管,平衡1小时后再使用。

文档:氮氧化物测定

文档:氮氧化物测定

空气中氮氧化物检测一、原理空气中的二氧化氮NO2被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空气中的一氧化氮NO被氧化剂氧化为NO2再进行吸收。

生成的偶氮染料在波长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液中NO2-的含量成正比,可以通过测定吸收瓶样品中的吸光度,计算吸收液中NO2-的含量,从而计算出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以NO2计)。

二、试剂吸收液亚硝酸盐标准溶液氧化剂三、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空气采样器吸收瓶氧化管四、步骤1.采样取装好吸收液的多孔板吸收瓶,用硅橡胶管连接在空气采样器上,设定好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以min流量采气4~24L),进行采样。

样品的采集、运输及存放过程中应避光。

现场空白,把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瓶带到采样现场,与样品相同条件下保存(不采样),直至送实验室分析。

2.绘制标准曲线配制亚硝酸盐标准液系列,加入显色液后于暗处放置20min,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水作参比测量吸光度,对应溶液的NO2-质量浓度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3.样品测定采样后放置20min,用水将采样瓶中吸收液的体积补充至标线,混匀。

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水作参比测量吸光度,同时测定空白样品的吸光度。

五、结果计算1.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A-A0=f(c)(1)A,标准系列的吸光度A0,空白吸收液的吸光度c,标准系列的NO2-质量浓度(ug/ml)2.样品溶液的NO2-质量浓度根据(1)式计算出样品溶液的NO2-质量浓度,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为扣除空白的吸光度3.空气中NO x的浓度(以NO2计)ρNO2=CV/Q N fmg/m3C,样品溶液NO2-的质量浓度(ug/ml)V,样品吸收液的体积,mLQ N,标况下的空气采样体积,LSaltzman实验系数,取六、实验结果分析附:-标准溶液系列NO2实验数据记录:NO2-标准溶液系列吸光度样品的吸光度:采样体积,温度:计算结果: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 +=样品的吸光度:c=ml采样体积:2L温度:20°C空气中的NO2-浓度:ρNO2=CV/Q N fρNO2=*5/2*=m3。

实验十一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实验十一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实验十一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

2、预习第三章相关内容。

二、分光光度法(一) 原理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以NO和NO2形态存在。

测定时将NO氧化成NO2,用吸收液吸收后,首先生成亚硝酸和硝酸。

其中,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作用,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根据颜色深浅比色定量。

因为NO2(气)不是全部转化为NO2-(液),故在计算结果时应除以转换系数(称为Saltzman实验系数,用标准气体通过实验测定)。

按照氧化NO所用氧化剂不同,分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和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

本实验采用后一方法。

(二) 仪器1.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2.多孔玻板吸收管(装10 mL吸收液型);3.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4.分光光度计。

(三) 试剂所用试剂除亚硝酸钠为优级纯(一级)外,其他均为分析纯。

所用水为不含亚硝酸根的二次蒸馏水,用其配制的吸收液以水为参比的吸光度不超过0.005(540nm,1cm比色皿)。

1.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储备液:称取0.50g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C10H7NH(CH2)2NH2·2HCl]于5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贮于密闭棕色瓶中冷藏,可稳定三个月。

2.显色液:称取5.0 g对氨基苯磺酸[NH2C6H4SO3H]溶解于200 mL热水中,冷至室温后转移至1000 mL容量瓶中,加入50.0 mL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储备液和50 mL冰乙酸,用水稀释至标线。

此溶液贮于密闭的棕色瓶中,25℃以下暗处存放可稳定三个月。

若呈现淡红色,应弃之重配。

3.吸收液:使用时将显色液和水按4+1(V/V)比例混合而成。

4.亚硝酸钠标准储备液:称取0.3750 g优级纯亚硝酸钠(NaNO2,预先在干燥器放置24h)溶于水,移入10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气中含氧量的检测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氮气中氧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分析及时了解产品质量,并且了解精馏塔的工作情况,也是做物料平衡计算的依据。

本规程适用于污氮气、污液氮含氧量的测定。

2方法原理
用焦性没食子酸碱性溶液的吸收法进行测定。

样品氮气中氧被焦性没食子酸碱性溶液吸收,根据样品气体体积减少量读出氧含量,其反应为:2C6H3(OK)3+1/2O2(OK)3C6H2-C6H2(OK)3+H2O
3试剂和溶液:
焦性没食子酸:分析纯;
氢氧化钾:分析纯;
硫酸:化学纯,5%(质量分数)水溶液;
甲基橙:分析纯0.1%(质量分数)水溶液;
液体石腊;
蒸馏水;
氯化钠:化学纯,饱和溶液;
吸收溶液:称取60g氢氧化钾,溶于40ml蒸馏水中,冷至室温。

称取20g 焦性没食子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

将上述两种溶液按1:1体积比混合均匀;
封闭溶液:在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0.5%硫酸和0.1%甲基橙溶液3—5滴。

4仪器:奥氏气体分析器:
5准备工作:
5.1将仪器活塞洗净擦干,涂上少量活塞脂。

5.2吸收瓶中装入焦性没食子酸碱性溶液,液面用适量液体石腊封闭。

5.3套管中装满水,仪器用胶管连接后,从水准瓶加入封闭液。

5.4检查仪器气密性:将量气管和吸收瓶充满相应溶液至标线,关闭活塞,放低水准瓶,使仪器中形成负压。

如仪器气密性好则量气管液面不应连续降低,吸收瓶液面不应连续升高。

6测定步骤:
6.1 举高水准瓶,将量气管残气全部排出直至水封液从取样口溢出。

6.2 取被分析气体30~50ml,清洗仪器管道2~3次后,于量气管中吸入稍多于100ml的分析气体,旋转三通活塞,使量气管和大气相通排出多余气体,将封闭液液面调至零刻度,关闭三通活塞。

6.3打开吸收瓶上的二通活塞,缓缓举起水准瓶,使分析气样回到量气管中,如此反复操作4~6次后将残气返回量气管中,水平取值并读出,本次分析结束。

7注意事项:
7.1水准瓶不得升降太快或太低;
7.2连通管中不准存有焦性没食子酸碱性溶液及封闭液,不准将水准瓶中水封液打入吸收瓶中。

7.3应经常检查活塞的润滑情况,当发涩时应立即涂上油,避免涩死,吸收瓶中不许有活塞油及污物,如存在时,必须立即除去。

氧气纯度检测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深冷法分离空气所必须的产品质量、中间产品及检测项目分析的测定方法
是空分厂检验各项指标是否合格的标准,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必须遵守。

本规程适用于:高浓度氧气纯度分析;液空纯度分析;液氧纯度分析; 环境含氧量分析等。

2 方法原理:
利用氧在氨性环境中,能与金属铜以及亚铜络盐作用,生成可溶性的二价铜络盐,它又
被金属铜还原为亚铜络盐,如此反复使用,达到循环的目的。

将所取一定量的样品气在密闭的吸收瓶内与吸收液进行完全反应,因氧被吸收而导致样品气体体积的减少量即为氧含量.
方程式:
2Cu+O 2 2CuO
3Cu+O 2 Cu 2O+CuO
Cu 2O+2NH 4OH+2NH 4CL =2Cu(NH 3)2CL+3H 2O
CuO+2NH 4OH+2NH 4CL = Cu(NH 3)4CL 2+3H 2O
4Cu(NH 3)2CL+4NH 4OH+4NH 4CL+O 2=4Cu(NH 3)4CL 2+6H 2O
Cu(NH 3)4CL 2+Cu=2Cu(NH 3)2CL
3 试剂和材料:
3.1 氯化铵(GB/T 658)分析纯;
3.2 氨水(GB/T 631):;
3.3 蒸馏水(符合GB/T6682 中三级水的规定);
3.4混合液:饱和氯化铵溶液+氨水溶液=1:1(体积比)
3.5真空活塞脂
3.6铜丝圈:用直径为1mm 的三号铜(纯铜,符合GB 466—64《铜分类》或YB 145—71
《纯铜加工产品化学成分》要求)铜丝,绕于直径5mm 的棒上,剪成20~30mm NH 3 NH 3
4仪器:
氧分析器,
5分析步骤:
5.1 准备工作:
5.1.1 吸收瓶装满铜丝圈,用乳胶管将分析器各部件连接起来,三通活塞涂擦少量真空活塞脂.
5.1.2调节液封瓶中液面至适当位置,关闭活塞,放低水准瓶,若量气管里液位不低说明仪器不漏气。

5.1.3 水准瓶、吸收瓶中加入适量的混合液,转动三通活塞,用升降水准瓶的方法,令毛细管、吸收瓶、水准瓶及所有管道充满混合液,共需混合液约550ml。

5.2 将样气减压,将橡皮管的一端与样气管线连接。

开启样气并充分置换样气系统;
5.3 平压取样:将橡皮管的另一端接于三通活塞上,迅速打开活塞,样品气进入量气管。

取稍微超过100ml时,压紧连接水准瓶与量气管的橡皮管,迅速拆除取样橡皮管。

升高水准瓶,使其液面略高于量气管中液面,微松橡皮管,使量气管中液面至零点刻度时再次压紧橡皮管。

5.4 转动三通活塞,使量气管与吸收瓶相通,慢慢举起水准瓶,使气样全部进入吸收瓶,关闭活塞。

5.5 吸收:小心而充分地振荡分析仪,约3min后,转动三通活塞,返回残气,举起水准瓶,使其中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平齐。

读取相应的刻度值,即为试样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析)
6 注意事项:
6、当吸收剂发黄时要立即更换吸收剂,更换时留五分之一左右旧溶液。

以增加低价铜含量,提高吸收效率。

7必须经常注意铜丝的消耗,瓶内铜丝经常保持五分之四以上,使气体充分与铜丝接触。

7.1取样前,做样时应检查U型管部分有否残气,以免分析误差。

7.2为了避免残气过少,吸收剂液面保持的不一致所引起的误差,为了操作方便,
因此在
及水准瓶中都装入氧气吸收剂,所以取样时必须迅速及熟练。

7.3为了避免空气漏入仪器中,在降低水准瓶时不要太快。

7.4吸收瓶、水准瓶中,禁止放液体石蜡和油类物质,以免影响吸收效率和玷污
仪器。

7.5由于气体压力较大,应控制其取样速度,以免溶液窜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