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_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全章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

word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回顾与思考
(一)教学核心
1.经历回顾与思考,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利用计算器,发现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体会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内容
回顾与思考中共设计有四个问题,帮助大家回顾、思考直角三角形中反映边角关系的三角函数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数形之间的联系。
以及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更进一步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使三角函数的意义从现实生活中来,而又服务于现实生活中,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数形结合,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的解答,逐步呈现本章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小结,随后进行交流,形成知识框架图。
2.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或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体会。
3.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使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等。
- 1 - / 1。
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全册优质教案精选)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某锐角确定后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2.能够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并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的意义,用正切表示倾斜程度、坡度.教学难点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正切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我们都有过走上坡路的经验,坡面有陡有平,在数学上该如何衡量坡面的倾斜程度呢?如图所示,哪个坡面更陡一些?想一想:如图所示的两个坡面,哪个更陡一些?你是怎么做的?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预习教材第2页至第4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正切的定义活动:1.想一想: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比值会确定的吗?2.如图所示:在锐角A的一边上任意取点B,B1,B2,过这些点分别作CB⊥AC,C1B1⊥AC ,C 2B 2⊥AC ,垂足分别是C ,C 1,C 2.展示点评:证明:△ABC ∽△AB 1C 1,从而得出BC ∶B 1C 1=AC ∶AC 1,进一步转化成BC ∶AC =B 1C 1∶AC 1,同理可以证明:BC ∶AC =B 2C 2∶AC 2.反思小结:(1)通过以上论证,引导学生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2)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确定,那么这个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便随之确定.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 A ,即tan A =∠A 的对边∠A 的邻边例题讲解:见教材例1.针对训练:教材第4页《课堂练习》第1题. 探究点二 坡度活动: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反思小结: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坡比),可以写成i =tan α. 针对训练:《名师学案》当堂练习部分.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本节课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得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确定后,它的对边比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了正切的概念,接着,了解了坡面的倾斜程度与正切的关系.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如图所示,∠ACB =90°,CD ⊥AB ,垂足为D ,指出∠A 和∠B 的对边,邻边:(1)tan A =( )∶AC =CD ∶( ) (2)tan B =( )∶BC =CD ∶( ) 2.在Rt △ABC 中,∠C =90°.(1)AC =3,AB =6,求tan A 和tan B ; (2)BC =3,tan A =34,求34AC 和AB.3.在等腰△ABC 中,AB =AC =13,BC =10,求tan B.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1,2题.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正弦和余弦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知道直角三角形中某锐角确定后,它的对边、邻边和斜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够正确地运用sin A,cos A,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之比.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三角函数值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之比.教学难点理解角度与数值之间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锐角∠A的正切符号分别如何表示?2.它等于哪两边的比?3.求出如图所示的Rt△ABC中∠A的正切值.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5页至第6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活动:(1)如图,当Rt△ABC中的一个锐角A确定时,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随之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2)可以让学生再画一个Rt△ABC,使之与上图相似,然而再求出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比较与上图所求出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相等吗?展示点评: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边与斜边之比相等,邻边与斜边的比也相等,据相似三角形的比例而得到的.反思小结:(1)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时,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2)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 A,即sin A=∠A的对边斜边(3)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 A ,即cos A =∠A 的邻边斜边(4)锐角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做∠A 的三角函数. 例题讲解:见教材例2.针对练习:教材随堂练习第1,2题.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锐角三角函数定义:sin A =∠A 的对边斜边tan A =∠A 的对边∠A 的邻边cos A =∠A 的邻边斜边2.定义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sin A ,cos A ,tan 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 A ,cos A ,tan 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 的正弦,余弦,正切,习惯省去“∠”号;(3)sin A ,cos A ,tan A 是一个比值.注意比的顺序,且sin A ,cos A ,tan A 均﹥0,无单位; (4)sin A ,cos A ,tan 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5)两个锐角相等,则其三角函数值相等;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和斜边同时扩大100倍,sin A 的值( ) A .扩大100倍 B .缩小100倍 C .不变 D .不能确定2.已知Rt △ABC 中,∠C =90°.(1)若AC =4,AB =5,求sin A 与sin B ; (2)若AC =5,AB =12,求sin A 与sin B ; (3)若BC =m ,AC =n ,求sin B.3.在Rt △ABC 中,∠C =90°,AB =15,sin A =513,求AC 和BC.4.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5,BC =6.求:sin B ,cos B ,tan B. 提示:过点A 作AD 垂直于BC 于D.作业布置教材第6页习题1,4题.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1.能推导并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锐角度数. 2.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 教学重点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教学难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是怎么定义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2.在Rt △ABC 中,∠C =90°,若tan A =512,则sin A =________,cos A =________.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8页至第9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30°,45°,60°的特殊值活动:(1)思考两块三角尺有几个不同的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可以通过量角器去度量) (2)你通过两块直角的各边长分别求出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展示点评:如图(1),∵a =12c ,即c =2a ,据勾股定理可得到b =3a ,∴sin 30°=a c =12,cos 30°=b c =32;tan 30°=a b =33,依次可以用45°,60°的三角函数值.以上均属于特殊角,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出它的邻边的长,即可求出30°的角所有三角函数值,同理45°,60°也可进行.反思小结:sin 30°=12,sin 45°=22,sin 60°=32,cos 30°=32,cos 45°=22,cos 60°=12,tan 30°=33,tan 45°=1,tan 60°= 3. 讲解例题:教材例1. 针对训练:(1)sin 30°=_______;cos 45°=_______;tan 30°=________;sin 60°=________;cos A =32,则∠A =________;tan A =33,则∠A =________;sin A =12,则∠A =________. (2)教材随堂练习1.探究点二 特殊值的应用活动:教材例2 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m ).展示点评:解:如图,据题意可知:∠AOD =12×60°=30°,OD =2.5m∴OC =OD·cos 30°=2.5×32≈2.165(m ),∴AC =2.5-2.165≈0.34(m ) 反思小结:利用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得到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尽量取值接近准确值.针对训练:教材随堂练习2.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熟练30°,45°,60°的特殊三角函数值.(2)准确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特殊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已知:Rt △ABC 中,∠C =90°,cos A =35,AB =15,则AC 的长是( )A .3B .6C .9D .12 2.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A .sin 260°+cos 260°=1B .sin 30°+cos 30°=1C .sin 35°=cos 55°D .tan 45°>sin 45°3.计算2sin 30°-2cos 60°+tan 45°的结果是( ) A .2 B . 3 C . 2 D .14.已知∠A 为锐角,且cos A ≤12,那么( )A .0°<∠A ≤60°B .60°≤∠A <90°C .0°<∠A ≤30°D .30°≤∠A <90°5.在△ABC 中,∠A 、∠B 都是锐角,且sin A =12,cos B =32,则△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6.如图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D ,BC =3,AC =4,设∠BCD =α,则tan α的值为( )A .34B .43C .35D .457.当锐角α>60°时,cos α的值( ) A .小于12 B .大于12C .大于32D .大于1 作业布置教材第10页习题1,2题.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计算器,求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是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2.能够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运算,理解正弦值与余弦值都在0与1之间. 教学重点学会应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运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让学生熟练写出30°,45°,60°的三角函数的特殊值.(2)如图,∠C =90°,∠A =16°,则∠B =________(74°). 16°,74°的三角函数值是特殊值吗?可以直接求出来吗?还有16°32′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2页至第14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活动:像这样的问题: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如图,在Rt△ABC中,∠C=90°,BC=AB sin16°,你知道sin16°等于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呢?请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展示点评:(1)用科学计算器求16°的三角函数值(sin16°):(2)操作顺序如下:∴据上表则可以求得BC=AB·sin16°≈200×0.2756≈55.12反思小结:利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按键的顺序为:第一步按sin或cos或tan,第二步按数键?,第三步按=,即可出来数据;一般题中无特例说明,数据一般精确到万分位.例题讲解:例:用科学计算器计算cos42°,tan85°和sin72°38′5″的值.(学生动手操作) 针对训练:教材随堂练习1.探究点二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度数活动:教材第13页[想一想]展示点评: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sin cos tan键的第二功能sin-1cos-1 tan-1和SHIFT键.例已知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A:sin A=0.9816,cos A=0.8607,tan A=0.1890,tan A=56.78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请你求出想一想中∠A的度数.反思小结: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科学计算器中的sin,cos,tan键的第二功能键sin-1cos-1tan-1和SHIFT键.针对训练:教材随堂练习4.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步骤.注意区分以上两种计算方式的步骤;在计算时注意精确值.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56°;(2)sin15°49′;(3)cos20°;(4)tan29°;(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2.根据下列条件求∠θ的大小:(1)tanθ=2.9888;(2)sinθ=0.3957;(3)cosθ=0.7850;(4)tanθ=0.89723.求图中避雷针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作业布置教材第15页习题2,3,4.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学会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地选用这些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重点会利用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正确选用适当的三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 2+b 2=c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两锐角互余∠A +∠B =90°. *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sin A =a c ,cos A =b c ,tan A =a b(2)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3)直角三角形中有6个元素,三个角和三条边,那么至少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其他元素.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6页至第17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 解直角三角形活动:想一想:在Rt △ABC 中,∠C =90°,(1)根据∠A =60°,斜边AB =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2)根据AC =2,BC =6,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3)根据∠A =60°,∠B =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展示点评:(1)∠B =90°-∠A =30°;AC =sin B ·AB ;BC =sin A ·AB. (2)AB =AC 2+BC 2;tan A =BCAC;∠B =90°-∠A ,以上可以根据所给出的等量关系分别求出(1)(2)中的未知元素.(3)不可以求出各边长.反思小结:(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元素,求出所有未知的元素,叫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其他五个元素中需要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为边)可以求到其他三个元素.例题讲解:教材例1,例2针对训练:(1)教材随堂练习.(2)《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利用已知条件,选用合适的三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这是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的,为后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打下基础.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在下列直角三角形中不能求解的是()A.已知一直角边一锐角B.已知一斜边一锐角C.已知两边D.已知两角2.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1)已知∠B=45°,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2)已知∠A=30°,b+c=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3.在Rt△ABC中,∠C=90°,AC=6,∠BAC的平分线AD=43,解此直角三角形.作业布置教材习题1.5第1,2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三角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与方位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航海方位角的概念,并学会画航行方位图,将航海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2.通过航海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船只在海上航行的实际情景,从而培养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学会画航行的方位图,将航海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教学难点将航海的实际情景用航行方位图表现出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回顾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2)让学生画出方位角的示意图,并给出定义.学生画图: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9页图1-13有关的内容,并完成《名师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方位角的实际问题活动:出示幻灯片动画,动画内容如下:一渔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60°方向上,继续航行1小时到达B点,这时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灯塔C的周围10海里范围内有暗礁,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展示点评:根据题中船的路径可以把它画成平面图,如图所示,根据实际问题,作CD⊥AD,在Rt△ACD中,求出CD的长度,然后比较CD与10海里的大小就可以确定此船有没有触礁的危险.解答如下:根据题意可知,∠BAC=30°,∠CBD=60°,AB=20×1=20(海里).则∠BAC=∠ACB=30°,故AB=BC=20海里.在直角三角形CBD中,∵sin60°=CD∶CB=3 2,∴CD=20×32=103>10所以,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没有触礁的危险.反思小结:(1)在这种航海问题上,首先通过方位角的定位画出平面示意图,用辅助线的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解直角三角形)(2)方位角的位置要精确.针对训练:《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航海方位角的概念,并学会根据航海实际情景来画航行方位图,将航海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精确到0.01海里)作业布置教材习题1.6第4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意义.2.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由实际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也能由平面图形想象出实际情景,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且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教学难点实际情景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让学生熟练写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①三边之间,②角之间,③锐角三角函数)(2)仰角与俯角 ①如图:②定义: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9页中想一想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 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 活动:出示幻灯动画,动画内容如下:小明想测量塔CD 的高度.他在A 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 至B 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 ).(1)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2)请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准备怎么去做?展示点评:实物图可以建立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模型,已知在Rt △ACD 中,AC =CD·tan 30°,同理BC =CD·tan 60°,于是AC -BC =AB ,可以得到关于CD 与已知量的关系,即可求出CD 的长.解答如下: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 =30°,∠DBC =60°,AB =50m.求CD 的长设CD =x m ,则∠ADC =60°,∠BDC =30°,∵tan ∠ADC =AC x ,tan ∠BDC =BCx ,∴AC =xtan60°,BC =xtan30°,∴xtan60°-xtan30°=50.∴x =50tan60°-tan30°=503-33=253≈43(m )所以,该塔约有43m 高.反思小结:仰角、俯角的问题上的类型题,首先要据题意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充分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此类实际问题.针对训练:《名师学案》中的“当堂练习”部分.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本节课学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实际问题数学化,由实际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也能由平面图形想象出实际情景,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了解了仰角,俯角的概念.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两座建筑AB 及CD ,其地面距离AC 为50.4米,从AB 的顶点B 测得CD 的顶部D 的仰角β=25°,测得其底部C 的俯角α=50°,求两座建筑物AB 及CD 的高.(精确到0.1米)作业布置教材第21页习题2.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课时 与坡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加强对坡度、坡角、坡面概念的理解,了解坡度与坡面陡峭程度的关系. 2.能解决堤坝等关于斜坡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堤坝等关于斜坡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对坡度、坡角、坡面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什么叫坡度(坡比)?2.坡度等于什么?用什么表示? 3.坡度和坡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长度(l)的比叫做坡面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i =hl.坡度通常写成l ∶m 的形式,如i =1∶6.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tan α=hl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4.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9页做一做内容,完成《名师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 倾斜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活动:出示幻灯动画,动画内容如下: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 ,坝顶AD =6m ,坡长CD =8m .坡底BC =30m ,∠ADC =135°.(1)求坡角∠ABC 的大小;(2)如果坝长100m ,那么修建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料(结果精确到0.01m 3).展示点评:作AF ⊥BC ,DE ⊥BC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首先在Rt △DCE 中,EC =DE =DC·tan 45°,又可以得到四边形AFED 为矩形,即AF =DE ,再解Rt △ABF ,其中BF =BC -CF ,tan ∠ABC =AF BF.解:略反思小结:有关坡度(坡角)或倾斜角的实际问题,首先要通过作垂线把平面几何图形转化一个或者几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在解直角三角形中中主要利用公式i =tan α=hl 求题目中未知条件.针对训练:《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部分.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本节课从对坡度、坡角、坡面概念的复习,了解坡度与坡面陡峭程度的关系.学会解决堤坝等关于斜坡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如图,拦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图中i =1∶3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DE 与水平宽度CE 的比),根据图中数据求:(1)坡角α和β;(2)斜坡AB 的长(精确到0.1m )2.如图,燕尾槽的横断面是一个等腰梯形,其中燕尾角∠B =55°,外口宽AD =180mm ,燕尾槽的深度是70mm ,求它的里口宽BC(结果精确到1mm ).作业布置教材第21页习题3.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二次函数2.1二次函数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什么叫一次函数?什么叫反比例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各有什么特点?有定义中分别要注意什么?(2)下列关系式中:y=2x+1,y=-x-4,y=2x,y=5x2,y=-4x,y=ax+1,其中一次函数有哪些?反比例函数有哪些?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29页至30页内容,完成《名师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二次函数的定义活动: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情境中的两个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1)圆的面积y(cm2)与圆的半径x(cm)________.(2)正方形的边长为a,如果边长增加2,新图形的面积S与a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3)果园里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在准备多种一些果树以提高果园产量,但多种果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1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假设果园增种x 棵果树,那么果园共有_______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颗橙子树结_______个橙子,如果用y 表示橙子的总产量,那么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展示点评:(1)y =πx 2;(2)S =(a +2)2; (3)y =-5x 2+100x +60000思考:上面第(1)(2)(3)题中函数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点?展示点评:归纳:二次函数定义: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 ,y 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 =ax 2+bx +c(a ,b ,c 为常数,a ≠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二次函数.能否抛开“a ≠0”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为什么?对于b ,c 它们可否等于0?反思小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二次函数的特征,若形式比较复杂,则要先化简,再作出判断.具体地可从如下几点进行:(1)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2)二次项系数不为0;(3)右边是整式;(4)判断时首先将右边化成一般式,不要看表面形式.针对训练:(1)教材随堂练习1.(2)《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有关部分. 探究点二 列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表达式 活动:某小区要修建一块矩形绿地,设矩形的边长为x 米,宽为y 米,面积为S 平方米,(x>y).(1)如果用18米的建筑材料来修建绿地的边框(即周长),求S 与x 的函数关系,并求出x 的了取值范围.(2)根据小区的规划要求,所修建的绿地面积必须是18平方米,在满足(1)的条件下,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展示点评:题目中蕴涵的公式是什么?(S =18-2x2·x =(9-x)·x =-x 2+9x)第(2)问就是已知S(函数值),求x(自变量)的问题;即当S =18时,求x 的值.反思: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求自变量的值或二次函数值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相关?反思小结:一般地,列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审清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文字或图形语言转化成数字符号语言;(2)根据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或客观存在的某种数量关系(如学过的公式等),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式,并将之整理成一般形式为y =ax 2+bx +c(a ≠0);(3)联系实际,写出需要标明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已知二次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可以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而已知自变量的值求二次函数值实际上就是求代数式的值.针对训练:(1)教材第30页随堂练习2.(2)《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有关部分.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2)二次函数的定义?在定义中需注意些什么?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 =ax 2+bx +c(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bx 为一次项,c 为常数项.。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全章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九年级数学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一、本章教学的指导意见:本章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说起,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
因为相比之下,正切是生活当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数概念,如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山的坡度等。
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是在正切的基础上、利用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说理得到的。
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引入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对于一般包括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问题,需要借助计算器。
教科书仔细地介绍了如何从角得值、从值得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章重要的内容之一。
除“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测量物体的高度”两节外,很多实际应用问题穿插于各节内容之中。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一般说来,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问题。
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即进行量化,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也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从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会计算包括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4.能够借助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主要内容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各锐角三角函数值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各锐角三角函数值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各锐角三角函数值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各锐角三角函数值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各锐角三角函数值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教学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各锐角三角函数值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复习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预习本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三角函数?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本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章要学习的内容。
新版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1.1.1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2、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 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设计➢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无论是边,还是角,它都有其它三角形所没有的性质。
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 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1、 梯子的倾斜程度在很多建筑物里,为了达到美观等目的,往往都有部分设计成倾斜的。
这就涉及到倾斜角的问题。
用倾斜角刻画倾斜程度是非常自然的。
但在很多实现问题中,人们无法测得倾斜角,这时通常采用一个比值来刻画倾斜程度,这个比值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倾斜角的正切。
1) (重点讲解)如果梯子的长度不变,那么墙高与地面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 2) 如果墙的高度不变,那么底边与梯子的长度的比值越小,则梯子越陡; 3) 如果底边的长度相同,那么墙的高与梯子的高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刻画梯子倾斜程度的几种方法,以便为后面引入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
2、 想一想(比值不变)☆ 想一想 书本P 2 想一想 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
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
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3、 正切函数 (1) 明确各边的名称 (2) 的邻边的对边A A A ∠∠=tan(3) 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是∠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
☆ 巩固练习a 、 如图,在△ACB 中,∠C = 90°, 1) tanA = ;tanB = ;2) 若AC = 4,BC = 3,则tanA = ;tanB ABCAB C∠A 的对边∠A 的邻边斜边ABC= ;3) 若AC = 8,AB = 10,则tanA = ;tanB = ; b 、 如图,在△ACB 中,tanA = 。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以及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会求解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4.能够借助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5.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6.能够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体会数形之间的关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2.能够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发现——运用”的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1.通过对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中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兴趣.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进一步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本章是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函数知识的延续.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一般来说,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学习也将为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重点】1.三角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探究及应用.3.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或锐角的度数.4.能够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1.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2.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3.体会数、形之间的关系,掌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时,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如通过梯子的情境问题,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属于开放性问题,直观上又容易判断.又如,在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时,用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引入,使学生较快进入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探索.2.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例如,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如何获得正切的概念?如何建立直角三角形中角和边之间的关系?如何类比正切的概念获得正弦和余弦的概念?3.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学中应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形成正切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去探索对边和邻边之比与角的大小的关系,进而获得正切的概念.在引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时,可以类比正切概念获得的过程,从数学的角度直接引入.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已学知识进行联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计算过程所依据的算理,以及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探求结论的思考过程.4.关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对于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然后逐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另外,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搭建“脚手架”:一是对一些术语(如仰角、俯角、坡度、零部件截面图等)进行说明;二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等,都要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5.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教学流程.对于第6节“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样的实践活动,建议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头准备测量所需的仪器;其次,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报告,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再次,尽量安排那些学生比较熟悉,且易于开展的小组活动,并能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在活动期间,教师应在现场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同时应做必要的记录.6.根据《标准》要求,把握好三角函数的定位.教学中要把握好三角函数的定位.教科书上虽然称“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但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明确地从函数的角度研究它们,也就是说没有研究随着角的变化,其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而是研究当锐角一定时,直角三角形中相应边的比值是什么.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个定位,切莫提高要求.1锐角三角函数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能够运用tan A,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经历三个锐角三角函数的探索过程,确信三角函数的合理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在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索、讨论、验证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1.通过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2.让学生在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利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难点】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第课时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3.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自制4个直角三角形纸板.2.复习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导入一:课件出示:你知道图中建筑物的名字吗?是的,它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是世界著名建筑奇观,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奇迹广场三大建筑之一,也是意大利著名的标志之一,它从建成之日起便由于土层松软而倾斜.【引入】应该如何来描述它的倾斜程度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设计意图]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并且为学生探究梯子的倾斜程度埋下伏笔.导入二:课件出示:四个规模不同的滑梯A,B,C,D,它们的滑板长(平直的)分别为300 cm,250 cm,200 cm,200 cm;滑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分别为30°,45°,45°,60°.【问题】四个滑梯中哪个滑梯的高度最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滑梯进行引导,使学生有亲切感,滑梯与课本中引用梯子比较类似,学生的探究思路会比较顺畅.(一)探究新知请同学们看下图,并回答问题.探究一:问题1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1组: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借助量角器量倾斜角,发现∠ABC>∠EFD,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师:哪组还有不同的判定方法?2组:我们也是认为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分别计算AC与BC的比,ED与FD的比,发现前者的比值大,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3组:我们组的方法和1组的大致相同,借助倾斜角来判断,不过不是测量,我们是过E 作EG∥AB交FD于G,就可以清晰比较∠ABC与∠EFD的大小了.4组:我们组发现这两架梯子的高度相同,水平宽度越小,梯子就越陡,所以我们也认为梯子AB较陡.探究二:问题2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会类比问题1给出的四种判断方法,只要说得合理即可.问题3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代表发言: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由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再加上夹角相等,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以证明两个倾斜角相等,所以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时,梯子的倾斜度一样,请大家判断一下在问题2与问题3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倾斜度有什么关系?请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问题4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引导:我们观察上图直观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即哪一个更陡,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生讨论后得出:思路1:梯子EF较陡,因为∠EFD>∠ABC,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思路2:梯子EF较陡,因为>,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师生共同总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判断哪个梯子更陡,应该从梯子AB和EF的倾斜角大小,或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的大小来判断.做一做:请通过计算说明梯子AB和EF哪一个更陡呢?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梯子EF比梯子AB更陡.[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逐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既对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回味和运用,也让学生的思想逐步向本节课的中心“两直角边之比”靠近.[知识拓展]梯子的倾斜程度的判定方法:(1)梯子的倾斜程度和倾斜角有关系,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2)梯子的倾斜程度和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有关系,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想一想】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测量B1C1及AC1,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B2C2及AC2,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你同意小亮的看法吗?(1)直角三角形AB1C1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什么关系?生很容易得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由生说明理由:∵∠B2AC2=∠B1AC1,∠B2C2A=∠B1C1A=90°,∴Rt△AB1C1∽Rt△AB2C2.(2)和有什么关系?由于Rt△AB1C1∽Rt△AB2C2,所以有=.(3)如果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呢?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生得出结论: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始终相等.想一想:现在如果改变∠A的大小,∠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吗?生讨论得出:∠A的大小改变,∠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只与∠A的大小有关系,而与它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总结提升】由于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A确定以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因此我们有如下定义:如图所示,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邻边之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的正切(tangent),记作tan A,即tan A=.当锐角A变化时,tan A的值也随之变化.能力提升:如果∠A+∠B=90°,那么tan A与tan B有什么关系?生讨论得出结论:tan A=,即任意锐角的正切值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互为倒数.【议一议】前面我们讨论了梯子的倾斜程度,在课本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有关系吗?学生思考后,统一答案: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反之,梯子越陡,tan A的值越大)[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及函数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正切的注意事项:(1)tan 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2)tan 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3)tan A不表示“tan”乘以“A”.(4)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切.(教材例1)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想一想:要判断哪个自动扶梯比较陡,只需求出什么即可?生思考后得出:比较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陡,只需分别求出tan α,tan β的值进行比较大小即可,正切值越大,扶梯就越陡.要求学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解:甲梯中,tan α==.乙梯中,tan β==.因为tan α>tan β,所以甲梯更陡.[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解答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正切”这一数学工具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有一山坡在水平方向上每前进100 m就升高60 m,那么山坡的坡度 (即tan α)就是: i=tan α==.结论: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tan α=,即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设计意图]正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通过正切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及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知识拓展]坡度与坡面的关系:坡度越大,坡面越陡.(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 α=.1.在Rt△ABC中,∠C=90°,AB=13,AC=12,则tan A等于()A. B. C. D.解析:∵在Rt△ABC中,∠C=90°,AB=13,AC=12,∴BC=5,∴tan A=.故选B.2.如图所示,将∠AOB放置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则tan∠AOB的值是()A. B.C. D.解析:认真读图,在以∠AOB的O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里求tan∠AOB的值,由图可得tan∠AOB=.故选B.3.(2014·温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2,BC=1,则tan A的值是.解析:tan A==.故填.4.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5 m,迎水坡AB的坡度是1∶(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BC与水平宽度AC之比),则AB的长是.解析:在Rt△ABC中,BC=5,tan A=1∶,∴AC=5,∴AB==10(m).故填10 m.第1课时(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 α=.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4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4页习题1.1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第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6,BC=8,则tan A的值为()A. B.C. D.2.小明沿着坡度为1∶2的山坡向上走了1000 m,则他升高了()A.500 mB.200 mC.500 mD.1000 m3.已知斜坡的坡度为i=1∶5,如果这一斜坡的高度为2 m,那么这一斜坡的水平距离为m.【能力提升】4.(2015·山西中考)如图所示,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A.2B.C. D.5.如图所示,将以A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A'B'C',使点B'与C重合,连接A'B,则tan∠A'BC'的值为.6.如图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10 cm,BC=9 cm,△ABC的面积为27 cm2.求tan B的值.7.某商场为方便顾客使用购物车,准备将滚动电梯的坡面坡度由1∶1.8改为1∶2.4(如图所示).如果改动后电梯的坡面长为13 m,求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拓展探究】8.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是AC边上的中线,若AB=13,BC=10,试求tan∠DBC的值.【答案与解析】1.D(解析:∵在Rt△ABC中,∠C=90°,AC=6,BC=8,∴tan A===.故选D.)2.B(解析:设铅直高度为x m,∵坡度为1∶2,∴水平宽度为2x m,由勾股定理得x2+(2x)2=10002,解得x=200.∴他升高了200 m.故选B.)3.10(解析:∵斜坡的坡比是1∶5,∴=.∴=,∴斜坡的水平距离为=10 m.故填10.)4.D(解析:如图所示,连接AC,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ABC为直角三角形,∴tan B==.故选D.)5.(解析:如图所示,过A'作A'D⊥BC',垂足为D.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易知A'D是底边上的中线,∴A'D=B'D=.∵BC=B'C',∴tan∠A'BC'===.故填.)6.解:如图所示,过点A作AH⊥BC于H,∵S△ABC=27,∴×9×AH=27,∴AH=6.∵AB=10,∴BH===8,∴tan B===.7.解:在Rt△ADC中,AD∶DC=1∶2.4,AC=13,由AD2+DC2=AC2,得AD2+(2.4AD)2=132,∴AD=±5(负值不合题意,舍去),∴DC=12.在Rt△ABD中,∵AD∶BD=1∶1.8,∴BD=5×1.8=9,∴BC=DC-BD=12-9=3(m).答: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为3 m.8.解:如图所示,过点A,D分别作AH⊥BC,DF⊥BC,垂足分别为点H,F.∵BC=10,AH⊥BC,AB=AC,∴BH=5.∵AB=13,∴AH==12,在Rt△ACH中,AH=12,易知AH∥DF,且D为AC中点,∴DF=AH=6,∴BF=BC=,∴在Rt△DBF中,tan∠DBC==.本节课是三角函数部分的第一节概念教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唤起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概念教学由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紧紧围绕着函数概念,引出正切概念,再通过相应的典型题组练习巩固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阶段性的反思小结,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知识和方法.本节课的开放性还不够,探究梯子倾斜程度时,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没有给予展示机会.第一个环节内容设计多了一些,所以导致后面的教学处理上稍显仓促.对第一个环节的处理力求更加简洁,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随堂练习(教材第4页)1.解:能.tan C====.2.解:根据题意,得AB=200,BC=55,则AC===5,所以山的坡度为=≈0.286.习题1.1(教材第4页)1.解:∵BC===12,∴tan A==,tan B==.2.解:∵tan A==,BC=3,∴AC=BC=.4.tan A=.学生学习时首先通过情境题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通过三个探究活动逐步得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运用正切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其前提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找准直角是解题的关键.而有些题目需要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也可以通过角度的转化进行求解,同时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如图所示,设计建造一条道路,路基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设路基高为h,两侧的坡角分别为α,β.已知h=2 m,α=45°,tanβ=,CD=10 m.求路基底部AB的宽.〔解析〕如图所示,过D,C分别作下底A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在Rt△ADE和Rt △BCF中,可根据h的长以及坡角的度数或坡比的值,求出AE,BF的长,进而可求得AB的值.解:如图所示,过D作DE⊥AB于E,过C作CF⊥AB于F,∴DE∥CF.∵四边形ABCD为梯形,∴AB∥CD,∴EF=CD=10 m.∴四边形DCFE为矩形.在Rt△ADE中,α=45°,DE=h=2 m,∴CF=DE=h=2 m.在Rt△BCF中,tan β=,CF=2 m,∴BF=2CF=4(m).故AB=AE+EF+BF=AE+CD+BF=2+10+4=16(m).答:路基底部AB的宽为16 m.[解题策略]此题主要考查了坡度问题的应用,求坡度、坡角问题通常要转换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必要时应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第课时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1.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2.能用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类比正切,用函数思想理解正弦和余弦.【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tan A的定义以及利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比的方法.导入一:如图所示,AC是旗杆AB的一根拉线,测得AB=6 m,∠ACB=α,同学们,你能用α表示出拉线AC的长度吗?【问题】边AB和AC分别是∠ACB的什么边?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正切一样吗?[设计意图]通过与正切的对比,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导入二: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种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正切.由正切定义我们知道正切是一个比值,并且得出了当Rt△ABC中的一个锐角A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便随之确定.【问题】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正切后,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让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一、正弦、余弦、三角函数的定义问题1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了两直角边的比值外还有其他边之间的比值吗?生观察后思考得出:还可以用直角边比斜边或斜边比直角边.(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到多种情况,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予以肯定和表扬)教师引导:如果以∠A为例,总结一下共有几种情况.【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总结归纳出两种类型: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教师点评】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和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师生活动】共同总结:∠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 A,即sin A=.∠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cosine),记作cos A,即cos A=.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提示:当锐角A变化时,相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也随之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类比正切的概念总结出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想一想】在教材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和cos A有关系吗?。
新北师大版九下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整章教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1节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2.能够运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教学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2.能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教学过程:2个课时第一课时正切一、导入新课: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222111B AC C 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锐角所在的RT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三、归纳:正切:RT △ABC 中,∠C=90°,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即,baA A A =∠∠=的邻边的对边tan四、议一议:梯子的倾斜程度与A tan 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答案:A tan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五、例题: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β 乙 5m ┌ 13m 6m┐ 8m α 甲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六、坡度:1、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i(或坡比),即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课题回顾与思考教具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回顾与思考,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利用计算器,发现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体会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2.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框架图.2.应用三角函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计算器教学过程Ⅰ.回顾、思考下列问题,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师]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广泛的关系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般来说,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很多实际问题穿插于各节内容之中.[问题门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例如:甲、乙两楼相距30 m,甲楼高40 m,自甲楼楼顶看乙楼楼顶.仰角为30°,乙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1 m)解:根据题意可知:3乙楼的高度为30tn30°=40+30×3=40+103≈57(m),即乙楼的高度约为57 m.[生]例如,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 m的P和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解:根据题意,∠TPQ=90°,∠PQT=90°-50°=40°,PQ=180 m.则:PT就是所求的河宽.在Rt△TPQ中,PT=180×tan40°=180×0.839≈151 m,即河宽为151 m.[师]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多媒体演示如图.MN表示某引水工程的一段设计路线从M到N的走向为南偏东30°,在M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有一点A,以A为圆心,500 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为居民区,取MN上的另一点B,测得BA 的方向为南偏东75°,已知MB=400 m,通过计算回答,如果不改变方向,输水路线是否会穿过居民区?[师生共析]解:根据题意可知∠CMB=30°,∠CMA=60°,∠EBA=75°,MB=400 m,输水路线是否会穿过居民区,关键看A 到MN 的最短距离大于400 m 还是等于400 m ,于是过A 作AD ⊥MN .垂足为D .∵BE//MC .∴∠EBD =∠CMB =30°.∴∠ABN=45°.∠AMD =∠CMA-∠CMB =60°-30°=30°.在Rt △ADB 中,∠ABD =45°,∴tan45°=BD AD ,BD =︒45tan AD =AD , 在Rt △AMD 中.∠AMD=30°,tan30° =MD AD ,MD =︒30tan AD =3AD , ∵MD=MD-BD ,即 3AD-AD =400, AD-200(3+1)m>400m .所以输水路线不会穿过居民区.[师]我们再来看[问题2]任意给定一个角,用计算器探索这个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关系.例如∠α=25°,sin α、cos α、tan α的值是多少?它们有何关系呢?[生]sin25°≈0.4226,cos25°≈0.9063,tan25°≈0.4663. 而︒︒25cos 25sin ≈0.4663. 我们可以发现ααcos sin =tan α. [师]这个关系是否对任意锐角都成立呢?我们不妨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来推证一下.[师生共析]如 图,在Rt △ABC 中. ∠C =90°,∵sinA =ABBC cosA =AB AC tanA =ACBC , ∴ACBC AC AB AB BC AB AC AB BC A A =⋅=÷=cos sin =tanA, tanA=A A cos sin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锐角A ,∠A 的正弦与余弦的商等于∠A 的正切.[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用计算器探索sin α,cos α之间的关系.[生]sin 225°≈0.1787,cos 225°≈0.8213,可以发现:sin 225°+cos 225°≈0.1787+0.8213=1.[师]我们可以猜想任意锐角都有关系:sin 2α+cos 2α=1,你能证明吗?[师生共析]如上图.sinA= AB BC ,cosA=ABAC sin 2A+cos 2A =2222222AB AC BC AB AC AB BC +=+, 根据勾股定理,得BC 2+AC 2=AB 2,∴sin 2A+cos 2A =1,这就是说,对于任意锐角A ,∠A 的正弦与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师]我们来看一个例题,看是否可以应用上面的tanA 、sinA 、cosA 之间的关系.已知cosA=53,求sinA .tanA . [生]解:根据sin 2A+cos 2A =1.得sinA =.54)53(1cos 122=-=-A tanA=345354cos sin ==A A . [生]我还有另外一种解法,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解:∵cosA =.53=∠斜边的邻边A 设∠A 的邻边=3k .斜边=5k .则∠A 的对边=.4)3()5(22k k k =-∴sinA=.5454==∠k k A 斜边的邻边 tanA=.3434==∠∠k k A A 的邻边的对边 [师]问题3:你能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哪些问题?[生]锐角三角函数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凡是属于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或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都可以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师]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两个锐角.两条直角边以及斜边共5个元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很丰富.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边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2)角的关系:∠A+∠B =90; (3)sinA=c a ,cosA=c b ,tanA=b a ;sinB=c b ,cosB=c a ,tanB=ab .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和直角三角形全等,以及作图,我们知道:当一直角边和斜边确定时,直角三角形唯一确定,即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和斜边已知,则直角三角形中其他元素都可以求出.同学们不妨试一试.[生]例如Rt △ABC 中,∠C =90°.a =4,c=8求b ,∠A 及∠B解:∵a =4,c =8,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b=3422=-a c .∵sinA=c a =2184=, ∴∠A =30°.又∵∠A+∠B =90°,∴∠B =60°.[师]很好,是不是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余元素就都可以求出呢?[生甲]可以.[生乙]不可以.例如Rt △ABC 中,∠c =90°,∠A =25°.∠B=65°.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是不唯一确定的,所以其余的元素无法确定.[生丙]我认为已知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边,就可以求出其余元素.[师]很好,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多媒体演示:在Rt △ABC 中,∠C =90°,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1)已知a =3,b =3,求C ,∠A ,∠B .(2)已知b =5,c =10,求a ,∠A ,∠B .(3)已知∠A=45°,c =8,求a ,b ,∠B .[生]解:(1)根据勾股定理c .=23332222=+=+b a .又∵tanA ∴∠A=b a =33=1, ∴∠A=45°. 又∵∠A+∠B =90,∴∠B =45°.(2)根据勾股定理,得a=355102222=-=-b c ,又∵sinB =21105==c b ∴∠B=30°. 又∵∠A+∠B=90°∴∠A=60°.(3)∵sinA=ca ∴=csinA=8×sin45°=42, 又∵cosA =c b ∴b=c ·cosA =8×cos45°=42, 又∵∠A+∠B =90°,∴∠B=45°.[师]实践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特殊的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就可求出其余所有元素.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常遇到的距离、高度、角度都可以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就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问题.接下来,我们看问题4: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办法?[生]有四种方法:第一种: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因为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子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测量出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再测出高楼在同一时刻的影子的长度.利用物体的高度:物体影子的长度=高楼的高度,高楼影子的长度.便可求出高楼的高.第二种:在地面上放一面镜子,利用三角形相似,也可以测量出楼的高度.第三种:用标杆的方法.第四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楼的高度.[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对本章的内容小结,建立本章内容框架图.[师生共析]本章内容框架如下:Ⅱ.随堂练习1.计算(1)︒-︒︒-︒45cos 60sin 45sin 30cos (2)sin 230°+2sin60°+tan45°-tan60°+cos 230°;(3)原式=.60tan 60tan 60tan 212︒-︒+︒-解:(1)原式=22232223--=1; (2)原式=(21)2+2×23+1-3+(23)2; =4331341+-++ =1+1=2(3)原式=︒-︒-60tan )60tan 1(2=|1-tan60°|-tan60°=tan60°-1-tan60°=-1.2.如图,大楼高30 m ,远处有一塔BC ,某人在楼底A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60°,爬到楼顶D 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求塔高BC 及楼与塔之间的距离AC(结果19确到0.0l m).解:没AC=x ,BC =y ,在Rt △ABC 中,tan60°=xy ,① 在Rt △BDE 中.tan30°=x y 30-,② 由①得y =3x ,代入②得33=xx 303 . x=153≈25.98(m).将x =153代入y=3x=3×153 =45(m).所以塔高BC 为45 m ,大楼与塔之间的距离为25.98 m .Ⅲ.课时小结本节课针对回顾与思考中的四个问题作了研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植架结构图.进一步体验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Ⅳ.课后作业复习题A 组1,2,5,6,8B 组2.3,4,5,6Ⅴ.活动与探究如图.AC 表示一幢楼,它的各楼层都可到达;BD 表示一个建筑物,但不能到达.已知AC 与BD 地平高度相同,AC 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仅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可测量长度)和测角器(可测量仰角、俯角和两视线间的夹角).(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BD 高度的方案,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要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示意图:(2)写出计算BD 高度的表达式.[过程]利用测量工具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解决.这里的答案不唯一,下面只写出一种方法供参考.[结果]测量步骤(如图):①用测角器在A 处测得D 的俯角α;②用测角器在A 处测得B 的仰角β ③用皮尺测得AC=am .(2)CD=αtan a ,BE=αtan a ·tan β, BD=a+αβtan tan a . 板书设计回顾与思考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1节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本节内容:正切的定义 坡度的定义及表示(难点) 正弦、余弦的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重点)在确定,那么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
即tanA=baA =∠∠的邻边的对边A已知在Rt △ABC 中,∠C=90°,CD ⊥AB ,AD=8,BD=4,求tanA 的值。
我们通常把坡面的铅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或坡比)。
坡度常用字母i 表示。
斜坡的坡度和坡角的正切值关系是:lh a =tan 注意:(1)坡度一般写成1:m 的形式(比例的前项为1,后项可以是小数); (2)若坡角为a ,坡度为a lhi tan ==,坡度越大,则a 角越大,坡面越陡。
拦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 ,坝顶宽BC 为6m ,坝高为3.2m ,为了提高拦水坝的拦水能力,需要将水坝加高2m ,并且保持坝顶宽度不变,迎水坡CD 的坡度不变,但是背水坡的坡度由原来的i=1:2变成i’=1:2.5(有关数据在图上已标明)。
求加高后的坝底HD 的宽为多少?在△ABC中,∠C=90°,BC=1,AC=2,求sinA、sinB、cosA、cosB的值。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请加以证明。
■例4方方和圆圆分别将两根木棒AB=10cm,CD=6cm斜立在墙上,其中BE=6cm,DE=2cm,你能判断谁的木棒更陡吗?说明理由。
本节作业:1、∠C=90°,点D 在BC 上,BD=6,AD=BC ,cos ∠ADC=53,求CD 的长。
2、P 是a 的边OA 上一点,且P 点的坐标为(3,4),求sina 、tana 的值。
3、在△ABC 中,D 是AB 的中点,DC ⊥AC ,且tan ∠BCD=31,求tanA 的值。
4、在Rt △ABC 中,∠C=90°,tanA=125,周长为30,求△ABC 的面积。
5、(2008·浙江中考)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已知CD=2,AC=3,则sinB 的值是多少?第2节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本节内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重点)根据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几个常用的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60tan 30sin 60sin ;(2)︒-+︒-︒45sin 22460tan 460tan 2。
本节作业:1、 求下列各式的值。
(1)︒+︒+︒45tan 30tan 330sin 2; (2)︒⋅︒+︒30cos 60tan 45cos 2。
2、 已知a 为锐角,且tana=5,求aa aa sin cos 2cos 3sin +-的值。
3、 △ABC 表示光华中学的一块三角形空地,为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空地内种植草皮,已知某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为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花费多少元?4、(2008·成都中考)2︒45cos 的值等于________。
5、(2008·义乌中考)计算3845cos 260sin 3+︒-︒。
第3节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本节内容: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重点) 锐角三角函数计算的实际应用(难点) 1、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重点) 计算三角函数的具体步骤大体分两种情形: (1)先按三角函数键,再按数字键; (2)或先按数字键,再按三角函数键。
利用计算器还可以求角度的大小。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1)︒35sin ; (2)︒85tan ;(3)''25'3872sin ︒; (4)'1547cos ︒。
仰角: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
俯角: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成为俯角。
■例2小刚面对黑板坐在椅子上。
若把黑板看做矩形,其上的一个字看作点E ,过点E 的该矩形的高为BC ,把小刚眼睛看做点A 。
现测得BC=1.41米,视线AC 恰与水平线平行,视线AB 与AC 的夹角为25°,视线AE 与AC 的夹角为20°,求AC 与AE 的长(精确到0.1米)。
典型例题: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精确到0.001) (1)︒35sin (2)︒42cos (3)︒75tan例2已知下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锐角。
(精确到1’) (1)5276.0sin =α (2)5276.0cos =α (3)5276.0tan =α例3某校教学楼后面紧邻着一个土坡,坡上面是一块平地,如图。
BC//AD ,斜坡AB 长22m ,坡角∠BAD=68°,为了防止山体滑坡,保障安全,学校决定对土坡进行改造,经地质人员勘测,当坡角不超过50°时,可确保山体不滑坡。
(1) 求改造前坡顶与地面的距离BE 的长;(精确到0.1m )(2) 为确保安全,学校计划改造时,保持坡脚A 不动,坡顶B 沿BC 前进到F 点处,问BF 至少是多少?(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4751.268tan ,3746.068cos ,9272.068sin ≈︒≈︒≈︒,7660.050sin ≈︒,6428.050cos ≈︒1918.150tan ≈︒)例4如图,矩形ABCD 是供一辆机动车停放的车位示意图,请你参考图中数据,计算车位所占街道的宽度EF 。
(参考数据:,84.040tan ,77.0cos ,64.040sin ≈︒≈︒≈︒结果精确到0.1m )例5要求︒45tan 的值,可构造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作Rt △ABC,使∠C=90°,两直角边AC=BC=a ,则∠ABC=45°,所以145tan ===︒aaBC AC 。
你能否在此基础上,求出'︒3022tan 的值?例6(2009·娄底中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某单位在如图所示的办公楼迎街的墙面上垂直挂了一长为30米的宣传条幅AE ,张明同学站在离办公楼的地面C 处测得条幅顶端A 的仰角为50°,测得条幅底端E 的仰角为30°。
问张明同学是在离该单位办公楼水平距离多远的地方进行测量?(精确到整数米)例7某轮船自西向东航行,在A 处测得某岛C 在其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8千米到达B ,测得该岛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上,问轮船继续前进多少千米与小岛的距离最近?第4节 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本节内容:方向角的定义 解直角三角形(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难点) 1、方向角的定义方向角: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所形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
如图,目标方向线0A 、0B 、0C 的方向角分别为北偏东15°、南偏东20°、北偏西60°。
其中南偏东45°习惯上又叫东南方向,同样北偏西45°又叫西北方向。
如OE 的方向角为南偏东45°,OG 的方向角为南偏西45°,那么,G 、E 可以说在O 的哪个方向呢?由方向角的定义可知,G 在O 的西南方向,E 在O 的东南方向。
某次台风袭击了我国南部海域。
如图,台风来临前,我们海上搜救中心A 接到一越南籍渔船遇险的报警,于是指令位于A 的正南方向180海里的救援队B 立即前往施救。
已知渔船所处位置C 在A 的南偏东34°方向,在B 的南偏东63°方向,此时离台风来到C 处还有12小时,如果救援船每小时行驶20海里,试问能否在台风来到之前赶到C 处对其施救?(参考数据:3234tan ,5334sin ,263tan ,10963sin ≈︒≈︒≈︒≈︒)■例2某公园“六一”亲新增设一台滑梯,如图。
滑梯高度AC=2m,滑梯着地点B与梯架之间的距离BC=4m。
(1)求滑梯AB的长;(结果精确到0.1m)(2)若规定滑梯的倾斜角(∠ABC)不超过45°属于安全范围,请通过计算说明这架滑梯的倾斜角是否符合要求?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千米范围内形成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
根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的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的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台风就会弱一级。
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风力达到或超过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市的持续时间有多长?典型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AB=1,AC=2,∠ABC=45°,求BC 的长。
例2如图,甲、乙两只捕捞船同时从A 港出海捕鱼。
甲船以每小时152千米的速度沿北偏西60°方向前进,乙船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沿东北方向前进。
甲船航行2小时到达C 处,此时甲船发现鱼具丢在了乙船上,于是甲船快速(匀速)沿北偏东75°的方向追赶,结果两船在B 处相遇。
(1) 甲船从C 处追赶乙船用了多长时间?(2) 甲船追赶乙船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例3某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防西哪个上。
前进100m 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图),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m 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船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73.13 )第5节 测量物体的高度本节内容: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重点) 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难点)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
如图。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1) 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
(2) 转动转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此度数就是测点相对于被测点的仰角或俯角。
说明:(1)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真纳干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2)测量步骤如图(测量物体MN 的高度):①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 的仰角∠MCE=α;②量出测点A 到物体底部N 的水平距离AN=l ;③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 (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