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一、热辐射
1.热辐射是指俗称"微波辐射",当温度越高,它所发射出来的辐射越多。

2.温度越高的地方会发射出更多的红外辐射或者叫做微波辐射,而温度越低的地方则会发射出更少的红外辐射。

3.大气层是一个来源强烈的热辐射,它向地球表面发射出红外辐射,而又在大气层中被吸收,并转化成热能。

二、对流
1.大气受热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个叫做"对流"的现象,也就是热流的上升
及其下降。

2.当温度高于地表时,空气会向上升直到它们找到一个更低的温度,此时空气就会停止上升。

3.空气也会在大气中对流而下,直到空气遇到比自己冷的地方,此时它就会停止下降。

三、湍流
1.另一种大气受热的原理是湍流,湍流是一种微观结构的运动,它影响着大气的散热方式。

2.当一段气流从一个温度比较高的地方流向一个温度较低的地方时,湍
流会产生,使气流更加平稳。

3.湍流会把空气中的热量分散到空气中,从而让温度下降。

四、潜热
1.潜热是将温度变化成热能并且储存在大气层中的能量。

2.潜热也是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一种可以通过高温地区辐射出热量到低温区,而不影响大气层总温度的能量传递形式。

3.由于潜热可以使大气层总之间维持一定温度,所以,当某一地区的大气温度变化不多时,潜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中地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

(见P46图)
(3)海拔:就海越拔少越,高到,达大地气面越的稀太薄阳,辐对射太越阳多辐。射的削弱
(4)天气状况:
大气中云雾越多,尘埃越 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就 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越少
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

反射
阳 辐
大 气 的
大气上界

?
?地面
大气吸收、 反射和散射
主 要 热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 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
(2)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 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保温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 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B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 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 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 无关
4、我国漠河冬季气温比拉萨低,但夏季气温比拉萨
高,有关形成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冬季,漠河日照短,太阳辐射弱,冬季风影响 ②夏季,漠河太阳辐射时间长,获热量增多 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故气温低 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保存地面辐射的 能力差,夏季气温低
【归纳总结】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地面物质组成、地形、 地势、人类活动等
地面物质组成:影响反射率,如南极极冰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 反射率 地形:向阳坡气温高 地势: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米下降 0﹒6℃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课件
13
3.判断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太阳辐 射或纬度因素。
(2)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14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影响 因素:地形、地势。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 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 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②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8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 大。
23
6、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 期。完成(1)~(2)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 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4
(2)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 素是( A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重点知识梳理
2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少量) 散射
( 大 部 分 )
(小于 0.76微米)
(大于 0.76微米)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3
1、三辐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与太阳高度、路径、大气状况等有关
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
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
果的糖分积累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削弱作用
约19%被大气吸收,约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最后被地球表面吸收的约占47%。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削弱的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吸收
平流层(臭氧)
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
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
可见光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散射
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
可见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保温作用
1、物体辐射原理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越长。
2、过程解释
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损失的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D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e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
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产 生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晚秋和寒冬,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水汽、云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 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多,所以多霜冻。
人造烟幕防霜冻
人造烟幕能增强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 和尘埃,增强大气逆辐 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对 流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 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大气吸收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2.1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9张PPT)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图为大气 受热过程示意图。
7.诗句描写的景色约在 ( D )
A.2月
B.5月
C.8月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答案生成路径:
小积累
知识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成分
影响
云层、较大尘埃
反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云层 越厚、尘埃越多,影响越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削弱太阳辐射;尘 埃越多,作用越强
臭氧、水汽、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
吸收紫外线(臭氧)、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臭氧、水汽、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 草生长;减轻病害。 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
试题探究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现象:
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 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射,穿 过的大气路程长,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 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日落后天 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和最 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长波辐射

人教版必修一2.1大气受热过程(共47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2.1大气受热过程(共47张PPT)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烟雾防冻
Smoke Antifreeze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 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 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铺沙
Orchard sanding
• 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 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1、青藏高原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少.
2、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很强,但气温却很低,两者之间有矛盾吗? 为什么?
没有矛盾。
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 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3、 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 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高考真题】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 ,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 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 有了收获。回答问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C)
大气上界大气上界地面地面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射向宇宙空射向宇宙空间间大大气气吸吸收收太阳暖大地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地暖大气太太射射大气吸收大气吸收面面吸吸收收地面地面是是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的直接热源大气反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上界地面地面增温射向宇宙空间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反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上界地面大气吸收少量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吸收大量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二大气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必修模块一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

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
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

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这部分内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幻灯片、视频(大气的“温室效应”)、自制图片(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一些数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设计】
地球与月球的这种差异,与地球存在厚厚
的大气及其热力作用有关。

我们一起来学习“大
提问:
①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
②可见光区、紫外线区、红外线区的波长
设问:
①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
②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
教师: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总结:教师展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反射能力越强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4.太阳高度对大气削弱作用的影响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
2.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地面降温
3.大气逆辐射又使近地面增温,起到保温作用
【课堂评价】
1.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其原因是( )
A.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
B.赤道上白昼时间较北回归线处长
C.赤道上云雨天气较北回归线上多
D.赤道上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较短
答案:C
2. 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答案:D
3.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
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D.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答案:D
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
(1)标出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的名称:
①;
②;
③。

(2)对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三种辐射来说,辐射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应是。

(3)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是平流层的和对流层的和,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光。

(4)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同时又以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的缘故。

(5)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气。

答案:(1)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3)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可见
(4)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5)有浓密低云的阴雨空气透明度好的晴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