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 第课时教案 浙教版(3)

合集下载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掌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学会分析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合作能力;(2)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强自信心;(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的形成和特点(1)介绍沙漠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讲解沙漠的特点,如气候、植被、土壤等。

2.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1)分析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如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国家战略等;(2)阐述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意义,如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

3. 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1)介绍沙漠治理的基本方法,如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化学治理等;(2)讲解沙漠治理的具体技术,如沙障、沙锁、植物固沙、水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1)沙漠治理的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2)人类向沙漠进军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等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沙漠治理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2. 讲授基本知识: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等基本知识;3. 分析案例:选取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沙漠治理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意义和挑战。

2021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 第课时教案 浙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 第课时教案 浙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2 第2课时教案浙教版教学重点1.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复习举事例、列数据、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了解什么是中心句、支撑句及其相互关系,并懂得它们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了解限制性词语加强说明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面我们分析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现在我们复习上下。

学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

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学生举例回答。

1.举事例。

文章前两部分几乎每一自然段都举出了实例说明问题。

举实例不但使文章内容非常具体,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很深。

2.列数据。

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3.作比较。

文章举国外事例作说明时,就用“摇篮”对:“荒漠”作比较,对比鲜明,说明沙漠的肆虐程度。

二、内容分析,学习新知识。

教师提示:文章还用了作诠释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

诠释的意思就是解释、说明。

有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看法,读者并不明白,这就需要对这种看法作必要的解释、说明,使读者清楚这种看法的含义、提出的根据等。

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

1.作诠释。

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看法。

读者对这个看法会感到新鲜、陌生。

因此下面两句便对此作诠释。

“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一句,从时间之长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

“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一句,从斗争的结果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

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诠释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2.打比方。

例如:把沙漠比喻成“敌人”,把沙漠的进攻手段比喻成“武器”,把沙漠进攻的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等,都是打比方。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沙漠地理特征的阐述。

(2)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沙漠的概况,引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

(2)板书课题《向沙漠进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沙漠的地理特征。

(2)探讨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以及战沙漠的意义。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详细阐述沙漠的地理特征及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沙漠环境的感知。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案主题:向沙漠进军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向沙漠进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赏析,词语解读,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思,运用词语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教学PPT,诗歌《向沙漠进军》,词语卡片,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沙漠的思考。

提问:“你们对沙漠有什么了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会遇到什么困难?”2.教师呈现诗歌《向沙漠进军》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第二步:诗歌赏析1.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并让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和布局。

2.教师引导学生念诵《向沙漠进军》,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词语解读1.教师出示几个重要的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的含义。

2.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描述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理解写作。

第四步:写作训练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沙漠的作文。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提供的材料,或者自己的想象和经历进行写作。

2.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步:总结和巩固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写作,并带来分享下一节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诗歌《向沙漠进军》,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来理解诗歌的意义。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也得到了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写作能力。

下一节课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沙漠的知识。

向沙漠进军 教案

向沙漠进军 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标题:向沙漠进军教案目标:1. 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2. 掌握沙漠中植物和动物的适应策略;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向沙漠进军。

让学生思考沙漠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观看一段有关沙漠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了解沙漠生态系统(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查找有关沙漠的资料,了解沙漠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三、沙漠中的植物和动物(20分钟)1. 学生观察和分析沙漠中的植物和动物图片,了解它们的适应策略。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沙漠植物或动物,研究其适应策略,并向全班做简短的介绍。

四、环境保护与责任(15分钟)1. 学生讨论沙漠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环境责任,如何保护沙漠生态系统。

五、观察实验(2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观察实验,观察沙漠中的植物或动物的适应策略。

2.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课堂延伸(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沙漠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案。

2. 学生提出自己对未来更好保护沙漠的想法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沙漠生态系统保护的小短文,并提出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资料和展示的参与度;2. 学生对沙漠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沙漠植物和动物适应策略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的表现;5. 学生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体验沙漠环境;2. 邀请专业人士来讲解沙漠保护的经验和方法;3. 组织学生参与沙漠植物的种植或动物的保护活动。

2021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 第课时教案 浙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 第课时教案 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1 第1课时教案浙教版说明:本课教学按“大语文教育”思想设计,由“语文环境”、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1)学习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作诠释、举例子等说明方法;(2)学习确定中心句;(3)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听说训练;(4)增强环境生态方面的危机感,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中心句的确定。

教学时数:2课时。

语文环境布置一、“语文黑板报”一期:1.《被沙漠吞噬的古城》楼兰,曾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古城,许多古代诗文都提到过它,王昌龄还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

唐朝时,这里还是一个十分富饶的地方,它靠近罗布泊,周围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又处在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客商往来的必经之地。

可是现在,楼兰却早已被沙漠吞噬。

居民迁走了,牛羊不见了,罗布泊干涸了(50年代还有水),丝绸之路中断了,只有那断壁残垣还留在沙漠中,偶而有一支考察队来到这里,凭着废墟想像它昔日的风采。

2.《百泉之城已无泉》我们河北邢台过去被称为“百泉之城”,因为它遍地是泉。

最集中的是西南郊百泉村一带,泉眼密布,河道纵横,土地全部自流灌溉,盛产水稻、鱼虾和芦苇,宛如江南水乡。

城北的达活泉公园,更是以其清冽的泉水和旖旎的风光吸引着游人。

但是70年代以后,邢台的泉逐渐干涸,众多的河渠变成了干土沟,昔日的水稻田现在生长的是玉米、小麦,以泉水著称的达活泉公园也只能靠自来水维持它那浅浅的人工湖了。

原因──过量开采地下水。

3.“说文解字”虐上面的“”是虎头,也是“虎”字的变形;下面的“”是一只反着的“”,即“爪”的变形,古文字写作“”、“”。

“虐”字用“老虎反爪抓人”表示“残暴”之义。

沛注意:右边不是“市”,同样的情况还有肺、芾;柿子的“柿”才以“市”作声旁。

二、“阅读与欣赏”栏,张贴以下资料:(1)《岂容绿洲变沙漠》(《光明日报》1989年5月13日);(2)《沙漠绿洲发出了呼救》(《中国环境报》1991年3月16日);(3)《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语文报》178期)。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沙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学习防治沙漠化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当地沙漠化现状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表等途径,获取有关沙漠化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 增强学生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沙漠的形成与特点1. 沙漠的定义与形成原因2. 沙漠的特点及自然环境第二课时:沙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沙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沙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课时:防治沙漠化的方法与措施1. 植物固沙、防沙林的种植2. 沙土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第四课时:我国沙漠化现状及治理成果1. 我国沙漠化现状2. 治理沙漠化的成果与案例第五课时:青少年如何参与沙漠化防治1. 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2. 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沙漠的形成、特点及沙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防治沙漠化的方法与措施。

3. 青少年如何参与沙漠化防治。

难点:1. 沙漠化治理的技术方法和实施策略。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沙漠形成、特点、沙漠化危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防治沙漠化方法与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实际行动。

4. 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的认同和践行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向沙漠进军教案》2. 参考资料:关于沙漠化防治的书籍、文章、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环保网站、沙漠化治理项目介绍等4. 实物资源:图片、图表、沙土样品等5. 工具与器材:投影仪、电脑、白板、马克笔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沙漠化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沙漠化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掌握人类如何应对沙漠化,实现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团队合作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增强学生对我国沙漠化治理事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人类应对沙漠化的方法。

难点:沙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沙漠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沙漠化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搜集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案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化问题;(2)提问:“你们对沙漠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我国沙漠化治理案例。

3. 课堂讨论:(1)讨论人类如何应对沙漠化,实现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2)分析沙漠化治理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4. 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反思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为。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我国沙漠化治理的短文;2. 设计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海报;3. 家庭作业: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意性。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认识和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2 第1课时教案浙教版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

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可以在讲课前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

3.第一课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并落实第二
部分的结构提纲。

4.第二课时,复习举事例、作比较、列数据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新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理解限制性词语对说明事物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
句之间的关系。

5.在复习或学习说明方法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揣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2.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学生思维。

人类要生存,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包括同自然灾害
的斗争。

沙漠蔓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为它无情地吞噬土地,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据统计,全世界有六十三个国家受沙漠之害,总面积已达二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中国,而且还在以每年五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大。

长此下去,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百分之十四的人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将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我国也是长期受沙漠化困扰的国家。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树立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决心。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是浙江绍兴人。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并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

著有《竺可桢文集》。

这篇文章是竺可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为了我们认识沙漠、改造沙漠提供
了有益的经验。

二、解题。

1.课文题目是一个口号式的标题,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鲜明地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
作目的。

2.题目不仅揭示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成为划分全文层次依据,同时还提示了文章内容
的重点。

看到题目,读者必然提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
三、内容分析。

教师提问:根据解题,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第3自然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人类必须向沙漠进军。

这一部分用国内外事实,回答了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摆出了向沙漠进军的根据或理由。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一第12自然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这一部分不仅说明人类
向沙漠进军的种种办法,而且分析了采取这些办法的科学根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我们征服沙漠的美好前景。

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在社
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成为现实”,语气坚定。

教师提问:第一部分哪一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第一句话最重要,因为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

教师分析: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文章列举了国内国外两个
实例。

分析这两个实例应当注
意从以下几点:
1.“摇篮”和“荒漠”对比,说明沙漠危害之大。

所谓“摇篮”就是发源地,当然是富
饶的地区。

这样的地区,竟然“部分”地受到风沙的侵占,可见沙漠危害之严重。

2.时间上的比较。

地中海沿岸经“两三千年”风沙的侵占,部分地区变成了荒漠,而
我国榆林地区,从清朝乾隆年间到解放前,就已经造成“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这不过两百年的时间。

这说明什么?前者是风沙自然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造成的,是人为的原因。

人类破坏自然,一定受到自然的惩罚。

前者因为是风沙自然造成的,所以用“侵占”一词,含有强行占据的意味;后者是人为
的原因,使风沙有隙可乘,因而用“侵入”一词。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怎样向沙漠进军。

这一部分可以分几层,每一层的内容应当怎样概括?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风沙的进攻和人类的防御(4—6自然段)。

第二层:人类怎样根本治理沙漠,就是如何利用水来向漠进军(7-10自然段)。

第三层:巧妙地利用沙漠,使它为人类造福(11—12自然段)。

这一部分每一层在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时都抓往了沙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理沙漠。

第一层,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游击战”和“阵地战”,人类就利用风沙的这个特点,
用培植防护林对付“游击战”,用植树种草对付“阵地战”,说明防御风沙是在分析风沙进攻的特点基础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二层,在说明“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之后,人类分析出沙漠地区含有
充足的地下水源这一特点。

那么利用这一特点,人类就可以变防御为进攻,使沙漠彻底改变面貌。

第三层,在说明人类利用沙漠时,也是科学地分析了沙漠地区“风力很强”日光“特别
强烈”,“日照时间又特别长”的特点,然后利用这些特点,使沙漠成为一种资源。

这种向沙漠进攻,又比利用水改造沙漠更具主动性,科学性。

以上分析,突出说明,人类征服沙漠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和科学分析。

“过去人类没有能
征服沙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实际上,第二部分就揭示了这个原因。

教师提示:在分析第二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落实这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这个结构提纲是第二部分内容的条理化,这样的结构顺
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条理,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同时说明,人类认识事物,必
须科学地分析事物的特点。

教师提出:文章的第三部分紧扣题目,用富于鼓舞性的语言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光辉前
景。

四、小结。

我们给文章划分结构,必须依据文章的内容。

内容上的联系就是结构上的关系。

本文就
是以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会有什么前景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文章的内容,那么也就成了文章三个部分的结构关系。

第二部分在分析沙漠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以防御、进攻、利用为内容主线构成了它的结构关系。

上面说的是文章大的结构关系。

另外,还要注意小的结构关系,如比较关系、层进关系
等。

比如,文章第一部分,前面已经分析,第2、3自然段在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印证的,并且用“摇篮”与“荒漠”这种演变上的比较和时间上的比较,用词上的比较来说明问题,使人们认识上逐步深入。

文章第二部分,御、进攻、利用是层进关系,说明人类对沙漠认识上的提高和治理上逐步科学化。

五、布置作业
1.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我们学过哪几种?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2.从文中找出主要的句子,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解释。

说明这些句子的。

32899 8083 肃Z^23969 5DA1 嶡27094 69D6 槖34323 8613 蘓22629 5865 塥n40127 9CBF 鲿38619 96DB 雛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