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民情日记范文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范文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范文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范文一按照市委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10月28-30日,市政务中心“三访三化”工作队来到三眼塘镇黄茅新村,开展“一进二访、精准扶贫”工作。
二组青年村民金洪波,1998年在参加本村水利建设劳动中,被电排设备轧断了2个手指,落下了伤残。
村领导向我们介绍,小金身残志不残,这些年来,没有向集体伸过手,要待遇要救助,而是自强不息、自食其力。
但因身体残疾,许多事不能做,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我们约见了金洪波,只见他身体瘦弱,个头不高。
伤残的左手失去了大拇指和食指,仿佛让我们看到当年那受伤断指、血染工地的惨痛一幕。
从他与我们初次见面的交谈中,我们知道这是个很有头脑、办事精明的年轻人。
金洪波告诉我们,因为承包的田土不多,农闲时节在益阳、沅江两地贩运农产品。
家里买了1台三轮摩托车,夏天贩西瓜,冬天贩桔子。
每天3、4点钟起床,拉着货物到益阳农贸市场占摊位,因为这样可以省去租场地的开支。
妻子在俏嘴巴食品厂做临时工,每月工作20来天。
2个小孩加上年过七旬的父亲,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他说,今年桔子行情好,自己熟悉销路,想收贮保鲜,春节上市时卖个好价钱,就是没本钱,如果有几万元贷款就好了。
我们觉得这是个好想法!工作队员、中心副主任张硕是个办事迅速的人,立即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打听,最终与信用社的负责人取得联系,落实了贷款事宜。
我们和村支书周红兵等领导商议,由政务中心贴息,下月初为金洪波贷款5-6万元,支持他收贮桔子保鲜。
我们相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和他个人的勤奋努力,4年以后,这个对象一定会如期进入小康,实现市委的既定目标。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范文二9月24日,从早8时开始进村入户,到晚18时45分,我们一行6人终于完成了每人12户扶贫对象的调查摸底和访问任务,平安返回县城。
一大早,雨下个不停,仿佛为我们洗尘。
心里惦记着住在山一家、水一家的乡亲们,我们继续冒雨进入双河村营头、团山自然村,走进贫困农户家中完成昨天未走访完的任务。
关于扶贫民情日记范文

关于扶贫民情日记范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扶贫民情日记范文,供参考阅读!关于扶贫民情日记范文【1】4月27日,阳光明媚,春山如笑。
汉阴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康明带领县人社局第二批帮扶人员18人,再次来到了平梁镇酒店村。
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县人社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分为三批,先后到酒店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批帮扶人员已于4月21日先行深入酒店村各贫困户,了解了各户家庭状况、贫困原因,并与贫困户进行了脱贫帮扶讨论研究。
在农户张天军的家中,帮扶人员了解到张天军家中共三口人,父亲张世树,现年78岁,右手残疾。
母亲唐家清,现年81岁,双眼失明。
张天军,现年42岁,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得知了他们已经按政策规定领取了养老金,享受了农村低保、高龄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
刘局长对张天军说,首先要改善你们的住房条件,老房子留着,庄稼继续种着,鸡和牛继续养着。
今年的猪肉价格涨了,你们不要怕销不出去。
你们喂的猪、鸡、牛卖了就能变成钱,有了钱就能改善你们的生活条件。
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不怕娶不到媳妇。
在胡志远的家中,了解到该户仅有兄弟两人,哥哥胡远银,现年62岁;弟弟胡远志,现年58岁,去年在砍油菜时右手受伤,落下了残疾。
刘局长说,你们的条件完全符合五保户,随着你们年龄越来越大,可以安排到敬老院去安度晚年,由政府来管你们的生老病死......按照安排,下一步,县人社局将要把扶贫对象按户建档立卡,一户一页,登记清楚每户的情况,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现状,分类施策,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集中力量给予扶持。
从每一户出来,刘局长都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有什么困难和想法直接打我电话,相信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一起用一到两年的时间把好日子过起来!”这样深入的走访,与农户亲密的接触,是县人社局精准扶贫进村入户工作的一个缩影。
县人社局联酒店村共40户贫困户,结对子、认亲戚,都是这样开展的。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扶贫民情日记三篇_日记作文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篇一今天一大早就在我们驻村干部还在忙碌着手头的工作的时候,跟着急促的脚步声来迎来了西沟村民(贫困户)丁种堂、王计达夫妇,他们进门就满脸带着会心的微笑,原来他们是来签订《异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协议》的,还带来了自筹款一万元。
胜利行政村西沟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通信网络条件相对较差,现在村居住的村民只有6户人家了,丁种堂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前段时间我们驻村干部挨门挨户宣传了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政策,丁种堂夫妇一开始不愿意接受异地搬迁政策,觉的在村里住了半辈子了不愿意离开,去了别的地方会不适应,我们驻村干部耐心细致的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把利弊关系分析了好久,最终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也帮他们排除了后顾之忧。
今天他们从进门就告诉“我们想通了,去城里住住楼房吧,在村里受了大半辈子苦了,现在儿女们也自立了,是该享享福了”。
听着他们还不停的畅想着未来生活的想法,不由的为他们感到高兴。
(察右中旗黄羊城镇胜利村第一书记焦红娟)篇二贫困户李建明的情况始终让我放心不下,今天和往常一样我又开始了“串门行动”。
走在卧龙村平坦的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村里所有人也都已经认识我了。
还没走进他家,李建明便从窗户看到了我,便出来迎接。
这时他还没有洗漱,家里有点杂乱还没顾上整理,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
他的妻子本来就病情严重,前几天夜里又不小心下地摔伤了,现在更卧病在床无法自理。
我坐在他们的炕头上,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的整个过程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我们交流。
李建明的妻子更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
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别着急,在党的关怀下幸福生活一步一步向咱们靠近,要勇敢战胜病魔,在党的扶贫政策和引领下,一定能摆脱贫困走上幸福道路。
他把自己希望得到帮助的情况和我反映,我一一记下,承诺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有关政策。
希望通过我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能够让他们对生活重燃信心。
村干扶贫工作民情日记

村干扶贫工作民情日记村干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篇一】今天上午8点10分,冯杰、杨迪我们一行三人按照约定计划,继续走访,刚走到半路,突然下雨,不得不改变计划,驾车到铁匠湾,由于到铁匠湾山路坡陡弯急路滑,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继续行程。
,退耕还林后政府补偿很低,家庭收入渠道少。
与杨小香道别后,9点40返回驻地后,14作的想法、建议。
45壶灭螺药物杀螺胺、灭螺机和工具箱等灭螺药物器械搬到7时许,在隆隆的为实现《湖南省2016—2025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血吸虫病防治目标,2018年要消灭垸内钉螺面积,垸内外无阳性钉螺。
作为分管业务的副站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懈怠。
由于我站女职工居多,严重缺乏劳动力,同时为解决有螺小沟、毛沟灭螺缺水问题,我提议购买了小型灭螺机两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灭螺效果。
东保村有螺沟渠纵横交错,环境复杂。
我顶着烈日,不仅要做好灭螺技术指导工作,更多的时间要亲自掌控灭螺机喷头,认真仔细对每条有螺沟渠进行机喷灭螺,并指挥劳力对沟渠进行分段堵坝蓄水药浸,保证灭螺效果。
午餐和以往一样,我们和民工一道吃着10元钱的盒饭,有的在门口、在墙边,或蹲着、或站着,手拿盒饭草草了事。
午饭后,我们马上开始下午的灭螺工作。
由于气温高达35℃,我的衣服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汗湿,到处都是花白的盐渍。
忽然,我感觉头昏脑胀,继而恶心呕吐,同事们说我可能中暑了,赶紧把我扶到田埂上坐下,并劝我回去休息。
我想到我走了,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不了,还是坚持一下吧。
我在田埂上休息了十分钟,喝了一瓶藿香正气水,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在我的激烈下,大家工作非常卖力,配合也非常默契,终于在傍晚完成了东保村垸内灭螺任务。
拖着像灌铅的大腿,带着满身的汗臭,到家时时钟已指向21:35。
作为一名女同志,连续多天的灭螺工作,除了身体极度劳累外,由于我对灭螺药物过敏,灭螺后双眼红肿、疼痛、泪流不止,不得不靠吃抗过敏药来缓解。
但是我想到作为一名*员,又是单位分管业务的副站长,能见证消除血吸虫病,彻底送走“瘟神”这一伟大时刻,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这不正是我毕生追求的理想吗?经过几代血防人的共同努力,常德血吸虫病疫情不断减少,疫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作为一名血防人,我骄傲、我自豪!村干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篇三】今年3月初,我被选派到东城开发区枧槽村任“部,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全村现有耕地356亩,林地2015年“五定五看”大核查及20163户经机场项目建设拆迁,给予货币补偿,剩余3;对村集体的帮扶不能仅停留在“输血”获得收益,使村集体和百姓携手走上幸福康庄大道。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篇一经过多次深入调研,报社今年的又一个帮扶项目定下来了,将在邑慈碑村委会迤席村一组实施“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建设。
通过道路硬化、人畜分离项目、公厕建设、垃圾房建设、村庄绿化美化……迤席村将会变成美丽的彝家山寨。
今年的政策真好,建档立卡户拆危房建新房可以补助5万块钱。
不过这里的危房改造活计可不好干,村里外出务工存下钱的村民,建房意愿普遍不高,而长期留在村里的贫困户因为积蓄不多拿不出钱来建房,一听到剩余的建房资金要自己筹集,有的村民就打退堂鼓了。
第一次动员,一户报名的都没有,我们有些沮丧。
“多去几次,一定能突破的。
”“建房机会难得,5万块钱对于贫困家庭不是小数目。
”“我们语言交流上有障碍,跟村委会的干部一起下去,更好交流。
”回到住处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出主意。
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地宣传动员,一户、两户、三户……报名的户数多了起来。
今天,终于体会到付出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篇二今天,袁国华家的危房改造主体工程就要竣工了,看着这个实际使用面积比我的住房还要舒适宽敞很多的房子,我特意向当家的女主人打听了一下,到底花了多少钱?国珍姐告诉我,除了自己亲弟弟的工钱没开以外,大概花了6万元。
自己女儿赞助了点,向亲友借了点,只要危房改造政策补贴到位,应该不会差蛮多钱!从言语表情感觉得到,国珍姐眼看到要住上心仪已久的新房,心里美气得很!她给我说的应该是实话,我也一直想在老家给年迈的父母把房子翻修一下,好让父母安度晚年,只是心里没底。
记得去年刚来走访时,国珍姐曾含着眼泪说,自己也想住新房子,这个房子不但年久失修,危在旦夕,而且阴暗潮湿,夏秋季蛇虫出没,每年都要打死10多条蛇,每天都胆战心惊怕蛇咬伤。
只是自己体弱多病,仅靠老公打工赚点钱还不够自己看病住院花费;再说*俩都50多岁了,年龄再大打工也没人要了,儿子袁波坐在轮椅上已经20多年,说不定还会走在自己两口子前面,女儿远嫁到山东,家庭也不富裕,一年顶多回来一次,别说没钱盖房,即使盖起来也没多大用,还不如租个廉租房混日子算啦!说实话,这个想法虽然很现实,很无奈,但也明显有些悲观丧气,心灰意冷。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随记篇

2017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2017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篇一】10月13日,我们村挂包单位保山市水务局一行5人到村里进行“挂包帮”“转走访”走访、回访工作,分三组对所挂钩的贫困户进行走访。
大家对扁里村的变化给予了肯定,近来加大了水利、人畜饮水安全、水泥路、路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人家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家都在建新房和实施危房改造,户户通水通电,农忙之余有了文化广场活动场所,大学生读书也有了长期的帮扶,路灯照亮了扁里,大家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首先到了张光明家走访回访,他家正在请人建盖新房,面积120平米,两层基础先盖一层,第一层基本建成,询问了他家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和眼前的困难,家庭主要来源与外出昆明务工的大女儿,外出6年了,每年节省1万元给家里补用,茶叶收入0.5万元,核桃收入0.3万元,买黄牛一头0.5万元,但由于建盖新房也还差点欠账,贫困户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况很有信心,时间过得最快,一聊一个小时过去了。
接下来,我们去了杨光福家,门没有上锁,主人不在家,经过几番周折打电话,电话联系上了主人在县城打工,他父亲在家采茶去了,请隔壁邻居去找贫困户的年迈80岁的老父亲,等了20多分钟,迎面走来了位瘦高的老人,看上去很精神,身后背着一箩筐新鲜茶叶,他说附近有块近一亩的茶地,他去采茶弥补家用,我们与他说明了来意,并与老人聊聊天,问问家庭生活和贫困情况。
他说他家的贫困情况主要是2个孙女在上学,一个在普洱读大学明年毕业,每年费用也要1.5万元;一个在昌宁县读高一,学习很优秀。
老人说很高兴与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由于困难,杨光福也只有外出县里打工,主要是做改木板和房屋漏水的技术活,有活做每天收入也有80-120元。
老人自己读过小学,由于当时家庭原因没有继续上学,十分遗憾,现在2个孙女读书很好,他很欣慰,满足了老人家的心愿。
老人说:“孙女读书就像是帮我读书一样,家里住房条件差一些,不与别人攀比,暂时没有能力盖新房,再苦再累一家人也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
作文: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小结_2400字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小结_2400字“民情日记”制度推行的重点对象是镇(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领导干部、驻村(社)干部。
下面是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快来围观吧。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小结【篇一】今天上午8点10分,冯杰、杨迪我们一行三人按照约定计划,继续走访,刚走到半路,突然下雨,不得不改变计划,驾车到铁匠湾,由于到铁匠湾山路坡陡弯急路滑,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继续行程。
沿着小路,一路打听,半个小时路程,终于到达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小香家。
因为事先没有打招呼,他正在干家务和农活,打扫卫生、喂鸡、喂猪,简单了解情况后,他家也很拮据,除了喂养鸡、猪,土地也很少,种地也仅仅维持生计,父亲、儿媳和两个孙子都在家,房子是土坯和木头结构,房顶上晒着包谷,新建了一间太阳能洗澡间,退耕还林后政府补偿很低,家庭收入渠道少。
与杨小香道别后,9点40我们继续走访,顺着山间小路,隐约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音,循着声音,一路爬山,沿途水沟生活垃圾随时可见生活垃圾,还有塑料瓶、塑料袋等垃圾汇聚在一起,20分钟后,看见挖掘机正在施工,扩宽上山道路,进展顺利,按照进度一个月后可通车到山顶,山上的茶树可以有效开发。
返回驻地后,14点左右,村支书接到通知县明查暗访组马上到村委会,检查驻村工作队在岗情况,冯杰、杨迪我们三人正好在办公室商量采山坪的工作计划报告,明查暗访组问了一些生活情况、前段时间工作开展情况和扶贫工作的想法、建议。
今天很匆忙,也很充实,虽然忙点,也有收获,采山坪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怎样才能为村民增收等问题让我感觉肩上压力好大,如何改变采山坪的现状,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我们只有努力工作,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能力做事。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小结【篇二】5月14日,市质监局副局长刘泽恒带领机关干部职工深入驻点帮扶光湾、汪场村开展“进农户、拉家常、办实事”活动。
这既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的切实需要。
走进光湾村贫困户龚琼娇家,工作队例行介绍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大妈立即打断了我们,并对帮扶干部高光平说“小高啊,又过来了呢!”龚大妈说,小高每个月都会来看望我,每次都要仔细询问我的生活近况、身体状况,还从来不空手呢!小高还蛮懂医学的,我这人病病恹恹的,平时有什么不舒服的都先打电话找他,管用的很。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篇一扶贫搬迁是个好办法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
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
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
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
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
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
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
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
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
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
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范文
因为需要展开扶贫工作,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竹子最多,理
应发展当地的竹子加工。所以今天来到零陵区何仙观考察那里的竹子
制品。
前几年,因为竹制品销售很旺,何仙观一带竹制品加工厂生意都
很好。现在,因金融危机后,出口减少导致一些竹制品厂倒闭。当前
我们所到的一家竹制品厂,是当地村支书开的一家十多年的老厂了,
厂里只有一两个工人在做事,大量的机器都停在那里。
相比以前每台机器前站三道四个员工,当前能够继续经营下去的
老板显得非常的无奈,竹子原材料的价格和人工工资一直在上升。而
竹子制品的销量一直不是很好。因为老板开这个厂一直开了十多年了,
销路一直还很稳定,所以能够支撑到现在。
原材料一直在涨价一棵竹子送到厂里成本就要13元到15元。然
后将其锯断,去头去尾。破开,然后通过机器将其分层,竹片的厚度
能够按自己的要求制作。
然后通过人工将其制成竹网。还要固定四周。这样一平方米的价
格只能卖到18元到20元左右。一根竹子也做不了几平方米的竹网,
如果竹网太薄,就起不到防护作用,太厚就划不来了。
单单将竹子劈开,做成原始的一米长的竹片,20片一捆,一捆也
能卖9到12元。一捆这样的竹片大概能够做成一平方米的竹网。卖竹
网不如直接卖竹片,能够省人工编织。
设备倒是不贵,一台这样的切片的机子也就100多元一台左右。
但是这样的设备需要比较专业的人员操作才行,一般人根本操作不来
的。必须要请专业人员才能做出这些产品。
当前卖的就是一次性的竹筷子和一次性的竹签,这些都是用于餐
饮行业的东西,一次性筷子用完就丢了,一次性竹签用于签烤羊肉,
烤牛肉用,用完就丢,所以需求量一直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