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安排:教学PPT,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原理,那么请大家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讲授新课。
首先把学生分成4个组,每组四个人。
介绍下实验目的及实验用品。
一.实验装置的选择展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1.写出实验室制氧气所需装置的名称。
课堂上组内检查订正,两名同学黑板展示答案。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能否用其他方法收集氧气?组织学生组内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回答。
拓展探究:(1)观察下列几个装置图,属于发生装置的是,属于收集装置的是(在横线中填入下图的序号,下同)。
(2)若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
(3)若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可选用,。
实验装置选择的归纳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的条件,选择收集装置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
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视频展示。
带着以下问题细听细看,突破难点。
播放视频: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实验问题:(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需要哪些步骤?(2)给试管加热时应注意什么?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4)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易立即收集?什么时候收集?(5)实验结束后,先把酒精灯移走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为什么?1.实验步骤:(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中,使之平铺于试管底部。
(一斜、二送、三直立)(3)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准备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学生猜想]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
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外,还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看书P35 。
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学生学完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亲身经历的一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的基本操作、氧气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等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和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巩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2)在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切身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四、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五、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默写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并展示到黑板,相互纠错;2、推进:介绍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以及反应原理;3、提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划分?以及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4、回顾实验步骤,边回顾边演示实验操作并讲解注意事项;5、继续演示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将学生带入做实验的最兴奋时刻--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6、让学生思考和解答书上P46问题与交流,带学生收笼心思,回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
7、小结,布置写好实验报告。
六、实验用品大试管、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制取氧气教学说课稿(5篇)

制取氧气教学说课稿(5篇)制取氧气教学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教学工作者,相信所有老师都知道说课稿对于课堂教学的巨大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制取氧气教学说课稿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制取氧气教学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2、讲练结合四、教学用具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棉花。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
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
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
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仪器药品:高锰酸钾、大试管、酒精灯、棉花、橡皮塞(连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小烧杯、火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再现【提问】【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课件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3)将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在对准药品加热(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6)把导管拿出水面(7)熄灭酒精灯【讨论】1、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4、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5、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6、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陈述】(口答上述问题,略)【讲述】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操作顺序(1)检查气密性(2)装药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再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到的仪器和装置。
2.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能完成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了解其燃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药品和仪器的选择领会实验装置选择的方法。
2.通过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初步学会设计和进行实验。
3.通过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的实验练习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及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课程设计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实验之一,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一共设计了两次探究活动,一次是利用选择好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另一次是将木炭、铁丝这些不同种类的物质分别在收集的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综合的实验操作,为了操作的安全性,也为了避免学生走弯路,活动前老师组织学生分析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充分的准备下学生的体验活动顺利开展了。
最后,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之后都要进行总结反思,交流自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警醒其他同学,而老师在学生的阐述之后,也适时进行总结提升。
三、学情分析化学是初三刚开的一门课,化学实验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又极具吸引力,学生对本节的实验兴趣很高,求知欲非常的强烈,但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加上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就要求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做好引导,来完成本节的教学。
四、重点难点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
难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章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等,这为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然而,由于该章节涉及实验操作较多,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安全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可能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此外,学生在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验证方法时,也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包括其助燃性等化学性质。
掌握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科学思维】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三、设计思路本教材章节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材开篇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氧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讲解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与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
2.学习操作实验设备和规范实验流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加深对化学实验的认识,提高实验意识和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1.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
2.实验设备和实验操作流程。
教学准备
1.准备好实验设备和试剂,包括氧化铜、烧杯、干燥管、气收集瓶、灯
台等。
2.复习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过程
1. 实验室制取氧气
步骤一:添加氧化铜
1.将适量氧化铜放入烧杯中。
2.用玻璃棒搅拌。
步骤二:用热量加速反应
1.在底部加热烧杯,使氧化铜变为黑色,送出氧气。
2.在干燥管中收集氧气。
步骤三:氧气的性质的演示
1.用点燃的木条将氧气放入气球中。
2.用点燃的蜡烛将氧气放入水中。
2.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加热时,要防止烧伤。
2.实验涉及到氧气和火焰的使用,要避免火灾和爆炸。
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2.利用氧气的性质进行演示,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
3.在实验前要讲解化学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内容。
4.在课后进行讲解,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以上是本次实验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对大家的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迁安市第一初级中学
曹文娟
本实验是学生学完第一、二单元后的实验活动,在学习了氧气的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
本实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的基本操作、氧气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学情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对学生来讲是进入实验室的开始,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并对氧气性质验证的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
【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
本节实验课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教学方式。
方法主线是“注重实验操
作”,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疑问,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汇报结果,然后上升到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加热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