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观照下_阿丽思漫游奇境记_译本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作者:施思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5期施思(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自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
虽已有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然而学界对其在儿童文学汉译中的运用关注仍然不够。
因此,本文试图以赵元任的译本为例,对世界公认的经典儿童读物——《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研究;《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226-02本文拟对赵元任译本进行个案研究,探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在此需要指出,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书名有多种译法,只有赵元任将其译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故本文中提到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即《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译本。
一、译者主体性与儿童文学翻译20 世纪70 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以及翻译伦理等蓬勃发展,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诸多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研究是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那么何谓译者主体性?査明建将其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由其定义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但能动性地发挥又受到翻译对象的制约,必须尊重客体,不可胡译乱译。
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基于儿童文学读者的特殊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必要的。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慎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采取哪种翻译策略,还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原文、阐释原文,进而为大多数儿童读者所接受。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看,中文翻译应该尽可能地遵循原文的结构、用词和语感,并且尽可能地将目标语与原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协调和统一。
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顺应论的要求:
1.尊重原文的语法和结构,保持句子的语义和逻辑顺序不变。
2.注意原文中的隐喻、惯用语和文化背景,用目标语言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重视目标语言的语感,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文化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4.对于涉及到地名、人名、专业术语等特定语境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保留或重新翻译。
总的来说,顺应论视角下的中文翻译需要具备对原文的精准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敏锐把握,力求实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从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看翻译审美再现中的译者主体性

v18 o1 o2 . N.
Fb 2 1 e.00
从 赵元 任译 《 阿丽 思 漫游奇 境 记》 翻译 看 审美 再 现 中的译 者 主体 性
季传峰
( 常州工学院外 国语学院, 江苏 常州 23 0 ) 10 2
摘要: 赵元任是 第一 个将 《 丽思 漫游 奇境 记》 介 到 中国来 的人 。这部 译 作 能够 历 久 弥新 , 阿 译 成 为儿 童文学译作 中的经典 , 赵元任 先生在翻 译上 的创造性是 分不 开的 。文章 从语体 选择 、 化 与 文 策略 、 言的音 乐美与形式 美三 方 面讨 论赵元任 在《 语 阿丽思 漫游奇 境记 》 审 美再 现过 程 中表 现 出 的
次重印 , 甚 广 。该 译 作是 赵元 任 先 生 为数 不 流传
多的翻译作 品 之 一 。《 丽 思 漫 游 奇境 记》的 翻 阿 译难 度是 出 了名 的。书里 充 满荒 诞 的 奇思 异 想 、 诙谐 风趣 的幽默 , 有着 大量 的双 关语 和文字游 戏 ,
现也与其 他艺 术 的审 美再 现 一样 , 实质 在 于将 其
一
英 国作家刘 易斯 ・ 卡罗 尔 的童 话作 品 《 丽 阿 思漫游 奇境记 》 在英 语 国家 家 喻户 晓 。第一 位将 它译介 到 中 国的 人 是 赵 元 任 , 稿 完 成 于 12 译 91 年 , 于 12 并 92年 由商 务 印 书馆 出版 。 自此 , 本 这
童话奇 书进人 了中 国读者 的视野 , 一版再 版 , 且 多
语 ,L 即 目的语。笔者注) T, 这个定义明确指 出,
翻译的审美 再现是决 定译者对 原文 的审美 加工 能
然而, 赵元 任先 生却 以一 代 语 言 学大 师 的 深
多元系统论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

多元系统论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摘要: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于1979 年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本文将重点阐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践意义,并通过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三个版本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的介绍对该理论进行更明确的分析。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策略;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
该书于1865年出版,不仅深得英国女皇的青睐,而且在全世界有80多种语言的译本,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剧本。
书中充满了智慧,不仅有大量的双关语,俏皮话及打油诗等文字游戏,甚至小说里角色的名称都富有隐藏的意义.爱丽丝来到中国已超过八十年,译本也不下十几种,而本文将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个译本。
1922年作为“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翻译的第一个译本。
1981年陈复庵所翻译的第二个完整版本也是双语版本。
以及2002年中央编译出版社为纪念卡洛尔诞辰170周年,而邀请知名翻译专家王永年先生翻译的全新版本。
一、多元系统论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它常常用于指导文学和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被看作是一个庞杂的,有阶级性的,由有多体系聚集而成的多元体系,在这个多元体系中,有“高级的”、“中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也有所谓“低级的”、“边缘的”、文学形式例如通俗文学。
然而,在这个多元体系中,各个单元体系彼此竞争,演变。
而正是由于这种演变,翻译文学的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
作为教育行为的翻译——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翻译个案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2016年第5期理论探索收稿日期:2016-05-31作者简介:罗选民(1956-),男,湖南衡阳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及翻译教育研究,E mail:luoxm@mail tsinghua edu cn;朱嘉春(1988-),男,陕西宝鸡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及翻译教育研究;北京,100084。
作为教育行为的翻译———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翻译个案研究罗选民 朱嘉春摘 要:翻译有时是一种教育行为,具有潘懋元先生所说教育的两大文化功能,即文化选择与文化创造。
赵元任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作为教育行为的翻译之典型代表,具有教育两大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选择,译者充分考虑当时社会及文化的发展需求,将翻译作为一种白话文试验,从而巩固了白话文在中国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创造,赵元任通过翻译创造了“用‘儿童的语言’译‘儿童的文学’”这一文学翻译规范;同时,赵元任的译本还开创了“阿丽思”这一角色在中国漫游的历程,不仅为中国的儿童带来来自域外儿童文学的精神食粮,而且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赵元任的译本是利用白话文进行文学翻译之典范,也是“儿童本位文学”之典范。
赵元任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单纯地出于纯文学关注,而更多是出于教育关注,因此,既是翻译之典范,又是教育实践之典范。
关键词:赵元任;翻译;教育行为;白话文;儿童文学;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5-0010-07 一、引 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清末民初是一个新旧社会制度交替,中西文化思潮碰撞的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大量留洋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将西方的新思想以及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引入中国,这一创举促进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大众思想的改造。
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现代性在中国的构建,对于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贯穿整个20世纪并持续至今。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中教文学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

承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中教文学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遨游奇境记?为例-中教数据论文相较于李敏中的“捕鼠器、月亮、回忆、以及很多〞,赵元任的“猫儿,明月,梦,满满儿〞等简单词汇更为广阔儿童所熟悉。
赵元任用以m音开头的词语“猫〞“明月〞“梦〞“满满儿〞来翻译“mouse-traps,and the moon,and memory,and muchness〞,既忠实原文,又有助于孩子理解何为“m字声音〞,粗浅易懂又赋有音韵。
〔二〕句法运用活泼跳跃英语和汉语的句法构造大不一样。
英语句子重“形〞轻“意〞, 句子偏长且构造复杂,修饰成分较多。
汉语句子得“意〞忘“形〞,注重句意的连接, 以短句为主。
鉴于儿童有限的承受才能, 译者得尽量使用小句、短句, 给小读者喘息的时间, 以便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
儿童普遍好动,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
为了吸引小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注重调整句法,句法既要活泼,也要多跳跃。
比方:马腾的译文虽更贴近原文,但句子较长、句式较复杂,小读者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相较之下,赵元任将本来的长句用重复的“有点像……又有点像……〞的短句来切割,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助于维持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更容易想象到所描绘食物的味道。
〔三〕修辞手法生动有趣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多种修辞方式,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需要应对大量的修辞。
假设能处理得当,译作定会集形式美、音乐美和画面美于一体,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英文作者为了创造独特有趣的语音效果,通常会采用押韵等修辞。
下面看一那么例子:赵元任和陈复庵的译文都独具匠心,风格鲜明。
但就此例而言,赵译更胜一筹,此例赵元任的译本中“老〞和“巧〞对应了原文“said〞和“head〞的韵;“白〞和“该〞对应了“white〞和“right〞的韵,原文押韵,译文也押韵。
而陈复庵未能妥善处理此种修辞, “了〞和“顶〞没有可以押韵。
因此, 赵元任处理得更为恰当。
顺应论视角下的韵语儿童文学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

“ 按 照顺应 论 ,使 用语 言的过程 就是 不断 选 择语 言的过程 ,选择的原因可能来 自语 言内部 ( 即 结 构性 的 ),也 可能是来 自语言外部 。”【 6 j 盯结构
以《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为个案
左金梅 ,赵 仪
( 中国海 洋大学 ,外 国语学院 ,山东 ,青 岛 ,2 6 6 1 0 0)
摘
要: 顺应论 的核心是选择和 顺应 。翻译作为 一种跨 文化交际活动 ,同样需要不 断地做 出选择和顺应。
因此 ,顺应论可 以为韵语儿 童文学翻译 提供一个完整 的理论框 架。论 文以顺应论 为理论基 础,从语 言结构和 交际语境层面对 《 爱 丽丝漫游奇境 记 》的两个 中译本进行 的剖析 ,为韵语儿 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 一个 新的
童 心理 和审 美特 点 的诗歌 。成人 文 学 中也 有韵 语
作 品 ,但 是 ,儿童 与成 人 对韵语 作 品 的精神 、心
理需 求 以及 感受 能力 具有 很大 的不 同 。与儿 童相
言具 有 :顺 应 性 、商 讨性 和变 异性 。 “ 变 异性 为 语言使用 者提供 了一 系列 可供选择 的可 能性 。”【 4 ]
顺应 儿 童读 者 的期待 。 目前 儿童 文学 翻译 的研 究 多集 中在小说领域: 郭贵丽 以《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
为个 案 ,从 关联 理论 角度 对 儿童 文学 翻译进 行 了 探究 [ 1 J 7 ,但 其 翻译研究 只 是针对 小说 中的个 别句
顺 应性 、变 异性 和商讨 性是 交 际方在语 言使 用过
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 语用 学 家维 索尔伦 在他 的 的著作 《 语 用学 新 解》 一书中 , 阐述 了语 言顺应 理论 的整体理论框架 ,
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

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赵晓萌【期刊名称】《南阳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4)003【摘要】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处于边缘地位,因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之前也一直不受重视。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但纵观各类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目前仍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
本文以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1999年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境顺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As the edge posi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study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ad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Recently, there isa growing awarenes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ut most of the studies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a specific point and lack a theoretical base. This article uses adapt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Verschueren in 1999 asthe base, and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adaptation at phonetic, lexical, syntactic and contextual level, thus provid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ith a new perspective.【总页数】4页(P48-50,55)【作者】赵晓萌【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52.83【相关文献】1.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为例 [J], 於丹丹2.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规范——《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的个案研究 [J], 徐德荣;江建利3.顺应论视角下的韵语儿童文学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 [J], 左金梅;赵仪;4.顺应论视角下的韵语儿童文学翻译r——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 [J], 左金梅;赵仪5.顺应论视角下的韵语儿童文学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 [J], 赵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王彦支,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邮政编码:310018倪刚,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邮政编码:310018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4-0089-3顺应论观照下《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文化因素处理王彦支倪刚摘要:顺应论认为语言具有顺应性,它使得人们得以从一系列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
译者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也要做出语言选择。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包含文化因素。
儿童文学的翻译中,译者面临着既要保持童趣又要将原作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双重挑战。
我们从顺应论的角度来探究译者如何处理儿童文学中的文化因素,并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译本为个案进行分析。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因素;处理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一顺应论概述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 在1999年出版了《语用学的理解》一书,并系统阐述了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 )。
Verschueren 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的,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
这些选择可以出现在语言形式的任何一个层面上,从语音、形态、句法、词汇,再到语义。
而且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
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必须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
Verschueren 的语言使用观是建立在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点之上的。
变异性(variability )是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语言本身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范围;协商性(negotiability )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按照机械的方式或按严格的规则做出的,而是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做出的;顺应性(adaptability )是通过商讨的方法来选择语言,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二顺应论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对于语言顺应来说,Verschueren 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同时考察:(1)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即对语境因素的顺应;(2)顺应的结构对象(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即语言结构的顺应;(3)顺应的动态过程(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4)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
其中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渊源、意识形态、经济方式、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
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担任重要角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其实是文化的传递。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同一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因素的处理对译者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
因此,在顺应论关照下,译者试图顺应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来做出语言选择,以更好地实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作品之间的交流。
三个案分析———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是一部被公认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的童话,由于其中丰富的想象力和种种隐喻,不但深受各代儿童欢迎,也被视为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阿丽思的小女孩,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直到最后与扑克牌王后、国王发生顶撞,急得大叫一声,才惊醒过来。
这部童话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公式,此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遍了全世界。
就如何处理儿童文学中文化因素翻译来说,《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可作为很好的分析译本。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这部童话以双关、文字游戏、打油诗及模仿著称,其中包括许多文化因素。
这对译者来说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本文选取赵元任的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分析译者是如何处理文化因素并做出相应的语言选择。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第一个中译本出自赵元任,于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赵元任是我国的著名语言学家之一。
基于赵的成功译作,沈从文在1928年创作了《阿丽思中国游记》,陈伯吹于1931年出版了《阿丽思小姐》。
作为“五四”初期外国文学白话文翻译的重要成果之一,赵译本可以称得上是名著名译,全文生动流畅,适合青少年阅读。
尽管此后陆续有其他译本出版发行,但影响均远不及赵译本。
刘宓庆认为汉英互译中最常用的文化信息双语转换表现法有:模仿、替代、阐释和淡化。
我们将分别从以上几种文化信息表现手法进一步分析赵译本是如何处理文化信息的。
1.模仿。
所谓模仿指用目的语模仿源语的文化信息表现式,大体相当于传统译论中的直译,也可以说用目的语来复制或移植原语的文化信息。
这种方式主要利用人的通感,特别是形象通感传达文化信息,这种方式有利于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互补。
以下几个句子采用的就是模仿:(1)She took down a jar from one of the shelves as she passed :it was labeled “ORANGE MARMALADE ”but to her great disappointment it was empty.她经过一个架子的时候就伸手把一个小瓶子拿了出来;瓶上写的是“橙子玛玛酱”,可是里头都空了,好个失望。
(2)…at first she thought it must be a walrus or hippo-potamus ,but then she remembered how small she was now ,and she soon made out that it was only a mouse ,that had slipped in like herself.她一看先还当着是一只海狮或是一只大“黑布婆太马狮”,后来她记得自己已经是那么小了,所以才看出来那个东西不过是个老鼠,也像她自己似的,一个不小心滑了下去了。
·98·第10卷第4期2010年8月鸡西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Vol.10No.4Aug.2010例(1)中“ORANGE MARMALADE”(橙皮马末兰果酱是一种由柑橘皮加工而成的果酱,酱体呈金黄色至黄褐色,具有柑桔特有的风味)赵将其译为“橙子玛玛酱”。
而“hippopotamus(河马)”被译作“黑布婆太马狮”。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在构思、行文风格、语言使用上带给读者非一般的感受,并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能给儿童读者带来快乐。
与成人读者相比,儿童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较低。
因此赵顺应儿童读者的这一特点,并未对此处的文化信息做出明确解释,也没有直接音译。
为了不让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乏味,赵模仿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汉语中,我们也有对各种酱的说法,例如“芝麻酱”,“甜面酱”等等。
故赵取其中“酱”一词。
因为前文中已经提及“walrus(海狮)”,“黑布婆太马狮”中同样取了“狮”一词。
词汇中除去模仿的部分,赵加上了音译,这样一来不仅让小读者更容易地接收源语文化,同时也给小读者带来幽默感和神秘感。
2.替代。
替代是个开放系统,具有无限潜势。
所谓替代就是“易词而译”,旨在通过易来求变通,变通就能达。
替代可行性的主要理据是文化适应性及审美有效性。
源语文化被目的语文化替代后,读者更易通过本文化来理解作品。
以下几个句子采用的就是替代:(3)…and she tried to curtsey as she spoke—fancy,curtseying as you’re falling through the air!Do you think you could manage it?说着就一头向空中请安———你想想看,在半空中一头往下掉,一头又要请安,你能办到吗?(4)…thought Alice,“or perhaps they won’t walk the way I want to go!Let me see.I’ll give them a new pair of boots every Christmas.”但是阿丽思又想到,“我非得要好好待他们才行,不然怕我要他们走到哪儿去,回来他们不答应怎么好?让我看啊:我想我每年过年的时候要给它们买一双新鞋。
”例(3)中“curtsey”(屈膝礼)是欧洲的一种礼节,一般是女士或小孩向长者以及地位高的人行这种礼或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行礼的方式是含笑低头向对方弯曲一下膝盖(双腿)。
而在汉语文化中,并没有这种礼节,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赵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顺应汉语文化,用目的语文化中特有的“请安”替代。
“请安”在我国文化中是一种问候礼节,源于明代军礼,用于卑幼对尊长的问候。
例(4)中“Christ-mas”(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基督教在这一天庆祝耶稣的诞生,同时在西方国家这也是一个家族团聚的日子。
赵用“过年”来替代“圣诞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个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在春节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
因此,赵用“春节”来帮助小读者理解原作。
对于儿童读者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文化信息相对匮乏。
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做出语言选择使儿童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在以上例句中,赵充分意识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试图顺应目的语文化,将那些儿童读者感觉生疏的源语文化信息转换成他们熟知的目的语文化信息。
此外,生长在赵元任那个时代(五四时期)的儿童读者因社会动乱不安而倍受煎熬。
在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中,儿童读者缺乏受教育机会,理解能力也相对低下。
为弱化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排除儿童读者阅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文化障碍,赵选取相应的汉语文化信息来替代源语文化信息。
3.阐释。
阐释就是用翻译的办法疏解或化解源语的文化信息,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铺垫手段,但也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这个例句采用的就是阐释:(5)Alice thought this must be the right way of speaking to a mouse:she had never done such a thing before,but she remembered having seen,in her brother’s Latin Grammar,“A mouse—of a mouse—to a mouse—a mouse—O mouse?”阿丽思想对老鼠说话,一定要这样称呼才对:她从来没对老鼠说过话,不过她记得在她哥哥的拉丁文法书里头有“主格,一个耗子———领格,一个耗子的———司格,在一个耗子———受格,一个耗子———称呼格,哦,耗子!”例(5)中出现了一个关于拉丁文法的特殊文化信息———“A mouse—of a mouse—to a mouse—a mouse—O m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