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900字以上
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900字以上

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900字以上绍兴市政协城市文化策研室主任朱元桂告诉记者,朱自清来过绍兴,并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过书,但他的祖籍地在哪,其本人没有留下确切记录。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绍兴名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1随手翻开《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我细细地品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绍兴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绍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
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自豪而又响亮的回答“我是一个绍兴人!”我还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绍兴的许多名人的经典故事。
《绍兴名人故事》是一本绍兴人的“故事词典”,“词典”里让我了解了治水的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知道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我们地道的绍兴人;知道了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书法家王羲之……83位名人,88个故事。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二岁那年家中发生变故,家道一下中落,生活变得艰难极了。
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作为长子的鲁迅,幼嫩的肩膀上扛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帮“药罐子”父亲采药的过程中常常耽误了学习,在尽力帮母亲做家务而一次次被老师误解迟到的原因下,把委屈的眼泪憋进肚里,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个“早”字。
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进了鲁迅的心里。
从此,不让任何原因耽误自己的学习,从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敬仰的名人。
这同他从小刻苦学习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而我们呢?作为21世纪最幸福的这一代,我们多像温室里的小花呀!现代的小皇帝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上学放学由父母车子来回接送,不做家务,还任性撒娇,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做作业还要父母催,只顾自己享受,从不感受父母赚钱的辛苦。
有时考个好成绩,还要敲竹扛,奖励吃个肯德基什么的,想想这些真是羞愧万分啊!如果83位名人,小时候有一点点像我们的话,难道还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繁荣而昌盛的绍兴吗?难道还会有这些让我们骄傲的名人经典故事吗?名人故事,名人精神,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看完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和熟悉过程中,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激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
”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
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
“但鲁迅没有答应。
”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
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
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
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
”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
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
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
”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
“看到这个年表,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在这里出生,非常高兴,拍了很多照片回去。
事迹材料之浙江籍双百人物事迹简介

浙江籍双百人物事迹简介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
浙江籍的鲁迅、钱壮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钱学森、蒋筑英、王启明、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本刊刊登他们的事迹简介,希望通过开展学习宣传“双百”人物活动,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英模学习英模的浓厚氛围,涌现出更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忘我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涌现出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
鲁迅鲁迅(1881--1936),男,汉族,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县人。
文学家。
鲁迅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
1902年赴日本留学学医,后放弃医学救国思想,为改变国民精神转而志向文学。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结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
1926年参加北京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8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离京,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10月到上海,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从事革命文艺运动。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务委员,与瞿秋白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
1933年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一起为营救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而斗争。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如《祝福》、《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

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1随手翻开《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我细细地品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绍兴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绍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
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自豪而又响亮的回答“我是一个绍兴人!”我还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绍兴的许多名人的经典故事。
《绍兴名人故事》是一本绍兴人的“故事词典”,“词典”里让我了解了治水的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知道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我们地道的绍兴人;知道了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书法家王羲之……83位名人,88个故事。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二岁那年家中发生变故,家道一下中落,生活变得艰难极了。
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作为长子的鲁迅,幼嫩的肩膀上扛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帮“药罐子”父亲采药的过程中常常耽误了学习,在尽力帮母亲做家务而一次次被老师误解迟到的原因下,把委屈的眼泪憋进肚里,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个“早”字。
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进了鲁迅的心里。
从此,不让任何原因耽误自己的学习,从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敬仰的名人。
这同他从小刻苦学习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而我们呢?作为21世纪最幸福的这一代,我们多像温室里的小花呀!现代的小皇帝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上学放学由父母车子来回接送,不做家务,还任性撒娇,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做作业还要父母催,只顾自己享受,从不感受父母赚钱的辛苦。
有时考个好成绩,还要敲竹扛,奖励吃个肯德基什么的,想想这些真是羞愧万分啊!如果83位名人,小时候有一点点像我们的话,难道还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繁荣而昌盛的绍兴吗?难道还会有这些让我们骄傲的名人经典故事吗?名人故事,名人精神,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看完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和熟悉过程中,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激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2一说起绍兴,许多人就会想到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1清宣统元年(1909年),赵尔巽调四川总督,随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特给陆军副都统衔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
? 辛亥武昌起义,响应革命,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
后因巡防队索饷哗变及川籍军人反对,不得已离川。
民国元年(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1912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
1913年10月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
民国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
民国翌年7月,任广东新军司令。
张勋复辟,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
7月17日,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
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庆澜,下令改长广西,遂不得不离开广东。
后寓居上海。
民国11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民国14年辞职。
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奔走呼号,不辞劳瘁。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各界人士,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
次年,日军进攻上海,又向国内外募捐,并承担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支持十九路军抗日。
于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4月任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
1935年7月起,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8年8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持第五救灾区工作。
常年奔走于山陕豫之间,惨淡经营。
民国22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即送去银元10万,以充军饷。
绍兴历史名人

绍兴历史名人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几位绍兴的著名历史人物。
蔡元培蔡元培(1868年11月初五-1940年3月5日),字静斋,号言谷,是中国近代教育家、爱国人士、科学家、文化名流,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先行者之一。
蔡元培是绍兴理学第十七世嫡长传人,家族为绍兴十九家。
蔡元培早年留学日本,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从而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工作。
后来,他创办了南洋公学(现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校的创办,更是在于其倡导了“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的文化名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鲁迅的文学创作大部分都反映了中国民间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曾经说“我用我亲身经历的痛苦和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的,是中国最后精神的字句。
” 他的思想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
钱钟书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流。
他是学者钱穆的儿子,在教育上受到了严格的庭训。
钱钟书早年身为学者,曾有多次留学生活,学成归来后是教育及文化界的名流,以其卓越的口才和学识广博而著称于世。
钱钟书对于中国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很高的声望。
特别是他的《围城》一书,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珠玉之作。
钱钟书对于文化的批判也非常尖锐,曾经说过,“我们要批判二百年以来的所谓文化。
因为这种文化发展不能与人民共存。
这种文化是剥削所构筑的文化。
”邵逸夫邵逸夫(1907年11月2日-2014年7月21日),是中国著名的影视制片人、商业巨子、慈善家、文化名流。
他是香港邵氏家族的掌门人,执掌着全球知名的邵氏兄弟影业公司。
邵逸夫一生从事影视行业,对于香港影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五篇800字(精选)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12009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赫然在列。
此书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因此书中入选的人物名单,无疑带有官方性质。
此前3年,绍兴名贤馆建成开放,展出的97位绍兴历代名贤中,同样包括朱自清。
大量的资料也显示,朱自清祖籍绍兴,朱自清是绍兴人。
《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是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里面收集了67位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
其中一篇《文学优美、人格完美的大学者朱自清》,对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一生作了介绍,着重突出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崇高气节,体现了绍兴人的骨气。
“这篇东西不是我写的,但我看过有关资料,确实说到朱自清的祖籍是绍兴,他是绍兴人。
”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朱立元日前向记者表示,具体是哪篇资料,他已记不清楚,“但应该不会错”。
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对朱自清籍贯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文学优美》一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我是扬州人》。
在这篇作者晚年的回忆文章里,他写道:“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指清华大学——记者)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
”现在可以查到的诸多关于朱自清祖籍的资料,都来源于此。
现代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朱文斌告诉记者,朱家本姓余,且从朱自清的高祖起,他家就搬到了扬州。
“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跟着跳楼殉夫,留下遗孤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朱氏收养,遂改姓朱。
娶当地首富乔氏之女,生个儿子取名‘则余’,字菊坡,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
”朱文斌说,“则”是“即”、“乃”的意思,“则余”即表示不忘本姓。
朱则余后来做了海州府承审官,朱自清就出生在海州,即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时间是在1898年11月22日。
“四岁的时候,先父到邵伯镇(扬州高邮——记者)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
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
关于伟人的事迹五篇精选

关于伟人的事迹第一篇回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至今仍觉感人至深,引起人们无限的怀念。
周总理心中装满了祖国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以崇高的人格,获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与爱戴。
青少年时,当被问到为什么而读书,别人大多回答“为光耀门楣”“为一官半职”“为了美名天下”等等,唯独周恩来昂首挺胸,斩钉截铁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立下的宏伟志向。
之后的周恩来四处奔走求学,一生秉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一心只为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解放的道路。
秉持初心,执著前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周总理身兼多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周总理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群众的疾苦。
当周总理眉头紧锁时,就是国家碰到了难题;当周总理笑声朗朗时,就是共和国有了喜讯,那慈祥的笑容,饱含了对祖国和人民最朴素而真挚的爱。
在期间,他顾全大局,呕心沥血,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忠诚的干部,费劲心血,西花厅的灯火通明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他的心血都放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上,直到逝世前还交代,“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国大地去做肥料,这是为人民服务。
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仍要为人民服务。
”生活上,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
他常说:“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好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总理身上的衣服是补了又补,舍不得买一件新衣。
自己虽是总理,但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不许搞“特殊化”还制定了“十条家规”。
周总理就是这样,生活上简单朴素。
43年前,周总理走了。
他的高尚人格在人民心中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去世后,没有子女,银行里也没有存款,却有千百万群众十里长街洒泪送别……周总理啊,您还好吗?当年送您的十里长街,如今已是万里繁荣……您的躯体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您的精神将永远在中华儿女身上传承,我们会带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关于伟人的事迹第二篇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1906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22年离开家乡来到东京,进入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900字以上绍兴市政协城市文化策研室主任朱元桂告诉记者,朱自清来过绍兴,并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过书,但他的祖籍地在哪,其本人没有留下确切记录。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绍兴名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1随手翻开《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我细细地品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绍兴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绍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
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自豪而又响亮的回答“我是一个绍兴人!”我还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绍兴的许多名人的经典故事。
《绍兴名人故事》是一本绍兴人的“故事词典”,“词典”里让我了解了治水的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知道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我们地道的绍兴人;知道了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书法家王羲之……83位名人,88个故事。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二岁那年家中发生变故,家道一下中落,生活变得艰难极了。
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作为长子的鲁迅,幼嫩的肩膀上扛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帮“药罐子”父亲采药的过程中常常耽误了学习,在尽力帮母亲做家务而一次次被老师误解迟到的原因下,把委屈的眼泪憋进肚里,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个“早”字。
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进了鲁迅的心里。
从此,不让任何原因耽误自己的学习,从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敬仰的名人。
这同他从小刻苦学习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而我们呢?作为21世纪最幸福的这一代,我们多像温室里的小花呀!现代的小皇帝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上学放学由父母车子来回接送,不做家务,还任性撒娇,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做作业还要父母催,只顾自己享受,从不感受父母赚钱的辛苦。
有时考个好成绩,还要敲竹扛,奖励吃个肯德基什么的,想想这些真是羞愧万分啊!如果83位名人,小时候有一点点像我们的话,难道还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繁荣而昌盛的绍兴吗?难道还会有这些让我们骄傲的名人经典故事吗?名人故事,名人精神,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看完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和熟悉过程中,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激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2一说起绍兴,许多人就会想到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是的,自古到今,在绍兴这块沃土上涌现出了无数个文华四溢的名人,无数个肝胆相照的英雄……从大禹到“鉴湖女侠”秋瑾,从贺知章到“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鲁迅,从王充到“学界泰斗”蔡元培……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所敬佩,所爱戴,所学习。
先说起古代的绍兴名人,恐怕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勾践。
有个成语是专门赞扬他的事迹的,叫“卧薪尝胆”,对,战败后的勾践就是靠着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而最后取得了胜利,打败了骄傲自大的吴王夫差。
尽管现在已经改革开放都20年了,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但依然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要知道,我们的时代是竞争时代,怕吃苦那是不行的,最终也会一事无成,只能混日子。
想想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哪一个没吃过苦?又哪一个被困难绊住了?答案是:没有!但能吃苦的还是不少的。
像某些小学生,尽管家里的家境并不好,甚至到了贫困的程度,但他们面对困难会勇敢地站起来,早早学会了吃苦,能做许多家务活,帮父母们分忧。
在学习上,他们只要有书读就心满意足了,也知道父母供他(她)读书是不容易的,就会铆足劲认真读,给父母一个好的交代,让父母亲高兴高兴。
这是多么感人啊,小小年纪,就要干这么多事,真的能扛下来的,除了能吃苦的还会有谁?又要说到鲁迅了,他的那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曾经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激励了多少中国人为着革命的成功而奋勇向前冲!如今,虽然已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了,大家都欢迎外国人来中国作客,但这两句诗依然有效,为什么呢?很简单,只要改一个词就够了,把“千夫指”的原意改成“整天游手好闲的人或违反分子”就行了。
尽管中国是个大国,但还有个别违法分子在破坏祖国的和谐,我们对他们冷漠一些,不出多久,他们就会清醒,说不准还会弃暗投明,走上社会主义新道路呢。
绍兴名人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愿绍兴名人精神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3康乾盛世持续了近百年,进人嘉庆、道光中衰到清王朝灭亡又是一个百余年。
回顾这百余年间的书法史,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名书家无一不习汉魏石刻碑版并使之成为创新与变革的根据,除楷书、行书以外,又使篆书与隶书这两种久违的书休重放异彩。
被康有为誉为碑学“开山祖”的邓石如,还有隶书大家伊秉绥,是晚年进人嘉庆时代的人物,其他如吴熙载、杨沂孙、何绍基、吴大徽、杨守敬、张裕钊、俞撇、杨观、昊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等无一不是这一时期的名书家。
就在这个书体不断变换风格不断创新的时代,赵之谦以非常独特的姿态…他的各种书体都涉猎并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以行书作品为例来看,赵之谦能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这种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可见赵氏本人内在的情愫、精神。
同时他也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
赵之谦精通于书画篆刻,擅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两派,求笔诀于画花卉、蔬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明代的徐渭、原济等长处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画风,赵之谦曾经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之谦开创了清末写意花卉的新风,创作出了许多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
篆刻初学浙、皖两派,后吸收古钱币、镜铭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汉鉨印规范,章法讲究,古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路。
其篆隶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4章学诚,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
原名文酕。
文镳,字实斋,号少岩。
绍兴人。
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
26岁肄业国子监。
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
乾隆四十二年(1777)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
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
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
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
章学诚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
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
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
《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
后有近人叶长青注本。
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修志的过程也是章学诚史学理论逐步成熟的过程,以其提出较为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
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
《方志立三书议》可以说是章学诚所创立的方志学之精义所在,它的提出,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绍兴的伟人名人事迹5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
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
”(《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
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
”(《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
”(《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
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
”(《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
”(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
”(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
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
”(《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
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
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
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
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
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
”(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