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从军行8-部编版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我能正确读写“仞、蓟、涕”等9个字,理解诗文中重点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今天让我们再次学习几首古诗。首先我们先看第一首《从军行》。从诗题上大家能看出什么? 1.解释诗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
士的生活。 2.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3.作者介绍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
被称为“七绝圣手”。 “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一作“雁门关”。 穿:磨破。 破:打败。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这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他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边塞风光的辽阔,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古代战争残酷,开阔、萧索的景色也侧面反映出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但“孤城”中戍边卫国的将士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朗读古诗,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地图、想象、诵读等方式体会古诗意境。
4、感悟诗人当时的感受,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初识边塞诗,揭示课题(出示田园诗和边塞诗诗句)请同学们观察两种不同主题的诗句,通过盛唐时代流行的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
(出示视频)了解盛唐边塞诗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一是唐王朝国力强盛,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多次战争;二是当时很多文人投身边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诗派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引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解诗题读懂古诗的题目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学生自学注释了解)《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
2、知诗人同学们对王昌龄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交流自己对王昌龄的了解。
“七绝圣手”:“圣”有最高成就的。
王昌龄在写七言绝句上是有很高的成就的。
有圣称号是的还有谁?诗圣杜甫、孔子孔圣人...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读古诗请同学们先把《从军行》认认真真的读两遍,里面没有不认识的生字,相信同学们都可以读通诗句。
反复诵读、指导,明确朗读时应注意(节奏、韵律)2、明诗意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讨论一下诗意。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吟诵方法,分析古诗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古诗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古诗的吟诵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军人保家卫国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入课题《从军行》。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诗句的意思,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让学生谈感受。
5. 吟诵课文:教给学生吟诵古诗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地吟诵《从军行》。
6.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写作特点,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写作特点,进行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语:青海、长云、孤城、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 诗句分析:边塞风光、豪情壮志、保家卫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从军行》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2. 作业题目:背诵《从军行》并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
答案:见课本注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诗句理解和情感体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表现了军人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英雄气概。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优秀古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常识和诗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军人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读并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领悟诗文中的意象,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培养学生对军人的尊敬和敬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
3.情感教育:结合诗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军人尊敬的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边塞风景和军人生活场景。
2.图片: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从军行》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敬意和赞美。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形象地展现了边塞风光和军人的英勇形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对于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意象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意的传达。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边塞风光和军人形象;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和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的主题和内容。
3.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的意思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表达和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从军行》的作者陶渊明和诗歌背景;
2.能够听懂、朗读并理解《从军行》的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
4.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展现出《从军行》的诗意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
1.熟悉《从军行》的诗歌内容和背景知识;
2.准备诗歌的课件和录音资料;
3.制作诗歌背景介绍的PPT;
4.复印相关诗歌资料和习题,备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利用PPT介绍《从军行》的作者陶渊明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
诗歌的基本信息。
2. 学习《从军行》(40分钟)
•老师朗读《从军行》,学生跟读;
•教师讲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完成习题,进行讨论。
3. 表演与展示(30分钟)
•学生自行分组,选择一段《从军行》进行朗诵或表演;
•全班同学观看表演,进行评价和点评。
4. 总结(10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诗歌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对《从军行》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
1.完成《从军行》相关的习题,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2.背诵《从军行》中的部分诗句;
3.思考《从军行》中表现的情感体验,写一篇读后感。
五、延伸拓展
1.尝试解读其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体会其独特的情感表达;
2.探讨《从军行》与其他诗歌作品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从军行》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文学学习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3.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战士们身经百战,感受边塞的艰苦,诗人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2.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战士们身经百战,感受边塞的艰苦,诗人爱国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一)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没错,这个地方荒无人烟,你还看到了战士······)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古时候的边塞。
在塞外,将士们生活是怎样的呢,又为何一直坚持战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从军行》来看一看吧。
(二)板书诗题,读题释题(三)简介作者: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
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
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一、一读古诗,读出节奏。
(一)出示自读要求:1.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试着读出诗的节奏(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仞”的读音,“孤”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大屏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古诗,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城”“玉门关”“楼兰”等词的意思。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4单元 9《从军行》
教学目标
结合画面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将凝
固的语言转化为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
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诗人移景入情,将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融合在这幅画中,
学生较难理解,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让学生多读,从读中感悟,理解边塞中诗人思亲的情怀,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
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 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2、解释“从军行”。
3、简介作者。
知识讲解
(难点突
破)
二、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然后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自由读古诗。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看看这幅插图画出了边塞的情况,你能找到和它相应的诗句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我遥望玉门关”
2、你能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3、这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呢?
4、延伸到王之涣的《凉州词》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三、四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你又有什
么体会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集体有感情朗读诗句。 7、师生一起读。 8、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
四、巩固练习
1、根据所缺的内容填空。
2、配乐自由练习背诵。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诗中,走进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让我们感受到戍边战
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