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表药

合集下载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性味:苦、辛,微寒。 性味: 微寒。 功用: 二、功用: 1.疏散退热 .疏散退热——用治
发汗(力强 表实证 发汗 力强)—表实证 力强 麻黄—辛散苦泄 辛散苦泄,善宣 平喘—肺气壅遏之咳喘 麻黄 辛散苦泄 善宣 平喘 肺气壅遏之咳喘 辛、温 微苦) 利水—风水证 通调水道) 风水证(通调水道 发汗解表 (微苦 散肺郁而能 微苦 利水 风水证 通调水道 味甘,发汗力不及麻黄,表实、 味甘,发汗力不及麻黄,表实、表虚均宜 善温通经脉而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风寒表证 桂枝 善温通经脉而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温阳化气以行水湿而治痰饮、水肿、 温阳化气以行水湿而治痰饮、水肿、 奔豚气。 奔豚气。
牛蒡子 :
1.利咽解毒消肿,善治咽喉肿痛。 .利咽解毒消肿,善治咽喉肿痛。 并用治痈疮肿毒,痄腮,喉痹等。 并用治痈疮肿毒,痄腮,喉痹等。 现代用于抗肿瘤) (现代用于抗肿瘤) 2.性偏滑利,能通利大便。 .性偏滑利, 通利大便。
蝉蜕 : 1.善宣散风热并利咽开音。多用于小儿 利咽开音。 .善宣散风热并利咽开音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 2.明目退翳,常用治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明目退翳,常用治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翳膜遮睛等。 翳膜遮睛等。 3.止痉,用于 小儿急惊风,夜啼等。 小儿急惊风,夜啼等。 .止痉, 破伤风。 破伤风。 4.用量3~6g,研末服用1~2g;孕妇慎用。 .用量 ,研末服用 ;孕妇慎用。
五、使用注意
1.发汗应以微汗为宜。 .发汗应以微汗为宜。 2.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应慎用。 .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应慎用。 3.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六、 汗法的作用机理(参考) 汗法的作用机理(参考)
1.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 .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 于祛除病邪, 其中可能包括排泄毒素、 于祛除病邪 , 其中可能包括排泄毒素 、 中和毒素、 抑制细菌和病毒, 中和毒素 、 抑制细菌和病毒 , 以及加强 吞噬细胞的防御能力等。 吞噬细胞的防御能力等。 2.通过发汗和扩张周围血管,以发散体 .通过发汗和扩张周围血管, 温而起退热作用。 温而起退热作用。 3.通过发汗和全身循环的加强,增加肾 .通过发汗和全身循环的加强, 小球过滤等作用, 小球过滤等作用 , 以排除体内潴留的水 分等。 分等。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胡荽 伞形科一 年生草本 芫荽的全 草。鲜用 或晒干, 生用。
柽柳为柽柳科灌木或落叶小乔 本柽柳的干燥嫩枝叶。切段,生用。

•发 •散 •风 •寒 • • •
善达巅顶, 为治巅顶痛之要药。 苍耳子 祛风湿,止痛 辛 夷 为治鼻渊头痛、 鼻塞流涕之要药 通鼻窍 鹅不食草 止咳,解毒 葱 白 宣通阳气 胡 荽 开胃消食 透疹 柽 柳 祛风除湿
桂汤 • 用法用量:3~10g, • 使用注意:辛温助阳,伤阴动血,故热证、 阴虚、血证忌用;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 发汗力强—表实证 辛温 麻黄—辛散苦泄, 平喘—肺气壅遏之 善宣散肺郁 咳喘 发汗 利水—风水证 解表 (通调水道) 味甘,发汗力不及麻黄, 风寒 表实、表虚均宜 表证 桂枝 善温通经脉而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 善温阳化气 痰饮 • 以行水湿而治 水肿 • 奔豚气


第二节
• • • • • • • •
一、性能特点: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兼苦味:牛蒡子、蔓荆子、柴胡
1.性味:多辛,凉 ( 微寒 ) 兼甘味:菊花、葛根、升麻 部分甘、寒(质轻):蝉衣、桑叶、木贼 2.归经:多归肺经;次入肝经。 二、功用: 发散风热:治外感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咽 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及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者(发热、头痛、微恶风寒)
2.温通经脉 散寒止痛 胸痹心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 寒凝血滞 中寒腹痛 小建中汤 诸痛证 闭经、痛经 温经汤 风湿痹痛 风寒湿痹 风湿热痹 桂枝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白虎加桂枝汤
• 痰饮证 • 温阳化气以行水 小便不利、 • 3.助阳 水肿 • 化气 温阳通脉以复脉—心悸、脉结代 • 心肾阳虚,寒水上逆之奔豚气 • 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炙甘草汤、桂枝加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章  解表药
第 一 章
作用特点:
1、透发:
解 表 药
(1) 发汗透表:邪在肌表、卫表。
疏散、透散------随汗而解。
(2) 透发疹毒:麻疹以透发为先,以免疹毒内陷。 (3) 透发内热郁火:解表药之透发,配合清热之品, 内清外透,相合为功,治疗郁热积聚于内而无汗之证。
2、行散:
(1)消散疮疡:治疮疡早期;咽喉肿痛。 (2)行散水湿:麻黄的宣通利水;桂枝的温散化气。 均治水湿内停之证。 3、宣通: (1) 行散气血:紫苏、柴胡的调理气机。 桂枝的温通血脉。
1、配石膏:升麻轻浮上行,性既升散,复能清热,配石 膏清胃降火之力,治胃火亢盛之牙痛。 2、配白芷:善治阳明头痛,二者合用,疏散风热而止痛, 治疗阳明经之风热头痛。 3、配桔梗:桔梗宣肺而利咽,升散之性好,二者合用, 治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 4、配柴胡:共举升提中气之功。
牛 蒡 子
临床配伍运用:
1、配薄荷:加强宣散风热之力。 2、配蝉蜕:加强透疹、清泄热毒之功。 3、配瓜萎:瓜萎具清热解毒散结之功,二者合用,治疮 疡肿毒而兼风热表证者。
蝉 蜕
临床配伍运用:
1、配薄荷:加强散热、透疹、利咽作用。 2、配菊花:二者合用,加强清热明目之效,治疗风热上 攻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3、配钩藤:钩藤药性偏寒,息风止痉,二者合用,加强 止痉作用,治小儿热极动风。
荆 芥
临床配伍运用:
1、配防风:防风祛风之力强,二者合用,加强祛风解表 止痛作用,治外感风寒兼头痛,肢体疼痛者。 2、配薄荷:(1) 荆芥温性较弱,二者合用,可提高薄荷 的发散作用,治风热表证。 (2) 可以透发疹毒外出,治麻疹初起。 3、配血余炭:提高止血之力,治疗各种出血。
防 风
临床配伍运用:

中药学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解:解除、解散之意。

表:表邪、表证之意。

解表:即解散表邪、解除表证。

“凡是具发散表邪之功,以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根据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可分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类。

本章药物多具辛味,故都具发散解表之功。

辛温解表药味辛性温,故能发散风寒。

辛凉解表药味辛性凉,故能发散风热。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及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

表证兼正虚患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同用。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煎。

“凡具发散风寒之功,以治疗风寒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或辛温解表药。

”以辛温为主,多归肺、膀胱经。

辛-能发散温-能祛寒肺-合皮毛,肺气通于卫。

膀胱-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

风寒表证。

又可称表寒证、外感风寒、感冒风寒、感受风寒。

味辛、微苦,气温。

主归肺、膀胱经。

功在“宣发”,在解表药中发汗力最强,被称为发汗峻品。

长于发汗、平喘,是治疗表寒实证和肺实咳喘的要药。

⒈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配桂枝(麻黄汤)⒉止咳平喘:用于肺实咳喘,可随症配伍。

如:风寒犯肺配杏仁、甘草(三拗汤);寒饮伏肺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邪热壅肺、肺气失宣。

配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

⒊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主要症状腰以上水肿,头面为甚、恶风(类似现代医学急性肾炎初起) 配连翘、赤小豆。

⑴麻黄辛能宣温能祛寒、因此,麻黄具有发汗解表之功,可用治表寒实证。

⑵麻黄辛能宣,微苦泄降,温能祛寒。

入肺经宣发肺气,又具止咳平喘之功,可用治肺实咳喘。

⑶麻黄辛能宣,微苦泄降,小便通,水肿消。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蝉蜕
甘,寒;
肺肝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喑哑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3、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用于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麻黄
辛、微苦,温。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2、用于水肿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鹅不食草
辛,温;肺肝
祛风散寒,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用于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2、用于湿疮肿毒3、用于寒痰咳喘证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发表散风通用药,散外风息内风)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治风通用药。

风寒,风湿,风热。

散外风,息内风)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汤剂:1-3克,粉末:0.5-1克)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3-10克)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包煎)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辛温解表麻薷姜,苏桂荆柳藁羌防,通窍辛夷白细苍总结:通鼻窍: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第二节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具有特殊的清凉香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辛凉薄牛蝉菊桑,葛根升柴兼升阳,蔓荆豆豉贼浮萍升阳:葛根,柴胡,升麻,黄芪透疹:荆芥,西河柳,薄荷,牛蒡子,蝉蜕,葛根,升麻,浮萍解肌:葛根,桂枝。

第1章-解表药

第1章-解表药

【功效】
1. 发表散寒: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 2. 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 羌活与藁本功效主治异同】 同:均能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异: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项强痛、上半
身风寒湿痹; 藁本——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又归肝经善治颠顶头痛。 足厥阴肝经
【功效】 1. 散风寒:风寒感冒。 2. 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3. 除湿止痛,止痒: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疥癣。
【功效】 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2. 清利头目:质轻升浮,主散头面风热之邪。应用:
治偏正头痛要药,又治头晕目眩等。 3.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急。
淡豆豉功效:解表,除烦。 浮萍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1.细辛除祛风散寒外,又能
相同点: 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
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 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 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 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
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 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
等症。 【用法用量】 叶长于发散风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姜
【功效】 1. 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2. 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 3. 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客肺的咳嗽。 此外,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特点: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柴胡
【功效】 1. 解表退热:感冒高热;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2.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3. 升举阳气:气陷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表药的共性是(D)
A、辛散行气
B、辛散活血
C、辛散通阳
D、辛散解表
2、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A)
A、麻黄
B、桂枝
C、紫苏
D、生姜
3、表实有汗,表虚有汗均可使用的药物是(A)
A、桂枝
B、防风
C、荆芥
D、麻黄
4、风寒表证,咳嗽痰多又兼气滞胸闷,首选(C)
A、生姜B防风C、紫苏D、荆芥
5、生姜止呕,最宜用于(A)
A、胃寒呕吐
B、气滞呕吐
C、食积呕吐
D、胃热呕吐
6、长于祛风解表,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B)
A、白芷
B、防风
C、荆芥
D、细辛
7、用于风寒湿邪所致肢节疼痛,尤以上半身疼痛为主的最佳药物是(B)
A、防风
B、羌活
C、麻黄
D、紫苏
8、感受风寒,巅顶剧痛,当首选(D)
A、防风
B、羌活
C、麻黄
D、藁本
9、功能解表化湿,可治疗阴暑证的药物是(C)
A、细辛
B、白芷
C、香薷
D、桑叶
10、白芷善治(A)
A、阳明头痛
B、太阳头痛
C、厥阴头痛
D、少阳头痛
11、用于治疗少阳证要药的是(B)
A、葛根
B、柴胡
C、薄荷
D、桑叶
12、功善解肌退热,治疗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的药是(B)
A、柴胡
B、葛根
C、牛蒡子
D、升麻
二、多项选择题
1、功能祛风解表,风寒、风热、风热表证均可用的药是(CE)
A、羌活
B、牛蒡子
C、荆芥
D、薄荷
E、防风
2、细辛的适应证有(ABCD)
A、头痛
B、牙痛
C、鼻渊头痛
D、风湿痹痛
E、疮疡肿痛
3、均有通鼻窍、散风寒作用,可协同治疗鼻渊的药物是(DE)
A、葛根
B、柴胡
C、升麻
D、苍耳子
E、辛夷
4、下列药物属于辛凉解表药的是(BCE)
A、羌活
B、蝉蜕
C、薄荷
D、香薷
E、牛蒡子
5、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疏肝解郁的药是(BD)
A、紫苏
B、薄荷
C、桑叶
D、柴胡
E、牛蒡子
6、具有透疹作用的药是(ACDE)
A、升麻
B、柴胡
C、葛根
D、牛蒡子
E、荆芥
二、简答题
1.简述解表药的分类及各类的性能。

2.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葛根、升麻功效主治异同。

3.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均治头痛,其作用机制有何不同?
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