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语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示儿》的背景和作者,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书写课文标题和作者信息,整理古诗内涵关键词。
2.教学资料:配发古诗课文,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古诗或故事。
3.音响设备:播放古诗朗读或音乐。
4.教学道具:古代生活相关图片、装饰物品等。
四、教学流程1. 创设情境•利用音乐或图片创设古代生活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导入新知•向学生介绍《古诗三首-示儿》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 集体朗读•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古诗,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
4. 课文讲解•解读古诗内涵,分析诗中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古诗中的意义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6. 个人表现•学生个人朗读古诗,注重情感表达和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7. 拓展延伸•让学生体验古代生活,通过阅读相关故事或古诗,深入了解古代文化。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古诗的欣赏和理解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古诗三首-示儿》。
2.阅读一篇相关古代生活的文章,并写读后感。
3.准备一段古诗朗诵或表演。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示儿》,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示儿》是唐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五言,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情感;3. 诗歌意境:通过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示儿》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学期的古诗学习产生兴趣;2. 向学生介绍《示儿》这首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诗歌学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2. 分析诗歌的结构,解释对仗工整的手法;3. 解读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诗歌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四、诗歌欣赏(5分钟)1. 播放《示儿》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 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示儿》这首古诗;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并录制成音频。
板书设计:《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示儿》这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引导他们运用想象和感悟来欣赏诗歌。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示儿人教部编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吩咐”“衰颓”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相关背景《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救国,但未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领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含义。
(2)理解诗人借助家祭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查阅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古诗的喜爱,分享喜欢的古诗。
2. 介绍诗人: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3. 揭示课题:展示《示儿》这首诗的,引导学生思考题目含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文内容。
3. 让学生思考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等。
三、合作交流(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诗文。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用“吩咐”“衰颓”两个词语造句。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向父母尽孝道。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认识到诗人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情感。
《示儿》语文教案8篇

《示儿》语文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示儿》。
本课是一首由唐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期望。
诗文内容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通过诗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能够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通过诗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幅描绘山水画作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学生:“你们能从画中感受到什么?”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 诗文讲解: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并回答与诗文相关的问题。
6. 例题讲解:教师以诗文为例,讲解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7. 写作练习:学生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短文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默写《示儿》诗文。
答案: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请学生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理想。
答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我希望能够像诗人陆游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文《示儿》,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了明显的提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练朗读古诗《示儿》,感悟其中的意蕴。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朗读古诗,理解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含蓄的语言表述,领会其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2.黑板、彩色粉笔3.PPT课件4.音响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对诗歌的简短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介绍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
3.学生朗读古诗《示儿》,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
3. 关联课文通过讲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作品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示儿》。
4. 启示与讨论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示儿》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默写古诗《示儿》的部分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五、板书设计•《示儿》•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通过导入、学习、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动讨论,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祝教学顺利!。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讨论祖国的美丽河山、悠久历史,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2. 引入本课: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引出《示儿》这首诗。
二、诗歌解析(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3. 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朗读与背诵(5分钟)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2. 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1. 《示儿》南宋陆游作业设计:1. 抄写《示儿》这首诗,注意字迹工整;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诗人陆游的小作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祖国的美丽河山、悠久历史,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引入陆游的《示儿》这首诗。
在诗歌解析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示儿》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表达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热爱为主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唐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能够分析和评价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以及分析和评价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对于这些重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突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讲解法:通过讲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写作法:让学生模仿古诗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背景和作品,引入本课的三首古诗。
3.朗读课文: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4.讲解课文:讲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示儿》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含义,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部分学生在朗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难点:感悟诗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卡片4.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b.教师跟随录音,一起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c.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进行解释。
3.操练(10分钟)a.教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认读和朗读。
b.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c.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4.巩固(1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
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
复习古诗节奏。
(2 2 3)
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
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
)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
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
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元”,本来;“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
)
3、请学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反复吟诵古诗。
(2)根据字义讨论诗句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5、师:从“死去元知万事空”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死的态度是?(无奈,看淡生死)作者对生死看的这样淡了,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
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家祭”,祭拜祖宗;“乃”,你的,“翁”,父亲。
)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国家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师: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这是诗人生前最大的遗愿。
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渴望的心情是?生:盼。
(板书:盼)诗人渴望有一天王师能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所以他对儿子再三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对儿子最后的嘱咐,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强调,语重心长)这两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小结
师: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依旧渴望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板书:爱国)
四、主题升华
(背景乐)诗人的一生都在盼望着朝廷的军队,在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不舍,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这是为什么呢?请看陆游早些时候的一首诗作。
1、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3、师: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从“泪”字,你能听见什么?有哪些人在哭泣?他们为什么哭?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生活艰辛不幸让他们有一个动作-“望”
望着谁?他们会怎样地望?他们等到王师了吗?(没有)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又”,说明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可是却始终没有盼来。
4、师:正是因为诗人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望眼欲穿的遗民。
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作者的遗憾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作者的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作者的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作者的遗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过渡:就这样,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学生回忆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国家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
师过渡:南宋衰败的遗恨已经永远的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于我们少年而言,如何才能使国家强盛呢?在中国的近代也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肆意瓜分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此时,爱国学者梁启超认为要挽救民族危难,必须改造年轻一代的思想,于是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3、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
学生齐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学生展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能为祖国强盛做些什么?
六、教师总结,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富民强,少年有责。
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心怀祖国、报效祖国。
让我们一起背诵《示儿》吧。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2、收集爱国诗句,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爱国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