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带拼音、注释、译文)

王昌龄《采莲曲》(带拼音、注释、译文)《采cǎi莲lián曲qǔ》作zuò者zhě:王wáng昌chāng龄líng荷hé叶yè罗luó裙qún一yí色sè裁cái,芙fú蓉róng向xiàng脸liǎn两liǎng边biān开kāi。
乱luàn入rù池chí中zhōng 看kàn不bú见jiàn,闻wén歌gē始shǐ觉jiào有yǒu人rén来lái。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译文:采莲少女和荷叶颜色相同,简直像同一颜色布料裁剪的,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采莲少女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 《采莲曲》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采莲曲》译文及赏析《采莲曲》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个采莲的女子的情感和心境。
以下是对该诗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采莲曲》的意思解释:
该诗以描写一个年轻的女子采莲为主题,通过对她的情感和心境的描绘,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她对采莲的痴迷与投入,并隐喻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注释:
1. 荷叶:荷花的叶子,采莲的工具和动作的象征。
2. 斜槛:倾斜的门槛,意味着入门困难,指代爱情的困难。
3. 浮萍草:浮在水面的草,表现采莲的环境。
4. 朝意嫩:朝霞的颜色鲜嫩,意味着女子年轻美丽。
5. 足云霓:脚印如彩虹,形容女子的动作轻盈。
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文观止》:《采莲曲》是唐代服部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结合该文在《古文观止》一书中的习题进行理解和学习。
2. 女性诗歌研究:该诗表现了古代女性特有的情感和心境,在研究女性诗歌时,可以将其与其他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3. 王昌龄研究:对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采莲曲》。
4. 古代爱情诗歌研究:将《采莲曲》置于古代爱情诗歌的背景
中,与其他爱情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 唐代文化研究:该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可以结合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
总结:
通过对《采莲曲》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女性、古代诗歌和唐代文化的知识。
小学古诗《采莲曲》注释及译文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卷》有答案解析

18. 结合语段内容填空。
从文中可以看出,燕子的食物是( ),金翅雀的主要食物是( )。
19. 结合语段内容思考,下面说法不符合文章原意的是( )
A. 燕子早早启程去温暖 南方。B. 燕子和金翅雀一起出发去温暖的南方。
_____
在公路上
_________
_______
22. 读文中画线句子,从此以后人们会怎样对待电娃娃?仿照画线句子,给短文加个结尾,写在文后横线上。
23. 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为什么找不到电娃娃?下面答案符合文章原意的是( )
A. 因为大家不关心电娃娃,他不愿意工作。
B. 因为大家不觉得电娃娃重要,他伤心地跑掉了。
“小主持人”意思是:小小的主持。“持”的意思是:料理,主管,主持。
“掌声热烈而持久”意思是掌声热烈而且延续不间断。“持”的意思是:延续不间断。
9.你会用哪些词语描写你眼中的秋天,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秋高气爽②.秋风习习③.五谷丰登
陆续:表示时断时续、先先后后、有先有后、先后分明。一般前接或后接对象是人或具体事物的先后。
继续:连续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的意思。一般的后接对象是事业、活动、工作或具体动作等。
同学们走出教室时有先有后,用“陆续”,李老师批作业是活动,表示这一动作延续,用“继续”,四十分作业中间没有间断,用“连续”。
10.老师教育大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起来力量大,并引用了下面一句话,这句话是( )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B.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
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
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代指莲花。
)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第七单元《语文园地7》(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7一、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1.王老师急得.__________________。
2.他跑得.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累得.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仿照写句子吗?例: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1.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桥.....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理下面一段话的顺序。
( )这时,妈妈的眉毛又变成弯弯的,就像天空中弯弯的月牙儿一样可爱。
( )晚上,我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做家庭作业。
( )妈妈的眉毛会说话,妈妈的眉毛真神奇!( )妈妈也坐在旁边看呢!( )我刚做完一道计算题,妈妈的眉毛立刻皱起来,我知道做错了,连忙重算一遍。
这段话主要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练习。
采莲曲王昌龄_________________,芙蓉向脸两边开。
_________________,闻歌始觉有人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描写的是()。
A.水仙花B.荷花C.菊花2.根据古诗内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此诗《采莲曲》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一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
”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二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