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 虞世南带拼音
蝉的拼音版古诗

蝉的拼音版古诗
chán
蝉
tánɡyúshìnán
唐虞世南
c huíruíyǐn qīnɡlù,
垂緌饮清露,
l iúxiǎnɡchūshūtónɡ。
流响出疏桐。
jūɡāo shēnɡzìyuǎn,
居高声自远,
fēi shìjièqiūfēnɡ。
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
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古诗蝉的读音和解释

《蝉》chán唐·虞世南táng·yúshìnánchuíruíyǐn qīng lù,liúxiǎng chūshūtóng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jūgāo shēng zìyuǎn ,fēi shìjièqiūfēng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处】:虞世·南唐代《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蝉古诗 虞世南带拼音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蝉》拼音版注音:chui rui yin qing lu , liu xiang chu shu tong 。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ju gao sheng zi yuan , fei shi jie qiu feng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矮饮清露”,“矮”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矮”。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矮”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篓”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未句“秋风”柜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古诗《蝉》虞世南

古诗(gǔshī)《蝉》虞世南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ɡāo shēnɡ)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yìwén)及注释译文(yìwén)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lù shui),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局部,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洁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1出处编辑选自《全唐诗》卷三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2作品简介编辑《蝉》【年代】:唐【作者】:虞世南【作品】:《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 1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2 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 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4 藉(jiè):凭借3译文编辑蝉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的高,声音自然传的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唐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有《虞世南集》,[1]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虞世
南,隋大业初授秘书郎。
入唐,太宗引为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
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
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谥文懿《旧唐书》卷七十二及《新唐书》卷一百零二之本传云:“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
……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
与欧阳询、褚遂良。
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
《书断》卷中列其隶。
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
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群书理要》五十卷、《兔园集》十卷等,另有诗文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