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常见十大误区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英语翻译的常见误区

英语翻译的常见误区英语翻译是很多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然而,很多人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翻译出现偏差或错误,进而影响工作或交流效果。
本文将介绍英语翻译的一些常见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误区一:直译与意译不分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死板地按照原文进行直接翻译,而忽略了意译的重要性。
事实上,英语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很大,直接翻译可能会导致翻译不准确或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根据原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意译。
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一些词语,或者进行常识性的补充说明,以使翻译更加准确、清晰、易懂。
误区二:词语字面意思理解不准确有些词语在英语中可能有多种意思,但是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这些词语的多重含义。
这种情况下,对于英语文章的翻译可能会出现偏差或不准确的情况。
解决方法:在对于原文的理解上,需要充分了解英语单词的多重含义。
不要仅仅只看到词语的表面意思,而忽略了其隐含的多种意义。
有时候,需要查阅相关的词典或者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来扩展自己对于英语单词含义的认识。
误区三:语法结构理解混淆英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与中文有所不同,这可能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
有时候,特别是在翻译长句时,很容易把原文的语法结构混淆。
解决方法:在对于原文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理解英语的语法结构。
可以使用在线翻译工具或者专业的英语学习教材,来加强自己对于英语语法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英语翻译的技巧,比如分句、分段和使用标点等,以便更好地掌握英语翻译的技巧。
误区四:文化背景与时代差异理解不足英语翻译的另一个难点就在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差异。
很多英语文章中的文化和习惯深处,可能会让翻译的人不太容易理解。
解决方法: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和时代背景。
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文献、观看英语电影或者在英语国家待一段时间等方式,来拓展自己对于英语文化和时代背景的了解。
翻译常见错误总结

翻译常见错误总结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既需要对源语言有深入的理解,又需要能够准确地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
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
本文将对这些错误进行总结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
一、语义错误语义错误是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
它包括直译、谐音译、误解译等。
直译指的是将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词语直接搬到目标语言中,而不考虑上下文和语境的特殊要求。
谐音译则是根据音标或音节对目标语言进行相应的翻译,而不顾语义的准确传达。
误解译是指对源语言的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从而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的含义相差甚远。
针对语义错误,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传达和上下文的合理运用。
要避免直译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要求进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避免谐音译错误,我们可以选择寻找相应的近义词或短语,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对于误解译问题,我们应该对源语言进行深入的理解,确保正确把握其含义后再进行翻译。
二、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翻译过程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
它包括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句子结构混乱等。
在进行翻译时,很容易因为对源语言的结构和目标语言的结构不熟悉而产生语法错误。
这些错误会导致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不通顺和不自然,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为了避免语法错误,我们需要对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有充分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句子结构和谓语动词的一致性,时态的正确运用,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如果我们对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不是很熟悉,可以进行查阅相关的语法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以确保译文的语法正确无误。
三、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翻译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必须了解并尊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我们很容易将原文的含义歪曲或引发误解。
要应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和背景了解。
历年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翻译常见错误分析

翻译常见错误分析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意思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复杂性,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
本文将对翻译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提高翻译质量。
错误一:直译直译是将原文的词语逐字地翻译成目标语言,忽略了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表达习惯。
直译的结果通常语法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晰。
例如,将英文中的“to be or not to be”直译为中文“是或不是”,显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应该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
错误二:词义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就很容易出现词义错误。
这种错误会导致翻译的意思与原文不一致,给读者造成困惑。
例如,将英文中的“apple”翻译成中文“苹果”是正确的,但如果将其错误翻译为“手机”,就会引发误解。
错误三:文化误差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可能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误差。
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便准确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将中文中的“傻瓜”直译成英文“stupid melon”是错误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fool”。
错误四: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目标语言中,语法结构和用法可能与原文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例如,将英文中的“I going to store”翻译成中文“我去商店”是错误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要去商店”。
错误五:漏译和误译漏译和误译是翻译中严重的错误,它们可能导致信息的遗漏或错误传达。
漏译是指未翻译或遗漏了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情况,误译是指错误地理解和译出原文的含义。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翻译者需要仔细研究原文,确保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正确翻译。
错误六:风格不一致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一致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翻译者在不同部分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因此,翻译者需要保持一致性,并根据原文的风格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汉英翻译常见错误分析

汉英翻译常见错误分析一、汉英翻译错误分析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无论贫富, 一律平等。
所以人们对于大自然,全部一致并深深地依赖着。
尤其在乡间, 上千年来人们一直以不变的方式生活着。
种植庄稼和葡萄, 酿酒和饮酒, 喂牛和挤奶, 锄草和栽花; 在周末去教堂祈祷和做礼拜, 在节日到广场拉琴、跳舞和唱歌。
往日的田园依旧是今日的温馨家园。
这样,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说, 风俗也就衍传了下来。
常见错误一:词汇错误1.词的理解偏差2.词的上下搭配词汇错误1 :词义理解偏差(大自然的)恩赐: presents人,人们: human beings,men种植(庄稼和葡萄):plant crops and grapes栽(花): plant flowers锄草:get rid of grass温馨家园: warm houses,warm residences,warm family词汇错误2:词的上下搭配错误喂牛和挤奶:牛:cattle(牛,总称);bull(公牛);cow(母牛);calf(牛犊);ox(牛,统称;或公牛);bullock(阉牛);buffalo(水牛)错译:feed bulls and milk cow(喂公牛和挤母牛的奶);feed oxen and milk them;feed bulls for milk词汇错误2:词的上下搭配错误喂牛和挤奶:改译:使用及物动词,feed cattle and milk cows, feed cows and milk them, feed and milk cows, feed cows for milk;使用不及物动词,feed cattle and milk, feed cows and milk词汇错误2:词的上下搭配错误酿酒和饮酒:酒:alcohol, wine, liquor, spirits, beer, whisky错译:brew wine and drink alcohol, brew spirits and drink wine, brew wine and drink beer 词汇错误2:词的上下搭配错误酿酒和饮酒:改译:使用使用及物动词,brew and drink wine;使用不及物动词,brew and drink词汇错误2:词的上下搭配错误一致并深深地依赖: depend deeply and unanimously,depend deeply and identically种植(庄稼和葡萄): raise crops and grapes栽(花): raise flowers锄草: get rid of grass温馨家园: warm family常见错误二:词语顺序无论贫富: poor and rich,whether we are poor or not跳舞和唱歌:dance and sing常见错误三:语篇错误1.逐字翻译,画蛇添足2.重复不当,不合习惯3.断句不当,割裂语篇语篇错误1:逐字翻译,画蛇添足例1、在周末去教堂祈祷和做礼拜,在节日到广场拉琴、跳舞和唱歌。
汉译英常见错误解决方法

汉译英常见错误解决方法在进行汉译英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及其解决方法,以帮助大家提升翻译质量。
1. 字词意义混淆这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将一个汉语词语错误地翻译成英语中意义相近但不准确的词汇,导致翻译出现偏差。
解决方法:仔细查阅相关词典和语料库,确保正确理解所要翻译的词语的意思,并选择准确的英语词汇进行翻译。
2. 语法错误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导致在翻译中常常出现语法错误。
解决方法:研究英文的语法规则,特别是句子结构、时态和语序等方面的规则。
在翻译过程中,仔细检查每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确保语法的准确性。
3. 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汉译英过程中还可能由于文化差异而引发误解。
有些中文短语在英文中可能没有一个直接的对应词汇,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解决方法: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惯用语,提高对英文读者的表达方式的敏感度。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和意境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准确传达想要表达的含义。
4. 缺乏上下文信息有时候,汉译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缺乏上下文信息的情况,这导致翻译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解决方法:尽量收集更多的上下文信息,并与原文作者或其他资源进行交流,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在翻译中,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提出合理猜测来弥补缺失的信息。
5. 机械字面翻译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急于完成翻译任务,而只进行机械字面翻译,而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和流畅性。
解决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流畅性。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手段,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
希望以上的解决方法对于解决汉译英常见错误有所帮助。
不同的翻译任务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因此在每个具体场景下要灵活运用解决方法。
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翻译质量是我们的长久目标。
英语学习中的常见翻译误区及其纠正方法

英语学习中的常见翻译误区及其纠正方法Introduction: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职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翻译误区的存在,学习者往往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翻译误区,并提供纠正方法,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1. 直译误区直译是指一种过于字面化的翻译方式,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种错误常见于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词或句翻译成英语时。
- Example: "我饿了" 直译为 "I am hungry."Correction: "I am hungry" 是正确的表达。
直译 "我饿了" 在英语中不通用,应该使用英语中表达"饿了"的方式。
2. 词义误区有些英文单词有多个含义,学习者往往会将其译成与文意不符的词汇。
- Example: "实际" 译为 "actual"Correction: "实际" 应该译为 "practical",而 "actual" 的意思是 "真实的"。
3. 语法误区英文语法和中文语法有很大的区别,学习者很容易在翻译时犯下语法错误。
- Example: "我有一个书" 译为 "I have a book."Correction: "我有一个书" 应该译为 "I have a book." 书的英文是"book" 而不是 "a book"。
因为英文中 "书" 是不可数名词。
4. 固定搭配误区英文中有大量的固定搭配,学习者如果不熟悉这些搭配,很容易产生翻译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丨近5年来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2017-05-11 百校联盟☰返回列表文言文翻译,无疑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总结了历年来高中生最容易犯的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错误,希望各位同学多加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误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错误3: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错误4: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错误5: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错误6: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错误7: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①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②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错误8: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错误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各位同学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错误10: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