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杠杆的平衡》评课稿

合集下载

科学观课杠杆的科学评课记录

科学观课杠杆的科学评课记录
评价(教师素养、幼儿状态、教学效果):本堂课教师的着重点落在如何教给同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同学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所以,老师引导同学在这节课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测——实验——数据——规律——验证五个环节。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局部让同学自身考虑、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同学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
评价:1.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杠杆的作用。
2.能设计完成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规律。
活动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上的三点,初步认识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对杠杆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评价;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铺垫。
过程记录:1.还记得吗?上一节课,我们用手没能把奶粉桶打开,而用了杠杆就可以把奶粉桶打开了,这说明什么?使用杠杆可以省力,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教师小结:在杠杆尺上有刻度,从杠杆尺的中间往两边分别标有数字12345,在杠杆尺的下端有一排间距相等的小孔,在小孔的下面有小铁环可以挂钩码,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端挂钩码,老师手压杠杆的另一端,重物被抬平,这个装置是杠杆吗?(为什么?)请指出杠杆上的三点的位置。(学生指)
3.我们把杠杆左端当成阻力点,先用手掂一掂四个钩码的重量,然后在第三格的位置挂四个钩码,再请你用手感受一下,在杠杆尺的右端1、2、3、4、5格的不同位置撬起重物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小学科学观课评课记录
年 月 日 节
主题内容
杠杆的科学
领 域
科学
课 型
新授
学校班级
五洲六年级
组织教师
郭俊红

《杠杆平衡》说课稿

《杠杆平衡》说课稿

《杠杆平衡》说课稿《杠杆平衡》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杠杆平衡》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杠杆平衡》说课稿1一、说教材和谈学生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杠杆平衡》是小学自然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杠杆与平衡》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文具制作一个简易跷跷板,初步感知杠杆;第二部分:通过观察跷跷板的运动,从而认识什么是杠杆;第三部分:利用杠杆尺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使杠杆平衡的方法。

2、学生实际: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跷跷板”等杠杆,对杠杆认识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自然课上学生已经习惯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但学生对进行复杂实验比较薄弱,同时对复杂的实验数据的整理和从中找寻规律也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这节课,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较为复杂的探究杠杆平衡实验,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实验中自主探究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什么是杠杆。

2、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相同,且所挂位置相同时,杠杆可以平衡。

3、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不同时,适当调整钩码位置,杠杆也可以平衡。

4、培养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并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4、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亲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了解使杠杆平衡的方法,尝试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和总结规律。

二、教学设想“杠杆平衡”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在课堂上接触简单机械——杠杆。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找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了四个主要活动环节:①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出课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象与猴子是否能够一起玩跷跷板,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探究的兴趣;②利用文具制作简易“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从而认识杠杆;③实验探究杠杆平衡;④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再次讨论猴子和大象玩跷跷板的问题,并简单介绍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为下节课做铺垫。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a. 让学生尝试用钩码悬挂在杠杆的两端,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b. 引导学生发现,当钩码的悬挂位置变化时,杠杆的平衡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a.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4. 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a. 让学生举例说明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创造,提高生活便利性。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杠杆的种类,如一阶杠杆、二阶杠杆和三阶杠杆,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机械原理、建筑结构等。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拍照或绘图,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3篇)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3篇)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3篇)杠杆的科学评课稿(精选3篇)杠杆的科学评课稿篇1下面就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杠杆》课作如下点评:一、教学设计1.知识性科学课的首要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除知识目标以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也都要以知识为载体达成的。

就本节课而言,关于杠杆的五要素需要必须了解的。

任老师结合生活中实际的杠杆例子,请学生从中抽象出杠杆的模型,在实例的分析过程中对杠杆的五要素加以很好的落实。

2.技能性本节课的重要技能是对寻找实际生活中的杠杆和杠杆五要素的识别,以及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师生评价,生生互动的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都有基本的掌握。

3.教育性科学课虽不是思想教育课,但科学与情感(德育)的结合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通过引入我国古代劳力人民对杠杆的利用,提升爱国思想教育,以及埃及人民在建金字塔时对杠杆的利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

二、课堂组织1.情景鲜明本节课以用棍棒撬石块,开饮料瓶、订书机等贴进让学生身边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用笔和书本、文具盒模拟棍棒撬石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线突出课堂中所有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寻找杠杆的五要素这条主线展开。

3.活动多样本节课堂活动包括了“学生模拟棍棒撬石头”、“读图思考”、“小组站起身讨论”、“现场打开饮料盖子”、“动上臂体验人体上的杠杆”、“学生板画力臂”等环节,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学习。

三、课堂评价1.及时课堂上,任老师几乎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最后还有教师的评价,用及时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面广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看出,一般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相互之间的评价内容往往能挖掘出更有深层意义的内容。

如“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寻找的的评价,学生几乎提到了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两个力在支占同侧是方向相反,不同侧时方向相同,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组织学生对评价进行评价以及反思。

小学科学《杠杆的平衡》评课稿

小学科学《杠杆的平衡》评课稿

小学科学《杠杆的平衡》评课稿小学科学《杠杆的平衡》评课稿尊敬的章老师、姜老师、老师们:下午好!我代表《杠杆的平衡》第一评课组全体成员与在座的各位老师们交流我们的评课记录:一、教学内容创新,说课稿新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基于小学科学六上《杠杆》的课后延续探究课,也是陈老师模仿著名的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小天平》的一堂创新课。

这节课由内容虽然简单,但是经过陈老师的精心设计,设置了3个挑战项目,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激发了同学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浓厚的课堂氛围。

二、突出了同学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在学习的方法上看,陈老师在同学研究杠杆的平衡时,大胆放手,给同学充沛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同学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不只体现了同学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并提高了同学的科学素养。

2、从时间的分配上看,对实验的猜想和讨论5分钟,验证猜想3分钟,挑战第2关10分钟,本课交给同学探究的时间长达18分钟,教师在这堂课中仅仅起到了一个主导者的作用,她是同学学习科学的引领者、有结构资料的提供者和学习的伙伴和协助者。

三、教法得当,学法扎实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同学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协助。

这节课,陈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引导同学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一起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让同学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

本堂课教师的着重点落在如何教给同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同学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

用好整体评价“杠杆” 平衡低年级教学

用好整体评价“杠杆” 平衡低年级教学

引领 学生 在平 等 、 融洽 、 诚 的氛 围 中相互 交往 , 坦 在
和谐 、 主 、 取 的环 境 中获取 知 识 , 快 乐 、 民 进 在 自信
的个性 中茁壮 成长 。 矗
作 者单位 江 苏省靖 江外 国语 学校
(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主 ) 这 种 评 价 活 动 较 为 常 见 , 注 意 评 价 要 恰 如 其 应 分 . 励 形 式 多 样 以 及 合 乎 情 理 奖
的发 展 和进步 在课 堂 上很 难看 准确 . 握 到位 同 把 时 . 恰 当地 表 扬个 体 会 造 成学 生接 受 表 扬 的 “ 不 心

二、 对整体评 价的认识
在 进行 低年 级课 堂 教学 时 . 多采 用整 体评 价 宜
形 式 这 是 因 为 大 班 制 授 课 形 式 . 师 对 学 生 个 体 教
其一 . 两组 小朋 友 一起 按 照教 师 的要求 进行 学 习活 动 . 师 对两 组小 朋 友 的学 习活 动分别 给予 评 教 价 .然 后分 别 进 行 奖 励 ( 以在 黑 板 上 画 简笔 画为
理 饱 和 ” 不 利 于 其 今 后 的 发 展 。 另 外 , 体 性 评 价 . 整
其二 . 一组 在 进行 活 动 . 一 组则 在给 他们 “ 另 找
茬” 如一 组 在进 行集 体读 书 活动 , 一组 则 在“ 另 找
在培 养 学生 的集 体 主义观 念 、 小组 合作 意识 等 方 面
体验成功 的喜悦 . 获得进取 的力量 , 分享 合作的和谐。 作 为评 价 的协调 者 、 导者 、 进者 , 师要 给 指 促 教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八年级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材分析杠杆是很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也是后面学习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杠杆知识在小学《科学》中已有初步认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较完整的“杠杆平衡条件”的科学探究活动及分类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4.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

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事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让学生学会“分类思想”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难点:力臂的画法;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1.说教法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杠杆的认识中采用启发引导、点拨设疑的方法。

2.说学法利用学案导学、自主合作、分组实验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能力。

六.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造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

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二、认识杠杆:1.杠杆的定义: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扳手、剪子、开瓶器、核桃夹、羊角锤等生活用品,描述简单的使用过程,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尝试着得出杠杆的概念。

杠杆评课稿范文杠杆讲课稿(三篇)

杠杆评课稿范文杠杆讲课稿(三篇)

杠杆评课稿范文杠杆讲课稿(三篇)关于杠杆评课稿范文(精)一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展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试验结论隐蔽在数据中不易被发觉,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现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查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当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索,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测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试验中学生经受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测——设计试验——试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

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局部让学生自己思索、分析、发觉、实践、归纳。

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学问,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了科学讨论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育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试验根本到达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缺乏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试验室供应的一样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试验数据非常类似。

若试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试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试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试验还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几点在教学中应当留意: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依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抱负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方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特别困难。

3.画力臂并比拟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根底,肯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关于杠杆评课稿范文(精)二今日下午的自习课,打算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

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拟胜利,所以对今日的课信念满满,让学生拿走试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熟悉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

对于正常使用状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展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杠杆的平衡》评课稿
尊敬的章老师、姜老师、老师们:
下午好!
我代表《杠杆的平衡》第一评课组全体成员与在座的各位老师们交流我们的评课记录:
一、教学内容创新说课稿新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基于小学科学六上《杠杆》的课后延续探究课也是陈老师模仿著名的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小天平》的一堂创新课这节课由内容虽然简单但是经过陈老师的精心设计设置了3个挑战项目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激发了同学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浓厚的课堂氛围
二、突出了同学是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在学习的方法上看陈老师在同学研究杠杆的平衡时大胆放手给同学充沛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同学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不只体现了同学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并提高了同学的科学素养 2、从时间的分配上看对实验的猜想和讨论5分钟验证猜想3分钟挑战第2关10分钟本课交给同学探究的时间长达18分钟教师在这
堂课中仅仅起到了一个主导者的作用她是同学学习科学的引领者、有结构资料的提供者和学习的伙伴和协助者
三、教法得当学法扎实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同学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协助
这节课陈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引导同学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一起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让同学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
本堂课教师的着重点落在如何教给同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同学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所以称老师引导同学在这节课中经历科学
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测——实验——数据——规律——验证五个环节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局部让同学自身考虑、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同学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
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对于这堂课我们小组还有一些建议与老师们研讨:
1、教学过程非常顺畅但基本上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同学自身的思维设计参与比较少比方挑战的3关都是教师给同学的假如改变其中
的一个教学环节可能更好比方:我们已经顺利地挑战胜利2关你们还
能不能给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第3关你打算怎样挑战把研究内容的选择主动权交给同学
2、我们认为陈老师教学目标的设置动身点是好的但是教给同学的学习方法的总结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得出规律后还要验证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规律是经过长期的实验验证之后才干形成的而陈老师提出的却是规律——验证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里的规律应该还仅仅是同学通过实验后发生的猜想和想法
以上是我们小组讨论的评课结果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