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枫桥夜泊》的张继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这首诗将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霜天残月,江枫渔火,每一处景物都是灰暗、凄凉,到处都透着寒气,整首诗覆盖着深深的愁。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枫桥夜泊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语文枫桥夜泊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爱好1、请同学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肤浅,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布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 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

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孤独)小结:安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漂亮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情愿来读一读?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

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

惊奇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懊丧。

语文课文《枫桥夜泊》教案

语文课文《枫桥夜泊》教案

语文课文《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解释诗句的意义和描绘诗中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提高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绘画,表达自己对诗中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学生自行练习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如“枫桥”、“夜泊”、“乌啼”等。

学生通过课文上下文,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诗句意义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继和《枫桥夜泊》的背景。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学生自行练习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3.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如“枫桥”、“夜泊”、“乌啼”等。

学生通过课文上下文,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的准确性。

2. 生词和短语理解评价: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诗句意义理解评价: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延伸1. 绘画与写作:学生根据诗中的景象,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诗中的景象和自己对诗句的感受。

2.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比较《枫桥夜泊》的韵味和意境。

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

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

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枫桥夜泊》,学生能够了解到该篇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题,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3. 诗歌朗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并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堂的主题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其与枫桥夜泊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等方面。

然后重点解读诗中所展示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夜晚的描绘和感受。

4. 诗歌朗诵与交流(15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朗诵。

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个人的感想。

5. 总结(5分钟)对于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背景、含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上的朗诵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诗歌赏析的讲解和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枫桥夜泊》教案15篇

《枫桥夜泊》教案15篇

•••••••••••••••••《枫桥夜泊》教案15篇《枫桥夜泊》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枫桥夜泊》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最新-《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

最新-《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美丽的帮大家分享的《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仅供借鉴。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篇一知识掌握1.《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中的“姑苏”即指现在的________。

2.这篇议论文所要反驳的是________。

能力提高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

”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

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

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

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

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

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

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

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了死的了。

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有来由的了。

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

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因此,我认为,若是把“愁眠”解释成一座山,只会把全诗意境破坏无余,只会把这诗篇给糟蹋了。

这种解释法是不足取的。

也许考据家会说:“明明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说张继不是写的它呢?”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没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张继这首诗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呢?事实上,考据文章所谓“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语已经透露了消息。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6篇)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6篇)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6篇)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提2—3名学生吟诵)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同学请看。

(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生:喜欢。

师:想读吗?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

(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

小组读。

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5-8分)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

泊:停船靠岸。

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

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

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

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

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

你会感觉怎样?生:很幽静。

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

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

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

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

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

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

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

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

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

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

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

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

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

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

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

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

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

(给学生发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留连的钟声)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

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

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解释: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