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自由自我救赎论文

合集下载

救赎·自由·生死

救赎·自由·生死

救赎·自由·生死救赎、自由、生死是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

救赎,是指从罪恶中拯救人类的行为或力量。

在基督教中,救赎被认为是上帝的救赎,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使人类从罪恶中解脱,回归上帝的怀抱。

在佛教中,救赎被认为是从轮回中拯救众生,解脱人们的痛苦和苦难。

自由,是指人类追求自我的一种状态,包括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思想自由等方面。

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原则之一。

在自由的追求中,人类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并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生死,是指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人类与众生之间的区别。

生命也是一种神秘而又伟大的存在,它包含了无数的可能和希望。

而生命终结的时刻,也是人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

面对生死,人类一直在探索各种可能,试图超越自己的极限。

救赎、自由、生死三个概念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深刻的内涵。

救赎是人类对于罪恶的反思和承认,也是对于人性的自我救赎;自由则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追求,也是社会中发展的源泉;而生死则是人类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的。

救赎与生死相呼应,因为救赎的核心是拯救人类的灵魂和精神,使其得到永恒的轮回和归宿;自由与救赎相互依存,因为自由的实现需要从束缚和限制中解放,而救赎正是这种解脱的力量;而生死则是人类对于自由和救赎的一个检验和验证,因为生死乃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经历,人们如何在面对生死的挑战中,寻找自由和救赎的力量,也将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救赎、自由、生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内涵和关系,更在于它们不断激励人们的求知和思考。

人类的梦想和追求,是在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变,创造着更美好的未来。

救赎、自由、生死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救赎的作文6篇

救赎的作文6篇

救赎的作文6篇救赎的作文篇1与《阿甘正传》相比,我似乎更喜欢《肖申克的救赎》。

幽默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情感,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感触颇多。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安迪的银行家因被污告杀人,无辜入狱,谋划了二十年成功越狱的故事。

肖申克是那所监狱的名字。

希望和自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线索。

而正是拥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个囚犯才有能力有决心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作了囚犯后,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没有的。

至少他会时不时地召唤自由的降临。

在阳台上,阳光尽情散在他和朋友肩头;他让音乐飞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无人问津的角落,告诉每一个不自由之身,听,这就是自由。

他用六年撰写了一段自由传奇--那就是他一手复舒的图书馆。

在里面每一个不自由的人至少拥有一个读书的自由权。

正如影片所说有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翅膀太过耀眼。

是的,安迪正是这种鸟。

自由便是翅膀,一只永不失翅膀的鸟,怎肯永屈于栏杆之下,毕竟鸟会飞。

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鸟的翅膀,记得那夜电闪雷鸣。

有五十个橄榄球场的长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况那只是下水道。

全身恶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过皮囊一张,何况只是脏了囚衣。

正如破茧的蝴蝶,安迪从下水道钻出时,上帝赐于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这双翅膀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它真实的如同手脚。

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让雨水冲走蚩伏于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恶臭。

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电闪雷鸣,泪和着雨一起殒落。

一个人因有了希望才会想拥有自由。

当希望占据一个人的心时,他就会想“我需要自由”。

毕竟自由有种魅力,它可以去触摸希望。

瑞德似乎最明白这点,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东西,会令人发疯。

他学会忘记希望,告诉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

肖申克的铜墙铁壁,足以让一切希望成为笑话。

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失去希望的自由人。

当他寻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时,他选择了死亡。

死亡解脱自己又无碍于他人。

生死对自己已毫无意义,对于他人又值什么呢?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老头子罢了。

高三议论文:论死亡

高三议论文:论死亡

我曾经不⽌⼀次听到过朋友提过死亡这个词,这些朋友⾥有⼈到处求神拜佛,对死亡恐慌不已,战战兢兢,不允许别⼈在他们⾯前提⼀个死字,有⼈对死亡表⽰⽆所谓的态度,富贵在天,⽣死由命,能过⼀天算⼀天,有⼈不发表意见,⼲脆⽤⾏动⽤死亡来表⽰⾃⼰对死亡的理解等等。

可见⼈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五花⼋门,因⼈⽽异。

我不想对⼈们对死亡的态度发表⾃⼰的看法,我知道⼀切的理论在死亡⾯前只会是软弱和⽆⼒。

如果有机会,你可以站在⾼楼上,看着太阳东升西落,⽉亮缺失阴亏,⼤街上的⼈们从清晨到⿊夜,从昏黄到⿊夜,不管他来⾃何⽅,不管她将⾛向何处,⼈们聚拢,⼈们分散,也不管⼈们为了什么⽬的:⽣活、名利、野⼼、梦想、爱情等等,没有哪⼀双脚步会永远驻留。

⼈⽣好像⼀个巨⼤的站台,我们只是在属于⾃⼰的⽣命旅途中⼩憩了⼀会⼉,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没有,是富贵还是穷苦,是默默⽆闻还是闻名暇⽿,我们终将坐上死亡这趟不归的公车。

万能的主⼈―⼈类在死亡的⾯前只是⼀只⼒量弱⼩,或者说更本就没有⼒量的蝼蚁。

⼀个⼈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家中,死亡的阴影永远伴随着我们左右,死亡对每个⼈是公平的,没有⼀个⼈的⽣命在死亡⾯前⽐另⼀个⼈的坚强,没有⼀个⼈能充满信⼼,很有把握地说:“我明天能看到崭新的太阳。

” 死亡不仅仅是名词,更还是动词。

没有⼈知道死后是什么样⼦,但我们从⼀出⽣,就每时每刻都在死亡,我们度过的⼈⽣,都是在向⽣命索取,⽽我们要付出的就是死亡,你活着的时候就在为死亡作准备。

西塞罗说,探究哲理就是为死亡作思想准备。

其实,⼈类的⼀切智慧、学问、信仰和思考都在教我们如何转移对死亡的注意,如何不惧怕死亡。

医⽣⽤药物延缓不可治愈的病⼈,佛教告诉⼈们极乐世界的存在,祖国的荣誉使⼈献⾝死亡,爱情的⼒量可以藐视死亡。

从实际情况看,⼀只狗、⼀朵花、⼀本书、⼀辆车、⼀间房⼦在⼀些⼈的⼼灵的极其重要,⽽还有⼀些⼈更注重功名、财产、学识、地位,但在我看来这些东西⽐起对⾃⼰和别⼈的⽣命的珍惜和留恋是那样的微不⾜道。

论文-论死亡

论文-论死亡

论死亡在我三十岁的今天,论一论生命中的死亡。

首先抱歉,与很多观点可能不大一样,并且也不是鸡汤,我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古人云三十而立,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人物,都能立得起来,而我今天虽没立得那么坚挺,但总还是要给自己一些机会站起来!一、经过生死,瞥见它的面容我试着以当事人的身份去感受他们的死亡,但收效甚微。

邻居大叔走的那年,几个破碎的早晨,和他孙女一大早上学顺路去看过他,瘦的皮包骨,吃十块钱(那个时候十块算是很贵了)一颗的镇痛丸,忘记于哪一天没有了。

当时感觉有些怯懦,这感觉似不懂而跟风,有些怕。

接着没几年,还在初中的我周六回去被告知去给爷爷磕头吧,这个时候才知道爷爷走了,“作夜”时大人们会被允许看最后一眼。

这时候的感觉似没有感觉,大概感情没那么深,还是自己尚未懂得?邻居大妈去世之前瘫痪了两次,瘫痪后被照料的应该很差,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早晨发现,有时我想,这样生,不如去。

外婆去世时候我没有回去,不是感情不好,直到现在还能记得她亲切而变得模糊的样子。

直到与我家交集比较多的二爷癌症复发,从黄石姐姐那里赶回家去医院见了他,眼球发黄却充满求生欲,在病房里临走前我主动去握住他的手,因为我知道他很关心我。

后面已知放弃治疗了,时日无多,再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意识了,不多日便离去。

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在跟他握住手离去病房后,我憋住眼角的泪,这是第一次觉得人真的没了。

再到今年初,我自己经历发生手术,全家人胆战心惊,我告诫自己如果渡过难关,一定做好自己!这个月,讯息上来了一条消息,xx死了,你知道吗?xx是我的高中同学,一起玩的很好的兄弟,虽然各自为了生活打拼没有联系了,但不管何时的我都会想着等到自己过的好了,一定和他们一起浪。

这种感觉突然变得强烈和窒息。

无论现实过的好不好,却都是想要活着的,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直面死亡,于我本人最接近的一次,自己也吓的睡不着觉。

当时的念头是如果我真的不在了,我亲爱的人会怎么样,她将一个人孤单,她能接受我的消失吗?我的亲人会怎么样,逢年过节触景生情滴下眼泪,这是我最怕的。

自我救赎英文作文高中

自我救赎英文作文高中

自我救赎英文作文高中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I once felt really lost. Everything around me seemed to be in a mess and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just sat there, feeling so down.Then one day, I decided to change. I started to dosmall things that made me happy. Like reading a good bookor listening to my favorite music.Another time, I faced a big problem. I was reallyscared and thought I couldn't get through it. But I forced myself to be brave and took one step at a time.Sometimes I look back and think about how far I've come. It's not easy, but I know I'm growing and learning.I also learned to forgive myself for my mistakes. Weall make them, right? It's okay to not be perfect.。

【初二作文】死是安慰 讨论死亡的作文400字

【初二作文】死是安慰 讨论死亡的作文400字

【初二作文】死是安慰讨论死亡的作文400字死亡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它是无可避免的,无论我们多么害怕或担心,它终将会到来。

对于我而言,死亡并不让我感到恐惧或不安,相反,我认为死亡是一种安慰。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之处。

生命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

就像一本书有开头和结尾一样,生命也有起点和终点。

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它给予了我们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将永远存在下去,生命将显得平淡无奇。

而死亡的存在,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把握我们的生命。

死亡是一种解脱。

生活中,我们经历了种种痛苦和困扰,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心灵上的痛苦。

死亡给予了我们一个跳脱现实的机会,可以摆脱痛苦和苦难,追求真正的自由。

对于那些长时间病痛缠身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让他们不再忍受病痛的折磨,而是找到真正的安宁和和平。

最重要的是,死亡是一种人生的结束,而不是终点。

我们留下的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我们的思想、智慧和影响力。

逝者不会被遗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仍将在世间继续存在。

他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言论或者影响,继续影响和启发着他人。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多长时间活着,而是如何活出我们自己的独特。

死亡只是我们人生旅程的一个节点,我们在此之前要尽可能地活得精彩,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虽然死亡可能给人带来悲伤和失去的感觉,但我们不能忽略它所带来的安慰。

死亡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让我们摆脱痛苦和苦难,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成就。

它给予了我们的生命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来说,死亡是一种安慰,它让我更加关注当下,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理想。

高三议论文论死亡精编版

高三议论文论死亡精编版

高三议论文论死亡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高三议论文:论死亡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到过朋友提过死亡这个词,这些朋友里有人到处求神拜佛,对死亡恐慌不已,战战兢兢,不允许别人在他们面前提一个死字,有人对死亡表示无所谓的态度,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能过一天算一天,有人不发表意见,干脆用行动用死亡来表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等等。

可见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五花八门,因人而异。

我不想对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知道一切的理论在死亡面前只会是软弱和无力。

如果有机会,你可以站在高楼上,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月亮缺失阴亏,大街上的人们从清晨到黑夜,从昏黄到黑夜,不管他来自何方,不管她将走向何处,人们聚拢,人们分散,也不管人们为了什么目的:生活、名利、野心、梦想、爱情等等,没有哪一双脚步会永远驻留。

人生好像一个巨大的站台,我们只是在属于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小憩了一会儿,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没有,是富贵还是穷苦,是默默无闻还是闻名暇耳,我们终将坐上死亡这趟不归的公车。

万能的主人―人类在死亡的面前只是一只力量弱小,或者说更本就没有力量的蝼蚁。

一个人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家中,死亡的阴影永远伴随着我们左右,死亡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没有一个人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比另一个人的坚强,没有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很有把握地说:“我明天能看到崭新的太阳。

”死亡不仅仅是名词,更还是动词。

没有人知道死后是什么样子,但我们从一出生,就每时每刻都在死亡,我们度过的人生,都是在向生命索取,而我们要付出的就是死亡,你活着的时候就在为死亡作准备。

西塞罗说,探究哲理就是为死亡作思想准备。

其实,人类的一切智慧、学问、信仰和思考都在教我们如何转移对死亡的注意,如何不惧怕死亡。

医生用药物延缓不可治愈的病人,佛教告诉人们极乐世界的存在,祖国的荣誉使人献身死亡,爱情的力量可以藐视死亡。

向死而生的自由

向死而生的自由

向死而生的自由“向死而生的自由”,这是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词语,它传递着对生死之间的解脱和自由的追求。

它既是对死亡的接受和面对,也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珍惜。

那么什么是“向死而生的自由”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思考。

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如果面对死亡,我们是否可以勇敢地面对,以最自由的态度去迎接它?人类自古以来都对死亡怀有巨大的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永久的离别和未知的彼岸。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死亡终究是生命的终结,它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却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我们之所以感到恐惧,往往是因为我们害怕离开亲人、失去存在感和被遗忘。

但换个角度来看,即使人们面临死亡,也可以用最勇敢和自由的态度去面对,接受生命的结束。

正如康德所说:“一个人有多自由,就有多勇敢。

”只有当我们能够以最勇敢的姿态接纳死亡,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向死而生的自由”。

而实现“向死而生的自由”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对死亡,更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苦短,然而我们常常将时间浪费在琐事和无意义的追求上,忽视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死亡的角度去看待生命,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更有意义,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一个呼吸,感恩每一天。

不论是阳光洒落在脸上的温暖,还是亲人的关怀与陪伴,都变得更加珍贵而美好。

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不该让我们感到悲伤与迷茫,而是应该激励我们去做更多、更好的事情,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并且珍惜每一段美好的旅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向死而生的自由”。

我想说的是,要实现“向死而生的自由”,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内心的坚韧和永不放弃的勇气。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这些困难并不能让我们退缩和放弃。

相反,我们应该用最坚定的信念去面对它们,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们。

只有当我们不畏艰难地向前迈进,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勇往直前,不为任何困难所束缚,这才是真正的“向死而生的自由”。

“向死而生的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哲学观念和生命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自由的自我救赎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长期以来被归类为女性主义文学,许多评论家已从女性主义视角做过一些评论。

论文基于文本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新审视女主人公的死亡原因,以期对自由和死亡的主题能够重新再认识。

关键词:精神分析焦虑压抑自由死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小时的故事》(1894)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肖邦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讲述了麦拉德夫人在被告知丈夫遭遇车祸之后一小时内经历的情感的曲折起伏,自出版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关于这部作品,大多认为主要涉及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男权主义对“第二性”追求自由的压制与阻遏,揭示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意识的压迫和摧残。

女主角麦拉德夫人是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传统的家庭妇女,受到来自于社会机制、传统习俗和婚姻家庭对于女性的束缚,是被男权体系所扼杀的女性典型,她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男权体系下大多数女性的悲剧。

麦拉德太太的猝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苦难和绝望的根源,探索了女性抗拒压迫、争取自由、缓解心灵痛苦的途径,同时也寄托了肖邦本人在束缚中执著的理想。

虽然小说虽然很短,但是文中人物的话语特征、相互关系、空间转换等无不充斥着矛盾与讽刺,女主人公在这一偶发事件中的情感反应和心路历程直至死亡都合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指出压抑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因精神释放造成的大量情感因素对机体产生的刺激,目的在于减轻承受过多的心理器官的负担,同时通过内在的精神完成这一任务,又恰当地改变着现实。

这种改变活动有几种可能:要么本能全然压制,以至于找不到任何痕迹;要么以情感形式出现,但经过了性质上的伪装;要么转为焦虑。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对女主人公的死亡重新审视,从而使我们对这部短篇小说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以及自由与死亡的主题有新的认识。

一潜抑是导致麦拉德夫人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原欲会转化为焦虑,说得更清楚些,原欲以焦虑的方式来求得发泄,麦拉德夫人的行为及所处的外在的社会环境和内在的心理环境都在强化其心理防御机制,使得她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和欲望——丈夫去世后内心萌发的真实的欲望——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1 麦拉德夫人迫于对原欲的压抑从文中叙事可以看出女主人公麦拉德夫人得知其丈夫的死讯后,并没有像其他的女性那样茫然地接受,而是立刻哭了起来,小说叙述者在“立刻”后面不仅加上了“突然”一词,而且在表达其反应的同一个短句子中使用了三个标点符号,这种表达显示出女主人公的反应并非自然状态下的应激反应,而是有控制地表现自己的感受,麦拉德夫人的这种有意识的控制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之一,因为在约瑟芬及理查德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言行的期许下,麦拉德夫人不得不对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观念体系所屈服,所以出现了这样有控制的反应,以符合传统伦理的”好太太”的期望,这种为符合外界的某种期许而压制本我真实情感和想法的行为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谓的潜抑。

这种叙事凸显出在社会规约面前,麦拉德夫人不得不成为一个僵化的方程式的人,社会空间于她已经几近窒息。

于是麦拉德夫人的真实的情感被强制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而这种压抑却是麦拉德夫人产生焦虑和痛苦的根源。

2 麦拉德夫人焦虑的产生当女主人公回到自己的房间时,她那被深深压抑的自我做出了最强有力的挣扎,此时的麦拉德夫人几乎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她并不明白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只是本能地感觉到获得自由的快乐。

当她不由自主地喃喃道“我自由了”时,痛苦和压抑最终冲破了前意识的检查,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看来,女主人公此时处于失神或心理变态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失神或变态的存在,其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自我存在价值的潜意识才显现为知觉,即上升到意识层面,此时麦拉德夫人心理防御机制开始转化,在无任何外界干扰的私人空间里,快乐至上原则开始萌发。

在本我对自由的渴望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女主人公终于意识到自己所需要的是自由时,茫然的的神情和随后出现的惧怕的神情从她眼中消失了,双眼热切而明亮,脉搏跳动加快,体内流动的血使她全身温暖而放松。

而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忘我这些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焦虑的等同物。

这种原欲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总是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发泄的出路。

但由于它往往与社会道德不容,因而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因此,麦拉德夫人即使在已经感受到自由的冲动时,传统婚姻伦理道德的暗示作用也还并未消失,她微弱的意识还在不停地警告和压制那些离经叛道的本能反应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念头。

所以,麦拉德夫人即使在呼喊自由时也还是用很低的声音,也害怕被他人听到,还在勉强地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向往自由的冲动。

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女主人公自由和自我存在价值一直被压抑在婚姻的牢笼中,没有追求的时间和空间,长期被压抑的欲望无法用正常的方式导出,便会导致焦虑不安。

我们无从得知女主人公的心脏病的起因,但是对于一个在小说构建的社会环境下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女性来说,心脏病或者其他疾病无一例外都是焦虑的外在表现。

二麦拉德夫人潜意识、改变焦虑状态的源动力当麦拉德夫人独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她的自由意识在丈夫死亡的条件下开始萌发,渴求自由的无意识蠢蠢欲动。

自由在一切事务中总是以不满的觉醒出现的,永远不是被欣赏的状态,而是一种本体论的渴望,其中压抑性的情况本身,恰恰在遭遇拒绝的一刻被第一次察觉。

但是超我的道德律令像苍白无力的她的双手最终让步于本我的自由快乐的现实原则,本我冲开了前意识的审查,通过自我找到了出路。

最终意识到所找寻的令之害怕的朦胧感觉是——对自由、身心自由的渴望。

麦拉德夫人之所以意识到自由是因为对于生活存在状态的不满,尤其是对于本我的欲望的追求长期处于压抑之中。

对于作为女性的个性追求,个人存在价值及生命本身的反思,这一切都在丈夫死讯后迅速得到释放,也就是说,丈夫的死讯彻底唤醒了麦拉德夫人追求自由的本能。

而在这种觉醒意识面前,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自由的感觉使一向疾病缠身的麦拉德夫人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的麦拉德夫人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胜利之光,她的神态俨然像一位胜利女神,这种精神的新生仅在她意识到压抑时才会勃发,才会突破物质现实的牢笼,最终麦拉德夫人的强有力的本我终于挣脱了超我所设置的种种障碍喷薄而出。

三麦拉德夫人死亡的精神诱因1 压抑的失衡导致精神上的伤害女主人公麦拉德夫人与其丈夫布伦特利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相互关系本处于一种平衡之中,而其丈夫的死讯改变了这种压力的平衡,婚姻对于她的自由、情感、心灵的束缚就在丈夫死亡的一霎那土崩瓦解,来自丈夫的压力的消失,使得麦拉德夫人对于丈夫的反压力(潜意识)突然失去支撑,对于患有心脏病的麦拉德夫人来说,必然会受到触动进而伤害,正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关于压抑的描述:被压抑的观念在意识的压力下持续活动,要平衡这种压力必须有持续的反压力。

压抑需要持续的能量付出,压抑一旦停止,人便会受到伤害。

2 死亡是麦拉德夫人自由的唯一归宿布伦特利的归来,对于处于精神失重状态下的麦拉德夫人来说,又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与压力。

因为麦拉德夫人在自己房间里自我地痛苦挣扎时,并未一味地沉浸于痛苦亦或是快感当中,现实的桎梏与思想的脱缰引起的痛并快乐的纠结迫使她走入近似魔幻般的梦魇,对于人的原始情感本能的剥夺同样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但不幸的是,麦拉德夫人就深陷此间。

此刻超我像她纤巧的手一样苍白无力,对人生的自由及自我价值追问与反思,对婚姻的重新再认识以及对未来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幻想等等的一切都在丈夫归来的一刻突然变得毫无意义,人生又回到原点。

对于已经觉醒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曾经经历的和决心要为自己未来的许多年勇敢地活下去的麦拉德夫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难以想象她还能像从前那样生活下去。

正如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中的埃德娜,无法回到往日生活的轨迹上去,继续受压抑受奴役一样,她的死标志着她和过去那种扼杀个性的生活彻底决裂。

如果不能过上自己所憧憬的自由生活,她的自身存在也就失去意义。

麦拉德夫人的死是快乐原则压倒现实原则的无意识的外显,是本我战胜超我的最高形式。

压抑一旦改变,想重新恢复是不可能的,死亡——对于麦拉德夫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是最好的归宿,麦拉德夫人的猝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苦难和绝望的根源,探索了女性抗拒压迫争取自由、缓解心灵痛苦的途径,是麦拉德夫人自由的自我救赎。

四麦拉德夫人的悲剧是人被物化、客体化的悲剧存在主义与人格主义都认为罪大莫过于把人变为物,把主体变为客体,把特殊变为一般,把目的变为手段,这是一般化形式进行杀戮。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麦拉德夫人除了有心脏病以外,过着传统意义上的“美满”生活,但是,她的一举一动,包括语言和思维,必须完全按照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式进行。

虽然她意识到自己所追求渴望的是身心的自由,但是从文中很清晰地看出作为主体的麦拉德夫人却不是主动感知自由,而是自由主动从潜意识中萌发并显现,看似是麦拉德夫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主动感知,但却更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她生活在一个被自我异化的被动世界当中。

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还有什么比丧失自我主观能动性、进而沦为客体改造奴隶更为可悲的呢?故事的结尾也很突兀,短的只有一句话:医生赶到时人们说她已死于心脏病——因快乐至极而死。

在这里,我们看到医生用的是复数,判定死因的人也是“他们”,而且在时态上也有冲突。

很明显“他们”把握了话语权利,“他们”的判断和推理也主动迎合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期许,当然麦拉德夫人已没有办法为自己正名,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只能就这样无语地死去,丧失了一切表达的可能,凸显出了主人公被客体化的悲哀。

在小说建构的社会伦理道德范式中,作为女性代表的麦拉德夫人实际上已经被物化、一般化和客体化。

对于一个独立的有着心灵和肉体的特殊诉求的生命个体,这种特殊诉求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式产生了冲突,其表现为对生命个体的诉求漠视和贬斥。

在当时强大的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中,想要凸显女性个性化的生存方式,抗拒改造、同化的外力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凯特·肖邦通过对麦拉德夫人在一小时中所发生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刻画,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在传统道德体系下努力挣扎、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麦拉德夫人最终的死亡看似意外,其实必然,因为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看,压抑的突然改变必然导致伤害,对于本身就有心脏病的麦拉德夫人来说,死亡是必然的唯一的结果。

小说的实质是当麦拉德夫人精神上自由的种子已经萌发,而当时的社会道德体系却根本没有其追求的自由生存的土壤和环境,那么肉体的死亡也许就是灵魂自由的唯一归宿,也是自由的自我救赎。

凯特·肖邦通过这一看似必然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尊重个体与个性,杜绝把人物化、一般化和客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