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赏析_期末论文《肖申克的救赎》
《2024年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范文

《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篇一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叙述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影片以监狱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安迪的坚韧与智慧,展现了信念如何拯救希望,以及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本文将就电影中的救赎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安迪的信念与坚持安迪,这位银行家的角色,因为一场冤案而进入肖申克监狱。
在黑暗的监狱生活中,安迪并未沉沦,反而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困境。
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够逃脱监狱的束缚,而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寻找逃脱的机会。
他的智慧和毅力体现在他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自由的渴望上,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成长。
二、信念的力量在电影中,安迪的信念成为了拯救希望的力量。
他的信念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许。
他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实现自由。
这种信念使他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始终保持冷静和乐观,同时也感染了其他囚犯和狱警。
三、救赎的内涵电影中的救赎不仅体现在安迪的自我救赎上,还体现在他对其他囚犯的影响上。
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其他囚犯摆脱困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此外,他还为狱警们带来了人性的关怀和温暖,使他们逐渐摆脱冷漠和麻木。
这种救赎的内涵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希望的力量。
四、希望的种子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象征着人性的困境和社会的黑暗面。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安迪等人的信念和坚持为观众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这种希望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驱使人们不断前进,克服一切困难。
五、超越现实的思考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还让我们思考了一些超越现实的问题。
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如何面对人生的低谷?电影通过安迪等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找出路,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到希望的光芒。
欧美电影赏析论文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赏析“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真正不灭的希望在哪里。
也许,仅仅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一念之善罢了。
当我们心存着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对待所有对我们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事情。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总能泰然处之并且找到通往救赎的天堂之路。
现在一说起《肖申克的救赎》我就有说不完的话电影的原名是《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也许翻译成《肖申克的救赎》更为合理,但我却不得不感谢将其翻译成《刺激九五》的台湾盗版商,是你们让中国的普通观众能看到一部如此精彩的影片。
Shawshank(肖申克),是一座监狱,台湾碟翻译成“鲨堡”,看似毫无道理,却也意味悠长:肖申克监狱,不正是一座“关着鲨鱼的堡垒”吗。
我始终认为,影片既不像片商标榜的那样,是部惊悚片,也不像无数专业影评人评论的那样,是部励志片。
在我心中,它只是一部好电影,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好电影,仅此而已。
如若问我影片为何打动我,我会毫不忧郁的写下:希望、自由。
关于希望至今记得,瑞德与安迪的一段关于希望的对白,并奉为经典。
安迪:你应该继续吹(指口琴)就不会忘记了。
瑞德:忘记什么?安迪:忘记在这世界上,还有这用高墙栅栏围起来的地方,还有你自己心里的,他们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
显然,瑞德已经认同了典狱长的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
但是,安迪却答之以一个淡定的微笑。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起,世间无数的拼搏、付出,以及百折不回,就正是为了内心的希望吗?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形同虚设,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救赎自由,甚至救赎鲨堡(肖申克监狱)。
有了希望,安迪便可在无尽的等待与提心吊胆中尽情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精选6篇)-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精选6篇)-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1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
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在狱中,因他学过金融管理,最终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了让身边的狱友们能喝到冰啤,为狱卒逃税,最后为狱警洗黑钱。
直到后面又送进一批犯人,其中一个犯人告诉他谋杀他妻子与情人是另一个人,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狱警,换来的是告知之人的死讯和他被关二个月的禁闭。
狱警为了他能继续洗黑钱而选择把他永远的留在牢中,最终安迪明白真正的救赎只有靠自己,他用十九年时间用小铁槌凿开了美女图后的墙壁,爬过了500米的臭水沟,在那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看着安迪拥抱自由的神情,我深深为他寻求自由希望所震撼。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励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着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自由、友谊和爱情的感知能力。
面对挫折、艰难、失败,是消沉还是奋进,是坚持还是弃守,是偃旗息鼓还是励精图治,《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2这部1994年上映的片子至今看来仍带给我诸多感触,有人说看电影是看别人的故事,但我觉得看电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电影里讲述的一个词“体制化”有震撼到我,老布是肖申克监狱图书馆管理员,坐了50年牢,当宣布他可以假释时他竟然不知所措,为了留在监狱他不惜伤害同伴,假释后他无法适应监狱外的生活天天做噩梦,以至于最后用一根绳子吊在横梁上结束了生命。
反观我们自己,从小就被教育要干一行爱一行,做好革命事业的螺丝钉,一直被体制化禁锢着。
2003年我从学校毕业,就一直在工作,13年没有间断过,其实早已厌倦了两点一线的上班、回家的生活,也特别想逃离天天上班的“体制化”的生活,却又担心自己一旦不工作了能做什么。
影视鉴赏 结课论文

《影视鉴赏》结课论文Hpu chang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你。
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
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
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
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
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
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这无疑是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
高大森严的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仿佛我们在现实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冷酷的权威的代表。
当我们对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不断地接受这种权威的训练、锻造和暗示,我们不断地被告诫要完全清除干净自己内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接受它的教化,从而赢得它的奖赏,以期获得我们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并实践自己单纯的梦想。
但权威却正不可感知地、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心脏和呼吸拥有了权威所赋予我们的统一的节奏,而我们自己对此却一无所知。
寂静的呐喊——评析〈肖申克的救赎〉

在尘世的喧嚣中,电影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人心。
近日,我看了一部名声在外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以其深邃的主题和隽永的人物刻画,让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监狱和救赎的故事。
银行家安迪被诬陷谋杀妻子及其情人入狱,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了长达20年的时间,最终逃脱出这座囚笼。
此片虽为西方产物,但其中所揭示的人性和希望的力量却是普世价值的体现。
在开篇处,导演便以一段看似平静却又暗流涌动的画面切入主题——安迪初入肖申克,面无表情地穿过重重铁门和高墙,仿佛误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一场景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铁屋”的象征意义:“我梦见自己正和一个清明时代中的青年谈话。
他说:‘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成女人。
’”在这里,“铁屋”不仅是对困境的象征,更是对人性压抑与束缚的一种隐喻。
然而,《肖申克的救赎》并非只是简单的逃脱故事。
它深刻地探讨了自由、希望与人性的话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狂人的日志,其实是灵魂深处的真实记录;而诗人们的诗歌,则往往是灵魂深处的一种隐藏的表现。
”安迪的角色复杂而立体,他身负冤屈却不失风度翩翩;他在监狱中展露出的智慧与坚韧让人折服;他对友情和生活的热爱显得如此真诚和可贵。
他的形象不正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硬骨头”,那种“任荒凉之虚妄毒其心志也不可动其志趣”的人吗?反观越狱的过程本身,并不仅仅是一种肉体上的挣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正如当年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一样:“国人之心病已深矣!”在这个国家机器冷酷无情的地方,“病”的是那些失去自我、放弃思考的人们。
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片段之一便是安迪帮助他的狱友获得啤酒的场景:阳光洒落肩头的那一刻,“我们感觉就像是个自由人”(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
)。
这大概是所有压抑情感得以释放最为生动的象征了。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e418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6.png)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摘要:《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由于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历来为读者所欣赏。
主人公安迪由于被冤入狱,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本文以安迪在监狱中的生活为起点,论述他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也实现了自己不同方式的救赎。
关键词:安迪,肖申克的救赎,体制化,人性的思考《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所描写的故事发生于1947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婚外情的妻子,喝多酒后本想杀了妻子及其情人,但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没有这样做,但凑巧的是,他的妻子及其情人却在那一晚被杀,安迪以杀人罪被判入狱。
他入狱之后的人生,是与之前十分不同的,因而其故事主要是围绕他与监狱而展开的。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电影,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银行副总裁安迪的人生故事,由于他的妻子有婚外情,而妻子及其情人被人杀害,他被冤入狱,因此被判了无期徒刑。
当他进入监狱之后,受尽了各种折磨,也因此结实了朋友瑞德,而对清白无望,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监狱长和狱警洗钱,让自己摆脱了做沉重的体力活的工作。
在这同时,他也为自己和狱友赢得了许多快乐和空间。
当得知自己有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时,监狱长却怕他出去之后揭发自己,而危害了证人让他此生无法走出监狱,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安迪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重新调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生,于是他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一个地道,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安迪成功的越狱。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故事经过,以下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对这部影片进行赏析,以期望对安迪及这部电影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从监狱看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监狱里,而肖申克这所监狱却是一座十分有名的监狱,他以管理的严苛而出名。
这所监狱就像一个人间地狱,狱警粗暴的对待犯人,他们十分严厉且没有人性,他们是那里的君王,对犯人非打即骂,动不动就以体罚相加。
肖申克的救赎 毕业论文

肖申克的救赎毕业论文肖申克的救赎:一个关于希望与自由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它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弗雷恩被错误指控并入狱,他在监狱中通过智慧、毅力和友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更是探讨人性、希望和自由的深刻寓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肖申克监狱,这是一个阴暗、残酷的世界,充满了暴力和不公正。
安迪在这个囚禁的地方,展现了他的独特魅力和非凡智慧。
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长洗黑钱,同时也帮助了其他囚犯解决了一些问题。
通过他的行动,他获得了其他囚犯的尊重和友谊。
这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渴望帮助他人的力量。
然而,安迪并没有忘记他的目标,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自由。
他通过在监狱图书馆里学习法律知识,为自己和其他囚犯争取公正。
他的坚持和努力为他赢得了监狱长的信任,并最终使他成为监狱图书管理员。
安迪并没有因为被囚禁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他利用监狱中的资源,秘密地挖掘了一个通往自由的地下通道。
这个地下通道成为了他实现自由的关键。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安迪逃出了监狱,获得了自由。
这一幕令人激动,也令人深思。
安迪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就能够找到逃离困境的方法。
安迪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自由的追求,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除了安迪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还通过其他角色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希望的力量。
红是安迪的朋友,他在监狱中变得坚强和有信仰。
他成为安迪的支持者和朋友,帮助他实现了自由。
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了友谊和信任的重要性。
而监狱长维顿则代表了那些被权力腐蚀的人。
他试图阻止安迪的自由,却最终被自己的罪恶所毁灭。
这个角色告诉我们,无论权力多么强大,邪恶终将被正义所战胜。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电影,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和自由的主题。
通过安迪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毅力的力量。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欣赏论文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欣赏论文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一个大银行副总裁安迪被指控为杀死其妻子及其妻子的情妇的凶手而被判两个无期徒刑郎当入狱,因为需求在狱中结交了犯人瑞德,犯人的“邮购公司”,却被牢中的“三姐妹”盯上,饱受欺负,后运用自己的才学替狱长及其他狱警洗黑钱、逃税而渐渐得到较好的待遇,期间用自己的才学帮助狱中许多牢犯,带给他们希望,之后得知有证据证明自己清白却不能伸冤时,利用十几年挖出的地道成功越狱的故事。
初来乍到,安迪并没有想到用锥子挖地道,而是真正的想要刻石头,开始时间是进狱两年后,有个在墙上刻A字的镜头的时候,从掉落的石块中运用自己的地质学知识对墙土的成分的分析,似乎是面对如此险恶的牢狱开始萌生的逃狱念头吧,真正下实施的决心应该是得知有人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却被狱长关了两个月并把证人杀死后,对瑞德的一番谈话就是一个伏笔,是一段交代后事的诉说,虽然瑞德等人感觉到其中有猫腻,却没想到安迪会逃狱,这个结果是大家没想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几个对比:一是一直凶狠的警官(海利)到最后被抓时的一脸苍茫;二是对圣经说的那段话--得救之道,就在其中;三是三姐妹头头开始的得势与下场(下半辈子靠吸管过活)。
而有段情节可谓是想想会后怕的,那就是狱长去查房的那次,似乎很平常,可是看到后面知道安迪把锥子放在圣经里,丽塔海华丝后面是一个刚挖不久的地道才体会到,同时也看出主人公的强悍,相当的淡定,不愧为一个大银行的副总裁,细细揣摩一下两人用圣经里的句子的对话更是经典;整部影片下来我们看到主人公安迪的情绪起伏是属于很平稳的那一类的,即使是在面对老鸟的刺激、三姐妹的骚扰、狱长的囚禁时也是很淡定的。
唯一的一次是听完汤米诉说真相后却被典狱长否定的情节。
安迪的耐力:每星期一封信,写了六年,然后是每星期两封,从这里也算的上是一个伏笔吧,为他用一个小锥子挖隧道挖了十九年,可以说他是个很有耐性,肯干,有目标就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安影视作品赏析
影视作品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的自我救赎。
无辜身陷囹圄的安迪并没有放弃重生的希望,用一把小锤头,花了整整19年的时间,挖出一条通向自由的隧道。
在所有人放弃希望,顺从于监狱的体制的时候,安迪仿佛是他们中的异类,对自由生活的不懈追求最终让他在彼岸重生。
关键词:体制化肖申克安迪救赎希望
一、电影简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1947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那晚有人枪杀了他妻子和她情人,他被指控谋杀,并被判无期徒刑。
监狱里不通情理,警官和典狱长残暴地对待犯人。
安迪由于精通财务知识,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
但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
安迪知道按正常的方式出狱无望,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重获由。
坚持不懈的挖掘使他越狱成功。
二、观后感受(从监狱入手)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很多次,每一次看,品味它的情节、对白,都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不同的意味。
故事发生在监狱里,我就从监狱入手,说一下我对这座“监狱”的理解。
监狱里,狱警粗暴而严厉的管教让犯人们丧失了自由、希望以及尊严,逐渐消磨了个性,行为变得整齐划一,生活变得毫无波澜,他们的眼神中也不再有熠熠的光彩。
典狱长要求犯人们读《圣经》,希望犯人们信仰上帝,但自己却残酷地对待犯人,草菅人命,甚至在安迪无罪的真相就要大白于天下时,由于怕安迪出狱后暴露自己的罪行,企图让安迪一辈子都待在监狱里,因而把证人兼犯人残酷地杀害。
监狱给我带来的感觉就是死板、沉闷、阴暗、无情、丑恶、肮脏、束缚的。
仔细回味之后,我越发地意识到,监狱不仅仅只是象征着黑暗,更象征着一种体制化的环境。
其实,监狱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身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时候,你的个性将被消灭,归于平庸,甚至逐渐完全丧失你赖以生存的所有技能。
老图书管理员布鲁斯在监狱中生活了50年,在行将就木之际,收到一张假释令,看着老布鲁斯茫然无措的眼神,不禁令人揪心。
面对与50年前截然不同的社会,布鲁斯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童,不习惯路上的车流,不习惯阴暗潮冷的住处,不习惯年轻人投来的厌恶的目光……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看到布鲁斯枯槁的身躯毫无生气地悬在年龄不一定比他大的木质横梁上,我不禁深深叹息。
体制化的生活让布鲁斯无法摆脱饰演了足足50年的单一角色,当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他已不再年轻,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调整适应,或许面对这样陌生的世界,天堂才是他最好的归属。
正如影片里所说的:“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这些围墙很有意思,刚开始你很厌恶它们,然后开始慢慢习惯,最终你将发现你已经离不开它们。
这就是体制化。
面对体制化,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忍受,忍受狱警的暴力,忍受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不禁联想到当前的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不正是体制化的么?那些从专业学校培训出来的高材生们,不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么?那些仅仅依靠某一项技能而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们(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我想也影片中所说的一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觉得厌倦乏味,慢慢地开始适应,最后发现一旦离开这个岗位,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和动力再去学习并精通一门新的技术了,于是他们学会了忍受,忍受老板克扣工资、忍受工厂加班不加薪、忍受领导无故的责骂,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说要改变当前的环境,就是当前工人们所遭这遇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再想想我们自己,在公安大学接受了4年的专业训练,毕业了之后,倘若不干公安,我们还能干什么?就算将来从事警察事业,一旦脱了制服,像疑案忠魂里的老马一样,我们面对的会是怎样的生活?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让我欣慰的是,影片并没有让体制化的梦魇彻底摧毁我们的希望。
正
如安迪所说,“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get. Foget that there are palce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这就是意义所在。
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
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
不要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安迪在众囚犯中是一个异类,他始终充满着希望,靠着一柄小小的榔头,历经19年,硬是敲破了监狱与外界的隔膜。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通道,混着雷声敲开监狱的下水管道,在恶臭的管道中爬行了500码,掉入监狱外面的一个污水池里面。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样的画面,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拨着污水,步履蹒跚地跑着,眼神是那样的坚定不移,他扒掉身上的夹克衫和T恤,仰天享受着肆虐的雨水,那一刻,他涤尽罪恶,在彼岸重生。
安迪的自我救赎并不是通常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而是向大家诉说面对困境的时候,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即使你像安迪一样从天堂跌入地狱,也不能放弃希望,应该卧薪尝胆,完成自我救赎。
既然安迪能够从这样严酷、阴暗的监狱里逃出并获得新生,那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压力,我们就没有理由自暴自弃。
我们要从困境中寻找希望,从黑暗中寻找光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生命乃至灵魂的救赎。
参考文献:
[1]陈陵娣.《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
[2]王霜凌.《<肖申克的救赎>与象征主义》
[3]陈丹.《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
[4]韩金玲.《用希望拯救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