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略无阙.处()夏水襄.陵()良.多趣味()属引..凄异()沿.溯阻绝()飞漱.其间()晴初霜旦.()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⑵长: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6.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苏教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4)

【苏教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4)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4)(一)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新)苏教版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带答案

(新)苏教版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带答案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诗词鉴赏】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蜈蚣与蚓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

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

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

正仿徨①旋绕③,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

蚓遂渐拔其足,阅③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如僵蚕焉。

蚓乃公然④出穴,噬⑤其腹而吸食之。

(选自《庸庵笔记》)【注】①仿徨:来回地走而不前进。

②旋绕:环绕。

③阅:经过。

④公然:公开地,毫无顾忌地。

⑤噬(shì):咬。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蚓匿.穴中()(2)蜈蚣怒,欲.入穴()(3)蜈蚣益.怒()(4)阅一时许.()4.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噬其腹而吸食之.A. 至之.市(《郑人买履》)B.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C. 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D. 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蚓复乘间拔其一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习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习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习题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七上文言文复习设计:苏留华审核:周亚丽班级姓名学号古代寓言二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宁.信度()坠.()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②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反(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7)楚人有涉.江者(8)是.吾剑之所以坠(9)舟止.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⑴置之其坐:⑵反归取之:6.《郑人买履》选自,《刻舟求剑》选自。

课外练习《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 . ( )( )A 、以荻画地 以:用B 、教以书字书:写C 、使学为诗 为:作为D 、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 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1)先自度其足( )( ) ) “ “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吾忘持度 ( )(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一(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 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 . .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A 、欧阳修聪明过人B 、太夫人教子有方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 、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分)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4分)[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二)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他说:“你想读书吗?”原对答:“我没有钱交学费啊!”师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为徒教你读书,不收学费!”于是原就进了学堂。

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2、cè shě qì。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快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苏教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有答案)AwnKwl

(苏教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有答案)AwnKwl

邱升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40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8分)在充满希望的九月,我们走进了初中语文的课堂,在文学的殿堂里cháng yáng(),感受到了文学潜移默化的力量:读着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明白了青年应该“发展你自己”“奉献你自己”的道理;读着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明白了她“要多读书、读好书”的淳淳教导;,。

阅读真是一件对人生大有bìyì()的事情。

不经意间,散发着馨香的十月已走近你我,我们开始憧憬着五彩纷陈的未来。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分)①cháng yáng()②bìyì()(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2分)改成改成(3)根据语言环境,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2分),。

2.默写课文,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心中的风雨来了,。

(冰心《母亲》)②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冰心《纸船》)③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⑤,必细察其纹理。

(《幼时记趣》)⑥青女素娥俱耐冷,。

(李商隐《霜月》)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国庆期间,大街上熙来攘往....,商场里人头攒动,餐桌上觥筹交错,真是一派繁荣。

B.王玲学习认真仔细,对作业中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不放过,真是锱铢必较....。

C.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真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D.我们老师非常和蔼可亲,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4.选择下列选项中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

(3分)()A.《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标题用形象化的语言揭示了文学对青少年读者的重要性,同时又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深刻的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特点,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

开导杞人的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身亡.所寄( ) (2)因往晓.之( )(3)天果.积气( ) (4)躇步.跳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2)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祀人的?(三)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①象耳山下。

世传②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③方磨铁杵④,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⑤其意,还卒⑥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选自《方舆胜览》) 【注释】①眉州: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②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③媪(ǎo):年老的妇人。

④铁杵(chǔ):铁棍,铁棒。

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⑤感:被……感动。

⑥卒:完成。

【阅读指津】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他的触动很大,他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成.( ) (2)弃去.( )(3)逢老媪方.磨铁杵( ) (4)还.卒业(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问之( ),日:“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过小溪,逢老温方磨铁柞。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四)黄生①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②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③,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④,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⑤焉。

非独书为然⑥,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⑦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⑧焉,庋⑨藏焉,曰“姑俟异日⑩观”云尔⑪。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⑫。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⑬。

通籍⑭后,俸去书来,落落⑮大满,素蟫⑯灰丝⑰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⑱也!(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黄生:姓黄的年轻读书人。

指黄允修。

②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或“你”。

③七略四库:泛指皇家的藏书。

《七略》,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

④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⑤无论:不用说,不必说。

⑥然:这样。

⑦夫(fú)人:那人。

夫,那。

⑧高束:捆起来放在高处。

束,捆绑。

⑨庋(guǐ):放置,保存。

⑩异日:日后,将来。

异,别的,其他的。

⑪云尔:……样的话。

⑫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

形,出现,表现,表露。

诸,相当于“之于”。

(“之”代借书的情形;“于”指在)⑬省(xíng)记:明白地记在心里。

⑭通籍:指做官。

⑮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积。

⑯素蟫(yín):指蛀蚀书籍的银白色蠹(dù)虫。

⑰灰丝:指灰尘和虫丝。

⑱可惜:值得珍惜。

【阅读指津】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

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2) 若业.为吾所有( )(3)姑俟.异日观( ) (4) 家贫难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3.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什么?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五)贾人背诺济阴①之贾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④焉。

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⑤也,能救我,予尔⑥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⑦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⑧不可乎?”贾人勃然⑨作色⑩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⑪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⑫而下,舟薄⑬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⑭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济阴:郡县名。

②贾(gǔ)人:商人。

③浮苴(chá):水中浮草。

④号:求救。

⑤巨室:富家。

⑥尔:你。

⑦向:刚才。

⑧无乃:恐怕。

⑨勃然:发怒的样子。

⑩作色:改变了脸色。

⑪黯然:失望的样子。

⑫吕梁:地名,龙门山。

⑬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⑭盍(hé):何不。

【阅读指津】人无信不立。

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

“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

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渡河而亡.其舟( ) (2)予.尔百金( )(3)向许.百金( ) (4)舟薄于石又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2)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3.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他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你认为济阴贾人是个怎样的人?(六)宋仁宗忍饿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①而甚饥,思食烧羊。

”侍臣曰:“何不降旨②索取?”仁宗曰:“比③闻禁中④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⑤。

诚恐自此逐⑥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

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⑦,而启无穷之杀也?”(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寐:睡着。

②旨:皇帝命令,诏书。

③比:近来。

④禁中:皇宫。

⑤外面遂以为例: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指定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⑥逐:每。

⑦馁(něi ):饥饿。

【阅读指津】宋仁宗赵祯(1010-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名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有42年。

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事实上,赵祯既没有太祖赵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样多才多艺,他的过人之处,仅是对臣僚、对百姓比较宽容,即“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宋仁宗一日晨兴.( ) (2)语.近臣曰( )(3)诚.恐自此逐夜宰杀( ) (4)而启.无穷之杀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

(2)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七)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①善织屦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④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⑤之也,而越人跣⑥行,缟为冠⑦之也,而越人被发,以⑧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身:自身,本人。

②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③缟(gǎo):白绢,周人用搞做帽子。

④穷:困,这里指没有生活出路。

⑤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⑥跣(xiǎn)行:光脚走路。

⑦冠: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戴帽子。

⑧以:凭借。

【阅读指津】凡做一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莽撞从事。

制订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万不可主观臆断;做生意要有经营头脑,了解顾客的需要,三思而行事,这样才能把握时机,立于不败之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 ) (2) 或.谓之曰( )(3)而越人被.发( ) (4) 欲.使无穷(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或谓之日:“子必穷矣。

”(2)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3.鲁人到越国去没有出路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八)摸钟辨盗陈述古①密直②,知③建州蒲城县。

富民失物。

捕得数人,莫知为盗者。

述古乃绐④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⑤。

”使人迎置后阁祠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