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汇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一起,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学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语文教学中去呢?一、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
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多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
审美教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导之入境。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
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师的语言形象;或者凭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
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形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
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
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可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
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可配合教材选读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可组织一次静夜赏月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外名曲。
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 嘴 的开 合 、嘴 角的 向上或 向下 ,都 能传
教育 中扮 演着越来 越重要 的角色 。下面谈谈 如何在初 中语 文 中渗透美育教育 。
一
3 . 语 言的 内容 因素
启发 教育学 生树立 正确 的学习 目的 、态度 、
递 一定 的信 息。在教学 中 ,微笑 的老师是受
表 情使教师 易于学生 沟通 ,能引起 学生产生
教学语言 内容 的启发教育 性表现 在可 以 欢 迎的老师 ,微 笑往往 是爱心 的表现。这种
、
初 中语 文教 学 中 的 美 育 任 务
感作 用 。教 师可 以通 过调 动 自身 的情 感来 激 的 “ 暖色” 。因此 ,初 中语文 教师完全 可 以 发学 生的情感反应 ,使他们听 了 “ 如临其境 , 据此 来设计 板书 的色彩美 。我在教 《 花儿为 如 同见其人 ,如 闻其 声 ”。对于一位 有理想 什 么这样红 》一文 时 ,就用 红色板 书课 题 : 要认 识学生 的语 言特点 和 t 2 , 理特征 ,不断锤 的 主 旨 。
花 缭乱 ,分散 其注意力 ,不利于学 生集 中精 3 . 体势语的操作 体势研究 告诉我们 ,体势可 以传达许多
信息 ,它可 以显示人 的性别 、地位 、心情等 。 蹲 姿和俯姿等 。其 中与教学 联系较 大的是立
高 、音色等 不同变化 会对学 生产生 不 同的情 如红 色 、黄色 、绿色 等明亮 色彩 ,即光 谱上 力 学 习 。
们在 学 习和 日常 生活 中按 照美 的规律总结 新 发性 的教学语 言简 洁地使 学生懂得 “ 少壮不 使 学生哑然 失笑 。食指 直伸到对 方鼻尖 ,定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美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过课文传递美的情感语文课堂是美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课文,向学生传递美的情感。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通过描述林黛玉的美丽、贾宝玉的风流等描写美的传递。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剖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美的内涵,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诗词歌赋塑造美的形象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现代诗歌、歌曲等都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通过讲解诗词的意境、音韵、修辞等,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
通过学习诗词歌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情感、欣赏美的形象,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
通过学习《锦瑟》这样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华丽的感情描写和优美的音韵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三、通过文学作品启发美的思维语文课堂中的文学作品是美的典范,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赏析、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
在教学《西游记》时,可以讲解其中的风景描写、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还可以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启发学生的美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文字、画笔、音乐等形式去表达内心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通过阅读启迪美的心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阅读优秀文学名著和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的感受,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教学《水浒传》时,可以讲解其中的风俗风情、英雄豪杰形象,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学生培养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五、通过课外活动加强美育渗透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会、文学沙龙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加强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滋养和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注入美育,让学生不仅仅
是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能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成长。
首先,美育应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文学、文化、历史等各
种元素,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比如,在教授一首古诗时,除
了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外,还可以通过欣赏优美的诗歌,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感受
诗歌的美。
其次,美育应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
体验。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作文、诵读、朗诵等方式,感受到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边城》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颜色、烟雾、暴雨等语言造型,让学
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小说所描绘的美与情感。
最后,美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育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延伸出来的,更应该
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通过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和
提高,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将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感性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去领略美的魅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人文知识、感受美的地方,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渐成熟,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也更加深刻。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情感、写作表达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文学欣赏是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中的意境、形象和情感,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聪颖才情和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使学生对美的表达和感受更加深刻。
现代文学作品也是初中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让学生从中汲取美的养分,塑造自己的美感情操。
语言情感是美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另一种渗透方式。
语文课堂是语言艺术的展示平台,语言的美是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而体现出来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使他们能够用美丽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感人的故事,从中领悟美的力量;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美景的描写,从中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引导他们用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语言的艺术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是美育渗透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文学欣赏、语言情感、写作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美的情操。
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感素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语文学习兴趣,为他们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未来,在语文教学中,美育能够更加深入,学生能够在美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2000字】。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一、文学欣赏教育
语文课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领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同时也是在感悟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而文学欣赏和美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美,了解其中所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理解力。
二、作文教育
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作文水平直接影响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作文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词精准、意境深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掌握美的表现技巧,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感悟。
三、口语表达教育
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学习和表达,口头表达也是重要的内容。
通过口头表达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在感悟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朗诵、现代诗歌的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四、文化传承教育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也有着传承优秀文化的任务。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数学、英语和音乐等不同学科与语文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美的感受、美的理解和美的表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之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领悟美的内涵与价值。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所谓语文教学艺术,就是指用最少的可用性时间,实现最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到达由师生共同进行的自觉的主动的审美追求和情感深入的一种活动。
语文课教学,不单单是讲解和分析课文,更为重要的是用课文教学生。
这就需要艺术化的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启迪和感染。
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做,才能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呢?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文,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需要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教材中的美,还要教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美。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将美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环节中,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了美的味道,进而才能让学生去感知美、感受美、感觉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感觉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审美规律,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渗透。
一、创设意境感知美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受到感官刺激的吸引。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尽可能直接感知审美的对象,对其产生美的感受。
如郦道元的?三峡?中所描写的奇山异水。
写山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奔放美;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清悠美;秋季林寒涧肃的凄婉美。
教材中描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对于生活在乌鲁木齐的孩子门非常陌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把教材里景物描写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感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挖掘与渗透单位:宣威市务德镇第一中学姓名:胡粉清内容提要:美育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实现美育,中学教师肩负着很重的责任。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潜心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努力创设审美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地把美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审美因素,审美情景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艺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完善人格。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人奋进、催人奋发。
对美的感受力如何,往往关系到一个人的情感和人品。
随着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便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肯定和赞美。
“情动于中而形言。
”《陋室铭》、《爱莲说》是作者人格情操的折射,传达给人的启示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淤泥而不染”的珍贵朴素的哲理。
鲁迅、魏巍“夕拾”的两束“朝花”——《藤野先生》、《我的老师》依然温馨,正是源于作者对先生的执着、真挚、深沉的热爱。
《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超凡脱俗的博大胸襟的袒露。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变低回清婉传统离歌为慷慨豪壮的强音。
郭小川《青纱帐和甘蔗林》在镜头变幻中展开思路:峥嵘岁月炮火的严峻,和平年代生活的温馨,礼赞革命精神的永恒,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便是高扬的格调,亢奋的情绪。
人类实践活动在一定社会的不同历史条件下都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关照,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或优美,或壮美。
师法自然,返朴归真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观。
置身“苏州园林”就像“在图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把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情怀培养与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从古诗词中培养学生审美
古代诗歌描写自然景物或即景抒情的成份较多,此类诗词具有深蕴的意境,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美而体会其深刻的含义。
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的雅趣,“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清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清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少女情怀等,一旦纳入了诗人的诗句中,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彩,透过文学的鉴赏,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者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的激发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
二、从现代散文中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现代散文,大多即景而发,笔调流畅,景物鲜活生动,美丽怡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朱自清的散文中较多地方表露出自己对美学问题的见解,如他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水的描写就富于变化之美。
天未断黑时,“秦淮河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
”等到灯火明时,阴沉沉的变为深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河水又“绿如陈酒”,同时秦淮河由于天黑,灯光、月色不同,水面显现出异彩,真是“一眨眼一个样,层出不穷。
”在教学散文中,多引导学生分析此类活泼多变,而无板滞之感的文章,其美感而得以体现出来。
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群山环绕之形象美,无不透露出作者诗人般的笔触。
而王蒙、张爱玲等的作品里,更体现出作家们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情怀。
所以,通过对现代名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美景,从而培养学生观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诗歌,通过描绘景物,表现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观察和体会。
行行诗歌,除了具体的景物对象,更多的是作者们思想感情深沉的流露。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云彩”“晚霞”“康桥”“河水”等无不寄托诗人深深的惜别之情,一行行诗里,无论从节奏美、音乐美,还是描绘的情景美,都展现给读者一幅美丽而遥远的映像,同时那一份忧郁的情绪给全诗罩上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
除开名篇现代诗,更多的小诗中还描绘出许多清新秀丽的意象,给人以明丽空灵的境界。
四、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审美
大自然可说是一部永远看不完的美丽画册,学生的观察、掌握知识的角度等方面的能力毕竟有限,需要我们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欣赏自然的美景。
当然在教室里凭着自己的想象,远远没有亲自走到山间、田野、溪流、河畔观察而得的生动形象。
在教学中,大胆的鼓励学生对照书本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会提高;在作文时鼓励学生大胆描绘,久之,则能培养学生自由的个性,以及对美的观察和热爱,从而与日俱增地去创造美。
总之,作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其教育作用更是巨大的,可以通过郊游、旅游,甚至欣赏各类山水风景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直观的审美能力。
自然美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中学生热爱美、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