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合集下载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 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美育理念的内涵、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美育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谈谈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打开学生的艺术眼界, 让他们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 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美育理念得以贯彻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育在语文课程中的投射。

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文本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他们的美学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故事编写,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其次,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 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 在教学《红楼梦》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绘画作品, 感受各种语言表达艺术, 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美育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美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评价也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考核, 还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评价。

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自主发挥的权利, 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肯定,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美育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 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

”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我们中国的汉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提高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

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

而美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在语文教学中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和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或者写出优美的文字,更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上。

语文教学中,老师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品味古诗词、现代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理解作家的意图,培养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评价,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感品味,拓展自己的文化眼界。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理解文学作品外,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提炼、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语文创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思考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公益行为等内容。

通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社会对人的影响,培养出关怀、关爱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感知到人文的温暖和社会的责任,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具有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语文创作的锻炼和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的渗透。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人。

浅谈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 育” 在 2 。 0世纪 9 0年代 情” 如欣赏徐悲鸿 的国画《 。 奔马》 不应 只看 到画中马的健硕 , 曾经被冷 落一 旁的美育在一夜之间忽然升温 , 推行素质教育 与优美的奔跑姿态 。 而应启发学生在奔 马中感受作者本人激 的专家们认 为美育 能够 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 培养创新精 情澎湃的爱国热情 和对祖 国人 民奋起抗战的期 望。 再如欣赏 神, 而且是陶冶情操 , 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手段。 一个会发现 文学作 品。在语文课教学上 , 教师尤其要 善于诱 发学生的审 美、 欣赏美的 民族才会 创造美 , 一个 有创新精 神的 民族 才会 美情 感 , 使学生 的情感与作 品中的情感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 有未来 。 鸣, 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如欣赏鲁迅小说 《 祝福》 为例 。 许多具 在对美育 中各 种美 好对象的审美体验 中, 具有独一 有较高欣赏水平的人读到此作都会 国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艺术 无二 , 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是 因为艺术符合 自 、 然 符合理想 , 而泪下 , 对吞噬她的封建礼教表示极大憎恨 。然 而让 高中学 是对现实美 的升华 , 又是审美理想 的实现 。运用艺 术美在学 生初 步去读此 文 , 最后对于祥林嫂 为何会惨死这个 问题的 回 校开展美育教学 , 更能实现培养完美 的人格 和培养 全面发展 答很难切 中要 害。有说 “ 穷死 的” 有说 “ , 饿死的” 有说“ , 老死 的人 材 。 的”有说 “ , 自杀的” 此时学生 的审美情感与作品表达的情感 。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 , 霍姆林斯基 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 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此 时引导学生思索 : “ 作者对祥林嫂作 了 认为 , 个教育体系 的重 要 目的在于 : 整 学校要 教人学会 在症 几 次情像描写 ?其中总描写了什么?几次对此描写说明了什 。 亡夫丧子并未使她濒 状的世界里生活 , 使没有 美就不 能生活 , 让世界 之创造 出人 么? 学生抓住关键来理解便恍然大悟 , 本身之美 。 这段话揭示 了学校美育的深刻 内涵 : ” 培养学生感 临绝 境 , 正使她绝望 的是她不惜 代价捐 了门槛后 , 真 仍然不 受美 , 赏美和创造美 的能力 , 欣 培养 他们丰 富而高 尚的感情 能视 为“ 正常人” 这件事 。经过发 掘探讨 , 学生 的情感 因素激 和崇 高的精神境界 , 使学生成为按美 的方式生 活的人 。只有 活了, 一致认同是封建礼教吃掉 了祥林嫂 。这样学生 的情感 这样 学生 日后才会 成为有益 于社会 的人 。但是事 实告诉我 就到达 了作 品表达 的情感高度 , 经历 了一次很好 的延伸 和升 们, 并没有多少学 校的教育是按这样一个理念去做 的。曾几 华 了 。 何时, 在传授 知识进行文 明教育 的校园里 , 出现过 高分低能 3在教学过程中 , . 注重学生创 造力 的培养 , 激发学 生创造 的“ 畸形人 ” 出现过感情 贫乏的“ , 文化人 ” 。运用艺术美进行 生括美 。 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或 美 的美育教学 , 或许是一剂 良方 。 么 , 那 在运用艺术美 进行教学 是感受美 , 赏美 的能力 , 鉴 在教学活动 中 , 更应培养学生成 为 的过程中应抓住哪些关键 呢? 笔者认 为应注意 以下几点 : 个创造美的人。 学校和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性 的发展提供 1 . 首先一定要有 审美对象 的存在作为前提。在多媒体 的 条件 。 所以在教育过程 中, 充分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 要 鼓励独 教学过程 中, 映一些相应 的绘 画 、 放 音乐 、 舞蹈 、 建筑 、 自然风 创性 。教师应摆 正师生关 系, 创设宽松 、 民主的教学气 氛。教 光等 图片 、 片 , 影 以配合讲课 。 在生动活泼活动中进 行的美感 师应全方 位地评价 学生的能力 ,鼓励学 生在课 内外大胆 畅 捕 对 情 念 想法 给予 教育 , 能使学生不 知不 觉受 到美 的熏陶 , 的满 足 , 美 让学生在 想 , 捉灵感 , 学生 的看 似不 合乎 “ 理” 头 , 愉悦 中获 得知识 , 受到启发 , 同时在形象 的审美活 动 中培养 “ 合法 ” 的评价 。为学生多创造美 的机会 , 如校园 内举办艺术 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与审美鉴别能力 。审美 的鉴美能力 , 包括 周 , 进行 书法 、 工艺 、 、 、 等比赛 。 绘画 朗诵 舞蹈 对美 的丑 的分辨能力 , 让学生 更多地接 触美 的事 物 , 观赏优 4 要注重教师 自身美 育素质的提 高 , . 还 在各个 艺术 美的 秀的艺术作 品 , 也更符合苟子所说的“ 美善相乐” 的境界 。 教学过程 中 , 教师是美的传 播者。 在语言上 , 教师 自然流畅 的 2 审美的过程 中应 注意引导学生情感 的延 伸与升华 。 语调 , . 在 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之中。风趣 、 艺术作品 的情 感是艺术 的一 大魅力 , 凡曾说 “ 罗 艺术 就是感 有幽默感 的语 言能使课 堂上师生感情融洽 , ( 课 下转 2 2页) 7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既关注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而美育的渗透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文学欣赏、文字艺术以及写作创作三个方面讨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在文学欣赏方面,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教授经典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美的力量。

学生可以阅读名家名作,欣赏文学的优美语言、丰富想象力与深刻思考。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表达,思考作品所展现的美和价值观。

通过文学欣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情感表达能力。

在文字艺术方面,语文教学可以教授一些书法、篆刻等文字艺术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书法,体会汉字的美丽,感受笔画的韵律。

通过篆刻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的庄重与神秘。

通过文字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写作创作方面,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写一些故事、诗歌、记叙文等,通过自由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发现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通过写作创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文学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美和人文精神;通过文字艺术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文字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写作创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美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美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不仅在语文学科上取得优秀成绩,更能够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

语文教学和美育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座美丽的知识殿堂,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字、字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在美育的引领下,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美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涵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涵包括了对语言文字的审美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抒发情感的能力的培养。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感受美的力量,提高审美情感,培养美的情操,形成对美的欣赏、理解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不仅包括了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还包括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修辞美、表达美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学习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会到文字的美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修养。

通过美育的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感知美的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文素养,塑造更美好的人格。

在语文课堂中,美育的内涵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知美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2.2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美感的课文和文章,引导学生感受诗情画意,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演讲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感连接,并深入体验作品所呈现的美感。

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语文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人格、智能、能力、习惯、兴趣等方面的综合塑造。

美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培养人们的美的情感、审美能力与体验、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如何将美育因素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渗透目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目标是什么?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修养。

在教学中逐步建立起“立足文本、开拓心灵”“品味美感、追求卓越”的意识。

其次,是提高学生语文表现的艺术性、认识表现的艺术性、阅读的艺术性与写作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表现的美学素养,同时增强他们创新意识,使之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创新不断拓展自己的审美和创造力。

此外,还需要借助美育,更好地引导语文教学导向人文、综合、探究的方向。

最后,要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卓越的“艺术性思维者”,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对生活有独特感悟和洞见的文化人。

二、渗透方法对于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首先,应该加强美育知识的教学。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高水平的美育知识,对美育进行深度探讨,通过讲解、演示、分析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美育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其次,要注重阅读,建立思辨性阅读的原则。

通过阅读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辩论、读书笔记和综合性写作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认识文本中的美学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此外,要注重实践性学习及差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美化表达,如书法、画画、摄影、舞蹈、音乐、文学作品、口语表达等实践学习,让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来感受美化表达的过程和思维逻辑的脉络。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差异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育知识。

最后,要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加强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将美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使之成为全校教育的一部分,不断提高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水平。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审美和美的鉴赏能力,达到培养美好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第一,加强课文选择与教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课文方面要做到注重文学性、审美性与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挖掘内涵、发掘美好,从而在感性认识和美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二,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学鉴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赏文学作品,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深入研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其中的寓意的同时,对其语言运用、范畴划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利用文体多样化,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到文章写作、口语表述等方面,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章体裁,如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小品文等等,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语文角等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第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对生活、对文学、对人类社会的情感理解与表达。

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如兴趣教育、责任教育、情感教育等,让学生对美好事物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感品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修养、有理性、有创造力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依我这个二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的经验,语文学科默默承担的东西
很多。认知的形成,审美鉴赏与创造,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性,甚
至还有浪漫和诗意。王开岭以为,语文的使命,主要是帮孩子完成三
个方面的奠基,而美学系统是其中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
要包括 “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四个方面。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
语文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
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
是实施美育的最佳载体,而语文老师就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创造美的最佳人选。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元素,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实践,认
为语文老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美的启迪者,也是美的催化剂
09级开始,《龙文》就成了我高一开学第一课的固定开场。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一画蝶成双/一撇
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古
今如一龙凤凰 /黑眼黑发真善良……
陶醉在回味无穷的优美旋律中,徜徉在组合巧妙的饱满形象里,触摸
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脉搏,中华文明璀璨的画卷徐徐展开……
可能他们的理解开始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但当我引领着他们走近
开头初窥玄奥时,他们真正领会到文字的奥妙与美妙。简单的汉字笔
画“横、竖、撇、勾、点”,也可以是书法绘画用笔时的动作,与“一”
配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横长城长”,既是“一横就像平行的
长城”,也是“长城的形状像一横那样”,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三重用
法,使歌词妙趣横生,动感十足。“一点茉莉香”的“点”,是名词,是
动词,又是量词,情趣盎然,品咂有味。
“文字能代表一个人,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第一堂课,就让孩子们体
会到文字的魅力,产生一种敬畏之感。也许就是从这堂启蒙课开始,
学生的审美意识觉醒,从此以审美的视角学习语文,用审美的眼光来
审视人生。周记的遣词造句让我惊艳:
“初见,是在晶莹的秋天。夏暑未消,秋寒未至。那日,我遇见了你,
淡然的笑,如同四月春风,吹亮了我灰色的眼,点染了我暗红色的青
春。
你的长发及腰,步伐款款,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女子向来是我所倾
慕的……”
“流年是平淡的,其中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
我盯着书桌上的闹钟发楞,看着它的秒针沿着既定好的轨迹——格尺
移动着,才发现,原来,齿轮将时光转出了声音,而我们,将年华过
出了色彩。然后,做成记忆的默片,不曾忘记。”
二、是美的挖掘者,也是美的分享者
(一)课本是美育的素材库
不必说清新典雅的“荷塘月色”,意味隽永的“故都的秋”,如歌行板的
“听听那冷雨”;也不必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理
想执着追求的屈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对
国家忠贞不渝的蔺相如,“我有一个梦想”的对非暴力斗争抗争的马
丁·路德·金,单是字字珠玑的文言文、古诗词就是美的素材库。在琅
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在优游涵泳中揣摩语言的精当性
意蕴美,在联想想象中激活语言的画面感形象美,在文本重构中创造
语言的独特性情感美。
1、以诗、文解词
雁鸣悲怆,梧叶飘黄,溪云渐起。长亭豪饮无味,十里送、难消离伤。
无语可诉衷肠,唯泪流千行。风萧萧,百里古道,山水重重夜微凉。
犹念当年月无双,叹如今、人生却无常。何时可再相见?无人应云淡
天长。斜倚横窗,渔舟唱晚人影茫茫。华灯幢幢尽流年,谁人可同赏?
(《雨霖铃》)
2、用歌、画释词
3、以短剧再现场景
在打造《雨霖铃》《诉衷情》《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本剧的过程中,
提升了学生的创美能力。
(二)生活是美育的源头活水
“语文是天下最大的课堂”,不断地和时代联系,打通课内与课外的壁
垒,把央视不断出现的精品《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信中
国》《朗读者》《开讲啦》等介绍给学生,引进课堂;把《人民日报》
的精彩评论印刷推送,读给学生。源头活水,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学习《唐诗宋词》,引入《经典咏流传》,黄绮珊的《定风波》,孙
杨的《亭亭山上松》……全新悉心的演绎,唇齿留香,滋养心灵;而
李泓冰的评论文章《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让他们明白了“五
千年文明屹立不倒继续瓜瓞绵绵”的文化基因。
《开讲啦》麦家的演讲《我想重新出发,坐船去伦敦》,“做人要始
终保持内心的良知”“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心灵创造的”,看到的是一个
有着澄澈透亮心灵的简单真诚的作家;而从《朗读者》读给儿子的“最
美家书”中,“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
张纸比钞票更值钱”,作为父亲的他,交到叛逆儿子手中的是正确打
开世界方式的钥匙。
《信·中国》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
信”的内核。朱军声情并茂讲述背后的故事,老艺术家、年轻偶像深
情演绎共产党人的书信,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
当他们沉浸在杨洋的黄继光的“不立功不下战场”不能自拔,当他们还
在为黄渤读钱学森的“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不能自已,刘涛眼含热泪
朗读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又让他们心生感慨(与高考选材重
合)……
叶嘉莹创立了“兴发感动”的三层次论,从 “官能的感知”到“情意的感
动”,再到“更别具一种属于心灵上的触引感发的力量”。我不断地从教
材中、从生活中挖掘美、分享美,不断地拓展着美的领域,让学生将
聚焦在游戏上的目光收回,关注历史文化的节目。这种动态渐进的审
美体验就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唤醒其生命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