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

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

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

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

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榆中九中杨晓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他强调人只要能在主观情感上产生美,做任何事都会心情愉快、事倍功半。

而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进行熏陶美化,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借助其语言文字的功能去感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也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

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

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艺术美等。

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美:一、独具风格的文字美汉字的形、音、义及其表现力,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独具特色:由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形,具有匀称俊秀、工整端庄的美;字音具有音韵铿锵动人的音律美;含义丰富,具有表现情感、意境的形象美和表现形态、性质、变化的动态美。

汉字所具有的这些美的特点,在教学生认、读、写和理解的过程中,就能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生动活泼的语言美1、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感和欣赏能力,
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美育教学:
1. 文学鉴赏:通过导读文学经典、赏析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绘画写作: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作活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审美和创造力。

3. 朗诵表演: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影视音乐欣赏: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播放精选的电影片段、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和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鉴赏能力。

5. 写作创作:通过写作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情感抒发等,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美育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和启发。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美育是一种以美为核心,以文化为内容,以教育为目的的育人活动,它涵盖了美术、音乐、文学、舞蹈、戏曲等多方面的艺术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可以通过课文、名言警句、诗歌、散文等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配合,以及语言表达的熏陶,来促进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和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形象和背景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

2.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底蕴,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学生明白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

3.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借助文学、音乐、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宽思维和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空间。

4.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造力。

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1.课文的选择和设计语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精选适宜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名言警句的探究名言警句是社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更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扬其作用。

3. 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的欣赏4. 学生作文的指导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设定,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强调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语言实现的表达和构思,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和展现个性。

四、结语美育正向着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路径,为今后的语文教育和育人工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更是通过文字、语言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欣赏文字的艺术之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情节展开等对语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可以如何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以及传递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培养情感体验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要阐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感染力,深刻体验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美育的引导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美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 培养创新思维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将新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从课文选择入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首先要从对课文的选择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通过合理的课文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新课程视窗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 赵
美育 , 即审 美教 育 , 叫美感 教 育 、 感 教育 。 也 情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 , 按照美 的规律改 造世 界 、 改造 自 身的重要手段 , 是人类文 明发展 的必然结果 , 是人 也 类 自身建设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 。我 国传 统 的语 文 教 育, 历来 主张“ ” “ 统一 , 文 、道” 要求学 习者读 书做人 。 把读书与美学结合 起来 , 思想情 感 的陶冶 与知识 把 的学 习结合起来 , 传统语 文 教学 的精粹 。新形 势 是 下的今天 , 更值得我们继承这 一优 良传统。 语文学科是 中学课 程中的基础学科 , 有工具性 、 思想性 、 情感性等特 点 , 在对 学生进 行美 感 、 情感 教 育方面是其他 学科 很难 比拟 的。“ 文质兼美” 的语 文 教材在学生面前展 现 了一个 又一个璀 璨夺 目的“ 美 的世界” 。小说 中的人 物美 、 言美 , 歌 中的意境 语 诗 美、 节奏 美 、 情感美 , 文 中的象 征美 、 情美 , 些 散 风 这 优秀之作或 以意取胜 , 以情 动人 , 以景悦 人 , 或 或 或 以理示人 ……给人 们展 示 出一 个五 彩斑 斓 、 神奇诱 人的美好世界 , 是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 的美 的源泉。 ( ) 一 语文教学 过程 中的美 育教 育 , 能很 好地 帮 助学生学会体会事 物的文化蕴含 、 感 、 美 内质 。 在语文课 堂教学 过程 中, 教师 作 为引导 者不 要 仅仅局 限于对 每一 篇课 文的情节 、 人物 、 思想及 段落 结构等 问题 的反 复分 析 , 引导学 生 就课 文涉及 的 要 某些文化现象 、 文人心态等诸 多层 面生发开去 , 引导 学生学会欣赏社会 生活 中各类美 的事 物及 其美的蕴 含, 让他 们尽情地徜 徉于人 物 的悲欢 离合 和事情 的 缓急转折之 中 , 主人公 去看那些 他们 没有 去过 的 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却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开拓语文教育“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丰厚的精神底蕴。

学习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这些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善于把人的心灵世界、主观的情感等“内在”的东西通过浪漫的、抒情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

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教材,生怕学生没有把书本知识学会。

岂不知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有限的知识难于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因而他们对一些课外杂志津津乐道。

因此,利用他们这种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课外阅读课,以《读者》《文摘》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及名人名家的名著名篇作为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

在美文的天地,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画意清丽的自然……如: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使学生了解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性;读余秋雨的散文让他们解析在观照“他人”“群体”时应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美不能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不能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了几次 肖像 描写?其 中重点描写 了什 么? 里 描 写 出 生 活 的美 :一 个 对 生 活 无 动 于
几 次对 比描写说 明 了什 么?学生抓住 关 衷 的人 .断不能在作 品里抒写 出让 读者
即捕捉语 言表达 出来 的信息 ,去感 受美 键来理 解便恍然 大悟 :亡夫丧 子并未使 激 动 不 已 的情 感 。
文 课 化 教学● ; i 一 篮i ; i i 盆
语文与美育有 着水乳交融 、不可分
离 的关 系 。 因 此 需 要 在 语 文 的 教 学 实 践
中重视 和强化美育 , 让美育融 于教学 , 使
学生 在感 受美 的 同时鉴 赏美 和表 达美 , 既提高学生艺 术修养又提 高学生 的综 合 素质 . 充分达到 教书育人 的作 用 。那 么 , 如何在 中学语 文教学 中渗透美育 呢?笔
艺术 有 声 音 在 耳 边 那 样 直 观 ,而 是 间接
在感受美 的基础上进 行 的, 因此 , 在语文 课教学上 .教师尤其 要善于激发 学生 的 审美情感 ,使学生 的情 感与作 品中的情 在 教 学 过 程 中教 师要 善 于启 发 指 导 ,缩短学 生认 识与作 者表达之 间的距
师在指导 学生欣赏作 品美的时候 .除了 在关键 问题上基本一致外 , 还要注意发挥 学生的审美个性 , 切不可一律强求 。
三 、 发 学 生创 造 生 活 美 激
地表现形象 . 也就是说 , 作者 创作艺术形 象于字里行 间 。把 握它需要 阅读者用 自 文的这一特殊规律 。在学生 和作 品 中架 起 一道桥梁 , 引导他们根 据作品 的内容 、
典 型语 言分析 , 一个政治上 保守 、 想上 相如 的智勇双全 大为赞赏 .有 的对廉颇 美 育 的深 刻 内涵是 培养 学 生 拥有 感 受 思 反动 、行为 上冷酷 的封建 礼教卫道 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

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

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

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

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

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

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

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

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

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

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

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

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

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

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

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

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

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

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

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