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茅盾的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一)

合集下载

茅盾文学批评

茅盾文学批评

一、关于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

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

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

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

【推荐下载】试析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文学

【推荐下载】试析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文学

[键入文字]
试析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文学
在唯政治的紧箍咒卸去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在短短的30多年间,经历了所谓的
先锋就是自由的狂欢,也尽情地进行过唯艺术的形式与意义的探险,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析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进行了巨大的自我变革,从原来被捆缚在社会政治战车上的附属工具,开始转变为尽量去同步参与文学变革进程的滚滚潮流,从而也完成了自身艰难的蜕变和独立。

 在这种寻找自身意义生长点的变革过程中,尽管当代文学批评也在不断地左冲右突,但其当下结局却是让人悲哀的。

诚然,政治威权曾经把文学批评变成婢女和传声筒,甚至是驯服文学家的棍子。

但是,当政治威权不再占据第一位压力的时候,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一样,在越来越强大的现实功利迷雾面前,迅速地被淹没在商业化的喧嚣之中。

 然而,当我们回望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批评史时就会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就从事文学批评的茅盾,在当下文学批评现状参照中,却显示出了他文学批评实践的特异质素和思想的独特品格。

当下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驳杂的语境,也凸显出茅盾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家的借鉴价值。

茅盾明确的左翼立场、一直以来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踏实客观的编辑态度、扎实的创作成绩、稳健的文学批评作风、巩固的文学史地
1。

第五章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第五章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茅盾强调生活环境,强调作家对 现实的体验,显然是有相当的片面性的,也显然有 悖于文学创作的规律。
从概念的使用来看,20世纪20年代的茅盾在“写 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概念的运用,是比较混 乱的。更多的时候,“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在茅盾那里是同一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其 早期倾向于“写实主义”,而此后则倾向于运用 “自然主义”。这个时期,茅盾基本上没有运用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这种概念使用上的混乱, 说明茅盾在对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解上的混乱,也说 了茅盾在把握这一概念时的犹豫。实际上,茅盾是 在不断的淘洗中明确现实主义的概念的,这个淘洗 的过程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 而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茅盾对一种普遍的批评理 论的认同和接受。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 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 为唯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 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 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一个样子,就怎样写。
茅盾:《文学与人生》
根据这样的理论原则,茅盾批评活动中的理论支柱 便形成了,在他阅读视野中的“五四”时期的文学 创作,都可以用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进行衡量、分 析、批评,或者说,一切作品都可以纳入到他的写 实主义理论之中。
茅盾:《我们所必须创造的文艺作品》
从这里可以知道,茅盾提倡文学创作的艺术特性, 其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 按照这样的观点,批评家也应当“向生活学习”。
“一个对于农民生活不熟悉或竟至无知的批评家, 当然也可以从书本子上找‘理想’,自己构成了他 脑中的农民,但是当他在别人的作品中读到了和他 脑中的不一样的农民的时候,他可就困惑了,他侧 着头,不知道是他脑中那个对呢,还是他所要批评 的那个对,但批评家大抵需要一点自信,所以侧着 头之后,往往是被批评的那个不对。”

茅盾文学批评的嬗变

茅盾文学批评的嬗变

茅盾文学批评的嬗变型的审美与功利间杂的批评模式。

茅盾的文学创作促成了其文学批评的矛盾与嬗变。

茅盾早年醉心于社会活动,使得他早期的文学批评完全受到其社会活动理念的影响,文学批评也只是他力图改良社会的工具而已,因而形成了其纯粹理性批评的批评模式。

而“大革命”的失败,社会活动的受挫,使他偶然也是必然地成为了一个作家,之后,茅盾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批评开始萌芽,并与他一贯秉持的理性批评思维相互角逐与碰撞,蕴含着功利与审美的不安冲突。

可以说文学创作对茅盾的文学批评发生了反作用,形成他审美与功利间杂的批评模式。

如果说要将茅盾早期的文学批评风格做一个界定的话,茅盾这种纯粹出自社会历史批评范畴,有着强烈的“为人生”的社会功利性质,采用科学、客观的批评态度并且大部分倾向于实际与理性的文学批评,可以称之为纯粹理性批评。

茅盾早期的文学批评是“为人生”的文学批评,其主张具体表现为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批评准则,注重从大处着眼对细节问题的探讨,并在自己的实际批评中确定了新文学的目的和文学家的责任。

《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中说“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

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中说“我以为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进化的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中说“文学的目的是综合地表现人生,不论是用写实的方法,是用象征比譬的方法,其目的总是表现人生,扩大人类的喜悦和同情,有时代特色做它的背景”。

这些,都明确表现出茅盾一以贯之的文学理论认识:新文学的目的和文学家的最终使命是表现人生,并且强调要表现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论方法如何,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普遍特性,要为平民大众,为新文学赋予广阔而崇高的内涵。

为了实践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主张,为了新文学能有更好的发展,茅盾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方法进行了猛烈抨击。

浅析茅盾文学批评中所体现的现代性

浅析茅盾文学批评中所体现的现代性

浅析茅盾文学批评中所体现的现代性作者:安怡静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5期摘要:作家们在转换为批评家后,所产生的文学批评也应当算得上是一种创作。

茅盾对现当代文学中所作贡献颇多,他的文学批评也是一个重点,又因为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不仅会影响茅盾对其他作家作品的评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创作,因此要探究茅盾文学,尤其是他的思想中所体现的现代性,可以从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中进行探究。

茅盾的文学批评观点主要包括“人生文学”、推崇“客观性”,强调“为人生而艺术”这一命题,理性思想浓厚,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十分相符。

关键词:现代性;茅盾;文学批评;政治理性一、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是“现代”的本质,它是“现代”的内在表现形式,是推动“现代化”的内在精神力量,由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反思超越层面三个部分作为正为整体而构成。

现代性是不分国籍的,但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西方,具有外源性;并且受国情决定,是被强加赋予的,故具有被迫性。

与西方的“脱神入俗”不同,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由儒家独占正统,已经形成了圣化的倾向,“圣人之教”统治感性、理性,以道德理想主义构筑终极价值,因此是“脱圣入俗”。

中国现代性的感性是先天发育不足,一方面理性压制感性,程朱理学更是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天道天理转化为人道人伦,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土壤,中国的农耕社会主要求温饱,对发财的感性欲望并不强烈。

而“怨恨心态”转变成的“集体怨恨”,造成近现代以来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社会革命运动。

中国的现代理性则根基不深,工具理性动力不足、科学精神没有充分发展,“五四时期”的“科学”也只是是社会科学,并且这一“科学主义”很快转变为“达尔文社会主义”,引入的只是“科学结论”而不是“科学精神”。

至于反思超越层面就几乎没有了,建国之后的中国在反现代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失去了对现代性的纠正,直至改革开放才有重建。

二、茅盾的文学批评与现代性现代性与文学的关系实际上是“现代性对现代文学有决定作用,发生了现代文学的各种形态;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叛形成了文学的现代性。

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

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

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进行简要介绍和定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各种矛盾的现象和冲突。

这种批评观念认为矛盾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文学作品中,矛盾体现在不同的层面。

首先,矛盾可以在作品的内部表现出来,即作品中角色、情节、主题等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可能是个体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存在。

其次,矛盾也可以在作品与现实之间产生。

文学作品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中的矛盾现象往往意味着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了对矛盾冲突的重视,认为这种冲突是推动文学作品发展和创新的力量。

通过对矛盾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核心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的要点和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并思考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和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的要点。

首先,将介绍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的第一个要点;其次,将探讨第二个要点。

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分析和阐述,将展示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的内涵和特点。

结论部分将对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进行总结,回顾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讨论内容。

同时,还将展望未来对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的发展,指出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意义和前景。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组织,本文将全面探讨矛盾的文学批评观念,阐述其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同时,文章结构清晰合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一观念的文章。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茅盾——左翼文学巨匠一、社会剖析小说: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创造时代典型。

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并在理性指导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左翼文学主流。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

茅盾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2、人物形象塑造A、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吴荪甫(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刻画,同时写出他的性格复杂性)茅盾的性格塑造能够显现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B、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塑造。

有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都生活在都市,是30年代都市文学的最早作品)。

3、小说的结构方式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同时呈现一个发展过程:A、《蚀》的三部曲形式,每一部的结构也不同,《幻灭》是以静的经历为主线的单线结构;《动摇》是以胡国光和方罗兰为中心的两条并行线索;《追求》是以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为主的三条并行发展线索。

B、《虹》按梅行素的成都、泸州、上海的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A、B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C、《子夜》则采取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

D、《子夜》后仍在探索,部分短篇采取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待事件的最后结果,留白。

4、在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社会关系和社会阶级中刻画心理性格。

关于茅盾文章的点评-解释说明

关于茅盾文章的点评-解释说明

关于茅盾文章的点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茅盾,原名沈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革命文化领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和地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思想进行综合评述,旨在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贡献,并就其影响和地位进行评价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茅盾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和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其文章进行点评,分别是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影响和地位。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茅盾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然后分析其文学创作的成就,包括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茅盾的文学风格,包括他的写作特点和创作风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茅盾的文学贡献,并对其进行评价,以及展望茅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茅盾文章的全面分析和点评,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成就。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茅盾文章进行全面的点评,分析茅盾的文学成就、文学风格以及对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对茅盾的作品和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贡献,深刻领会其文学思想,同时对茅盾的评价和展望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对茅盾文章的点评,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对茅盾及其作品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也为茅盾的文学传世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

2.正文2.1 茅盾的文学成就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茅盾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家》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通过小说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茅盾的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茅盾批评思想现实主义创作规律
论文摘要:茅盾先生的批评思想是庞大而深刻的。

通过茅盾先生不同时期典型的批评观点来梳理他全部的文艺批评思想,茅盾先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为当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美学标准,从现实革命发展的角度,考察作家作品的思想实质、社会和美学价值,评价作品得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犀利的深刻性。

茅盾先生批评思想应追溯到他出任《小说月报》主编,那时,他积极参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

当时茅盾的文学批评,典型地体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的批评特色。

他为作家的优劣不决定于灵感的有无,而在于对社会人生填密的观察和研究。

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作家的“自我表现”,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社会人生及改造社会的愿望。

随着思想的变化,茅盾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念。

他的《读倪焕之>》、《徐志摩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美学标准,从现实革命发展的角度,考察作家作品的思想实质、社会和美学价值,评价作品得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犀利深刻。

在《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一文中,茅盾先生说:“认识生活和研究党的理论和政策,是不可分的,但应该指出,党的理论和政策只是作为我们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生活的指针”。

电攀盾先牛坏提到:“如果不是把观察、体验生活和研究、分析生活统一起来,那末我们还是很难做到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概括和集中起来。

”叼虽调不能仅仅局限在“体验生活”,还应该具备全面地历史地分析研究局部现象的能力。

他还指出:“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社会生活,是社会各阶级的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的矛盾和斗争,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等等。

因此,不言而喻,文艺工作者必须同时既要有锐利的思想武器,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有广博、深人的生活经验。

为当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茅盾先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对作家的构思过程是这样定义的:“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的加工,然后成为作品的题材。

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构思’。

’州牲笋盾还指出:题材的产生是“作家按照他自己的世界观去解释现实,分析现实,并且从现实中拣出他认为是主要的、能够说明他的思想的东西,经过综合、改造、发展的程序而最后成为作品的题材。

呵过一定义直到现在对我们仍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茅盾对于题材的思考还没有结束,他强调:“我们也不应该从形式上看问题,以为只有群众性的斗争和运动才算是主要题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