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了多个学派的观点和贡献。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重点介绍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字命名。
凯恩斯主义对货币需求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个体持有货币以进行日常交易而需求货币的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个体持有货币以防备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需求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个体持有货币以获取未来货币价值上涨所带来的利润而需求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变动主要受收入、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的影响,他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表达了货币需求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还在于他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和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是描述货币需求与收入、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它为我们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货币需求与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货币需求理论逐渐向着宏观层面发展。
新古典主义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兴起,对货币需求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
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货币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是个体对风险的考虑,尤其是个体对资产价格和货币价值波动的预期。
他们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强调了个体在选择资产组合时所考虑的不同因素,从而对货币需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解释。
新古典主义学派还通过对利率和收入效应的分析,提出了对货币需求影响因素的新看法,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学派外,其他一些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货币发行、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等诸多问题。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货币数量论到现代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及演变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的需求是由商品交换关系中产生的,人们需要货币来进行商品的交换,因此货币的需求是与商品的交易量成正比的,即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交易量呈线性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变迁,货币数量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货币需求不仅仅与商品交易量相关,还与人们的收入、财富、利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对货币需求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等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需求的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除了与交易需求有关外,还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状况有关。
他们还提出了货币持有成本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一成本是由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决定的。
这些理论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货币需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20世纪后期出现了货币需求函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根据这三种动机的不同,货币需求可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这一理论对货币需求的动态变化和供给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货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包括货币需求函数理论、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货币需求的数量测算等内容。
货币需求函数理论是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对货币需求形成机制和变动规律的系统性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由一系列变量决定的,主要包括个人收入、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作者:鹿瑶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10期摘要:货币需求理论是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量的理论,自20世纪以来货币需求理论与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相比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分析方法上开始侧重于微观分析;机会成本变量被引入并成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也更加丰富多元化;更多使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经济思想,理论模型的引入也使得货币数量论越来越完善,更加能解释现实现象。
本文就20世纪的主要货币需求理论展开论述,描述其发展脉络,并就主要理论间的区别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近现代;货比需求;发展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340-01一、从近代货币数量论到现代货币数量论这一阶段货币数量论的发展经历了以甘末尔费雪为主导的现代交易货币论到马歇尔庇古主导的现金余额数量论再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三个主要阶段。
甘末尔作为近代货币数量论的先驱,它的货币数量论建立起货币与物价的关系,给出一个公式MR=NEP,这是运用数学工具表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最早公式。
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是现代货币数量论最具代表性的学说之一,起初只是为了论证物价与货币量的关系,得出费雪方程式MV=PT,而后由此得出物价的三个决定因素,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流通的货币速度和商品的交易数量。
甘末尔和费雪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因素,即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总交易的需要。
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着重从微观角度分析,马歇尔认为货币数量取决于公众对于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源自于公众对于持有货币所获得的收益和将货币用于购买投资时所获得收益的权衡,货币量、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三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关系;庇古将这一想法用数学方程式表达出来,构造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PY,他认为K系数变动的原因,在于人们收入在投资消费和货币形态三个用途的分配,这是从微观角度对货币的需求量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摘要】本文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浅析。
首先介绍了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然后详细探讨了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及其关键假设。
接着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货币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总结了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过程,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货币需求理论, 经典理论, 近现代发展, 现代假设, 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 重要性, 未来研究, 经济政策, 关系, 观点,分析, 发展。
1. 引言1.1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在分析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提出了更多新颖的观点和假设,加深了对货币需求的理解。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更加注重考虑现实经济环境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力图解释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与行为,从而为实践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对于推动货币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积极意义。
深入探讨货币需求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市场的运行规律,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货币需求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 正文2.1 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主要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伦敦学派经济学家,如惠更斯(David Ricardo)和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这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一些基本原理。
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也就是说,货币需求来源于人们希望进行交易和消费的需求。
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取决于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程度。
货币危机理论评述

下对货币 的进攻 . 也适合于 其它汇 率制下对货 币的进 攻。他 们
甩“ { 场 压 力 指 数 ( MP Idxo xh neMak t rs 井 亡市 E , ne f c ag r e Pe一 E
预测 的。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财政需求与维持圈定汇率和虞之
论是理论研 究. 还是确警 系统, 总是 存在各种戈缺 , 至今仍 未形 成统 一的 . 针对不同类型的货 币危机作出完整解释 的理论框架
1 #一代 货 危 机 模 型 、
代. 有过严重 的债 务危 机 ;0年 代, 币危机 连续发 生在 西歇 、 9 货
拉 美 和 东 亚 . 以说 . f国 际 金 融 危 机 主要 表 现 为 区域 性 和 垒 可 当 { :
l o .9 1 。主要工 作包括 : 、 Fod 19 ) 1 引^ 不确定 性; 、 2 放弃 资 产完 全替代性和 价格粘滞性假设 . 引^缓慢的价格谓 整过程 ; 、 3 考虑 实际汇率高估 的实物效应 ; 、 4 考虑 延缳危机 到来的不 同政 簟措 施 ;、 虑固定{ 率制度崩滞后不同汇率制 度的选 择 ;、 5考 亡 6 考虑为
间不可调和 的矛盾。在 此之后 . K ura 由 rgan—Fod—G re 模 1 o ab r 型作 为基本分析框 架发展出众多 的摊生模型 ( l d& Mai , Fo o rn o
1 9 1 9 FLo ,Ga h r& Kr me , 9 6; ∞ .Bh n a i& 9 6, 9 8; o d te a r 1 9 Ag ad r
较. 舟析其特 点、 意义乖 敞瞄, 并总结 了国际主流经济学研 究货 币危机 的基本思 路。指 出来来赀 币危 机理论 模型 可能的
两代货币危机模型的比较与评述

货币危机的根本 原因 , 是“ 观经 济政策不一致 ” 经济基 就 宏 和“
础失衡 ” 。从这一思想 出发 , 模型演绎推算 , 维持 固定汇率制度 和持续扩张 的财政政策易于造成经济基础失衡 , 进而使得货 币 危机发生 的可能性增大 , 而投机者利益最大化行为——在外 汇 储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对其进行投 机 ,以从 中获利或规避 风 险, 则进一步加剧 固定汇 率制的脆弱性 , 从根本上动摇 固定 汇 率体 系的基础。因此在 内外矛盾 的双重夹击下 , 货币危机难 以
引入了理性政府 的假定 , 即政府会不断地对实行不同汇率制度
的收益和成本进行 比较 , 选择最 为有利的汇率制度 , 政府是一 个最优 化的政策制定者 。
货 币危机会可能发生 , 促使本 币贬值 , 在恰 当的时机 , 他们将大 规模抢购外汇 , 蓄意发动攻击 , 最终迫使 固定汇率无法维持 。 另
一
以下共同特点 :) 固定汇率或盯住 汇率制度 ;) 巨额财 1 实行 2 存在 政赤字 ;) 3呈现高通货膨胀率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的是
方 面, 投机者对本 币的贬值预期也会使政府维持汇率的成本
家经 常发生 的货币危机 ,这些 国家经济基本面存在着问题 , 宏 观经济政策不一致。 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 型是在 19 ~19 年 92 93
欧洲货 币体系危机之后 出现的, 发生货币危机 的国家经济基础 良好 , 观经济政策适 当。 宏
32 政 府 行 为 假 定 不 同 ,
了投机攻击时间 的显式解 ,使得第 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得 以完
所谓第一代货 币危机模 型 ( 国际 收支 平衡 模型 )是 由 即 K uma(9 9最早提 出 , 由Fod abr18) 以完善并 rg n17 ) 并 l 和G re( 6 ̄ o 9 形成 的。这一模型源 于对2 世 纪六七十年代拉美 地区发展 中 0
现代货币理论发展

现代货币理论发展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
现代货币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介绍现代货币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数量理论阶段货币数量理论是现代货币理论的起点,也被称为“古典货币理论”。
该理论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约翰·洛克等人提出。
根据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并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在货币数量理论阶段,经济学家主要关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当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求时,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不足则会导致通缩。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稳定物价水平,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在实践中,货币数量理论的预测并不总是准确的。
这主要是因为实际的经济运行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简单关系。
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现代货币供应理论逐渐取代了货币数量理论,并成为主流的货币理论观点。
现代货币供应理论主要包括储备银行模型和货币乘数模型。
储备银行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受到储备银行的控制。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储备银行的储备要求,可以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这种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利率和经济活动。
货币乘数模型则认为,银行通过贷款和存款来创造货币。
在现代经济中,存款乘数是根据银行的准备金比例来计算的,准备金比例越低,存款乘数越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相应加快。
三、现代货币政策理论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复杂化,现代货币理论逐渐从对货币供应量的关注转向对货币政策的关注。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主要包括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规则等方面的研究。
货币需求理论探讨了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收入和财富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实现经济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货币的需求和持有行为。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研究体系。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经典经济学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凯恩斯主义时期和后凯恩斯主义时期。
(一)经典经济学时期在经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是最早对货币需求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即货币是一种用来交换商品的媒介,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方便进行交换。
斯密主张“货币数量理论”,即货币乘数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改变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从而影响货币的实际需求量。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们主要关注货币的数量和流通速度对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对货币需求的理论研究并不深入。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货币需求理论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马歇尔、维克塞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利率和预期。
他认为,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支付交易和储蓄,因此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货币还可以用来进行资本市场交易,因此货币需求还与利率和预期相关。
维克塞尔进一步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的概念,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他认为,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进行现金交易、储备和预见未来的付款需求,这些都与收入水平有关。
(三)凯恩斯主义时期在凯恩斯主义时期,货币需求理论得到了深入发展。
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并建立了货币需求的理论模型。
他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应付意外的支出和不确定性因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人们持有现金的动机和目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7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理论一直是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有关货币危机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在此,本文对已有的货币危机理献作一简要综述,已有的理论成果,并进行比较。
由于本文总结的是理论,因此不涉及实证研究。
\xa0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xa0Krugman),罗伯特?弗勒德(Robert\xa0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xa0M.Garber)。
Krugman在其1979年的A\xa0model\xa0of\xa0Balance-of-Payments\xa0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贝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xa0Exchange-Rate\xa0Regimes,Some\xa0Linear\xa0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
这两篇文献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
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xa0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
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
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
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
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xa0attack\xa0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
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
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
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xa0Obstfeld、Gerardo\xa0Esquivel和Felipe\xa0larrain。
第一代货币危机的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政策制定问题论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而且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可能并不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充分条件,单纯依靠基本经济变量来预测与解释危机,显得单薄。
8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家开始从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持续恶化这一角度解释危机,并探讨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就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这一代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假定:1.在该捻论中,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化其目标函数,汇率制度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
政府出于一定的原因需要保卫固定汇率制,也会因某种原因弃守固定汇率制。
当公众预期或怀疑政府将弃守固定汇率制时,保卫固定汇率制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2.引入博弈。
在动态博奔过程中,央行和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函数相互包合,双方均根据对方的行为或有关对方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而自身的这种修正又将影响对方的行为,因此经济可能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出现“多重均衡”。
其特点在于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即一国经济基本面可能比较好,但是其中某些经济变量并不是很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发生观点、理念、信心上的偏差,公众信心不足通过市场机制扩散,导致市场共振,危机自动实现。
所以,这类理论模型也被称为“自我实现式”危机模型。
这个典型代表是Obstfeld。
在其Models\xa0of\xa0Currrency\xa0Crises\xa0with\xa0Self-Fulfilling\xa0Features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了动态博奔下自我实现危机模型的特点,并表现出其“多重均衡”性质。
以0bstfeld为首的一些学者在模型中仍然注重经济基本面,在其理论论述中勾勒出基本经济变量的中间地带。
他们认为,在经济未进入该地带时,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时,危机完全不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而当经济处于这一中间地带时,主导因素就变成投资者的主观预期,危机是否爆发就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所能解释的。
该理论认为问题主要仍然在于内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会很高,政府的愿望与公众的预期偏离越大,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越高。
因此,当公众产生不利于政府的预期时,投机者的行为将导致公众丧失信心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
该理论认为,从这一角度而言,投机者的行为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对东道国的公众来说,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
除了这类主流理论外,另有少数学者认为货币危机可能根本不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受冲击国家所出现的宏观经济的种种问题是投机行为带来的结果而非投机行为的原因。
总的说来,这类文献对危机的解释一般从两个角度出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羊群行为和传染效应。
1.羊群行为(herding\xa0behavior)提出由于市场参与者在信息不对称下行为的非理性而使金融市场不完全有效(这是该理论与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以及第二代货币危机的主流理论的区别所在,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与第二代货币危机的主流理论均假定市场参与者拥有完全信息,从而金融市场是有效的),花车效应(bandwagon\xa0effect)和市场的收益与惩罚的不对称容易造成羊群行为。
由于存在信息成本,投资者的行为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基础上,投资者各有其信息优势,投资者对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包括谣言)的敏感度极高,任何一个信号的出现都可能改变投资者的预期。
花车效应会导致经济基本面可能并没有问题的经济遭受突然的货币冲击;同时,花车效应会人为地创造出热钱(hot\xa0money),加剧危机。
另外,市场收益和惩罚的不对称会造成投资基金代理人消权规避风险,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会导致羊群行为。
政府在考虑是否保卫固定汇率制时应充分估计到这一点。
2.传染效应(contagion\xa0effect)主要从国家间的关联角度出发解释危机。
由于全球一体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加强,特别是后者,因此区域内国家之间经济依存度逐渐增高,危机将首先在经济依存度高的国家之间扩散。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会给出一定的市场信号,改变投资者对与其经济依存度高或者与其经济特征相类似国家的货币的信心,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甚至导致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式危机的发生。
经济学家认为,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市场操纵(market\xa0manipulation)。
不论是在由理性预期导致的自我实现的危机或非理性的羊群行为造成的危机中,都存在着大投机者操纵市场从而获利的可能,大投机者利用羊群行为使热钱剧增,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与危害。
概括起来,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注重危机的“自我实现”性质,该理论认为仅仅依靠稳健的国内经济政策是不足以抵御货币危机的,固定汇率制的先天不足使其易受投机冲击,选择固定汇率制,必须配之以资本管制或限制资本市场交易。
三、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Kaminsky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并非一场“新”危机,原有的理论成果具有说服力。
而另一些学者,例如克鲁格曼(Krugman)则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在传染的广度与深度、转移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与以往的货币危机均有显著的区别,原有的货币理论解释力不足,应有所突破。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
克鲁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
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
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
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
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
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况大大恶化了的公司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
克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加了商品对进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与效应。
总的说来,克鲁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