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测定

合集下载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尤以右侧明显; 2.右侧屈/伸比值倒置,这将导致关节异常磨损,
退行性病变加重。 建议:患者加强双侧下肢肌力的训练,尤以右
侧伸肌为主。
-----精品文档------
病例二
毕某,男,38岁,工人,1999年1月5日 乘车时与人发生口角,被人用刀刺伤背部, 诊断为脊髓圆锥段贯通伤,圆锥马尾神经 不全损伤。1999年3月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 一个月。对此患者训练前后进行膝关节等 速测试,以进行疗效评定。
左膝
屈 39
39
130%
伸 59
40
60% (腘绳肌)
右膝
屈 30
31
176% 347%
伸 17 25
(股四头 肌)
注:测试速度为60°/S
-----精品文档------
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测试结果


-----精品文档------
结果分析:
从测试结果看: 1.患者双侧下肢膝关节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七、病例分析
病例一
彭某, 38岁,女,工人。主诉:右腿 疼痛伴无力一年。诊断为右膝关节骨性关 节炎。 2006年3月26日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 因双侧膝关节肌力下降、步行困难,于2006 年4月5日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录像
-----精品文档------
测试结果
测试部位
峰力 峰力矩角 拮抗肌 左右同 矩(NM) 度(°) 肌比 名肌比
指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 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 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肌 肉用力仅使肌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
-----精品文档------
等速运动
等内选择预设速 可预知 度
0 °/S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ptkejian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ptkejian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PPT大纲
目 录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原理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实验操作流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解读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分析
01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是一种评估肌 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通过使用 等速测力器进行。
多维度评估
研究和发展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以全面反映肌肉的功能 和健康状况,为个体化运动处方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更 科学的依据。
06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 分析
案例一:运动员的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总结词
评估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
目的
了解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水平, 为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仪对运动员进 行测试,测量肌肉在不同速度下的力 量和耐力。
测试成本较高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因此 测试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医疗 机构和社区的普及和应用。
适用人群有限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 成年人,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 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测试结果的主观性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操作 者的主观判断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需要确 保操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
表现、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关系。
05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 意事项与局限性
注意事项
确保受试者了解测试目的 和过程
在开始测试前,向受试者详细 解释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目的 、方法和要求,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解和恐慌。
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置

肌力评级的标准与测量方法

肌力评级的标准与测量方法

肌力评级的标准与测量方法肌力,即肌肉的力量,是衡量肌肉收缩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确的肌力评级对于评估肌肉功能和诊断肌肉损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肌力评级的标准和测量方法。

肌力评级的标准肌力评级的标准主要基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小。

常用的评级标准包括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分级和赤足最大用力踩踏力量(FFmax)分级。

MRC分级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肌力评级标准,将肌肉力量从0到5级分为6个等级。

0级表示肌肉完全瘫痪,无法产生任何力量;1级表示肌肉可以产生微弱的力量,但无法抵抗重力;2级表示肌肉可以抵抗重力,但无法抵抗抵抗阻力;3级表示肌肉可以抵抗一定的阻力,但无法进行抵抗重力的活动;4级表示肌肉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肌肉收缩,但无法产生有效的力量;5级表示肌肉可以产生有效的力量,可以进行正常的活动。

除了MRC分级,赤足最大用力踩踏力量(FFmax)也是常用的肌力评级标准。

这是一种无重量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受试者在赤足状态下用力踩踏力量计的力度来评估肌肉力量。

FFmax分级将肌肉力量从0到5级分为6个等级,与MRC分级相似。

肌力测量方法肌力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等长肌力测量、等张肌力测量和等速肌力测量。

等长肌力测量是通过测量肌肉在静力收缩状态下产生的力量来评估肌肉力量。

等张肌力测量是通过测量肌肉在张力下产生一定位移时产生的力量来评估肌肉力量。

等速肌力测量是一种综合评估肌肉力量和速度的方法,通过在不同速度下对肌肉进行快速拉伸和缩短来测量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等长肌力测量通常使用力量计来测量受试者在进行静力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等张肌力测量通常使用阻力装置来模拟不同的张力水平,并使用力量计来测量受试者在进行动态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等速肌力测量通常使用专门的等速运动机器进行测试,并使用传感器来测量肌肉在动态收缩时的力量和速度。

在进行肌力评级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年龄、性别、肌肉类型、关节位置和运动方向等。

肌力测定标准

肌力测定标准

肌力测定标准肌力测定是评估个体肌肉力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和运动员了解肌肉功能的状况,指导康复训练和运动训练的制定。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下面将介绍肌力测定的标准及相关内容。

首先,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和设备。

常见的肌力测定方法包括手持式动态测力计、等速肌力测试仪、坐姿肌力测试仪等。

在选择测定方法时,需要根据被测者的具体情况和测定要求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注意被测者的姿势和动作。

被测者在进行肌力测定时应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姿势的正确,避免因为姿势不正确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被测者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按照规定的动作要求进行,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另外,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控制测定环境和条件。

测定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尽量保持测定环境和条件的一致性,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最后,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对测定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应用。

测定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需要结合被测者的具体情况和测定的目的进行,以确保测定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断和康复训练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总之,肌力测定是评估肌肉功能的重要方法,正确的肌力测定标准和程序对于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和设备,注意被测者的姿势和动作,控制测定环境和条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应用,以确保测定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断和康复训练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肌力测定的标准及相关内容,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肌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力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探究不同因素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并分析测试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臂肌力测试仪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静态肌力测试和动态肌力测试。

实验一:静态肌力测试静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特定动作中的最大肌力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的静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静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俯卧撑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0次;在握力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5kg;在深蹲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实验二:动态肌力测试动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动作的次数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进行了仰卧起坐、跳跃和引体向上的动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动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同样是不同的。

在仰卧起坐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40次;在跳跃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15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等动作对上肢和下肢肌力的评估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动态肌力测试相对于静态肌力测试,更能反映出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3. 个体差异对肌力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体质和训练程度会导致肌力水平的差异。

结论: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肌力水平的方法。

通过对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来自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2.等速运动测定仪的构成
保持运动速度不变
等速运动仪
操作系统
计算机处理系统
感应系统
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三、等速运动测定肌力的适应证、禁忌证
(一)适应证 各种病因导致的肌力下降; 临床徒手肌力检查肌力在≥ 3级以上。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二)禁 忌 证
绝对禁忌证 失稳,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 骨关节恶性肿瘤 相对禁忌证 疼痛 关节活动度受限 滑膜炎或渗出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康复医学科 韩栋畴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提纲
一、等速收缩概念 二、等速肌力测试仪的构成及仪器的种类 三、等速肌力测试仪肌力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测定肌力和训练的操作步骤 五、等速测试的结果 六、文献分享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等速收缩概念
等速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 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 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速收缩。在一般生理活动状态很难 产生等速收缩,只有在特定的仪器上才能进行等速运动。实际上, 等速运动时,其肌肉收缩是一种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相混合的方 式。
左右同名肌 力比
拮抗肌比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病例
郑某, 28岁,男,IT人员。主诉: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修复术后,疼痛伴无力2月余。诊断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修复术后,2018年12月12日来我院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因 左侧膝关节肌力下降、步行困难,于2018年12月12日进行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二)曲线描记结果图
峰力矩
峰力矩角度
Hale Waihona Puke 七、病例分析病例一
彭某, 38岁,女,工人。主诉:右腿 疼痛伴无力一年。诊断为右膝关节骨性关 节炎。 2006年3月26日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 因双侧膝关节肌力下降、步行困难,于2006 年4月5日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录像
测试结果
测试部位
峰力 峰力矩角 拮抗肌 左右同 矩(NM) 度(°) 肌比 名肌比
提供更多的肌肉功能测定 (如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程度等)
四、等速运动测定肌力的适应证、 禁忌证
(一)适应证
各种病因导致的肌力下降。 临床徒手肌力检查肌力在≥ 3级以上。
(二)禁 忌 证
绝对禁忌证 失稳,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 骨关节恶性肿瘤 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术后早期 急性损伤等
相对禁忌证 疼痛 关节活动度受限 滑膜炎或渗出 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拮抗肌比
该比值反应肌力平衡情况,间接 反映关节稳定性,预测潜在的关节损伤 尤其膝关节的屈/伸比值最具临床意义。
左右同名肌比:
反映两侧同名肌群力量的平衡情况。 一般>10%易造成弱侧损伤。
最大关节可动范围:
单位度,此值缩小提示关节活动受限。
(二)曲线描记结果图
(二)曲线描记结果图
通过力矩曲线和关节活动范围曲线 来评估肌肉的运动情况,关节及周围 组织的损伤或疾病情况均可通过力矩 曲线而获得。
等速运动
等内选择预设速 可预知 度
0 °/S
阻 可变,并可自动调节 固定 力
固定
二、等速运动仪器的种类及构成
1.等速运动仪器的种类
CYBEX BIO-DEX Moflex Kin-Com LID等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肌肉力量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肌肉在相同速度下的力量表现,来帮助医生、运动员和体能教练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

这个评定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和康复计划。

等速肌力评定通常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例如屈膝、伸膝、屈腰和推举等。

测试者需要在特定的速度下完成这些动作,并通过力量传感器或其它设备来测量肌肉的力量表现。

测试时需要保持肌肉的稳定性和力量输出,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等速肌力评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力量水平,识别潜在的肌肉问题和不平衡,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

对于运动员来说,这项评定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某些特定动作下的肌肉表现,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和提高竞技水平。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等速肌力评定可以帮助他们监测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并预防再次受伤。

此外,等速肌力评定还可以用于研究领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人群的肌肉力量表现,探索肌肉健康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肌肉健康和运动训练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总之,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全面的、有效的肌肉力量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肌肉健康状况,还可以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项评定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okinetic phase)诊断值受加速,减速运 动的影响(无等速阶段) • patients: reasonable velocities in active
movements not always possible
(especially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rehabilitation)病人:在主动运动中,合 理的速度不总是存在(尤其在康复的初期) • athletes: „high speed“ testing/training is not possible 运动员:”高速“测试与 训练不可能
Flex re Flex li Ext re Ext li
male athlete after ACL injury 男性运动员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之后 3 month, 6 month, 9 month 3,6,9个月
Eccentric
Iso
concentric
introduction Research研究:
Arya et al. 2009
Müller et al. Reproducibility of isokinetic single- and multi-joint strength measurements in healthy and injured athletes. Isokinetics and Exercise Science (2007)健康与损伤运动员单与多关节等速力量诊断 的再现 等速与训练科学 2007
introduction „ballistic mode“”弹道模式“ natural movement自然运动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two factors to reach speed limit: 病人和运动员必须克服两个因素达到预 设的速度 • gravity (gravitational force that occurs between earth and other bodies)重力(地球与身体之间的引
extension

side differences; agonist vs. antagonist; conentric vs. eccentric; reference values?两侧差异;收缩 肌,对抗肌;向心,离心;参考 值?
additional examples:举例 • • LBP-patients下腰痛病人 stroke patients中风病人
decision: best treatment / training?决定: 最佳的治疗/训练
introduction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everyday practice: athletes每天训练:运动员 • treatment / training evaluation治疗/训练 评估 elite male athlete (no pain)优秀男性运动员 (无疼痛) strength gain after training intervention? 在训练之后力量的增加
9
5 5
– shoulder肩
– elbow肘 – other其他
introduction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感谢德国菲兹曼医用电子公司提供设备支持!
introduction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introduction

• •
Baur et al. Reactivity, stability, and strength performance capacity in motor sports. Br J Sports Med (2006) 运动中 的反应,稳定性,力量能力
Baur et al. Trunk extensor and flexor strength of long distance race car drivers compared to physically active controls. J Sports Sci. (2010)长距离驾车驾驶员的躯干 伸肌与屈肌力量身体主动控制对比

restoration of strength level after therapy? 治疗之后力量水平的恢复情况?
everyday practice: patients / athletes每天训练: 病人/运动员 • rehabilitation (trainig mode – biofeedback) 康复(训练模式-生物反馈)
Dr. phil. Steffen Müller
introduction
Content目录 • introduction介绍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 clinical application (patients / athletes)临床应用 (病人/运动员) • strength diagnostics力量诊断 • treatment evaluation治疗评估 • rehabilitation康复 • strength training力量训练 • research研究 • strength diagnostics力量诊断 • standardized test situations标准测试方式 • standardized strength training标准力量训练
J.Perrine 1967
introduction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Isokinetics in Literature等速文献
• PubMed search检索 (isokinetic 等速/ torque力矩): 1980: 8
1990: 48
2000: 70 2010: 114 68 11 9 7 – knee 膝 – ankle踝 – hip髋 – trunk躯干
introduction Research研究: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 standardized strength training标准的力量 训练 • RCT; 6 weeks training intervention随机对照 实验:6 周的训练 standardized training 标准训练
introduction Research研究: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 standardized test situations标准测试状态 • thickness of Achilles / Patella tendon in different joint angles and loading situations阿 基里斯/髌骨 肌腱在不同关节角度和负载状 态下的厚度
Up to Date Dynamometry
肌力测定新进展: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临床应用与研究
University Outpatient Clinic. Sports Medicine and Sports Orthopaedics University of Potsdam. Germany 德国波茨坦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专业医院
introduction „ballistic mode““弹道模式”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reasons原因 • physics (Newton´s laws)物理性: patients/athletes have to overcome
problem in „classic mode“经典模式“的问 题: real speed may not reach preset speed limits:不能达到预设的速度
well controlled position, velocity, loading 很好的控制姿势,速度,负载
• objectivity / reliability 客观性/可靠性 • • the machines are accurate 仪器准确性 variability comes from the subject in the specific test situation目标特殊测试状 态下的可变性
• up to date最新
• „ballistic mode“弹道模式 • „sensorimotor“ testing感觉运动测试 • speed „profile“ (+ perturbation)速度情况 扰 动 • special/functional movement situations特别 的/功能性运动状况 • examples (video clip) 例子 (视频剪辑)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introduction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everyday practice: patients每天训练:病人 • strength diagnostics力量诊断 • female athlete女性运动员; 8 weeks after torn muscle fibers 在肌纤维损伤8周后(M. rectus femoris, left左侧 股直肌) full recovery?真的康复了吗? is there a strength deficit?有无力量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