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测试

合集下载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ptkejian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ptkejian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PPT大纲
目 录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原理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实验操作流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解读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分析
01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是一种评估肌 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通过使用 等速测力器进行。
多维度评估
研究和发展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以全面反映肌肉的功能 和健康状况,为个体化运动处方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更 科学的依据。
06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 分析
案例一:运动员的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总结词
评估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
目的
了解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水平, 为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仪对运动员进 行测试,测量肌肉在不同速度下的力 量和耐力。
测试成本较高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因此 测试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医疗 机构和社区的普及和应用。
适用人群有限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 成年人,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 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测试结果的主观性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操作 者的主观判断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需要确 保操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
表现、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关系。
05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 意事项与局限性
注意事项
确保受试者了解测试目的 和过程
在开始测试前,向受试者详细 解释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目的 、方法和要求,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解和恐慌。
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置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肌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力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探究不同因素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并分析测试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臂肌力测试仪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静态肌力测试和动态肌力测试。

实验一:静态肌力测试静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特定动作中的最大肌力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的静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静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俯卧撑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0次;在握力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5kg;在深蹲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实验二:动态肌力测试动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动作的次数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进行了仰卧起坐、跳跃和引体向上的动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动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同样是不同的。

在仰卧起坐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40次;在跳跃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15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等动作对上肢和下肢肌力的评估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动态肌力测试相对于静态肌力测试,更能反映出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3. 个体差异对肌力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体质和训练程度会导致肌力水平的差异。

结论: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肌力水平的方法。

通过对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等速训练技术讲解

等速训练技术讲解

峰力矩角度(AOPT): 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指定角度的峰力矩值:等速仪器可自动计算出关节活动中任意角度所对应的力矩值,一般可事先指定两个角度,目的在于比较两侧指定角度的力矩值。
峰力矩
峰力矩角度Biblioteka 等速肌力测试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作功量,反映了肌肉作功的效率。等速肌力测试中,AP值与测试速度有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测试速度越快,AP值越大,说明测试中测试速度越快,肌肉作功的效率越高。
多关节运动模块
等速肌力测试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峰力矩peak torque ( PT)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 峰力矩体重比(PT/BW) 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为何等速训练优于其他肌力训练方式
常用等速肌力测定训练设备
肌力测定为主设备 (配计算机系统) CYBEX(美国) Biodex (美国) IsoMed (德国) CON-TREX (瑞士) Moflex Kin-Com LID等等
肌力训练为主设备 (不配计算机系统) 不能获得力矩、关节角度变化等相关数据资料。 可进行肌肉的离心、向心、持续被动训练等。 BodygreenS06 BodygreenS1000
4、通过这样的等速运动可大幅降低因使用重量块进行的重力训练所产生加速度与减速度的运动伤害。 5、协助全身的肌肉训练、康复训练、身材体能的保持,特别针对脑损伤、脊髓损伤、骨关节等康复训练者、中老年人及慢性关键炎患者设计的肌力训练器材。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来自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2.等速运动测定仪的构成
保持运动速度不变
等速运动仪
操作系统
计算机处理系统
感应系统
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三、等速运动测定肌力的适应证、禁忌证
(一)适应证 各种病因导致的肌力下降; 临床徒手肌力检查肌力在≥ 3级以上。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二)禁 忌 证
绝对禁忌证 失稳,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 骨关节恶性肿瘤 相对禁忌证 疼痛 关节活动度受限 滑膜炎或渗出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康复医学科 韩栋畴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提纲
一、等速收缩概念 二、等速肌力测试仪的构成及仪器的种类 三、等速肌力测试仪肌力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测定肌力和训练的操作步骤 五、等速测试的结果 六、文献分享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等速收缩概念
等速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 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 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速收缩。在一般生理活动状态很难 产生等速收缩,只有在特定的仪器上才能进行等速运动。实际上, 等速运动时,其肌肉收缩是一种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相混合的方 式。
左右同名肌 力比
拮抗肌比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病例
郑某, 28岁,男,IT人员。主诉: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修复术后,疼痛伴无力2月余。诊断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修复术后,2018年12月12日来我院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因 左侧膝关节肌力下降、步行困难,于2018年12月12日进行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浩天揽云FBI 2008-10-07 11:00:16 回复在康复后期需要通过等速测试来判断康复情况,很多断友有疑虑,整理小文如下,仅供参考,敬请指正!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各项测试数据中,峰力矩(PT)值的可信度最好,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中等,而肌肉耐力略低。

肌肉向心收缩测试的ICCs值高于肌肉离心收缩。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课件.ppt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课件.ppt
等速运动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宁波市康复医院
最新.
1
主要内容
等速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等速运动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训练
最新.
2
等速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最新.
3
操作系统软件
动力头:360°,连 续转动,提供 1100Nm力矩
运动模式:等速: 向心及离心、等张: 向心及离心、等长: 每一位置的正反方 向、连续被动运动
痉挛的量化评定:等速摆动试验、等速 被动测试(最大阻力力矩、阻力力矩之 和、重复次数的平均阻力力矩和力矩速 度曲线上升斜率)
最新.
16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绝对禁忌证: 关节及相邻关节失稳、骨折、局部严重
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术后早 期、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软组织瘢痕 挛缩、急性肿胀、急性拉伤或扭伤以及 严重疼痛
等张收缩运动—— 等张收缩仅在运动范 围的极小部分达到最大收缩,效率不佳, 且负荷只能按最低肌力输出而定
最新.
6
等速肌肉收缩特点优点
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肌力评定、训练 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运动中任何
一点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提供与肌肉 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 应的最大阻力) 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最新.
21
等速肌力测试的优点
多种评价指标:四肢大关节、腰背肌肌 力测试
测试模式有向心收缩/离试扩展到 徒手肌力3级以下和疼痛性关节疾病患者
最新.
4
等速运动定义
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
等速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 相应的肌力形成了最佳匹配——较好地 完成肌力训练

龙新宇等速肌力报告数据

龙新宇等速肌力报告数据

70
88
右侧
屈肌
伸肌
峰力矩
平均功 率
峰力矩
平均功率
66Leabharlann 3494180°/s 测试
52
51
7
0
639% 55
54
9
1
五、结
果分析
1.膝关节:
92% 70.8 57.1 88.2
87.5
屈伸肌 峰力矩 比值%
63%
双侧差异
左/右屈肌比值% 左/右伸肌比值%
峰力矩
平均功 率
峰力矩
平均功率
89.9 87 102.4
双侧差异
标意义
拮抗肌群比值(%),如屈伸肌的峰力矩比值,膝部正常参考值为60%
反映肌肉的爆发力 反映双侧肢体力量的平衡性
双侧差异,如左右比值(%),正常参考值为100%
比值百分数与参考值相差10%以内为正常,相差11%—20%为可疑异常,要引起重视,相差20%以上为异常,说明左右两
侧相同关节的肌肉力量相差太大,左右不平衡很严重,在运动疲劳或柔韧性下降的情况下,相对较弱的关节肌肉容易拉伤。
96.7
62% 94.2 105.9 104.6 103.4
屈伸肌 峰力矩 比值%
639%
双侧差异
左/右屈肌比值% 左/右伸肌比值%
峰力矩
平均功 率
峰力矩
平均功率
102.9 104.5 92.8
100
588% 95.2 94.4 91.7
0.1
膝关节的屈肌(大腿后肌)和伸肌(大腿前肌)的峰力矩比值表明,左大腿前肌的爆发力不足,右大腿前肌的最大力量不足。
峰力矩
平均功 率
82
43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肌肉力量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肌肉在相同速度下的力量表现,来帮助医生、运动员和体能教练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

这个评定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和康复计划。

等速肌力评定通常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例如屈膝、伸膝、屈腰和推举等。

测试者需要在特定的速度下完成这些动作,并通过力量传感器或其它设备来测量肌肉的力量表现。

测试时需要保持肌肉的稳定性和力量输出,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等速肌力评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力量水平,识别潜在的肌肉问题和不平衡,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

对于运动员来说,这项评定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某些特定动作下的肌肉表现,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和提高竞技水平。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等速肌力评定可以帮助他们监测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并预防再次受伤。

此外,等速肌力评定还可以用于研究领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人群的肌肉力量表现,探索肌肉健康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肌肉健康和运动训练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总之,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全面的、有效的肌肉力量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肌肉健康状况,还可以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项评定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is is a ratio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1/3 and the last 1/3 of work in the test bout.
AVG.POWER
• Power represents how quickly a muscle can produce force. An important value to evaluate as power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for injury prevention. • 平均功率 • 向心收缩时当运动速度达到一定时平均功 率不再增加反而下降; • 离心收缩时随运动速度加快而增加。
DEFECIT
• 左右侧差异,±10%为正常参考范围; • 负值说明患侧肌力大于健侧。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 变异系数,均值与样本均数的比值,反映 测量观察值离中心值之间的距离,反映离 散趋势。 • 大肌肉≤15% • 小肌肉≤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ORK FATIGUE
• 疲劳系数 前1/3做功-后1/3做功之间 前1/3做功
等速肌力测试主要指标
PEAK TORQUE
• 峰力矩:即在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输出,反 映肌肉收缩最大力量的能力,是肌肉绝对力量; • Highest muscular force output at any moment during a repetition. This can be determined within each rep for the entire set. • Peak Torque indicates the muscle’s maximum strength capability. This is also the equivalent to a 1-repetition maximum (RM) isotonic strength test. • Peak Torque can also be evaluated specific to time (Torque @ .20sec) or to ROM (Torque@ 30º ).
• 随年龄增大而呈直线下降趋势,同名肌运 动速度相同时男性的峰力矩大于女性; • 体重越重,身高越高时峰力矩越大; • 可测试任一角度及时间点的峰力矩。
PEAK TQ/BW
• 相对峰力矩,即相对于体重的峰力矩,更 好地用来描述功能性活动,可以用来个体 间比较。 • Peak Torque is represented as a percentage normalized to bodyweight and compared to an estimated goal. This value is more relative and pertinent to functional activity.
• Following concentric exercise, CK activity reached a peak value of 1150 ± 364 IU/l after 24 h recovery. Eccentric mode was followed by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crease with maximal values of 8485±2683 IU/l measured on day 2 after eccentric isokinetic trials.
AGON/ANTAG RATIO
• Imbalance may predispose a joint to injury as opposing muscle groups provide dynamic joint stability. • 屈伸比 • 61.4%~74.4% • 比值随速度加快而增大
TIME TO PEAK TORQUE
• 到达峰力矩的时间,即肌肉从开始收缩到 产生最大力矩所需时间,反映肌肉快速产 生力矩的能力。 • A measure of time from the start of a muscular contraction to the point of the highest torque development (Peak TQ). This value is an indicator of the muscles functional ability to produce torque quickly.
ANGLE OF PEAK TORQUE
• 峰力矩产生的角度,相同速度及相同活动 产生峰力矩角度相同,一般出现在中间 ROM,最大的长度-张力关系点。 • Defined as the point in the ROM where peak torque is produced. It usually occurs at the same range in the ROM for similar movements and speeds. Angle of peak torque typically occurs in the mid range of a mo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