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流言》阅读感想

《流言》阅读感想提及张爱玲,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小说。
然而,除了小说之外,她还创作了散文集《流言》。
这本集子就像是随笔录,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感想与思考,以及关于她自己的一些故事。
我是在读完她的小说后,对她的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才决定一读为快的。
与小说相比,我对散文的喜爱稍逊一筹。
《流言》中的文字简洁凝练,张爱玲在书中随性而谈,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她的笔触敏锐而细腻,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
在“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这篇文章中,她批评了自己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认为极端的变态与觉悟的人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时代的沉重使得人们难以轻易大彻大悟。
这一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我也认为大多数人都在混沌中摸索前行,很难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而且,每个人对于“活明白”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所谓的“活明白”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
我们只需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说是“活明白了”。
张爱玲的小说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她的作品中很少有完美的主角,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让角色更加真实、立体,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与那些虚构的、遥不可及的完美形象相比,现实中的人物更加鲜活,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复杂。
此外,书中还有一篇散文谈到了“如果是人家说我听,我总是愉快的。
如果是我说人家听,那我过后思量,总觉十分不安,怕人家嫌烦了。
还是随时随的把自己的事写点出来,免得压抑过甚。
”我对此深有同感。
我也是一个充满分享欲的人,喜欢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即使知道可能无法从对方那里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我也会忍不住倾诉。
对我而言,分享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寻求帮助,而是为了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然而,相比于小说,张爱玲的散文在吸引力上稍显不足。
阅读散文时,我常常感到像是在完成任务,难以沉浸其中,也无法产生像阅读小说时那样的强烈情感共鸣。
偶尔有一些感想,但也无法让我欲罢不能,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下去。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其中,《流言》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流言》讲述了一个女人在流言中的生活,她的丈夫在外面有了外遇,而她却选择了忍耐和沉默。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女主人公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她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女主人公在面对丈夫的背叛时选择了忍耐和沉默,这种表面的坚强下隐藏着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她不愿意面对外界的非议和流言蜚语,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段感情。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复杂和脆弱。
除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张爱玲还通过《流言》展现了她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欺骗、猜疑和利益的交换。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揭示,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流言》中,张爱玲的文字简洁而凝练,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的台词都充满了深刻的内涵。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她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读完这部作品,我不禁为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通过对《流言》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张爱玲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思想。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张爱玲的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思想营养和情感启示,让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
张爱玲的作品永远都会是我心灵的指引和慰藉,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流言》阅读感想

《流言》阅读感想年前年后,我对张爱玲的这本书都有不同的感受。
年前,我觉得她乖僻可爱,独具一格;年后,我认为她是一位目光敏锐的生活观察者,她的话语常常让我产生想与她“击掌”的冲动。
有时,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能有这样的时刻吗?她对女人的评价是这样的:“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男子还抱怨些什么呢?”她还说:“非得要所有的婚姻全由女子主动,我们才有希望产生一种超人的民族。
”而我最喜欢的是《有女同车》,她在文中开头便说这是句句真言,未经剪裁与润色。
在文中,她记录了电车上两个洋装女子的言论,最后得出结论:“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在经历了一年一度的春节超级大冒险后,她在半个多世纪前所写的这短短几个字,如今读来却真实得残酷。
春节前,我的敏感度急剧上升。
我问父母:“去年过年有没有人吵架?”每一年的春节,我们这个大家族都会因为喝酒、打牌、教育小孩等问题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闹剧。
每个男性都以自我为中心,在众人的错愕中,以最不要脸的方式赢得了全场的关注,然后愤然离场,留下女性长辈和平辈收拾残局,安慰哭泣的母亲、妻子和他满嘴脏话的儿子。
这只是外人能看到的画面,可想而知,在家里,作为一家之主的他,是多么的高高在上。
阅读《流言》这本书,让我对她有了全新的认识。
她才华横溢,对服饰的见解令人眼前一亮:“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
恰巧相反。
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读到第一句话,我就想到了这些年的一些固定服装模板,大家似乎都在互相抄袭,偷懒是一方面,呆滞也是不可否认的。
阅读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会谈论宗教、写作、诗歌或艺术,也会记录家人的生活、语录和与好友的聊天,生动有趣。
《流言》读书有感

《流言》读书有感拖延许久,今日考完三场试,为犒劳自己,我于三教一气读完此书,尽管腹中饥饿,且被蚊虫叮咬。
我素来偏爱散文,甚于小说。
纪实文学要求作者展现最幽微、最细腻的自我,而非隐匿于人称面具或大势所趋的无奈之中。
它需直面自我的磨损与激荡,回应时代、社会、历史、国家等诸多方面,而后在纸面之外,“自私的人若无其事地活下去”。
张爱玲生于苍凉的时代,因此她跨越与记录的一切都带有苍凉的底色。
她曾言,自己写草稿时,会写在报纸时政消息的反面,“不论我写的是什么,快乐的、悲哀的,背后永远有那黄阴阴的一行一行;蓝墨水盖它不住阴凄凄的新闻”。
她之所以说成名要趁早,是因为“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虚无缥缈的空虚追逐着一切,然而,“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
对中国人而言,承认人生的虚幻似乎并非难事,唯有不确定的、无处不在的悲哀,才是真实的。
她评价苏青择偶时说:“要一个人为她制造整个的社会气氛,的确很难,但这是个性的问题。
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有时,人们仍想在虚幻的石头上用想象敲出梦幻,仿佛只要身处一段关系中,就可以无视身世的郁郁苍苍。
跌宕起伏的命运覆盖在大地上,层峦叠嶂,轰轰隆隆地响起“这是乱世”,在这一呼一吸、令人略感不安的恍惚中,清晨的鸡鸣声在冻白的早晨喷涌出朱砂,范柳原的话显得如此可靠:“……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写到这里,门口走进两人,带来一阵清凉而浮华的空气。
在这如水般清澈、如镜般明亮的夜晚,看着手掌上纠缠的、深深浅浅的印痕,这便是时代、人生与人来人往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
其中,她的小说《流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吸引了读者。
《流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姻、爱情和人性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婚姻、爱情的深刻思考。
读后感如下:《流言》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成名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阅读完《流言》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张爱玲对婚姻、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对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深表敬佩。
《流言》的故事情节紧凑,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姻、爱情和人性的故事。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张爱玲展现了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婚姻、爱情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了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婚姻、爱情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剖析,展现了她对婚姻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她认为婚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经营和维护,而爱情则是一种深刻的情感,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磨砺。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张爱玲深刻地揭示了婚姻和爱情的本质,让人深思不已。
除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张爱玲在《流言》中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她认为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有自私和丑恶的一面。
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和内心独白,张爱玲展现了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的深刻洞察,让人深感震撼。
总的来说,《流言》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小说,它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张爱玲对婚姻、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深刻思考。
在阅读中,我深深被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也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深表敬佩。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她的小说《流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流言》后,我深受感动,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流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上海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让读者更容易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苏小姐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在男权社会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人深受感动。
男主人公陈清扬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滩男人,他的风流倜傥和对苏小姐的深情款款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充满了悬念和反转,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说中的描写和对话都充满了张爱玲独特的魅力。
她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刻。
她对上海滩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之中。
她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小说中的对话也充满了张爱玲的幽默和机智,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心生欢喜。
《流言》是一部充满了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的小说。
它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苏小姐和陈清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
她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矛盾,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读完《流言》后,我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产生了深刻的敬佩。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她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我相信,《流言》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思考和成长。
张爱玲的作品将永远在读者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张爱玲流言的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的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流言的读后感张爱玲流言的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其中,以《流言》为代表的短篇小说更是成为了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深深地触动了我。
《流言》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社会,描写了一个富家女在婚姻和家庭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作为一个女性,她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在婚姻和家庭的压力下,她依然无法逃脱社会和家庭的束缚。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得不忍受丈夫的出轨和家庭的冷漠,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结局。
在这个故事中,张爱玲通过对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婚姻家庭的思考。
女主人公在外表上看似风光,但内心却是孤独和痛苦的。
她渴望得到丈夫和家人的关爱和理解,却始终无法得到满足。
她不得不承受婚姻的煎熬和家庭的冷漠,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这样的命运不禁让人深思,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以及她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另外,张爱玲在《流言》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将故事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回忆和思考,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和深度,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流言》是一部优美而深刻的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婚姻家庭的思考,展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同时,她独特的叙事手法也让这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人深刻地思考了婚姻家庭和女性命运的话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篇一】
没有看过张爱玲红极一时的小说,最开始接触她只是因为一篇《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后来再看她的散文集《流言》。
也看过一点点她的《倾城之恋》。
这本《流言》中字里行间展露出张爱玲的率真、自然,很随性的感觉。
写的都是世俗生活,邻里之间,但却包含着她对人性,人生的思考。
她津津乐道于饮食和生活。
用最直白最亲近的方式向读者诉说她所喜好和憎恨的事物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她毫不掩饰的甚至有些得意的标榜自己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热爱,没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
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
”(《公寓生活记趣》)鲜亮的色彩正体现着她对生活的喜爱。
文中还描写的风味独特的红米饭,工作不给力的热水器。
给人很强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觉,完全没有骚人墨客的满目愁绪,或者深刻无情的对社会的揭露。
《烬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无忌》中“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
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的豪言壮语。
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不一样的一面,真实的有些让人吃惊却也世俗的让人喜爱。
就好像卸去崇高的伪装,普通事物在她笔下有了美感和愉悦之情。
《公寓生活记趣》中再热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电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趋炎附势浑水摸鱼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车载老母亲的邮差,炒白果的孩子。
作者用幽默又略带戏谑,洋溢着赞美之情的笔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脸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满足。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
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核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
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
……我们只看见自己苍白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我看苏青》):“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
”(《自己的文章》)这些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她所求的不过是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但现实中“惘惘的威胁”使她的愿望落空。
繁华和喧嚣背后,作者流露出荒凉的悲哀,好像预想到自己悲剧的人生和结尾。
最让人难忘的是《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后世人称用“流言体”命名她的文学风格。
的确,这本书用一种很絮叨的方式,甚至有些白描的展现她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
生活的气息浓浓的溢出来,像是刚盛出来的米饭的热气,不像小说那么的苍凉。
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只是个聪明,有些可爱情调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小女人,甚至有时还非常的幽默。
是的,这本书中,有着张爱玲的可爱,她和姑姑、朋友一起,生活得热热闹闹。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篇二】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
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俏地掠过。
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更衣记》) "私语"的语境中,充满了这种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它使作者深深地感叹"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
(《诗与胡说》)这种对"珍贵的东西"的捕捉,冲淡与调和着语境中荒凉与"忧伤"的背景。
它昭示着构成张爱玲人生信念的真正支撑的,是"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
张爱玲最终留给我们的形象,是一个孤独的女性留连于店铺的橱窗前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观赏每一件时装的质地、款式甚至丝边的金线与带端的排穗的形象。
尽管橱窗的玻璃映出的苍白的面孔时时使她从心底深处泛上一种苍凉感,但正因为有这种苍凉感作为对照,"生命的欢悦"才愈发楚楚动人。
苍凉底色的映衬,无疑给这种入世精神赋予了一种力度。
张爱玲曾说:"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
"(《自己的文章》)"私语"语境所给人带来的凝重感,或许正由于这种"参差的对照",《流言》中"深长的回味",正在于这种既对照又统一的语境之中。
透过张爱玲"嘁嘁切切"的"私语",更强烈地打动我们的,还是生存在那个"可爱又可哀"的年代里一个孤独女子的感性心理世界,是作者所承载的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太过沉重的负荷,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仍牢牢把握"微末"的人生悦乐的生活态度。
尽管张爱玲是孤独的,但她并未流于感伤,也并没有着意夸大人生的苦难,而是坚忍地承受个体生存的宿命,平静地呈示一个女性对于"荒凉"世界的直觉和观感,客观地再现人生中一切美好与丑恶的事物。
张爱玲以她的《流言》,奏出了四十年代中国散文的一阙华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