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静夜思》注释及译文

合集下载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古诗详解《静夜思》古诗详解《静夜思》是唐代古诗人李太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古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词句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鉴赏:《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原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咱们先来说说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想象一下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房间里没有点灯,你躺在床上,突然看到一片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

那月光啊,亮堂堂的,就像白天的太阳光一样,把周围都照得清清楚楚。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奶奶家,那时候家里没有什么高级的照明设备。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正准备睡觉,突然就看到从窗户透进来的月光。

那月光直直地照在我的被子上,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觉得特别神奇,好像那月光有什么魔力似的。

再看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诗人看到那明亮的月光,恍惚间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呢。

这得是多冷的天气呀,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早上起来,我看到院子里的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下雪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夜里下霜了。

那霜就跟这诗里形容的似的,白白的,薄薄的一层。

“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望向那天空中的明月。

这一抬头,包含了多少的情感啊!我曾经在一个山顶露营的时候,晚上走出帐篷,抬头看到那又大又圆的月亮,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心里也涌起了很多复杂的情绪。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种思念之情,真的是深深触动人心。

就像我有一次出差,在外地待了很久。

晚上一个人走在街头,看到周围陌生的环境,突然就特别想念家里的温暖,想念爸爸妈妈做的饭菜,那种思念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这首诗的译文呢,一般是这样的:“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整首诗语言清新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把一个游子在深夜里的思乡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就像一幅画,把那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孤独的诗人和深深的思念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欢迎大家阅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原文:
静夜思
盛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银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忍不住抬头看那窗外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注释: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

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疑〕好像。

〔举头〕抬头。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1、《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静夜思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作品鉴赏《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
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