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合集下载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第一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水分减少,土地逐渐向荒漠状态转变的过程。

强调荒漠化不仅仅发生在沙漠地区,还包括土地退化、干旱化、盐碱化等多种形式。

1.2 荒漠化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化学荒漠化等。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2.1 荒漠化的成因探讨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讲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过度开发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2.2 荒漠化的危害描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荒漠化导致的生态破坏、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第三章:荒漠化的治理策略3.1 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介绍植被恢复、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生态恢复措施。

讲解生态恢复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实例。

3.2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强调水资源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以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荒漠化的治理实践与案例4.1 国内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国内典型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如我国北方防沙林体系建设、腾格里沙漠治理等。

介绍这些项目的治理措施、成效和经验。

4.2 国际荒漠化治理经验探讨国际上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绿色长城项目、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恢复计划等。

第五章: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5.1 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意义强调公众参与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讨论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工作。

5.2 教育宣传与科普推广介绍教育宣传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科普推广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提出开展荒漠化教育宣传的具体措施,如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

第六章:科技手段与技术创新6.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荒漠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创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和案例;准备PPT课件,展示荒漠化图片和数据;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荒漠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提问:“你们对荒漠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方法的可行性;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和启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治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知识框架】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基础梳理】一.荒漠化的含义二.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疑难突破】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二.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深化探究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生态问题分布森林面积锐减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草原退化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明显旱涝灾害分布较广泛,如华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的洪涝区生物多样性破坏分布较为普遍水资源危机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海洋生态破坏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湿地面积减小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小我国几大淡水湖次生盐渍化要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名题例析】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50mm B.150mmC.200mm D.250mm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答案为A。

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在农业生产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图片,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地区会面临荒漠化的挑战?荒漠化对当地有何危害?”1.2 课程目标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和特征。

认识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危害。

探讨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其有效性。

第二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2.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包括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两个方面。

强调荒漠化的动态性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2.2 荒漠化的特征描述荒漠化的主要特征,如土壤侵蚀、水资源减少、植被退化等。

分析荒漠化地区的气候、地形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第三章:荒漠化的原因3.1 自然原因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强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

3.2 人为原因分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贡献,如过度开发、土地过度利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荒漠化的危害4.1 环境影响描述荒漠化对土地、水资源、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4.2 人类影响探讨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计的影响,如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等。

强调荒漠化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第五章:荒漠化的治理5.1 治理措施介绍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强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2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案例为例,分析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六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案例分析6.1 案例一:甘肃省张掖市的荒漠化治理介绍张掖市荒漠化治理的背景和取得的成果。

分析治理过程中采取的关键措施,如退耕还林、草地改良等。

6.2 案例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荒漠化治理探讨吐鲁番市荒漠化治理的挑战和成功经验。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

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目标]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考点一荒漠化的成因对应学生用书p1361.概念:是指由于__气候变化__和__人类活动__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类型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__西北内陆__地区。

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

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3.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多__大风__,风蚀强烈;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水蚀强烈。

人为原因:滥垦、滥伐、滥牧及其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对应学生用书p1361.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较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表所示: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原因与防治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C)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解析]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D错。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湖南省永州市一中:罗飞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各种教材中有不同的提法,本教材中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中关于荒漠化是这样界定的:“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把风沙活动、水蚀(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都归类于荒漠化,并指出水土流失作为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正受到各国的关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可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荒漠化看作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教材中又定义为: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教材的两个活动,是教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讨论“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使土地荒漠化”这个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内容中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充分运用地图、地理数据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知识框架】
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 增至500mm 左右,沙漠地区
年降水量仅50mm 左右。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 )
A .50mm
B .150mm
C .200mm
D .250mm
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 )
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 )
A .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 .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 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
答案为A 。

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
在农业生产上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第2题答案B.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先进的节水
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答案为D 。

【答案】 1.A 2.B 3.D
例2.(改编题)2010年1月22日,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
①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滥垦滥牧,砍伐森林④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冬春沙尘暴天气频发。

下列受沙尘暴天气危害较重的一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 B.成都、武汉、南京
C.沈阳、天津、青岛 D.贵阳、昆明、重庆
(3)我国原生荒漠与世界其他原生荒漠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主要是地质时期自然原因形成的
【解析】解答本题组需要看清题干要求。

第(1)题,荒漠化扩大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效
应使蒸发加大,加剧干旱。

第(2)题,受沙尘暴影响严重的地区,一是沙源地,二是靠近沙尘暴
多发地区或沙尘暴移动路径以内的区域。

第(3)题,我国和世界其他原生荒漠的成因相同之处是
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多是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再加上人为原因扩大产生的。

但我国多为温带荒漠,而世界其他荒漠多为热带或亚热带荒漠。

【答案】(1)B (2)A (3)D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2题为单选,3-4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0分)
(2010年临沂模拟)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的结果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3~4题。

3.P地与Q地相比,P地 ( ) A.全年的大风日数少
B.全年的降水量多
C.全年的降雪日数少
D.全年沙尘暴日数多
4.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 A.能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能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二.综合题(20分)
5.(2010年泰安模拟)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问题。

(1)从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类型多样,则自然过程形成属于____________,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属于____________。

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____________。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其人为原因有哪些?
(3)近年来导致我国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简析其原因。

【基础梳理】
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退化水蚀水土流失干旱长降水稀少东南西北裸露压力
二.经济损失沙尘暴生产恶化外迁国际防治荒漠化三北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牧采移民人口资源环境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2题为单选,3-4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0分)
1.C 2.A【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及成因。

第1题,由图示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知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主要表现为沙丘入侵农田、草场)、东北(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森林)、华北(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

第2题,结合上题知答案为A。

3.AB【解析】P地与Q地之间有贺兰山阻隔,贺兰山对来自西北的冬季风起阻挡作用,P地年大风日数少,同时,贺兰山对来自东部太平洋的夏季风起阻挡作用,使得Q地年降水量少于P地。

4.AC【解析】草方格沙障设置不可能改变该区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类型,但可截留水分和削弱风力。

二.综合题(20分)
【答案】(1)原生荒漠次生荒漠风蚀水蚀盐碱化风力(6分)(2)新疆(2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2分)(3)盐碱化(2分)自然原因: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

(4分)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4分)
【解析】(1)荒漠化成因有自然原因(原生荒漠)和人为原因(次生荒漠)。

(2)直接读图回答即可,人为原因结合“荒漠化的防治”回答。

(3)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盐碱化”的土地面积增加。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地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地;如是洼地,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分蒸发后,即留下盐分,也形成盐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