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浅谈对于古典音乐的认识摘要:关键字:古典音乐巴罗克巴赫古典主义贝多芬浪漫主义柴可夫斯基很多人对于音乐的热爱首先是从流行音乐开始的,我也不例外。

我觉得不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很正式的交响乐,要得到人们的好评,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都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在作品中,当人们接触这样的音乐时能够在心里产生共鸣,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是一个好的作品,不管它的形式是怎样的。

在接触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于音乐的热爱仅仅是听觉上的,而且更多的是关于流行音乐的了解。

但是在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我觉得何老师的讲课不仅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在聆听世界大师的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也受到了一些触动。

也许我不能从音乐的理论知识上来赞叹这些作品何其经典和独创,但是听觉上的震撼和心灵的触动以及交响乐演奏的恢弘场面已经足够让我惊叹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不仅在课上感受到了前辈音乐大师的杰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音乐方面的知识,对于接触的音乐家和作品产生了自己的认识。

古典音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巴罗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几个阶段。

音乐的巴罗克时期通常被认为大致从蒙泰韦尔迪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这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巧和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巴罗克这个词来标志。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洋音乐史上最短的一个时期,这时期的音乐通常结构严谨、旋律紧凑,因为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追求乐曲形式上客观的美感,所以古典乐派的音乐大都有着统一均衡的样貌。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种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当时法国吹起提倡自由思想的风,引起知识分子的觉醒,经济也因为工业革命及科学新发现,整个19世纪,欧洲都笼罩在一股巨大的浪漫主义思想潮流之中。

此时的音乐作品最为流行额是钢琴伴奏的独唱。

歌剧及交响管弦乐等。

浪漫乐派时期的作品占了目前音乐欣赏最大的比例。

现代音乐主要包括表现乐派、后浪漫乐派、新古典乐派、印象乐派、爵士乐。

交响乐结课论文-何腾

交响乐结课论文-何腾

我眼中的交响乐摘要:本学期选修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程,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初步了解了交响乐这门高雅的艺术。

而去北京音乐厅现场欣赏交响乐的经历,让我真正走近了交响乐。

本论文主要介绍交响乐的演奏场所,重点介绍了作者去过的北京音乐厅;同时介绍重点欣赏的交响乐曲目,贝多芬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

关键字:交响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c 小调第五交响曲音乐厅正文:一北京音乐厅北京音乐厅是一座以黑色大理石为基座的白色长方形建筑,厅内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声学措施,获得了良好的音质,明显的厅堂声学优势吸引着众多的表演家和听众。

密闭的隔音门和隔音走廊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环境噪音的干扰,确保演员和听众全神贯注地置身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敞开式的演奏台可同时容纳百人交响乐队及百人合唱团。

二楼的"大提琴咖啡厅"宽敞幽雅,为前来欣赏音乐会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交流的场所,优美的音乐和香醇的咖啡同样是浓的化不开;二楼至四楼的"音乐厅画廊"定期展出国内外著名画家的画作,更使这里成为一座综合的艺术殿堂。

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贝多芬作于1804年。

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慢板。

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

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

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摘要:《天鹅湖》的音乐充满了迷人的旋律,感人的抒情段落,生动的场景和或优雅或奔放或热情或凄切的舞曲,充分表达了柴可夫斯基用音乐对爱情的诠释,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用音乐与悲剧抗争。

音乐就是他永远的召唤力和最强的原动力。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用数十年的心血凝结成的对生命的无限肯定与祝福,引导人类上升的永恒巨作。

《第九交响曲》拥有着和平、正义、博爱的主题,使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学会如何去坚持至爱至善的人类至高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贝多芬命运第九交响曲正文:这个学期我上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程,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交响乐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著名交响乐的作品,而无论是从熟悉程度,还是从喜爱程度,我都对柴可夫斯基以及贝多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

于是我选择了老师重点讲解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作为我结课论文的分析对象。

1、首先是《天鹅湖》的分析:芭蕾舞剧《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作品经过多次改编,直到1895年,在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编导彼季帕与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散发出惊人的光彩。

剧中强烈表现的生与死、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主题与音乐极融洽地交织在了一起,互相辉映。

终于成为了世界芭蕾舞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以致于舞剧《天鹅湖》几乎成了芭蕾的代名词。

印象深刻的作品内容有以下几个。

(片段1)舞剧的幕前序曲,这是很容易被观众忽视的地方。

以双簧管为主要乐器奏出的浪漫、忧伤的曲调,伴随着弦乐,仿佛作曲家在缓缓地讲述着悲剧故事的起因和发展,此时的序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面,高度地浓缩了舞剧悲观的色彩和低沉的情绪,为观众的欣赏埋下了伏笔,定下了神秘的基调和伤感的主题。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交响乐赏析课程结课论文一、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布兰诗歌》第一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几个大字,这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欧洲音乐的起源和后续的一些发展。

欧洲音乐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音乐的实际音响已完全失传,古希腊的音乐对今天的意义主要在于音乐思想、音乐理论和乐器等方面。

古代希腊的音乐理论以其调式著称。

调式的名称随地区的名称而命名,如佛里几亚、利地亚、混合利地亚调式。

中古教会调式是古希调调式的进一步演进。

老师在课上专门谈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所以我想如果听听这一时期的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很华丽。

除此之外,老师提到了《布兰诗歌》,不过第一节可没能听到,有些微遗憾。

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我也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内容。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谱成《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

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第一节课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老师的讲课方式很有感染力,这绝对不是恭维。

我一直以来听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对于真正的音乐缺少接触和感悟,所以这节课以后每次老师给我们放音乐听时,我都尽量让自己置身其中,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

原来,音乐所能表达的感情比文字、语言要深沉、细腻得多。

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第二节课,老师再次提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并且温习了上节课讲的有关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的相关内容。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悲怆交响曲赏析——交响乐欣赏前言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

《悲怆交响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文从作品创作背景入手,再到后来的作品介绍赏析,从多角度对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进行了欣赏。

1.创作背景[1](1)社会背景: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思想和艺术被压制,俄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对世俗充满了不满与憎恶,他们不断的反抗,与黑暗势力做斗争,但却感到莫大的无奈与无助。

这也是普遍认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原因。

(2)梅克夫人:梅克夫人是大资本家梅克的遗孀,拥有万贯的家财,也是一个对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及音乐有着重大影响的女人。

梅克夫人和柴可夫斯基之间有一种超越友谊的感情,并资助他的音乐创作。

突然有一天梅克夫人来信,通知他她的财产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因而从此以后她无法再供给他资助,并告诉他,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结束了。

这给柴可夫斯基带来了很大打击,仿佛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

(3)同性恋: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扰他的莫过于他的同性恋倾向,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世俗舆论的压力迫使他将此事长期压抑在心中。

而积压太久的感情需要爆发与解脱。

(4)自身性格:柴可夫斯基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怆交响曲》把他奔放中混杂了无穷的细腻和忧郁的特性挥洒地淋漓尽致。

他对外界压力过于敏感,评论界一有负面反响,他会马上否定自己,陷入无边的痛苦与失望之中。

《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绝笔,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样,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

2.作品欣赏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首先出现一段引子,旋律由大管演奏。

给我的感觉就是低沉,压抑,好象是在提出深沉、严肃又发人深醒的重大问题。

后来旋律逐渐上升,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给我带来了一丝不安。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交响乐是一种以管弦乐团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音乐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人们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我们需要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交响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最初的交响乐是为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18世纪中叶,经过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贡献,交响乐的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包括乐章、乐队和风格,其中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快速的开场、缓慢的第二部分、更快的第三部分和再次加速的高潮部分。

乐队则是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不同的风格则是指不同的作曲家的风格,例如莫扎特的优雅和贝多芬的宏大。

最后,对于赏析交响乐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表达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海顿的《创意交响曲》传达了对音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乐章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我们可以注意听乐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

第二,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作曲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注意整个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变化。

音乐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发展是交响乐的核心,通过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需要放松心情,用心聆听音乐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交响乐的探索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艺术形式。

大学生音乐修养《交响乐鉴赏论文》

大学生音乐修养《交响乐鉴赏论文》
音乐在三声中段里转化为C大调,出现了一个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的舞曲主题,这一音乐立即由弦乐器作了模仿和发展。它强健有力,热情欢快。这一主题的反复,由强奏开始,在进行中逐渐减弱,乐器不断减少,只剩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命运”的动机不再是强音了,而是单簧管和第一小提琴的拨奏。这种戏剧性的力度改变造成了一种情绪的酝酿。这一乐章的调性安排是交响曲的主调性(C小调),这和第三交响曲相同,而再现部的独特之处是定音鼓50小节固执的敲击,最后在欢呼似的凯旋音调中不停顿地进入末乐章。
对于交响曲,我印象深刻的是《命运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密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由于外界的力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地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第二乐章:bA大调、3/8拍、双重主题变奏曲
这一乐章以抒情流动的旋律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缓慢地奏出第一主题,这是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运用,使沉静的旋律孕育着一种内在的动力,产生出一种不断推进的感觉。接着木管乐器奏出果敢刚毅的进行曲风格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本身形成对比,但宁静、沉思的第一主题和具有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在音调和气质上和“命运”动机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再次运用了变奏曲式的创作技巧,将两个主题经过变化,充分发展,最后给以完满的结束。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鉴赏》选修课结课论文浅谈交响乐团与指挥东北农业大学动医1402班马佳慧A06140029摘要“19世纪是作曲家的世纪,20世纪是指挥家的世纪,21世纪则是乐团的世纪。

”在现场听知名乐团的演奏越多,越能够深切领会这番话的含义:在乐团与指挥的关系中,乐团越发成为强势的一方。

这自然是由于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乐团的演奏技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舞台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指挥家越来越少见,于是天平自然开始向着乐团的一侧倾斜。

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乐团的声音越发趋同(过去那些所谓有个性的音色,大抵也等同于有缺陷的音色),弱势的指挥家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不再有发言权。

此外,指挥行业里明星越来越少,而明星稀少也就意味着观众自愿掏出的钱减少,进而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境地越发窘迫。

关键词交响乐指挥指挥与乐团目录摘要1引言………………………………………………………………1.1选课原因(代引)…………………………………………………………………1.2论文写作背景及目的…………………………………………………………2 交响乐……………………………………………………………2.1交响乐发展起源…………………………………………………………………2.2交响乐发展历程…………………………………………………………………2.3交响乐主要特征…………………………………………………………………2.3交响乐团介绍……………………………………………………………………3 指挥………………………………………………………………3.1 指挥的简介……………………………………………………………………3.2 指挥的作用……………………………………………………………………3.3 做一个指挥的条件……………………………………………………………4 如何评价一位指挥家……………………………………………5 结论………………………………………………………………参考书目…………………………………………………………附录推荐书目……………………………………………………………1 引言1.1选课原因(代引)虽然我一直都是理科生,但是这也不会影响我对艺术的热爱,虽然在初高中各种受压制,但是在大学,有各种资源鼓励你追求你想要的、喜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交响音乐赏析》任课教师:***题目名称:《浅谈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和西方文明对比》学院:经管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 12级金融学2班*名:**学号: ************** 评阅意见评阅成绩交响乐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symphony”,意思是“一起响”。

在16世纪时,这个名词指采用和弦性质的多声部器乐;17世纪,交响乐泛指各类刚从声乐独立出来的单乐章器乐、歌剧序曲、间奏曲等;此后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古典时期的海顿创立了独立的交响曲体裁,成为交响乐中最庞大的一种器乐体裁。

交响乐的概念广义而言指协奏曲、组曲、歌剧和舞剧音乐、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各种体裁;狭义仅指交响曲。

可以看到,西方交响音乐大致起源于16世纪,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就没有交响乐,只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交响乐真正走上了系统性的发展历程。

16世纪,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明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开始了全新历程。

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教会对人们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强,导致人们自主思考几乎成为不可能,这就导致了文艺发展的滞后。

而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就像储存多年的美酒出窖,刹那间就显现出一种难以阻挡的浪潮。

人们在文学、美术、音乐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就显得时候滞后了。

从20世纪20年代起,萧友梅所作的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及黄自在美国学习时之毕业作品《怀旧》(1929),可视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雏形。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西方相比,晚了将近4个世纪,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交响音乐应运而生。

我们看同时期的中国,16、17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清王朝更替时期,虽然封建社会逐渐衰落,但是城市手工业阶层依旧不发达。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工商业阶层突破教会限制,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交响音乐是指能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体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和交响合唱等。

交响音乐含有两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这类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特点,即交响音乐主要是为交响乐队而创作的较大型的作品及其演奏形式。

其次,就是这类音乐的艺术特性是具有交响乐性质的音乐。

所谓“交响性”就是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最富于矛盾和对比冲突的特性,即音乐的戏剧性。

就一般来说,交响音乐以其擅长的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在多乐章宏伟的结构中,强调音乐主题形象的对比,善于调动管弦乐器丰富多彩的交响性音色和创造多姿新颖的管弦乐音响,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

从交响乐的特点来看,交响乐是具有一定的革命色彩的,交响乐特有的表现力能够反应出社会生活、反应出社会矛盾。

所以西方非常崇尚交响音乐,而在中国,在16、17世纪的中国,封建王权达到最盛的背景下,交响乐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知道封建皇权统治被推翻,民族交响乐才开始真正发展。

交响乐在中我国当代交响乐在艰难和曲折和中经历了八十多个年头,在音乐观念和创作技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根据我国交响乐发展的自身规律与时代特点,我们将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9年-1949年)在中国交响乐初创时期,黄自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序曲《怀旧》,江文也的管弦乐曲《台湾舞曲》、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等都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交响音乐创作水平。

这一时期的交响音乐,是以欧洲传统作曲规范为基础,在创作观念上顽强地树立起表现民族风格的信念,通过实践探索,中西音乐融合,开创了中国交响乐的道路。

第二阶段(1949年-1956年) 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作品多为生活风俗性题材,作品注重标题性,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富于浓厚的民族风格,如马思聪的《山林之歌》、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施咏康的《黄河的故事》、丁善德《新疆舞曲》、江文也《小交响曲》和《汩罗沉流》、马思聪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等。

在上述作品中,民俗性和神话题材占显著地位,音乐语言往往直接取自民间音乐调,总体风格注意抒情性、色彩性和民俗性场景,在美学上追求标题性构思。

在上述作品中,民俗性和神话题材占显著地位,音乐语言往往直接取自民间音乐调,总体风格注意抒情性、色彩性和民俗性场景,在美学上追求标题性构思。

第三阶段(1957年-1966年)这一时期的作品运用标题性的创作思维,在音乐风格的民族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代表作品有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均为流传广泛的优秀作品。

第四阶段(1966年-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交响乐的创作与戏曲音乐相结合,交响乐的配器技术得到意外的发展,作品重在于表现环境、渲染气氛。

代表作品如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钢琴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等。

第五阶段(1977年-1987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谭盾的交响乐《离骚》、杜鸣心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第六阶段(1988年以后)这个时期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作曲家对历史的深思,虽祖国命运和民族振兴的关注,抨射出当代人的高尚灵魂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思想深度或专业创作技巧的成熟,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代表作品如:朱践耳的《第二交响曲——百年沧桑》、罗忠熔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云之来》、刘瑗的《交响幻想曲——阿佤山的记忆》、谭盾的《道极》。

其中,从第五阶段以后,由于我国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我国和国际交流频繁,这也带来了我国文化的迅速发展。

但是在此之前,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却起起落落。

这里有一个关于《梁祝协奏曲》创作背景的小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建国十周年的大背景下。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

白浪滚滚的长江上,一艘银灰色的船体在月光下驶向温州港。

船头甲板上,围坐着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几个同学,这就是以后中华乐坛的风流人物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

他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其奋斗目标为,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

此刻,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

选什么题材好?同学们争论不休。

最后集中在3个题材: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

船一靠码头,一封征求对以上题材意向的信,带着同学们的期盼,飞到上海音乐学院党委。

在温州的一个乡村,何占豪这天刚收工回到农舍,门口突然出现系党支部书记刘品。

他受院党委书记孟波的委托专程赶来。

刘品传达的选题意向,使何占豪吃了一惊。

孟波收到意向信后,毫不犹豫地在3个题材的"3"字打了一个"√"。

一个"3"被一笔勾动,横了过来,变成了""。

神奇的蝴蝶就此进入了胚胎发育期。

然而,何占豪和他的同学真正的选择是,搞一个全民皆兵或大炼钢铁的题材,第三者只是凑数。

这是我们当时对文艺不适当的引导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把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视作配合形势的新闻宣传。

一大批仅满足于展现生活表象、直露政治倾向的作品,变成了宣传品。

诚然,一切艺术都是宣传,但一切宣传并非都是艺术。

鲁迅先生早就作过这样的提醒。

幸好孟波是清醒的。

如果他当时勾了前两者,也许就没有了今天的《梁祝》协奏曲,而前两个题材的作品多半会被历史"遗弃"。

在孟波决定调用陈钢的时候,措辞激烈的批评意见传到了院党委。

有人认为,陈钢父亲有"历史问题",向国庆献礼的重点创作,怎么可以让他参加?在院党委会上,孟波明确表态:"老子不等于儿子,为什么不能用?"他不仅"识才"、"用才",还敢"护才"。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当时多么需要这种政治上的信任与保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校园里传出另一种非议:"《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才子佳人加封建迷信","怎么能把这种东西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为了使两位学生的创作情绪不受影响,孟波主动找他们消除思想疑虑。

《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

我们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封建统治。

反封建的主题既然是进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国庆献礼。

听了这番话,两位作者坚定了信念。

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故事看到很多信息,在古代中国,由于社会性质的问题导致交响音乐创作成为不可能,即便实在近现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交响音乐发展依然受到质疑。

就像梁祝创作一样,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险些把蝴蝶扼杀在茧里。

幸运的是,我们有着很大一批对音乐有着热切追求的大师们,他们不畏艰难,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交响音乐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在当今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社会性质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小,中国交响音乐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综上所述,中国交响乐虽然仅有近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它几乎浓缩地走过了欧洲交响音乐近三百年的发展道路。

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的步子才刚刚迈开。

我们应该拿出能够表现当代中国民族气质和音乐水准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恩格斯语)的交响乐新作,以其独特的魅力进而参加世界交响乐的大合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