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成语典故(六篇)

小学三年级成语典故(六篇)

小学三年级成语典故(六篇)【篇一】小学三年级成语典故【成语】:风吹草动【拼音】:fēng chuī cǎo dòng【解释】:风稍一吹,草就摇晃。

比喻微小的变动。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楚平王杀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

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

不过,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关。

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

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夜间熬得须发全白。

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协助下,终于被他混出关去。

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赶来,就隐藏在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急忙叫道:渔夫,渔夫,快快渡我!渔翁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真实姓名,伍员照实说了。

渔翁很同情他,不但帮他渡过大河,还拿来麦饭、鱼羹给他吃。

唐代有人写成《伍子胥变文》,用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来形容他逃亡时的情景。

成语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摇晃起来。

比喻一点点动静,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篇二】小学三年级成语典故【成语】:飞黄腾达【拼音】:fēi huáng téng dá【解释】: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

形容骏马奔腾飞驰。

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成语故事】:唐朝文学家韩愈为勉励自己儿子韩符好好读书,写了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

诗中写道:有两个邻居男孩容貌相像,又都灵巧可爱。

因为一个好学,一个不爱读书,逐步就分出高低了。

到二十来岁时,他们的区别就如清水沟和污水渠一样明显;当三十而立时,一个就像龙,在官场上飞黄腾踏(如神马飞腾直上),连连升迁。

而另一个还像癞蛤蟆一样在地上爬。

飞黄腾踏现写为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

腾达:飞地上升。

飞黄腾达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篇三】小学三年级成语典故【成语】:奋不顾身【拼音】:fèn bù gù shēn【解释】: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1、亡羊补牢: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

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国去游玩。

刚开始,他的亲人都不准他去,怕他被别人骗了。

后来看他主意已定,实在没法劝阻,只好让他出发了。

没过几天,这个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

到南方去,就应该朝南方驾车,可这个傻子却将车子朝着北方赶。

这时,有个认识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你到哪儿去?”“我要到楚国去玩。

”傻子答道。

“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把马车往北赶呀?”“不要紧,我的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马也没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对,什么时候能跑到呢?”“没关系,我带的钱很多,我的路费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

”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说。

“钱再多也没用,你的方向错了,一定跑不到楚国的。

”好心人又提醒他说。

“你放心吧,我的车夫是个好车夫,他赶车很快,我会赶到楚国的。

”傻子笑着答道。

那个好心人见他太糊涂了,实在劝不住,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看着他的马车越走越远。

【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惊弓之鸟: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

三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8篇

三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8篇

三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8篇【篇一】三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以卵击石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

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

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

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

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篇二】三年级小学生成语故事门庭若市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浚“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

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的讲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的讲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的讲解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些常用
的成语故事,也是引导孩子们学会从生活中发掘出智慧的珍珠,并懂
得运用它。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有趣的成语故事:
一、积劳成疾
故事:古代有个人名叫葛洪,他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甚至晚上都在
灯下读书。

他以为每天都这样终能成功,但他的身体却因此而崩溃了。

寓意:工作很重要,但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二、学富五车
故事:有个叫孟子的学者,他非常勤奋好学,同时他会开五辆大车,
装满了他所学的书。

寓意:勤奋好学,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

三、精益求精
故事:有一个农民在种水稻时,他非常注重细节,多次检查自己的稻
田,终于得到了一大丰收。

寓意:不断追求卓越和完美,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就。

四、一落千丈
故事:古代有一个叫李损的天才,他非常自大,最终因为骄傲而失去了一切。

寓意:骄傲自满会导致失去更多。

五、绘声绘色
故事:古代有个名叫管仲的大臣,在向君主汇报时,他会用非常生动的描述来表现他所看到的景象。

寓意: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某件事情,可以让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成语的意思,同时也能够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的想法。

三年级下册9个寓言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9个寓言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

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把他编在吹竽队里。

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

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

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画蛇添足》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

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

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

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

”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

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

”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大公无私》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成语释义及成语故事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成语释义及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bù【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详细解释】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滥竽充数làn yúchōng shù【释义】指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详细解释】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三年级下的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的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的成语故事导语: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学习了很多的成语故事,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好的成语故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三年级下的成语故事1:心腹之患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

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

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

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

”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

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

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

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

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

(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

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被越国消灭了。

三年级下的成语故事2:道不拾遗战国时期,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宰相,对他言听计从。

商鞅制定新法,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废除。

这次变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主张,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就应该对他进行奖励。

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使得朝廷赐爵以军功大小为标准。

他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大搞水利建设,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秦国的老百姓普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出力。

三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6篇

三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6篇

三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6篇【篇一】三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成语】:鸿鹄之志【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

比喻远大志向。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

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

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

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鸿鹄:天鹅。

这个成语比喻有远大志向。

字典查询:【篇二】三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成语】:爱屋及乌【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相关的人或物。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

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

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

双方在牧野交兵。

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

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

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

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

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

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

理应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

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理应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

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能够从此安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教授新课
一、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可以借助工具书,教师在学生间巡回,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指导)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请各组选出组内读得最好的同学,在班内交流
二、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2)你的周围有这样买椟还珠的事例吗?说一说
四、朗读故事,理解升华
(1)大声朗读故事
(2)说一说我们本节课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பைடு நூலகம்
五、延伸学习
(1)自己把成语故事读熟练
(2)课后找找成语故事,自己学着理解,读一读。
教学目标:
1、学会自己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内容。
2、理解故事包含的意思。
3、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4、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
自学、小组讨论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成语故事?你能讲一讲吗?
(指明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惊弓之鸟的故事内容)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椟:木匣子,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珠:珠宝,又把珠宝还给了珠宝商人。
(3)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甲:他喜欢那个木匣子
学生乙:那个郑国人本来就看中了木匣子
学生丙:......
(4)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学生自由发言)
三、小组讨论,理解寓意
(1)你从成语故事中想到了什么?自己把想到的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