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端砚知识100问答
辨别端砚有妙招

标题:辨别端砚有妙招:一辨色二品纹三听声(注:本篇用瑞哲轩ID发布)正文:现在端砚收藏越来越火了,我们瑞哲轩的小小展馆里经常迎来四方嘉宾,高手有之,菜鸟也不少,尤其是新入行的同志,对如何辨别端砚的优劣更是问题多多。
在下知道坛子里高手云集,也并不敢卖弄,无非是做点小收集,抛砖引玉,希望有高人也出来指点一二!辨别端砚,和鉴赏别的艺术品一样,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辨色,各个品种颜色自有特色!1.老坑:老坑颜色是灰紫色,有时候带点蓝色;2.坑仔:紫红色(坑仔是三大名坑中颜色稍微偏深红一点的)3.麻坑:青红相间;4.宋坑:深紫色偏红;5.梅花坑:苍灰色带军绿;6.绿端:绿色为主,也有黄色和红色7.白端:白色;8.冚箩蕉:颜色各异,近似三大名坑;9.朝天岩:灰褐色;10.白线岩:又称有冻岩,颜色近似三大名坑,但稍微偏黄;11.宣德岩: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12.沙浦石: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仅从颜色上可以轻松而准确判断的坑别是:宋坑(深紫红色,该颜色是宋坑独有的)、白端、绿端。
再者,就可以细品石品纹理了。
1.老坑:冰纹、冰纹冻、鱼脑冻、金银线、天青、青花、火捺、五彩丁等;具有冰纹和冰纹冻石品的端砚几乎可以有八成的把握判断为老坑,当然其他坑口偶尔也具有该种特征。
但五彩丁作为石品中的瑕疵,是和老坑相随相伴的。
2.坑仔: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3.麻坑:翡翠纹、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石疵虫蛀等麻坑在石品上除了少见冰纹以外,其他的石品特征和老坑和坑仔相近,有虫蛀石疵是麻坑相对而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4.梅花坑:多眼且大,而且石眼的颜色偏黄。
这一特征几乎是梅花坑所特有的。
5.冚箩蕉:编制状的平行纹理是冚箩蕉独有的,而且冚箩蕉没有石眼。
6.朝天岩:青苔斑又称霉苔斑或者玳瑁斑,是朝天岩独有的,就像生长在石头上的发霉斑点。
7.白线岩:火捺、青花、鱼脑冻和眼;8.宣德岩: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9.沙浦石: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通过石品纹理的辨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梅花坑、冚箩蕉和朝天岩了,剩下的就是白线岩、宣德岩和沙浦石了,因为这三种坑口的石头无论是从颜色还是石品纹理上面,都具有三大名坑的特征,这也是端砚判断的重点,也是人们经常容易犯错的误区,当然也就是不良商家通常以次充好的重灾区了。
中国四大名砚之端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端砚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
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
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
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
《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
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为砚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
它出产自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名斧柯山),唐之前属端州,故得名。
采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质量最佳。
端砚鉴赏要点略谈

端砚鉴赏要点略谈什么是鉴赏?鉴就是对石质的优劣、作品的真伪进行科学有效地鉴别和区分。
赏就是对端砚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天然石品花纹,以及雕刻技艺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欣赏。
说通俗点,鉴赏就是欣赏者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端砚作品领略它的全过程,而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一种高雅的心里活动。
当人们在购买或欣赏端砚的时候,总要对它进行全方位“审视”,如:端砚的石质、造型、题材、雕刻、砚盒等工序是否做工精致,是否有艺术美感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去欣赏端砚呢?究竟什么样的砚才算好砚呢?好砚的鉴定标准又是什么呢?端砚鉴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
它包括了石质优劣的确定、砚雕艺术水准高低的确定和包装艺术精美与否的确定等等,是对端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艺术评价。
如果说“鉴”是一种认定,那么“赏”则是认定后的一种观摩享受。
要想对端砚进行鉴赏,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端砚的结构特点、石品花纹、工艺制作特点以及历史渊源等知识。
要知道端石的产出有很多的坑洞,而每个坑洞甚至相邻坑洞的砚石都十分接近,我们不但要阅读有关端砚的历史资料和书籍,还要通过看石质、摸砚堂、敲砚石、洗砚池、掂重量、刻砚石等方法亲身体验端石之美。
要掌握这些“鉴”的技巧并非易事。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具有文学、造型、金石书法、雕刻等姊妹艺术的素养。
笔者在端砚之乡有近40年的制砚经验,相信已对端砚的各种特点有所了解。
现就对端砚的鉴赏作以下简要的论述:一、材质石质优良的石质是体现端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辨别端砚的依据。
《广东新语》说:“端溪石石质细嫩。
”“体重而轻,质刚而柔。
”这是因为它长期浸渍于水中,石层中杂质被水分解,使砚石得到净化而变得更加纯净体轻。
既下墨快、又发墨好,贮水不涸。
端砚的石质,其特点是石性温润,细腻娇嫩,坚实致密,呵气即泽,手按若小儿肌肤。
从外观上看。
哪怕是端砚中最低档的古塔岩石,其石质的细润度也远远高于其他砚种,更不用说端砚中最璀璨的明珠水岩老坑石了。
古人赞美老坑“其腻若脂,其润比玉”,“冰盈为肌间紫碧”。
端砚石品知识点总结

端砚石品知识点总结端砚的品种众多,如何正确辨认端砚的品质和价值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辨认端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石质首先要观察端砚的石质,石头的质地和颜色对端砚的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好的端砚应该选用石质坚硬、细腻,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这样才能够研磨出充满韵味的墨汁。
而且端砚的颜色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说,颜色愈深,代表着端砚的品质愈高。
二、石纹端砚的石纹是一个很重要的鉴别标准。
石纹是指砚石内部的纹路和纹理,石纹越美丽,表面越光滑,端砚就越有艺术价值。
常见的端砚石纹有木纹、鱼鳞纹、星芒纹、龙眼纹等,每种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价值。
三、雕刻好的端砚还应该有精美的雕刻工艺,雕刻应该清晰、细腻、生动,这样能够提升端砚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常见的雕刻图案有寿字、花鸟图案、山水人物等。
四、产地端砚的产地也是一个重要的鉴别标准。
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种类的端砚,其中以安徽的徽砚、浙江的歙砚、四川的青石砚等最为著名。
不同地方的端砚在用料、制作工艺、风格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也会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对于端砚的收藏和保养知识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收藏端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选择购买端砚时要选择有正规渠道的商家,尽量选购有证书的正宗端砚,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同时要选择适合自己书法水平和喜好的端砚,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二、保养端砚的保养非常重要,因为好的端砚需要精心呵护才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品相。
在平时使用端砚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首先,使用时要用清水来清洗,不要用化学品来清洗端砚,以免损坏端砚的质地和颜色。
其次,在不使用端砚时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长时间潮湿。
最后,要避免碰撞和摔落,以免端砚出现裂纹或破损。
三、观赏收藏端砚不仅是为了使用,更是为了其观赏价值。
因此,在平时使用完端砚后要及时清洁,将端砚观赏收藏在适当的位置,以展现其美丽的石质和纹理,同时也为了长久保存端砚的艺术价值。
端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拥有着独特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端砚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端砚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端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经常作为考点出现。
端砚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端砚文化的常识,并结合高考考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端砚的定义与历史渊源端砚,是用于研磨墨汁的工具,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石砚和陶砚。
石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常用的材质有青石、紫砂、花岗岩等,而陶砚多以陶瓷的形式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砚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古代文人士大夫均视石砚为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之一,并视之为写作文化的象征和内涵的寄托。
可以说,端砚是中国文人雅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
首先,选取合适材料,然后将石料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进行粗磨和细磨,最后通过打磨、刻字等工艺进行加工和装饰。
石砚的制作不仅注重物理特性,如质地硬度、墨槽深度等,还注重艺术性。
一款好的石砚不仅要具备使用功能,还要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陶砚的制作则完全依赖于陶瓷工艺。
陶砚的出现,大大扩充了砚台的材质范围,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三、端砚的文化内涵端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它象征着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端砚作为书法创作的必备工具,传承了这一重要文化元素。
其次,端砚传达着一种品格和气质。
研磨端砚是一种静心、沉思的过程,夹杂其中的是对文字、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耐心,更能提升个人的魅力和气质。
此外,端砚还代表着与古代文人的联结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普遍热衷于传统文化,而研究书法、砚墨则是他们的必修课。
通过研习端砚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及其卓越的学识境界。
四、端砚在高考中的考点高考中经常会涉及端砚相关的考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常识类题目。
考生需要掌握端砚的定义、历史渊源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类题目中,考生需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答,同时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扩展性思维。
端砚知识

端砚知识(粘板岩为制作端砚的材料。
黄岗镇是端砚的故乡)斧柯东以出产端砚著称于世的斧柯山,位于肇庆市羚羊峡东南,绵延十多公里,崇山峻岭,气派非凡。
其东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镇辖区,故有些人习惯称这一带产出的端石为沙浦石,还有羚羊峡以东(属鼎湖区)的沙浦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沙浦石现在称之为新麻坑或斧柯东。
石质不俗,细腻,坚硬致密,石品纹理丰富,实用性很强,送礼佳品。
砚的分类及称谓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历史已很久远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汉初期的砚台和砚石,那么,它至少有二千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它的称谓或别称,可谓多矣!一曰即墨侯。
唐朝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
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
如宋朝王迈的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二曰万石君。
宋朝苏轼作《万石君罗文传》,以他优美的文笔,给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了一篇传记。
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
万石君的名字从此传开。
三曰瓦砚,亦称砚瓦,俗称瓦头砚。
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
澄泥砚是陶砚的进步。
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讲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
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
正象唐朝吴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
还有一说,谓:"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四曰陶泓。
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陶泓指的也是砖瓦砚。
唐宋时,尽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以及洮石等相继出现,用这些石料做成的砚开始流行,但砚石开采、制作仍受种种条件限制。
端砚收藏要诀

中;切忌将蜡涂于砚堂磨墨的部分,因为此处涂 蜡,则水墨不融,亦不能发墨。砚上抹植物油的 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 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且日久油腻 也会散发出一种怪味令人生厌,或者植物油产生 霉变,在砚的表面会出现霉斑,擦洗不去大煞风
景。
一路上听的话多了,耳朵却是空的
一、避光
砚若置于窗前案头,应避阳光直射,否则砚 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易于干 裂。
二、玩赏
佳砚玩赏,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 属及玻璃等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 伤。
三、涂蜡
对于涂蜡古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砚之涂
一路上听的话多了,耳朵却是空的
蜡是:蜡中视石如隔云见日,昏翳闷人。且蜡石 不发墨。此语是极有道理的。现在有不少制砚人 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 墨,以为可以养砚,给人一种滋润古朴的感觉。 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涂蜡封石是可以的,但方 法须得当。蜡可以涂于砚的四周,底部要薄而适
六、砚匣的收藏与保养
一路上听的话多了,耳朵却是空的
砚匣多为木质,清代初期佳砚的匣也大多为 优良木材制作,如红木,紫檀,黄花梨等。其砚 匣之内壁还涂有漆数层,防止墨汁水份的蒸濡, 使砚匣胀裂。另外砚匣还应经常打蜡砚身放之不 下时,此时可用砂纸打磨匣之内侧,使其增宽易 放,切忌磨去砚,致遭削足适履之讥。古砚匣因 年代久远多有破烂和损坏,对于此类砚匣可采用 匣外配匣的方法,以此对古砚匣进行收藏。因为 古砚匣是研究砚匣的形制,工艺制作,髹漆技术
四、取砚
遇到砚壅塞砚匣之内,应双手将砚匣倒置于 有毡的桌面上,轻敲匣边,使砚身重堕出匣为宜, 切不可用金属物撬弄,以免损伤砚。
五、放砚
砚放在匣内,要依砚与匣的原来位置自然放 入。特别是长方形的砚,上下边并非等长,多是 底边略宽于上边,放砚时应视其宽窄放置。若不 知其妙将砚倒置,紧塞砚匣,则会发生砚匣崩裂。
端砚的鉴别

1、端砚的鉴别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
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
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
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
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
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
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
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
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
4问:为什么称肇庆端砚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位居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天下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喜爱和珍藏。
肇庆被称为“中国砚都”,是名符其实的。
在这里,生产端砚的工厂、销售端砚的商店在随处可见,当地原住民几乎人人提起端砚都能娓娓道来许多有关端砚的故事。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在肇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龙母文化、包公文化等等异彩纷呈。
肇庆的艺术特色鲜明,尤其是以牙雕、玉雕、竹编、工艺扇具、端砚等位代表,独具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端砚更是被誉为我国”文房四宝”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观宽顽何足云。
”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是对端砚历史文化地位的很高评价。
5问:肇庆哪些地方产的砚石最佳?早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石主要出产在肇庆市东部和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肇庆于2004年被授予“中国砚都”称号,之后,端砚制作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端砚精品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极有潜力的制砚新秀。
■出生何地6问:开采端砚的名坑如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等各有什么特点?现在的境况怎样?端砚各名坑有老坑(水岩)、旧老坑洞、新老坑洞等各有特点,下面分开简述一下。
老坑--砚石岩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7问:坑仔岩砚石的特点是什么?从何时开采的?坑仔岩--又名康子岩(本地口音“坑”与普通话“康”音相近,故又称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
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这上,距老坑洞约200余米。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
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以来,历代均有开采。
相传咸丰九年采砚石时洞内曾大塌方,造成伤亡。
在坑仔岩旧洞口旁不远处还立一石碑镌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称坑仔岩为土地坑。
从原石碑看,“坑”字之上还有一个字的位置,因为年久日深,字迹剥落,据采石工分析,前人采石事故很多,常有伤亡,坑仔岩尤甚,故立土地神碑以镇邪,或寄托安全感。
“坑”字之上很可能是个“砚”字,全碑文应是“砚坑土地之神”。
8问:麻子坑是哪年停止开采的?它的砚石质量怎样?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两洞口相隔不过5米,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洞内泉水从岩壁不断渗出;旱坑在上,亦为”泉生石中”,不过积水时间比水坑稍短。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
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
解放后,端砚恢复生产后,麻子坑是最早重新开坑采石的。
在进行了半年的准备工作后于1962年底正式开坑。
当时的麻子坑洞内坑道低矮,平均只有80~90厘米的高度和宽度,很多地方要匍匐而过。
进入1990年麻子坑(水坑和旱坑)停止了开采,1990年末有采石工人在麻子坑周围开凿了十多个新洞穴,这些洞穴比较宽敞,配上发电机用以照明,抽水和通风,先后采出不少麻子坑砚石,其中不泛佳石,但这个开采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而是承包式的私人组织行为,开采也是断断续续,总的来说,近几年麻子坑开采不正常,出产砚石不多,佳石更少。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
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
9问:宋坑砚石有什么特点?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
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
据传最早采砚石的是将军坑和盘古坑,将军坑早已砚石枯竭,无开采价值;盘古坑也停采多年了。
比较集中开采,砚石产量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陈坑和蕉园坑(蕉园坑砚石紫色偏青黄,色泽不够油润,但多石眼,人们干脆称它为有眼宋坑);蕉园坑因在鼎湖风景区内,开采受到严格限制。
宋坟砚石由于矿区范围宽广,所以石质粗细不等,上乘的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
石质稍粗的宋坑砚石叫紫端。
在端溪各坑砚石中,宋坑砚以下墨快而著称,这与宋坑砚石中的”金星点”有关,不过下墨虽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砚石研麻出来的墨汗细腻、油润。
要书写奔放、流畅,笔力劲健的大字,用宋坑砚研墨为宜;要画严谨精致的工笔花鸟,人物画和书写工整的蝇头小楷,则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更加合适。
经地质部门鉴定,认为宋坑砚石是粉砂质绢云母泥质板岩,为变余泥质结构、平行构造。
矿石主要成份为粘土、绢云母、氢氧化铁、石英,微量矿物有电气石和锆石等。
宋坑砚采石区大都在北岭山腰,高度在海拨400至500米以上,山坡陡峭,并常常下着毛毛细雨,山泉和山沟特别多,陈坑和伍坑等都在山沟附近,因此宋坑洞内亦常积水,每次采石,必先抽水,清理石屑。
宋坑砚石可以常年开采。
10问: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的石品花纹都有哪些?老坑老坑的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其中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有专家认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
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
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砚石长其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引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坑仔岩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
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
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
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坑仔岩砚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绢云母泥质页岩。
岩性:粉砂泥质结构,致密块状。
矿物万分为泥质矿物(以水云母为主)、赤铁矿、石英、电气石、金红石、绿泥石等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