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语文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诗歌及其它文体的常识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4.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5.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第5课《黄河颂》:1.字词: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浊流2.文学常识:光未然简介光未然,(1913~2002)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
湖北省光化县人。
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3.诗歌结构:由朗诵词和歌词组成。
歌词结构:序曲(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由望黄河和诵黄河组成)——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3.诗歌情感:情感抒发以及第一人称写法: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4.诗歌抒情方式: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到“我们”的决心。
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
这首诗描绘黄河形象时,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重点语段理解:“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民族有着源源流长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正以高昂的斗志抵御侵略,争取解放,争取胜利,迎接光明,演绎“我们是铁,我们是钢”的团结力量。
5.写作特点:①结构上先总写后分写,有着清晰的线索.②歌词在相同句式里又略有变化,一咏三叹,有着极强的抒情性;③修辞手法运用。
典型的比喻和排比。
诗歌语句显得生动形象。
呼告手法,直抒胸臆。
如:黄河,你给我们骄傲,给我们自豪,给我们欢欣,给我们微笑。
6.朗诵:节奏、重音、语速、情感。
6 最后一课1、字词:哽郝踱惩罚祈祷诧异婉转懊悔2、文学常识: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是其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一、复习重点第六课《黄河颂》1.作者(光未然)及作品。
2.内容:A、写黄河是摇篮,历史贡献大;B、写黄河是屏障,地理优势;C、写黄河有肩膀,贡献伟大。
3.主题: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写法:A、呼告的手法。
B、反复、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5.语言特点。
第七课《最后一课》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
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
B、前呼后应。
C、以小见大。
D、烘托手法。
第八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文体(抒情散文)。
2、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掌握比喻义:(重点)(1)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2)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3)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4)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5)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6)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7)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4、找出“道路”、“境界”、“旅途”、“征人”、“崎岖险阻”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1、文体(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hóng)良,“东北作家群之一”。
题意:我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主题:爱国。
3.写法:A、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B、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写法。
C、用呼告的手法,变换称呼。
D、想象、联想丰富。
E、用大量的形容词,生动形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字词颠(diān)澎湃(péng pài)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九曲连环(qū)气魄(pò)郝(hǎo )叟(sǒu)哽(gěng)懊悔(ào huǐ)祈祷(qí dǎo)捂(wǔ)惩罚(chéng)逼狭(bī xiá)崎岖(qí qū)阻抑(zǔ yì)亦复如是(yì fù rú shì)浊流(zhuó)雄健(xióng jiàn )险峻( jùn)炽痛(chì tòng)嗥鸣(háo míng)斑斓(bān lán)谰语(lán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mò qì)田垄(lǒng)蚱蜢(zhà měng)泛滥(làn)**(shēn yín)镐头(gǎo)碾(niǎn)辘(lù)杼(zhù )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啾(jiū)朔(shuò)柝(tuò)鬓(bìn)戎(róng)污秽(huì)【第6课.黄河颂】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ān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屏píng障哺bǔ育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通讯:较多地报道人物;叙述比较详尽具体;可以运用描写、议论、 抒情。
消息:以报道事件为主;叙述比较简明;写作比较单纯
2.提示:要注意抓住“最能体现黄河特点”这几个字,主要从“望黄河”和“
颂黄河”两个方面体现。
6 老山界
一、课文文体:回忆性散文
二、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他 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 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 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 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四、知识链接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主峰海拔 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 年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 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 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 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 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 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 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 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 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 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复习知识要点

黄河颂新诗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ān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屏píng障哺bǔ育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魂/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注释① 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1.修辞:呼告(啊,朋友!)、反复(啊!黄河!)、比喻(摇篮、巨人、臂膀)2.“望”字统领全诗老山界1. 字词惊惶(huán g) :惊慌,恐惧。
苛(kē)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①交纳,交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ān)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 :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2. 内容结构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
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一开头就点出“30 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第二部分(第2-32 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这是课文的主体,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 1 层(第 2 一ll 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在我们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篇1《重塑生命的人》1、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2、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慈爱的蔡老师的挚爱。
3、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不是真的要打,“笑”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义词褒用。
他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的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对老师,急于与老师亲近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这里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情感。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我的早年生活》课文第一段:1、使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比喻;萤火虫的特点: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5 黄河颂一、字音字形巅 diān劈 pī气魄 qì pò狂澜 kuáng lán浊流 zhuó liú宛转 wǎn zhuǎn屏障 píng zhàng哺育 bǔ yù榜样 bǎng yàng浩浩荡荡 hào hào dàng dàng二、词语释义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哺育:喂养,培养。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课文鉴赏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
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七年级语下册第二单元本重要知识点梳理初一下册语知识点:第二单元热爱祖国1、理清记叙(小说)中事物的发展阶段,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果,分阶段概括事物的发展过程。
(可以《最后一》为例,概述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内容。
)2、理解心理描写及其作用(1) 定义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作用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根据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学体裁。
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一是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
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行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言语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肖像、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分析时也不能忽视。
而对那些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
二是要分析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三是要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和环境中去分析。
这样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技巧。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1) 定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一、掌握一批生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积蓄(xù)韶山(sháo)慷慨(kāng kǎi)懒惰(duò)恫吓(dòng)驯服(xùn)把柄(bǐng)隋唐(suí)晓谕(yù)耸听(sǒng)遏止(è)钦佩(qīn)沮丧(jǔ)膳宿(shàn)赚钱(zhuàn)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资本: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暴躁: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慷慨:大方,不吝啬。
接济:物质上的援助。
施舍: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
懒惰:不爱劳动或工作。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仁慈:仁爱慈善。
辩证:辨析考证。
竭力:尽力。
恫吓:吓唬。
驯服:顺从。
把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
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晓谕:明白地开导、告知。
革职:撤职。
叛逆:背叛。
耸听:使听的人吃惊。
单纯:简单纯一,不复杂。
冤屈:冤枉;不公平的待遇。
钦佩:敬佩。
意识:觉察。
沮丧:灰心失望。
缴纳:交纳。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如饥如渴:形容要求很迫切。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怒不可遏:怒气冲冲,难以抑制。
遏:阻止。
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吃完。
比喻暂时的困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指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滂p ng沱tu :形容雨开得很大。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
轻举妄动: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天分:天资。
恶习难改:(赌博、吸食毒品等)坏习惯很难改掉。
僻(pì)棕(zōng)暇(xiá)涓(juān)钝(dùn)怡(yí)怯(qiè)腼腆(miǎn tiǎn)遏(è)烁(shuò)脊(jǐ)沉静:(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平静。
孤僻:孤独怪僻。
匀称:均匀。
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对人处事的态度。
闲暇:空闲。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要早。
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幽静:幽雅寂静。
灵巧:灵活而巧妙。
迟缓:缓慢。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充斥:充满。
狂热:一时所激起的极度热情。
羞怯:羞涩胆怯。
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
呆板:死板、不灵活。
闪烁:(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
畅游:畅快尽情地游览。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故。
与众不同:与别人不一样。
爱不释手:因喜欢而不舍得。
超乎寻常:超过一般。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
雄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世界,完全脱离实际。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
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
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
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曾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使中国人民为争取进步的斗争获得了世界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斯诺的记者生涯,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1928年到1941年期间,斯诺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
目睹了中国的内忧外患,他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同情,增强了正义感。
1936年他越过国民党统治区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历时四个多月。
他深入访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访问了红军指挥员和战士,访问了苏区的群众。
这些访问加深了他对中国革命斗争的了解,使他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斯诺深情地写到:“在许多书页里,我仅仅把那些英勇的男女们告诉我的记录下来。
同这些英勇的男女们生活在一起,并暂时同他们等同起来,这是我的殊荣。
”“现在他们每天正在用英勇的牺牲精神,在写着许多别的书,对于这些男女战士,我愿意和他们握手道贺。
原来在这些老资格‘赤匪’之中,有许多位,是我在中国十年以来所未遇见过的最优秀的男女哩!”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迫害进步人士,斯诺在美国处境十分困难,后来移居瑞士。
然而他拿着美国护照,得不到访华的签证,他和中国的关系被人为地割断十余年。
一直到1960年他才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取得签证,访问新中国。
此后1964年和1970年又两度来访。
每次访问,他都搜集了大量材料,通过报道,生动地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讴歌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斯诺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数十年如一日,为促进中美两国伟大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他对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麦卡锡主义对他全家的迫害,国际上对新中国的歪曲和诬蔑,都没有损害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没有使他丧失对中美人民终将冲破重重障碍,开拓友好合作道路的信心。
新中国是斯诺心爱的话题。
他为读者著书,给青年讲课,对公众演说,给朋友写信,同客人说话,都离不开中国。
在临终时,他用尽了生命的最后力量所讲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中国人民沉痛悼念斯诺的逝世,毛泽东主席在给斯诺夫人的唁电中指出:“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贝利,身高1.74米,原名埃德逊•阿兰德斯•多•纳西门托,贝利是他的雅号。
他1940年10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
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
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
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
贝利是现代足球运动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一直成为后人追寻的榜样,在其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球,他赢得过世界杯冠军、洲际俱乐部杯赛冠军、南美解放者标赛冠军、几乎赢得了国际足坛上一切成就,被人们誉为“一代球王”。
1977年10月10日,美国宇宙队为球王举行了盛大告别赛,赛后,贝利在队友和观众的欢呼声中挥泪离场,结束了非凡的绿荫生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
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1940年入美国国籍。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
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
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所作的考察》等。
三、学习一种妙想《鲁迅自传》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是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
另外衔接自然。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语言特色,如“罢课”一词用得有特色。
它通常指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
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抗旧势力的精神。
“抗议”一词用得也很好。
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能够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这就是很不简单的了。
《第一千个球》的小标题的作用。
《少年爱因斯坦》中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四、重温阅读语段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