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课件不孕症【】

中医妇科学课件不孕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医妇科学》第七章关于“不孕症”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着重分析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探讨不孕症的防治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2. 掌握不孕症的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原则及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不孕症病例,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重点:不孕症的定义、病因病机、中医诊断及辨证施治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出不孕症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 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2) 不孕症的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原则及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典型的不孕症病例,讲解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病例,进行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和治疗方案的设计。
六、板书设计1. 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 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原则及治疗方法。
3. 典型病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病例:女性,28岁,已婚,未避孕2年未孕,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暗,带下量多,质稠,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 答案:中医诊断:不孕症(肾虚型)。
辨证施治: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补肾养血方剂)+针灸治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不孕症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论文,了解不孕症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2. 不孕症治疗方法的选用与应用。
3. 病例分析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1. 辨证要点:不孕症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证型。
中医治疗妇科乳腺书籍

中医治疗妇科乳腺书籍中医治疗妇科乳腺的书籍有很多,我将列举一些较有价值的书籍,并解释其内容与特点,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乳腺问题。
1.《妇科乳腺病中医学》作者:陆鉴这本书是陆鉴教授的经典之作,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于妇科乳腺病的认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案例和经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医治疗乳腺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2.《中医妇科学》作者:王楚江、查云昆这本书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权威教材之一,全面介绍了中医学对于妇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有一部分章节专门涉及了乳腺疾病的防治,包括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等内容。
书中详细讲解了中医四诊的方法和乳腺疾病的中医辨证,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乳腺疾病具有很大帮助。
3.《乳腺疾病诊疗全攻略》作者:徐一龙这本书是徐一龙教授的著作,是一本关于乳腺疾病综合治疗的实用指南。
书中详细介绍了乳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各个环节,并结合临床实例进行了讲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同时,书中也介绍了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的方法和经验,为乳腺问题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些实用指南。
4.《中医治疗妇科疾病100例》作者:陈美笔这本书以100例中医治疗乳腺疾病的案例为主线,详细记录了中医治疗乳腺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书中结合临床实例,分析和说明了中医辨证施治乳腺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学乳腺疾病治疗初学者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以上所列举的书籍都是中医治疗妇科乳腺问题的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虽然书籍的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但都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对于乳腺问题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同时,这些书籍也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乳腺问题的实践应用。
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您能够对中医治疗妇科乳腺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对自身乳腺问题的更全面和科学的解决方法。
《中医妇科学》教案首页

《中医妇科学》教案首页授课时间:2006年秋季学期授课对象:医院管理、医疗保险2004级授课时数:36学时课程性质:必修授课教师:朱鸿秋教学地点:温江校区A-409、A-407选用教材:《中医妇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参考书目:中医部分:《中医妇产科学》、《妇人规》、《中国医学通史》、《千金翼方》、《诸病源侯论》、《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校释》、《女科要旨》、《医学心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旨白话解》、《千家妙方》、《中医大词典---妇科儿科分册》、《沈氏女科辑要》、《中医妇产科学》、《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西医部分:《妇产科学》(第六版)《中华妇产科学》、《实用妇产科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中西医结合腹痛疾病诊疗学》、《剖宫产》、《生殖生理学》、《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诊疗学》、《临床内分泌学(上、下)》。
编写时间:二OO六年六月《中医妇科学》教案次页讲次:内容:绪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学时:章节:第一章教具:Powerpoint掌握:熟悉:中医妇科学定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中医妇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突破、代表医家及著作。
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妇科学的源头;中医妇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重点: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形成。
难点:中医产科学的发展思考。
拓展:最早记录胎教《列女传》中论述与当今注重胎教的联系。
激趣:借中医妇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成就、代表医家及著作。
以史为鉴,开拓未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妇科学的兴趣与责任。
自学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3.中医妇科学的特点4.怎样学好中医妇科学?5.介绍十个时期的中医学发展(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确立中医学理论(三)秦汉时期——中医妇科学雏形(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五)隋唐五代时期——向专科发展(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八)明代: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九)清代、民国时期(十)现代1.试扼要地指出中医妇科的定义和范围。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

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
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是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四五”期间启动的中医妇科学教材编写工作。
这一工作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中医妇科学的诊疗水平,推动中医妇科学的传承和发展。
具体来说,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将包括以下内容:
1. 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如脏腑、经络、气血等。
2. 病因病机:阐述妇科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
3. 诊断与辨证:介绍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辨证思路,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法,以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等。
4. 治疗方法:介绍妇科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5. 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践,介绍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病、乳腺增生等。
6. 学术流派:介绍中医妇科的学术流派和特色,包括海派妇科、岭南妇科等。
7. 现代研究:介绍中医妇科的现代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等。
为了编写好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需要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已有的教材和研究成果。
同时,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力求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

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有很多,其中包括《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病证诊断学》、《中医妇科学教程》等。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妇科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妇科学的专著,作者通过对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分类、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
这本书对于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医妇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教材。
作者通过对常见的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读者掌握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这本书内容丰富,可作为临床医生和中医学生学习和参考的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中医妇科学的教材,适用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参考。
这本书内容全面,包括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分类、辨证要点、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同时,书中还结合了临床案例,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除了上述几本专门介绍中医妇科学的书籍外,还有一些与中医妇科相关的专著和教材,如《中医妇科病症学》、《中医妇科临床实践》等。
这些书籍都是针对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需求而编写的,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于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总的来说,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涵盖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妇科临床工作的水平和技术。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使用(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罗颂平、谭勇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目录前言2第一章导论3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3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4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5第五章妇科疾病治法5第六章预防与保健5第七章月经病6第八章带下病10第九章妊娠病10第十章产后病13第十一章妇科杂病15参考书目17学时分配18前言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的主要课程,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论三部分。
总论共六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妇女的生殖脏象、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五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附论共五章,简要介绍生理产科、常见妇产科疾病和计划生育等一般知识。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中医妇科的知识诊断、治疗及防治临床常见疾病教学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历代中医妇科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及重要学说。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发展简史。
3、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医的特点【教学内容】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明国时期、及现代八大历史时期,以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为核心,描绘中医妇科发展的简史。
【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第一节女性特有的器官【目的要求】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教学内容】胞宫、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三、四节月经、带下、妊娠与产育【目的要求】1.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2.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3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教学内容】1.月经、带下、妊娠的生理现象:2.月经、带下、妊娠的机理:3.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4.预产期的计算方法5.临产时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教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
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
第二节内生殖器官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辨证要点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
第八章月经病
第一节月经先期
第二节月经后期
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
第五节月经过少
第六节经期延长
第七节经间期出血
第八节崩漏
第九节闭经
第十节痛经
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
第十三节经行感冒
第十四节经行发热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第十六节经行口糜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
第二十节经行吐衄
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
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
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
第一节带下过多
第二节带下过少
第十章妊娠病
第一节妊娠恶阻
第二节妊娠腹痛
第三节异位妊娠
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
第五节堕胎、小产
第六节滑胎
第七节胎萎不长
第八节胎死不下
第九节子满
第十节子肿
第十一节子晕
第十二节子痫
第十三节子嗽
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
第十七节妊娠贫血
第十八节难产
第十一章产后病
第一节产后血晕
第二节产后痉病
第三节产后发热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
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
第十节缺乳
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
第十三节产后血劳
第十二章妇科杂病
第一节症瘕
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
第五节阴疮
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