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二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1、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三)商业1、商业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2、城市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洋务运动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

4、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1、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区,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曲折发展: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高一历史必修二1-5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1-5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⑴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⑵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⑶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⑷金融货币方面→隋唐: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宋朝: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⑸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束缚,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具体知识点:一、古代农业原始农业: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3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希腊城邦1.1 希腊城邦的产生和特点- 城邦的概念和特点:城邦是古希腊时期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由城市和周围的乡村组成,具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 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希腊城邦采取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市民有参政权和选举权,但只限于男性成年公民。

- 希腊城邦的经济:城邦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海上贸易,城邦之间也进行贸易往来。

- 希腊城邦的文化:城邦是希腊文化的核心,文化上注重艺术、哲学和体育等方面的发展。

1.2 古代雅典城邦- 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雅典城邦采取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市民有政治权利和参与权,而奴隶和女性则无政治权利。

- 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包括公民大会、选举制度、陪审团等,市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决策。

- 雅典城邦的文化:雅典以文化昌盛而著名,包括戏剧、雕塑、建筑、哲学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1.3 古代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城邦采用的是军事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

- 斯巴达城邦的社会制度:斯巴达城邦实行的是严格的贵族统治,奴隶制度盛行,普通市民没有政治权利。

- 斯巴达城邦的军事制度:斯巴达城邦以军事力量为重,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军队是国家的核心。

第二章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2.1 罗马帝国的兴起- 希腊城邦的结局:希腊城邦因内外斗争而逐渐衰落,最终被马其顿王国征服。

-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政府,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城邦。

- 罗马城邦的扩张:罗马共和国通过征服邻国扩大了领土,最终形成庞大的罗马帝国。

2.2 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 奥古斯都时期的帝国治理: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繁荣,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 罗马法的发展:罗马帝国的法律制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奠定了后来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共56页文档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共56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大全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大全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大全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多样,其中包括奴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采用了封建制度,统治者称为"天子"和"王"。

-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专制制度的王朝,国王统治全国,并且在地方设立诸侯国。

-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天子掌握最高权力。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的时期,诸侯争霸,政治制度多种多样。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设立了官职,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战国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争夺霸权,采取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

3.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采用了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

-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推行郡县制、设立丞相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较为混乱,先后出现了魏、晋、南北朝等政权。

- 魏晋时期采取了分封制,南北朝出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地方政权削弱。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多种多样,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地方自治制等。

1. 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在奴隶社会,劳动力主要依靠奴隶,土地和生产资料为奴隶主所有。

- 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获得经济利益,奴隶作为劳动力没有自由,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 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 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和农民之间以农业生产关系为基础。

- 地主剥削农民,收取租税,农民以租佃关系为基础。

3. 地方自治制的经济制度- 神农时代的部落公社制度是一种原始的地方自治制度,部落通过共同耕种土地和共同分配生产资料维持生产生活。

- 唐宋时期的坊制度和明清时期的村社自治制度都是一种地方自治制度,地方政府通过统一管理土地和生产活动来维持经济秩序。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二学期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中国是起源地之一,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火耕)2.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1)农具: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器,但是很少在农业上使用。

主要工具:木、石。

(2)作物: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号称“百工”。

(3)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4)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开始: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推广。

(2)发展:西汉赵过推广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牛一人)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耱,南方水田耕耙(3)耕作制度:宋朝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一带。

(4)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技术高,农业工具进步,劳动力增加。

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农业灌溉工具:三国的翻车(人力),唐朝的筒车,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明朝的风力水车,(3)作用:推动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耕作到个体耕作的变化)1.商周时期的小农经济(1)特点: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奴隶)集体耕作。

(2)作用: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的形成(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土地有限,生产规模小,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3)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疑难聚焦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特点(1)稳定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希腊1. 基本概念和特点•希腊城邦制度•希腊的民主制度•希腊的奴隶制度2. 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帕台农神殿•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3. 斯巴达•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精神•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二、古代罗马1. 基本概念和特点•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的奴隶制度2. 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征服战争•罗马的地方自治制度•罗马的土地问题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改革•罗马法的代表作•城市罗马的建设三、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起因•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统一3.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现•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外国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2. 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的目标和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未来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影响,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表现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两宋
元 明清
商业发展 空前繁荣
商业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 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 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 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制;
▪ 4.评价
▪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 利;
▪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 1、背景 ▪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 ▲表现
•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 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 ②社会习俗
•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 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 生、旅游等)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 调整
▲古代农业
•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
沿岸; •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 ②表现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 ①时间:明清时期 •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
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 ③评价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文革时期(1966—1976)
• 1971年、1975年周恩 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 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 2、经济体制改革 • ①内容: •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
安徽) •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
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期,1956—1966)
•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 ⑤八字方针1961 •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 3、土地制度 •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4、农业政策 • (1)重农抑商 •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 ②评价 •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和标志;
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 压迫; •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 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 •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萌芽的滋长; • (2)抑制土地兼并 •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
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 ④特点 •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
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
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⑤阻碍因素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 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