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1102x《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学时48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7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02010课程名称:生理学英文名称:physiology课程性质:医学基础课总学时:91学时(理论学时:79学时,PBL教学:12学时)学分:5学分适用专业: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修课程(编号):建议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理学,第二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在医学教学中,生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理论课和临床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学习生理学课程之前,学生应首先掌握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知识。
形态为功能的基础,功能建立于形态的基础之上。
生理学的学习又为后续课程,如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内、外科等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
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是以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反过来,通过医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生理学基本理论是否正确,并不断丰富生理学理论和推动生理学发展。
生理学的教学目的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
本教学大纲与姚泰教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生理学》第二版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习,除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外,还可通过自学、讨论、读书指导、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专业基础课-《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4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医学院先修课程:生物学导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掌握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对于进一步学习医学其它后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应在生物学等课程之后开设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生理学的意义及任务,生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上全面地了解生理学研究,掌握机体内环境稳态及相关的调节方式,并训练让学生运用生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和处理某些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具备从事同生物医学有关的科学活动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物体通常是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本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生理学。
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极为复杂,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它们行使各种不同的功能,如肌肉收缩、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
各种功能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活动的规律,又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
为维持整体生命和各系统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及其组成部分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此外,体内各系统和器官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又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维持统一的整体活动。
因此,生理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各种正常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及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整体生命活动所做出的相应调节。
具体内容如下:1绪论主要包括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
1. 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2. 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 熟悉前馈控制系统2 细胞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的概念、各自的特点和意义;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和复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触发(阈刺激和阈电位)和电压门控钠通道的三种功能状态(静息态、激活态、失活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过程和机制(局部电流学硕、有髓纤维的传导特点);兴奋性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信号转导的概念;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的信号蛋白、第二信使、转导通路);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和特征;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的基本步骤。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1010X3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性质:必修(考试课)学分:4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医用化学、细胞生物学参考教材:1.王爱梅主编,《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朱大年王庭槐主编,《生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岳利民崔慧先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白波杜友爱主编,《生理学》(第一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人体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构成人体各系统的器官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及其规律。
掌握和利用这些机制、规律,可以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生理学的教学任务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实践和科研等工作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本教学大纲是为四年制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制定的。
编写的主导思想是落实“宽口径、厚基础,兼顾专业”的培养原则,体现我校本科生理学教学“加强基本理论知识,重视与临床学科及各专业知识相整合”的特点,增强学生自学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以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本科医学人才。
本教学大纲按照王爱梅主编的《生理学》(第一版),进行编写。
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大纲内容的理论部分所列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是生理学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熟悉内容多为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内容,要求学生对其有明确的印象;了解内容所涉及到的往往是易于自学的知识或以及新近展、新方法等,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和认识。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方向)使用]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方向)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1501fc287c1cfad6185fa7c2.png)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方向)使用]《生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方向)总学时:46 其中理论学时:46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方向)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教学使学生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水平和整体水平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培养具备医学科学基础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方向)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生理学》教学大纲,作为对生理学授课和学习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生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之一,与其他医学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生理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 正确认识生理学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水平,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去学习、认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
2. 要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系统生理功能产生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四、学时分配(理论)本课程为考试课,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笔试),卷面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科书[1] 岳利民,崔慧先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二)参考书[1]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 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生理学/textbook of physi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帕沃·V·科米.体育运动中的力量与快速力量.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焦金菊,周丰,王爱梅,等.生理学考试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七、教学内容(理论)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理学》课程标准

《生理学》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口腔医学二、学分学时学分:4学分;学时:68学时。
三、课程定位《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的必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医学及医学相关行业的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将口腔临床医学知识与生理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口腔临床医学知识为切入点,讨论生命活动现象的规律,对学生认识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药理学》、《病理学》、《临床疾病概要》《口腔内科学》等课程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口腔临床知识、认识临床疾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第一、二学期开设,前导课程是人体结构,后续课程药理、免疫及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临床专业课程。
四、与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五、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的特征;(2)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的发生原理、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3)理解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 (4)掌握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相互联系及内在规律; (5)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生理学基础。
2.能力目标(1)能初步应用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 (2)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4)理解四大生命体征的临床意义(5)理解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及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3.素质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2)培养严谨、勤奋的学习风气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3) 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4)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六、学习情境七、课程内容及要求八、教学模式与方法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理论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难以象形态学科那样进行直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就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08011102x《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

08011102x《生理学》教课纲领学分: 3 学时: 48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目的: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经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余后继课程确立基础。
2、要求:(1)第一章《绪论》要求认识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观点。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理方式。
认识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应调理体制的重要意义。
(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要求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喜悦传导和传达的原理;喜悦-缩短耦联和缩短的体制。
认识细胞膜的构成: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达的方式和体制;肌肉缩短的力学剖析。
(3)第三章《血液》要求掌握血液的构成和理化特征;生理性止血。
掌握血细胞生理。
认识血型和输血原则。
(4)第四章《血液循环》要求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征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认识各种血管的功能特色以及血流动力学的观点。
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要素;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理。
认识微循环的生理功能。
(5)第五章《呼吸》要求认识呼吸的观点,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的构造和功能;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呼时令律的产生和呼吸运动的调理。
(6)第六章《消化和汲取》要求认识消化和汲取的观点,消化的两种形式,消化道光滑肌的电生理特征。
掌握食品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
认识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唾液的分泌及作用。
(7)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要求认识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要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掌握基础代谢的观点。
掌握体温的观点及其正常改动,认识体温相对稳固的体制。
(8)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要求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会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理。
认识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消除率;排尿反射。
(9)第九章《感觉器官》要求认识感觉器的观点。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完整word版,《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40010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学分:4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参见机能学实验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材: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参考数目:1.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姚泰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姚泰生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丁报春生理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011102x 《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 学时:48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
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2、要求:
(1)第一章《绪论》要求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
重要意义。
(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要求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了解细胞膜的构成: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肌肉收缩的力学分
析。
(3)第三章《血液》要求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掌握血细胞生理。
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4)第四章《血液循环》要求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
因素;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了解微循环的生理功能。
(5)第五章《呼吸》要求了解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呼气节律的产生和呼
吸运动的调节。
(6)第六章《消化和吸收》要求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形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
了解消化道的神经
支配;唾液的分泌及作用。
(7)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要求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
掌握体温的
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了解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8)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要求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尿液的浓缩和
稀释;清除率;排尿反射。
(9)第九章《感觉器官》要求了解感受器的概念。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功能节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10)第十章《神经系统》了解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布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掌
握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11)第十一章《内分泌》要求掌握激素的作用原理;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胰岛素与甲状旁腺激素等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释放及分泌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及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了解肾上
腺髓质激素、降钙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讲授48学时
实验全部安排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内。
1.绪论(2学时)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及其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及其调节控制。
2. 细胞的基本功能(4学时)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过程。
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 血液(4学时)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4. 血液循环(8学时)
心肌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与心率;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的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跨膜离子流;心肌细胞的类型。
心肌的兴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离子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血管生理: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以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5. 呼吸(4学时)
呼吸的概念和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道的主要功能,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呼吸功;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在肺的交换过程及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在组织中的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下位脑干的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肺牵张反射;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及其它与呼吸有关的反射;化学感受器的功能特点;动脉血中化学成分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周期性呼吸。
6. 消化(4学时)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化学性消化和机械性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激素作用,脑肠肽的概念;口腔内消化;胃液分泌及调节,胃的运动和排空及其调控;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的运动形式及调节,回盲部括约肌的功能,大肠内消化;吸收过程概述,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7. 能量代谢和体温(4学时)
能量代谢的概念,直接测热法,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尿氮测定,非蛋白呼吸商,耗氧量与二氧化碳产量的测定方法,临床应用的简单方法,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因素,基础代谢;体温及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体温调节。
8. 尿的生成和排出(4学时)
肾血液循环的特征,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尿液的浓缩和
稀释,肾尿生成的调节,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测定血浆清除率的理论意义,排尿反射。
9. 感觉器官(4学时)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简化眼和视敏度,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的结构特点,盲点,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视野,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咽鼓管的功能,声音的骨传导,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10. 神经系统(6学时)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经典的突触概念;电突触;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外周化学递质,中枢化学递质;递质与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受体学说;反射概念;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皮肤痛觉和传导通路;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脊休克;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基底神经节;自主神经系统;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脑电图的波形;脑电图形成的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睡眠发生的机制。
11. 内分泌(4学时)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及激素的传递方式、分类、作用的一般特性与作用机制。
下丘脑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与来源;神经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机能的调节;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机能的调节;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机能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的主要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说明
适用专业及层次:药学、影像医学、医学检验,本科;护理学,专科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
(2)人体生理学,蒋正尧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Ganong W, 20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4)Medical Physiology, Rhoades R, 2nd ED. Phiade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