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艺术观-2019年文档

亚里士多德艺术观-2019年文档
以上所说的三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对于至善的追 求是所有社会和国家的最基础的要求和最高理想。艺术具有和
其他活动不一样的特殊性,就因为它独特的创造性而达到快感 的目的。如果失去了创造性,艺术失去了快感的源头,没有了 快感的内容,艺术的创造性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第三,他认为艺术要利用过程的统一性来获得快感、陶冶情操 、给人们提供审美的对象。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社会的而 努力,他为实现人生和社会的幸福而努力,他认为这种幸福的
本质就是得到快感。他认为,获取快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 种基础的本性,能够“让现实的活动成为完美的”,这是因为 “ ―切感觉的现实活动都要指向一个被感觉的东西,处于良好状 况的感觉是完满的,指向最美好的对象。处于最佳状况下的感 ,每一项活动都是最完美地指向它的最佳对象。这样的现实活 动是最完美的、也是最快乐的。正如理智和思辨―样,最完美 的感觉也最快乐。而最完美的感觉就是那种处于良好状况的, 对自身最好对象的感觉”。而这种快感的源头有许多种,既有 天生就赋予的,也有后天艺术形式形成的,还有符合社会目标 的。即使是同一种艺术,从中获得的快感的也是不一样的。快 感使得人的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艺术得到提升和完善;而相反的 快感就会产生阻碍的作用。他说,如果人们在剧院里吃东西, 如果戏剧演的特别不好,那么观众就会越吃越多,这就说明人 的快乐是非常不同的,但相反如果表演非常吸引人的话,人们 就会因为戏剧所带来的快感替代吃东西带来的快感,相反亦然 。那么,怎样发挥艺术的快感的作用,让别的快感没有取代他 的机会而淡化艺术的意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艺术的过程安排 一定要有“和谐整一”特点。
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就是把至善至高的道德实践意义 当做目标,这样的艺术包含了强烈的象征意味和社会作用。在 他的伦理学的思想中,社会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理想就是善,他 认为把每个人引导着向善就是一个社会是否良好的标志。在这 个社会中,所以可以达成这个理想的东西,所有符合这个理想 的东西本身都是善的。他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创制活动”,而 且认为“一切创制活动都是为了某种目的的活动,而被创制的 事物的目的不是笼统的,而是与某物相关,属于何人,它是行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育德思想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育德思想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育德思想250字
亚里士多德从其政治学说出发,极为重视教育。

他说,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

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发展他的才能,才能实现自己,过好社会生活。

因此,国家的统治者必须重视教育,把每个个人都培养成为善良的公民,才能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人会怀疑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人的教育,因为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制”。

基于教育对国家政治重要意义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强调国家要负起教育全体公民的责任,把教育作为国家的事业.他说:“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03精品PPT课件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03精品PPT课件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 来源。
(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三、博学家—主要思想
1、哲学:
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客观世界 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 界事物的感觉. 2、生物学领域: 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
【助读资料】
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从个别到普遍”和“从 普遍到个别”两种过程,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 法。
他对归纳法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着重研究和总 结了演绎推理的一般原则——三段论法。他把推理步 骤表示为包含字母符号在内的一些三段论图式,下面 就是一种基本的图式:
如果所有的B是A(大前提) 并且所有的C是B(小前提) 则所有的C是A(结论) 这种三段论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 个判断构成,其中包含A、B、C 三个概念。
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④ 唯物论并不彻底
史料链接
材料一 : 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 。在 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
材料二 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 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
——亚里士多德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说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张和 政治主张的不同。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 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 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亚里士多德
德国著名学者海德格尔用了三句话评 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 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

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里士多德文艺思想: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一生著作丰富,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事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

2、《诗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理论专著。

3、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各种艺术的公共本质在于模仿,其中的差别有三点:一是模仿的手段不同,二是模仿的对象不同,三是模仿的方式不同。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创造性的模仿说。

5、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象优于现实。

6、在《诗学》第25章,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诗人所要模仿的三种对象:一是事物过去和现在实有的面貌,二是人们对事物的传闻或设想,三是事物应有的面貌。

他最赞赏的是模仿第三种对象。

7、《诗学》的论述重点在悲剧方面,它颇为深入的探讨了悲剧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它提出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悲剧定义。

8、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首先,情节必须严肃;其次,情节必须完整;第三,情节的长度必须适当;最后,情节必须单一。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一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众城邦中雅典处于最重要地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后经克利斯梯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浓郁的民主气氛,追求自由的精神既体现在生活环境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更是体现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古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商品货币经济也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

古希腊经济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发达的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发展。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脱胎于宗教观念,而对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又受着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正反映了文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各自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遗产。

早在柏拉图前,希腊的思想家、文艺家们就曾对文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许多都是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

荷马在他的史诗“序曲”中曾祈求诗神缪斯给他灵感,并在史诗中多次论及诗要给人以快感。

色诺芬尼责备荷马把神写成与人一样有道德败坏的行径。

这一点,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扬。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哥奇亚斯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索文学艺术的效果,对亚里士多德有一定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文艺的看法,主要包括灵感说和摹仿说。

他从经验论的角度总结出文艺和人的其他活动是起源于摹仿的。

关于灵感,德谟克利特继承传统的看法,承认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把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神。

苏格拉底也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摹仿说。

主张艺术不但是对对象形象的忠实描绘,而且还是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苏格拉底还强调天才和灵感,认为诗人处于灵感状态,自己不知其所以然。

他的文艺思想得到了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发扬。

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并就学于苏格拉底八年,直到苏格拉底逝世。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

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鼻祖。

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他对人性和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而法律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法治优于人治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而这样一个衡量是非曲直的中道的权衡恰恰就是法律,遵从法律便是遵从正义,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

因为人们可以遵从良法,亦可以遵从恶法,而遵从恶法不符合正义,也有违法治,遵从良法才符合法治。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必须普遍地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统治者也要遵从法律,城邦执政人员必须根据法律正确行使其管理和裁判的权力,这种权力必须由法律规定,受法律支配。

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法律至上”的重要性,公民恪守法律,法律至上,才能实行法治。

以今天而论,要在一个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是一件很难的事。

法律要有权威,人们才会尊重它;要让法律获得足够的权威,首先是政府要认真严格守法。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倡言法治,反对人治,提出了“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著名命题,他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论证了法治优于人治的好处:
第一,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二,法律是由许多人制定的,众人作出的判断总比个人可靠。

第三,法律是借助于规范形式来确认的,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此外,它还具有普遍性,对任何人都适用。

第四,权力制约需要法治。

亚里士多德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PPT课件

他把职业性的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 区别,称史诗、戏剧、音乐、绘画、雕刻等美 的艺术是“摹仿”或“摹仿的艺术”。柏拉图 则将两者都看成技术制作,认为只有来自神的 灵感的艺术才与技术有区别。他扩大了“摹仿 艺术”的范围,把颂歌包括在“摹仿的艺术” 之内,就是说,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摹仿”, 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摹仿艺术 的区别。他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 一实体”,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离开具体存在 的所谓“理式”,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 是真实的存在,提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 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4、.悲剧的突转与发现
他所谓“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 是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所 谓“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 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 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形成怜悯与恐 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5.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在他看来,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 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 这就是“过失说”。希腊悲剧人物的错误有两种,一 种是明知故犯,如《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一种是不 知误犯,如俄狄浦斯。他推崇后者的写法。
第四,悲剧“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2.悲剧六个成分
他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 形象和歌曲。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他认为,第 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在 他看来,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悲剧 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 不失为悲剧。”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 决定的。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 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要达到这种效 果,关键是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来 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知识渊博、著述丰厚。

他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生物、物理、心理等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学》《修辞学》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诗学》第一章:“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1、摹仿对象“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

“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性格几乎脱不出这些特性,人的性格因善与恶相区别),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是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

正如画家所做的那样:珀鲁格诺托斯描绘的人物比一般人好,泡宋的人物比一般人差,而狄俄努西俄斯的人物则形同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否弃了传统的摹仿自然(现实)的那种含混的表达,另一方面肯定了艺术摹仿对象的真实性,将艺术的摹仿引向与社会人生的关联上,更为关注的是艺术中所展现的现实的人的性格、情感、命运、遭际与行动,从而赋予艺术摹仿以更为深刻的人学韵味。

2、摹仿的方式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诗人和画家或其他形象的制作者一样,是个摹仿者,那么,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一)过去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

”摹仿对象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艺术家所采取的摹仿方式的不同,即摹仿方式(摹仿的原则)完全是由对象的性质决定的。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面对三种事件,艺术家可以采取三种摹仿方式:第一种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去摹仿;第二种按照人们所说的或以为的样子去摹仿;第三种是应该有的事,这类事不仅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而且是可能发生的。

三种“摹仿方式” ,大约可以分别对应于注重现实性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注重可能性、理想性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对于艺术形象都有着超越性要求,那就是都要求艺术形象超越现实的阀限、追求更为理想的诗意表达。

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更强调形象的典型性,浪漫主义更强调形象的理想意义。

“做诗的需要,作品应高于原型,以及一般人的观点。

就做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生活中或许找不到如宙克西斯画中的人物,但这样画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

”3、摹仿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强调摹仿是人的天性。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

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

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

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由于摹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的产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格律文显然是节奏的部分),所以,在诗的草创时期,那些在上述方面生性特别敏锐的人,通过点滴的积累,在即兴口占的基础上促成了诗的诞生。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完全是出于人求知和获得快感的天性。

通过摹仿人可以获得一般的生活知识和有关认识、评价事物的能力的知识。

当人获得这些知识时,人就可以在艺术欣赏中拥有更多获取快感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通过“摹仿是人的天性”这一猜想,看到摹仿艺术的产生与人类的求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一个逻辑链条:天性、本能——创造——知识与能力提升——审美意识的发展——更好的创造4、摹仿的艺术的意义和价值“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希罗多德的作品可以被改写成格律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用不用格律不会改变这一点),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所以,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诗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虽然其中的人物都有名字。

所谓“具体事件”指阿尔基比阿得斯做过或遭遇过的事。

”为什么说诗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摹仿艺术同样可以传达真理。

诗人、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了某种“普遍性”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就达到了以特殊表现普遍、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重要的戏剧类型。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 。

“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字面意思是“山羊歌” 。

在“山羊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悲剧在公元前534年正式成为狄俄尼索斯庆祭活动的一部分。

雅典酒神祭祀活动中的戏剧比赛盛况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戏剧中的荷马)和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第一,关于悲剧的定义。

《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涉及四方面核心内容:悲剧的格调:严肃悲剧的结构布局:完整、有一定长度悲剧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行动悲剧效果:怜悯、恐惧——疏泄第二,关于悲剧摹仿的内容或情节。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

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构成情节的人的行动是悲剧表现的重点内容,而行动中的人相对而言则处于从属或次要的位置。

以情节为重心的现实依据:希腊悲剧的内容大多是表现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悲剧应包容使人惊异的内容……能引起惊异的事会给人快感”。

“情节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成分”。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

希腊悲剧以情节为重心的两大原因:原因之一:与希腊人的人生观念直接相关——命运意识。

亚里士多德谈论到悲剧时虽然未曾谈到“命运”的问题,但悲剧创作与演出的实际使他不得不把与“命运”的操控相关的人的“行动”作为悲剧摹仿的目的,而性格则只能是那“附带”表现的东西。

“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

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

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

事实上,当代大多数悲剧诗人的作品缺少性格……”原因之二:经典的希腊悲剧之所以这样执著于摹仿人的行动,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悲剧是在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庆祭仪式这样的重大场合演出的,因而必须表现那些与酒神所表征的命运观念相适应的“重大”题材,而神话题材与英雄故事等更带有象征意义的题材无疑是最恰当适用的和最有意义的。

第三,关于悲剧人物性格。

亚里士多德多有讨论,较集中地体现在《诗学》第15章。

“关于性格的刻画,诗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性格应该好。

我们说过,言论或行动若能显示人的抉择〈无论何种〉,即能表现性格。

所以,如果抉择是好的,也就表明性格亦是好的。

每一类人中都有自己的好人,妇人中有,奴隶中也有,虽然前者可能较位低劣,后者则更是十足的下贱。

第二,性格应该适宜。

人物可以具有男子汉的气概,但让女人表现男子般的勇敢或机敏却是不合适的。

第三,性格应该相似,这一点与上文提及的性格应该好和适宜不同。

第四,性格应该一致。

即使被摹仿的人物本身性格不一致,而诗人又想表现这种性格,他仍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之中。

”这段话包含三个意思:(一)悲剧人物性格中的道德品性不应游离于情节之外,而应该通过人物有“抉择”意义的行动表现出来。

(二)性格应该“适宜”、“相似”,意味着性格塑造真实性的要求。

(三)性格应该“一致”,这是对悲剧人物性格的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的要求。

第四,关于悲剧的根源。

对于悲剧根源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于悲剧的本质的理解。

“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

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在哪一点上都不符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引起同情,也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

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此种安排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因为怜悯的对象是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而恐惧的产生是因为遭受不幸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所以,此种构合不会引发怜悯或恐惧。

”三个“不应表现”:“好人”遭难坏人“走运”坏人倒霉那么,悲剧应该表现什么?“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还有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底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达到悲剧的效果,必须选择那些发生在“比一般人好”又与“我们一般人”接近的人身上的事情,这些人由于犯了某种错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悲剧的根源:好人犯错。

——过失说好人犯错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明知有错而有意去做,属于“明知故犯”;第二种情况是无意犯错;第三种情况是可能要犯错,但知道真相之后避免犯错。

第五,关于悲剧的布局。

在结构(布局)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情节必须具有整一性;二,情节应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限制。

第一个方面:情节的整一性“根据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因为有的事物虽然可能完整,却没有足够的长度。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

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它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

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

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

因此,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

”“在诗里,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

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