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一、引言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其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举世瞩目的。

本文将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为主题,回顾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起源与初步发展(1949-1978)建国初期,中国的钢铁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产能有限,技术水平低下。

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军事需求,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1958年,中国启动了大跃进运动,提出了“钢铁是国家的命脉”的口号,推动工业化进程。

然而,由于计划过于激进,技术条件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大规模的浪费和资源消耗,钢铁产量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19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钢铁工业陷入停滞。

为了摆脱困境,中国政府决定以农业为基础,逐步恢复和发展钢铁工业。

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生产效率,中国钢铁工业逐渐恢复,并在1970年代末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三、改革开放与迅猛发展(1978-2008)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钢铁工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建设。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国内钢铁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在此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钢铁产量从1978年的近180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近5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钢铁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一些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四、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升级(2008-至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过剩产能、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减少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实现了钢铁行业的规模调整。

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

起初,中国的钢铁产能非常有限,大部分钢铁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开始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1950年代,中国政府着重发展重工业,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促进钢铁产能的增长。

这一阶段,中国建立了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和宝钢,开始实现自给自足。

虽然产能增长较慢,但中国逐渐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国内需求的基本满足。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钢铁工业迎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阶段。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钢铁业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迅速增加,并且实现了从简单冶炼钢材到生产高品质特种钢材的转变。

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钢铁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并且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大力发展高炉冶炼和电炉冶炼,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措施。

中国的钢铁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1世纪初,中国的钢铁行业经历了一次调整和转型。

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国内过剩产能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降低产能过剩,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这些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技术水平等。

目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通过降低过剩产能、推动绿色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中国的钢铁企业也积极进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增长再到调整转型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之一,并且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钢铁产量非常低,主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钢铁工业,但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这些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在195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本钢、武钢等。

这些企业采用苏联模式,以大规模集中生产为主,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目标。

在196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迅速增长,但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管理不善,钢铁企业的效率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钢铁工业也开始进行改革。

在1980年代,中国的钢铁企业开始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也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

这些改革使得钢铁企业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199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也开始实行去产能政策,关闭一些落后的钢铁企业。

在200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钢铁工业也面
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下降。

另一方面,钢铁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要求钢铁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总的来说,中国的钢铁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集中到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中国的钢铁工业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关键技术:钢厂生产流程中技术关联度大,对结构影响 力大的技术。
共性技术:指绝大多数钢厂都用的上的先进技术或实用 技术。
连铸工序是影响当时中国钢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 耗、成本等主要指标的关键工序,由此确定了“连铸为 中心”的生产技术方针。
100
80
60
吹氩喂丝比
40
连铸比
20
炉外精炼比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GDP万亿
投资 亿元
钢材消费 亿吨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原因
“以连铸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关键技术、共性 技术的开发、推广和集成,生产流程的优化)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后崛起
钢铁工业结构得到调整 钢铁企业规模经济合理化 布局得到优化:越来越靠近市场,越来越靠近
资金密集地区,越来越靠近便于使用进口矿的地区
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综合成材率、高炉利用系
数、入炉焦比、喷煤比 、转炉炉衬寿命 、连发展历史
建国(1949年)以后
1950恢复生产 第一个五年计划,鞍山扩建,武钢新建 1957年,粗钢年产量535万吨,居世界第 九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
大跃进运动(1958年)
曲解“超英赶美” 全民大办钢铁 建立一批地方中小骨干企业 教训值得吸取,基础相当宝贵
138kg/人·年
200 150 100
• 至2008年,估计产能5.1亿吨
50
0

年 粗钢消费量,百万吨
同比增长% 粗钢产量,百万吨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史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史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史1、宝钢股份(600001)-- 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破土动工,1985年9月投产。

2、武钢股份(600005)-- 武钢集团为独家发起人,武钢集团1955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 日正式投产。

3、马钢股份(600808)—全称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953年2月成立马鞍山铁矿厂,马钢全面恢复生产。

1958年8月11日,马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1964年7月29,我国第一个直径为840毫米的整体车轮在马钢诞生,结束了我国车轮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4、包钢股份(600010)—包钢集团公司为主要发起人,前身包头钢铁公司,1954年建厂。

5、鞍钢股份(000898)—发起人鞍钢集团,前身是1916年动工兴建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1949年恢复生产。

1952年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

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

6、邯郸钢铁(600001)—邯郸钢铁集团发起,前身邯郸钢铁总厂,1958年建成投产。

7、攀钢钢钒(000629)--攀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攀钢集团于1965年春开工建设,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

8、唐钢股份(000709)—母公司唐钢集团,前身1943年建厂。

1952年,唐钢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技术;1953年,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高铝质耐火材料;1958年,又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了侧吹碱性转炉富氧炼钢技术;1960年,作为国内首批企业建设了一套连铸机。

9、济南钢铁(600022)--1958年建厂,厂名“济南钢铁总厂”10、首钢股份(000959)--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

1958年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高炉。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创业期(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钢铁行业开始进入创业期。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政府积极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

当时的钢铁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通过引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立起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体系。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钢铁产量较低,质量也不高。

第二阶段:快速增长期(1978年-1999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钢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善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等。

在这一阶段,钢铁企业逐渐增多,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同时,出口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加。

中国的钢铁行业开始步入世界前列。

第三阶段:调整期(2000年-2010年)进入21世纪,中国的钢铁行业进入了调整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过剩产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为主要目标。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推动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另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推动钢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这一阶段,钢铁行业经历了一定的调整和淘汰,产能得到了适度压缩,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期(2011年至今)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钢铁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期。

政府提出了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钢铁企业开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同时,政府鼓励钢铁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在这一阶段,钢铁行业逐渐向高端产品和服务转型,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总结起来,钢铁行业经历了创业期、快速增长期、调整期和转型升级期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铁行业也在不断创新、调整和优化中,逐步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转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钢铁行业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古代的铁器时代到现代的钢铁大国,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回顾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古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中国的钢铁工业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钢铁制品已经开始在军事、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钢铁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炼钢技术和灌钢法等先进的生产工艺。

这些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钢铁工业的起步与挫折到了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起步,但发展过程充满了挫折。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近代钢铁企业,如汉阳铁厂等。

然而,这些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且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发展十分艰难。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铁工业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三、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逐步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多重挑战。

未来,中国钢铁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钢铁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钢铁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程。

在未来,中国钢铁企业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为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中国现代钢铁发展史

中国现代钢铁发展史

中国现代钢铁发展史19世纪末,中国钢铁工业开始崛起的原因之一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霸权主义。

中国自立门户,开始自主开展工业化建设。

1891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厂,天津神华钢铁厂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步。

然而,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动荡阻碍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此时期的钢铁厂主要是由外国资本控制,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制约了中国本土钢铁工业的发展。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进一步开展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1923年,中央铁工业局成立,制定了《钢铁业法》和《焦化业法》,推动了国内钢铁厂的建设。

然而,奉系军阀政权和北洋政府的割据斗争、内外战乱等问题阻碍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6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大炼钢铁运动,鼓励农村建立小型钢铁工业,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然而,这个运动存在一些缺陷,导致了农村地区过度开发和环境问题。

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推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19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高效先进技术,促进了钢铁企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提升。

中国的钢铁产量也在198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然而,中国钢铁产能的过剩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产能、推进结构调整和提升技术水平。

2024年,中国政府宣布了蓝天保卫战,强制关闭大量老旧、落后和污染严重的钢铁企业,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况。

如今,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钢铁行业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钢铁发展史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全面发展、产能过剩再到结构调整的过程。

中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关键作用,推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致力于解决产能过剩和环境问题,以推动钢铁行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之一。

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把铜格“铁剑”,通过金相检验,结果证明是钢制的。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钢制实物。

它说明从春秋晚期起中国就有【炼钢】生产了,炼钢生产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制造的兵器闻名天下。

《史记·礼书》和《苟子·议兵篇》中都谈到楚国的宛(今河南省南阳)出产的兵器刃锋象蜂刺三样厉害,这肯定是钢制的。

因为铁制的刀剑过于柔软,不可能达到象蜂刺一样的锐利程度。

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不可。

公元1世纪时欧洲人普利尼曾经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而又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比美。

”可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究竟是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炼钢生产的呢?人们在文献资料中还没有找到记载,而考古工作者在对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部分钢兵器进行科学检验的时候却揭示出中国最古老的炼钢法。

我们知道,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上,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生铁;含碳量低于0.05%的铁,叫熟铁;含碳量在0.05%-2%当中的铁,称为钢。

中国古代最早的炼钢工艺流程是:先采用木炭作燃料,在炉中将铁矿石冶炼成呈海绵状的固体块,待炉子冷后取出,叫块炼铁。

块炼铁含碳量低,质地软,杂质多,是人类早期炼得的熟铁。

再用块炼铁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热吸碳,提高含碳量,然后经过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

这种钢,叫【块炼铁渗碳钢】。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钢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

用块炼铁透碳钢制造的刀,虽然比较锋利,但仍然达不到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程度。

因为这种钢的质量还不够好,炼这种钢碳渗进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匀,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而且生产效率极低。

为了提高钢的质量,中国古代工匠从西汉中期起发明了“百炼钢”的新工艺。

所谓【百炼钢】,以一种含碳量比较高的炒炼产品作为原料,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千锤百炼,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用百炼钢制成的刀剑质量很高。

1974年,山东省临沂地区苍山汉墓中,出土了一把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制造的钢刀,全长111.5厘米,刀背有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

“湅”,即是炼的意思。

这是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最早的百炼钢类型的产品。

科学检验表明,这把钢刀含碳量比较均匀,刃部经过淬水,所含杂质与现代熟铁相似。

百炼钢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

炼字前面这些具体数字的特定含义,研究者一般认为是指加热的次数,即炼了多少火。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叙述磁州百炼钢的过程,就是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

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

孙权有三口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

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百炼钢已经相当普遍了。

百炼钢的需要越来越大,由于它的原料块炼铁的生产效率很低,冶炼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百炼钢的发展受到限制。

百炼,则是反覆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精纯的钢。

可惜这样的技术太费工,动辄耗费数年,才得宝刀三五把。

百炼钢的技术,唐以後可能就失传了。

至宋时基本绝迹,因此当沈括在磁州锻场发现此种工艺时,竟然认为这才是“真钢”。

也有说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百炼法在中国本土虽然渐渐绝迹,但却在日本流传开来,成为制作东洋刀的不二法门,历经千万次的过火与锤炼方可制成一本绝世宝刀。

百炼钢,中国刀剑工艺最高水准,制作比较艰难,成本比较高,主要用来制造宝刀、宝剑等一类贵重器物,应用并不广泛,最后为效率更高的灌钢法所取代,【炒钢】,新的生铁炼钢技术,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这种炼钢新工艺,可以在东汉末年的史籍中找到间接的描述。

《太平经》卷七十二中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剑)耶。

”这段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炒钢二字,却把炒钢工艺包含进去了。

因为把铁矿炼成液体,当然只能是生铁水,而在“乃后万锻”之前一定要炒成钢或熟铁才行(实际上熟铁就是含碳极低的炒钢),否则生铁是不能锻的,更甭说“万锻”了。

这是一个从铁矿石炼成生铁水,再炒出钢,最后锻造成优质兵器的全过程。

炒钢的发明,是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

在欧洲,炒钢始于18世纪的英国,比中国要晚1600多年。

在三国时期,炒钢还是一种新技术,大多数的冶铁匠还没有掌握它。

从《诸葛亮别传》关于蒲元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铸刀,“镕金造器,特异常法,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判断:蒲元这次铸刀使用的一定是炒钢技术。

麻钢与钛钢、钨钢,是做豪华高尔夫球杆的最佳材料。

不仅不容易生锈,而且韧性比普通钢质更强,硬度比钛合金硬60%以上。

它也是制造枪炮的最好材料。

没有麻钢就没有精准的狙击步枪。

汉代的炼钢技术很发达,陇西曾出土过一把用麻钢制作的铁锹,决不比大马士革花纹钢差多少。

折叠花纹钢,反光太厉害,不够内敛。

中国的百炼钢就是一种【花纹钢】,大马士革刀上的花纹,是钢铁坩埚铸造时结晶的天然花纹;日本刀上的花纹,则是局部淬火法形成的温度线;中国的花纹钢,是百炼钢制作过程中不断折叠锻打後出现的纹理。

日本在三十五年前出土一把中国的钢刀,上面的错金铭文中,有「中平」、「百炼清刚」等字。

而中平,就是东汉灵帝的年号。

滴钢炼钢法,就是人拿着大火钳夹住铁块伸到炼钢炉中烧同时炼钢人还要不断的转动铁钳,铁块上的铁不断受到高温的烧炼最后变成液体滴到炉中成为钢材,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明清时期的主要的炼钢法。

但它的致命弱点是效率太低,而且炼出的钢质量不高。

转炉炼钢法,就是将炼钢炉吊在火炉中,上面由机关控制着炉体不断的旋转,下面炉中的铁水均匀受热,而旁边鼓风机不停的吹着炉体使它不至于由于炉温过高而烧毁,这样反复煅烧多时整炉的钢就炼成了。

要想锻制出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神刀”,最后一道工序淬火也至关重要。

所谓【淬火】,就是先把打好的钢刀放在炉火上烧红,然后立刻放入冷水中适当蘸浸,让它骤然冷却。

这样反复几次,钢刀就会变得坚韧而富有弹性了。

淬火工序看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极难掌握得恰到好处,烧热的火候、冷却的程度、水质的优劣,都有很大关系。

淬火淬得不够,则刀锋不硬,容易卷刃;淬火淬过头,刀锋会变脆,容易折断;淬火淬得合适,非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不可。

据《诸葛亮别传》上讲,蒲元对淬火用的水质很有研究。

他认为“蜀江爽烈”,适宜于淬刀,而“汉水钝弱”,不能用来淬力,涪水也不可用。

他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造刀,专门派士兵到成都去取江水。

由于山路崎岖,坎坷难行,所取的江水打翻了一大半,士兵们就掺入了一些活水。

水运到以后,当即就被蒲元识破了,“于是咸其惊服,称为神妙。

”在1700年前,蒲元就发现了水质的优劣会影响淬火的效果,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而在欧洲,到近代才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北齐时代,分别用牲尿和牲脂淬火。

牲尿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得快,淬火後刀刃钢质坚硬锐利;用牲脂淬火冷却慢,因此刀背钢质柔韧,可以抵销刃口受到的冲击,以免折断。

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

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

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古代冶炼技术的演进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

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

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

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

出土文物表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

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

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

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

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

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

大约在春秋末期,中国就已经发明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

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

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

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

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大约在东汉末,可能出现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

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

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

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

(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

(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

(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

使钢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宋代又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用泥巴把炼钢炉密封起来,进行烧炼,效果更好。

明代又有改进,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使生铁液可以更好均匀地渗入熟铁之中。

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盖炉口,使生铁可从空气中得到氧气而更易熔化,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

明中期以后,灌钢法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既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