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实用类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宋丽娜《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血缘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
文学类阅读中《乡土中国》关联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原卷版)

专题10 文学类阅读中《乡土中国》关联题【典例示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俯仰之间朱以撒①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
②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
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
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
墙头披风渍雨,不须太久就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
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不时就跑到屋顶上去。
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走在其中有一股很强的涩感。
再沿着屋顶,有时就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
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
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
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
我当时怀疑,倘若我拽住的是一株根底不深的小树,也许反被我带起,一道向前。
③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
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
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
如果有几个同行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加上逼真的拟声,真有沙场鏖战的气派——只有双脚勤快地跑动,才能造成这样好的效果。
那个时候,不善跑动的人被我们瞧不起,至少,他就无缘进入我们这个跑来跑去快乐得要死的圈子。
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
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只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要以大量的汗水和如牛的喘息来补偿,这也是不能吝惜的。
④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
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孤立和隔膜是指人与空间的关系。
在乡下,人们聚集在村落,而不是像美国一户人家自成单位。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这种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这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国家,每个人都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紧密联系。
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出现
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治理、经济和社会。
其中,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 B
2. C
3. C
4. 材料三主要讲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需要政府引导和多方参与,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农业转型和乡村环境美化,吸引人们向乡村流动,实现乡村振兴。
5. 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
虽然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原则有所不同,但是乡土社会中的亲情、友情、邻里之间的关系,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同时,现代社会也在逐渐重视社区建设和社交网络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信的重要性。
文学类文本热门主题阅读-乡土中国,民俗风貌-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

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
天灶确实不喜欢过年。首先不喜欢过年时的焚纸祭祖,磕头拜年。其次他不喜欢忙年
的过程,种种的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人最后还得为自己洗尘,一家
试卷第2页,共35页
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 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
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
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
们展示了一幅北方小镇的浮世绘。
B.天灶并不喜欢过年,因为他不喜欢过年的各种规矩礼俗,不喜欢过年的忙忙碌碌,也与
自己多年来不能清水洗尘有关。
C.小说擅长利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天灶的懂事礼让,天云的天真活泼,
都在人物的语言中得以充分彰显。
D.天灶觉得洗完澡的奶奶像一只烂蘑菇,拒绝奶奶的提议,面对奶奶的话语并不搭腔,但
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
“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肖大伟说。
试卷第4页,共35页
“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 肖大伟挑衅地说。
“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
“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 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8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鲁迅《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
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无论是贺知章,还是鲁迅,都想要回到故乡,“回乡”己成为中国一种文化现象。
请你根据阅读《乡土中国》所获得的认识来解释这一现彖的原因。
16.下而是某学生阅读《差序格局》时绘制的关于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示意图,请先标注两幅图所指向的社会类型,并简要说明两种社会结构的不同点。
社兌关系示怠L恣扫
图一图二
15.(1)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故乡是人精神上的归宿,人们生于
斯、长于斯,渴望回到故乡。
(2)故乡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个点,故乡还有亲人,有朋友,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回故乡更多的是回到一种生活状态中。
16.图一是西方现代社会,图二是中国乡土社会。
①西方现代社会是团体格局,并且团体有一定界限,且界限分明。
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界限比较模糊。
②中国乡土社会,所有的关系都是从以“己” A为中心,从自己出发的。
西方现代社会自己A只属于某个圈子。
③中国乡土社会的关系就像一个一个由己出发,推出去的圈子,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离圈子的中心A越远,关系就越远。
西方现代社会在每个个人A属于固定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的关系就是一定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及答案(二)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及答案(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
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
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
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
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
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
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简答题

简答题1 .阅读《乡土中国》回答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
请简述中国乡土社会道德体系的特征。
【答案】①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②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③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在以自己做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可知,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由“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可知,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由“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可知,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篇中,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什么?请结合费氏观点,谈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及现状。
(不超过80字)【答案】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配轴。
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向以夫妇为主导变化。
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
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
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
亲代与成年已婚子代,无论同居还是分居,夫妇经济一体是普遍现象。
亲子同居、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完全共财者已大大减少。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乡土中国是一本由钱穆先生所著的历史学著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阐述。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阅读练习,并给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乡土中国中提到了什么是中国的“乡土”?答案:中国的“乡土”,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扎根于农村土地的特征和价值观念。
乡土中国强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往往与农村土地紧密相关。
中国文化中的乡土元素,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
问题二:钱穆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如何阐述乡土文化的核心观念?答案:乡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于“小农经济”和“家庭伦理”。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观念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即每个农户独立耕种一片土地,并凭借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家庭生计。
同时,乡土中国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即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
这些核心观念构建了乡土中国的基础价值体系。
问题三:乡土中国对中国历史的诠释有何特点?答案:乡土中国对中国历史的诠释以“农民历史”为主线,强调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乡土中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乡土,而农民作为乡土文化的主体,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责任。
钱穆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深入剖析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数据,展现了农民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问题四:乡土中国中谈到的“四维”观念是什么?答案: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四维”观念是指“天地人和”。
乡土中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顺应天地的规律。
乡土中国进一步指出,“天地人和”的观念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传统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和发展。
问题五: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是什么?答案: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一种肯定和赞扬的态度。
乡土中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5-16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烟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
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已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
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王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
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文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
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
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19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不失其伦”是在別父子、远近、亲疏。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已,对于这已,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15.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
是。
(2分)16.作者引用《礼记·祭统》《礼记·大传》中的语句论证了什么观点?(5分)
答:
17.从下列(1)(2)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6分)
(1)下列前人对《论语》的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任选其中一则加以阐述。
要求:结合《论语》中的一条语录,分析合理,160字左右。
①《论语》所言之义理(指合于道德的行事准则或道理),精且粹矣。
——清・李元度
②儒者崇实,故《论语》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指表达心意)而已。
——鲁迅
答:
(2)请从《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物,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献给他(她)。
要求:符合人物特点,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60字左右。
答:
答案: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15.(2分)差序格
局
16.(5分)作者引用《礼记•祭统》中的语句论证的观点: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有差等的次序。
(3分。
只答出“伦重在分别”,给1分。
)引用《礼记•大传》中的语句论证的观点:中国社会结构的架格不能改变。
(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1)结合语录恰当,分析合理。
(2)符合人物特点,感情真挚,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