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简答题,2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简答题,2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840816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7.png)
[简答题,2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的。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一定的支配作用。
2.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上层建筑也会对经济基础起到推动作用。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会相互影响。
4. 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制度和社会关系,上层建筑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维护着这些制度和关系。
5. 上层建筑的演变和革命性变革,往往受到经济基础变革的影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常常是上层建筑革命的前提和基础。
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不是定死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7.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2.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对上层建筑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下的上层建筑往往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下的上层建筑则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3.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同时也会对经济基础起到推动作用。
上层建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抑制经济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这些政策就属于上层建筑。
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会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5. 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制度和社会关系,上层建筑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维护着这些制度和关系。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府法律等上层建筑中的某些制度规定框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维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为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等。
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则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包括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无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不仅反映了经济基础的状况,还通过法律、政治、文化等方式对经济基础进行制约和引导。
例如,法律体系保护私有财产权利,政府政策调控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要全面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仅要关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还要关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只有全面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
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不同社会形态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要根据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具体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原理: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
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化领域⾥新旧⽃争的长期性。
(2)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集中表现在为⾃⼰的经济基础服务。
①从服务的⽅向上看,⼀⽅⾯保护和促进⾃⼰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排除反对⾃⼰的对⽴物。
②从服务的⽅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3)上层建筑反作⽤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产⼒的发展。
当它为适合⽣产⼒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量。
社会主义国家⾥的⽆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政治⼒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产⼒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盾运动,这种⽭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
这是因为:新建⽴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上层建筑的相对独⽴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产⼒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性质和发展⽅向,上层建筑的反作⽤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以及改⾰的形式和⽅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
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
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
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
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
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同意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即为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发生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必须出现变革。
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质变和部分量变,同意了上层建筑必须出现适当的质变和部分量变。
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替代的显然量变,同意着全部巨大的上层建筑的显然变革。
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
轻易充分反映经济基础建议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通常较慢,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通常较快。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引言1.1 概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意识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内部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转变中,也贯穿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辩证关系原理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应用,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探讨其对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我们将概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作用,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其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我们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我们将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强调上层建筑在回馈经济基础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这一原理对实践的启示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
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
[简答题,2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简答题,2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20fa0a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3.png)
[简答题,2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一)经济基础决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能够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是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掌握这一概念要注意:
(一)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
二者在质上是相同的。
(二)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是一切生产关系。
如目前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
(三)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指个别的生产关系。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
(一)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二)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三)二者的关系: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总之,二者本质上属于社会的思想关系(即社会意识),前者被称为是后者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
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方法论意义:它也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四、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
(一)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2、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形成了整个社会基本结构,故这两对基本矛盾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3、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
精心整理
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二)两对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比较起来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往往又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首先解决。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也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两对基本矛盾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其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总之,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2.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4.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需要注意的几次重要会议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